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佳蓉
Jia-Rong Lin
論文名稱: 承擔與自在之間----從朱熹的詩歌論其生命態度的依違
指導教授: 黃錦鋐
Huang, Jin-Hong
陳郁夫
Chen, Yu-Fu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0
畢業學年度: 89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朱熹朱熹的詩道體事功性靈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的主軸即定位在「朱熹生命本質的探討」與「圓成生命的追求」上,冀望能透過朱熹留下數量龐大的詩歌材料,理解他生命的進程與困境。面對這樣一位歷史上偉大的文化導師,更深邃地鑽研其內在生命的奮鬥,與外在事功的建立之關係,絕對具有啟發性的意義,這是本文之所以作的原因。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是「緒論」,包括一、研究的緣起,二、研究的依據與原則。文中所引用的詩歌材料,主要是依據大陸四川教育出版社的《朱熹集》為主,而以臺灣中華書局出版的《朱子大全》為輔。
    第二章是討論:一、朱熹所處的時代背景,二、朱熹的生平與其在歷史上的意義與影響,三、朱熹詩歌的評價與其詩論。朱熹所處的時代:
    (一)、在政治上是自高宗定都臨安,直至寧宗重用韓侂冑發動「偽學」之說,以攻訐朱熹閩派學團為止。這段期間,宋、金之間大部份的時期裡,雖然維持和平態勢,但基本上宋朝政府仍是擺脫不去屈辱偏安的局勢。也正因為整體的國勢,總是處在委曲求全的巨大陰影底下,因此南宋的政治空氣,時時瀰漫一股低沉氣壓,形成內心一種與時而俱的壓抑心態,這一時代的氣壓,便也委曲蜿蜒地表現在文學作品之中,從朱熹部份的詩歌創作裡,便可嗅到此般曲折的消息。
    (二)、在社會上,時代的氣壓雖然低沉,但是南宋自孝宗繼位,至寧宗上半期韓侂冑被殺為止,此四十餘年,因在政治、軍事上與金人議和,而使得南方的社會,得到一個相對性的穩定;也正因為穩定與和平的偏安局勢,而令南方的經濟擁有可資發展的機會。富裕穩定的社會,讓這些知識分子享有生存以外的追求,下焉者,於倚紅偎翠,聲色犬馬中獲得滿足;上焉者,於詩詞字畫,經書六藝中取得共鳴。因為,他們無法走向沙場,創造歷史;他們也無法真正走向政治,創造時代,歷史是長期寫著屈辱求和的印記,因此,它的世代產生不了李白那種「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的傲然自信,率真無懼的盛唐之音。南宋的基調,多少浮泛著一股抑退的氣質,而不是亟亟向前去的陽剛性格。朱熹部份的詩歌內容也有這種傷感而靜退的調子存在。
    (三)、在學術上,宋代的學術氛圍,與宋代著重文治的政治風尚有著絕對的關係。其學術的特色,略有以下數端:
    1、著重經世致用的理論實踐
    2、倡導自由講論的學風
    3、崇尚平民樸實的風格
    4、推動印刷事業的昌盛
    第二節陳述朱熹的生平與他在時代中的意義與影響。
    第三節討論朱熹詩歌的評價與詩論。本文認為朱熹詩歌的地位,在中國文學史上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朱熹現存約一千四百多首的詩歌,除卻可以令人窺知朱熹生命的外在歷程與內在的義蘊之外,就藝術價值來看,他的作品也多有上乘之作。錢穆先生於《理學六家詩鈔》自序中曾云:「晦翁詩澹雅淳古,上規選體。跨越宋唐,卓然不倫。以詩人標準言之,晦翁亦為巨擘。」 以詩人標準言之,朱熹確實足以卓立於宋代大家之中。因此,文學史實應重新釐定朱熹詩歌的地位,重新給予他一個肯定的地位!
    至於朱熹詩歌的價值可從五個方面來考察:
    (一)、是探索其生命本質、過程、與終極關懷之重要憑識
    (二)、是研究其思想發展、轉變、與形成之重要佐證
    (三)、是落實其詩歌理論,並推動宋代文風走向平易自然之助力
    (四)、是測度彼時閩學集團交遊往來之重要依據
    (五)、是了解彼時閩地山川文物之重要佐證
    以上五點,當不能盡納朱熹詩歌之價值,只舉其犖犖大者以言之;然而,僅僅只是選其中任何一點加以深研探究,亦皆足以再寫一、二本專書,附麗於朱熹豐富的詩歌價值之上。
    而朱熹的詩歌理論,本文則由:
    (一)、從「詩以言志」的觀點立論
    (二)、側重俊健平淡的詩風
    (三)、學詩的範本
    三者以概述朱熹詩論之大要。
    第三章至第五章為本文的主要論述內容。朱熹一生均以儒者自居,因此,本文之第三章首從「聖業的承擔」論起,並從一、「儒教的薰習」與二、「事功的建立」再加以分述,說明其一生的定位何以是確立在儒家的事功之上。
    就「儒教的薰習」而言,朱熹對做為一位儒者的認定,乃是緣自於父親與數位恩師的影響;此外,幾位學友之間的切磋講論,也更加鞏固其做為一位儒者的意志。
    朱熹的父親朱松,是以教育朱熹成為一個儒者在實踐他的教育方針,正因為這一份儒學的陶冶,使朱熹本質上原具有疏蕩浪漫的性格,在幼年已始的調矯改變之下,發出對儒學精神的嚮慕,從而令朱熹的性格可以規範在聖學的形式之內。
    而其恩師,劉子翬、劉致中、胡憲與李侗四位先生,也是教育朱熹成為一個儒者以期勉之。特別是李侗,他對朱熹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1.朱熹接受李侗教導他學問的路數以後,放棄雜學各家,而確定以發展儒學之聖業做為其一生之職志。
    2.李侗如「冰壺秋月,瑩澈無瑕」的人格證量,在朱熹與之往來的受教過程中,直接感召了他,這種融釋洒落的人格風度,就是道在人身上的直接呈現,此一語默言笑的身教,實非經典文字所能完全觸及。李侗「親身」的教導,使朱熹尚屬渾沌的生命,產生對道體跳躍式的領悟,進而使其生命有趨近於圓成境界的可能,以及有機會得到體觸到道體的些許經驗。此從他受教於李侗之後,創作大量的體道詩,可以獲得印證。
    但是由於朱熹與道體只有短暫的接觸和體悟,故對於儒學中關於本體的問題,未能深有自信。所以,當李侗逝世之後,他轉向諸學友切磋生命道德的學問。張栻、呂祖謙、陸九淵等人,對於朱熹在企及圓成生命的過程,均有不同程度的互動與助益。
    張栻,受學於胡宏,其學乃就日用處察識而後涵養之,與李侗之教十分近似,故朱熹往會張栻,為的是再一次印證他受學於李侗後,對於已發、未發等問題的理解,是否真確。討論的結果,二人於思想、於情誼均頗為融洽,《南嶽倡酬集》中倡和的詩篇,即表現出二人相得的歡愉之情。但是當他四十歲,中和新說成立以後,力主先涵養後察識,以《大學》為定本,著重格物致知之意的發揮,遂離胡宏、李侗的體道之路又遠矣。
    呂祖謙是為朱熹搭上接觸陸(九淵)學的重要橋樑。朱、呂、陸三家為宋代乾、淳以後的重要學派。 朱學以格物致知為重,陸學以發明本心為主,呂氏家學,向來以接納各家之長為尚。鵝湖之會後,呂努力調和朱、陸二人的歧異,朱熹乃對心學的意見略有所轉。但當呂、陸二人相繼過世以後,朱熹再一次失去對直接把握本心道體的向依,再度緊守格物致知的知識分解之路,形成他在追求圓成生命路程上的又一次逆轉。
    就「事功的建立」而言,由於做為一個儒者,是朱熹理性上的一個決定,他必須正視儒學中強調內聖外王的「外王」事功,這一點並未因為他在把握「內聖」的修持上有疙瘩而予以放棄,相反的,他以其極為強大的熱情從事於儒家聖業的承擔。傳統的儒者,多將事功建立在「政」、「教」二途,特別是以從政作為外王事功的必行之路。朱熹幾次的出仕,乃因於傳統儒家對於經世濟民的重視。但是緣於南宋政權對於北方的敵寇總是處於委曲求和,保持現狀,不敢有所進取衝決的狀態,使積極主戰的朱熹萌生退離政治的意念;再者,南宋的君主對於朝臣的諫言,常採敷衍的態度, 更加強其遠離政治的心志。「仕宦」既非其所願,於是他選擇「隱逸」的生活形式,而以文化教育的領域做為其成就「外王」事功的展現。他依於儒家教育興國的傳統,卻違於儒家積極從政的本懷;他依於隱者退居林野的生活,卻違於隱者寂靜處世的原型,他選擇「仕」、「隱」強烈對比之外的另一條路,居鄉講學,以立身於世。他以極大的熱忱努力於教育的工作,講學,著書,修建書院等,都是他在教育文化事功上的承擔,在此,他的一生交出極其光輝而燦爛的成績,這些生命中的芬芳,也都呈現在他的詩作之中。
    第四章是討論朱熹「生命的困境」。包括一、入世與退隱的二重變奏,二、徘徊難遣的生命情愫,三、良師凋零對其圓成生命的影響。
    朱熹是一位理學大師與教育家,但是他也有難解的生命困境,這些悲懷演化而成的作品,若與宋代幾位重要的理學家做一比較,會驚訝的發現,朱熹的悲感惆悵,要比其他的理學家強烈許多。他的困境,第一來自「欲仕」與「欲隱」的雙重矛盾。因為出仕是傳統儒者所肯定的外事功,然而他卻又認為在當時南宋的政治環境底下,出仕難有真正的作為;「退隱」是生命選擇淡泊寧靜的形態,但是基於儒者的責任,與生命的才情不甘於於無所表現,使朱熹又無法完全的放下,在「仕」與「隱」的擺蕩中,朱熹的內在世界有著無法全然熨平的衝突存在,這種衝突與矛盾,形成他詩歌中不安的騷動之音。
    朱熹第二個生命的困境,來自對於生命之渺小與有限所產生的悲慨,這個主題的大量書寫,勾畫出作者是一位對時間之推移與對生命之存在,有著強烈敏感意緒的詩人。這是朱熹之詩,其內容多有所謂的詩人之詩,與其他的理學家之詩多只為擊壤一體的重要差別。
    朱熹第三個生命的困境,是良師凋零對其圓成生命的影響。對朱熹一生發揮關鍵性影響的人是李侗,李侗對朱熹的示教,使朱熹曾經對道體產生過吉光片羽的體悟。但是體道的自在並未能貫徹朱熹一生之終始,李侗逝世之後,朱熹又落入他往常的軌道,以知識去面對生命,去理解道體,儘管這一條路可以趨近於道,卻很難真正入道,這是他生命無法沒有疙瘩地平舖下來,無法安頓的主要原因。
    第五章是側重在朱熹「性靈之自在」一面的探討。本章從一、燕居生活的真情流露,二、隱退山林的心境取向,三、冥玄默坐的清志扣合等三方面來觀察朱熹其人的另一個面貌。基本上,朱熹的生命情調是有著一股真性深情存在著,當他的情感充分顯露的時候,於燕居生活之中,會展現出極其浪漫而又放逸的詩人氣質。當他鍾愛山月雲泉的雅趣為之興起的時候,他呼朋引伴遊賞於自然山林之間長達十數日。而他也愛閱藏息靜,調息冥想,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儼然是一位清修的隱者。而無論是燕居生活的放懷,親近山水的幽趣,亦或是冥玄默坐的高致,其實都是朱熹自在性靈所迴旋而出的生命旋律。這裡聞不到生命必須做艱苦奮鬥與承擔的氣息,也無沉重而傷感的生命困境,有的只是他乘其興之所適,以疏瀹性靈的舒暢與自在,如果不讀他的詩,根本無從認識朱熹還有如此可親可愛,可與行雲流水同其流暢而自在的生命情態。
    第六章為結論。
    從朱熹的詩歌以窺看朱熹其人,絕對是能更真實而全面地理解朱熹生命的史章,而這正是本文所欲擘開朱子學另一研究方向的努力。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 第二節 研究的依據與原則 一 依據的資料 二 研究的步驟與原則 第二章 朱熹之時代及其詩論 第一節 時代的背景 一 政治環境的省察 二 社會環境的映襯 三 學術環境的氛圍 第二節 朱熹 一 朱熹的生平 二 朱熹在歷史上的意義與影響 第三節 朱熹詩歌的評價與其詩論 一 朱熹詩歌地位的釐定 二 朱熹詩歌價值的闡發 三 朱熹詩歌理論的概述 第三章 聖業的承擔 第一節 儒教的薰習 一 父親的影響與遺命 二 自我的惕勵與精進 三 師長的提攜與轉化 四 友朋的切磋與論辯 五 做為一個儒者的認定 第二節 事功的建立 一 政治事功的踐履 二 教育事業的建立 第四章 生命的困境 第一節 入世與退隱的二重變奏 第二節 徘徊難遣的生命情愫 第三節 良師凋零對其圓成生命的影響 第五章 性靈的自在 第一節 燕居生活的真情流露 一 放曠之姿態 二 怡暢之歌懷 三 舒逸之詩情 四 率真之酒興 第二節 退隱山林的心境取向 一 優游山林的樂行 二 隱逸山林的心境 三 自然山林即道之展現的體悟 第三節 冥玄默坐的清志扣合 一 早年對佛老之道的追求 二 接受李侗之教後對佛老的批判 三 嚮往佛老的生命趨向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專書
    一、
    朱熹集 宋、朱熹撰 四川教育出版社
    民、郭齊、尹波點校
    朱子大全 宋、朱熹 臺灣中華書局
    朱文公文集 宋、朱熹 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南嶽倡酬集 宋、朱熹等 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
    文公朱先生感興詩 宋、蔡模 臺灣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
    朱子語類 宋、朱熹撰 文津出版社
    宋、黎靖德編
    朱文公武夷櫂歌 宋、朱熹撰 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
    陳普注
    朱子書節要 李滉編 中文出版社
    朱子實紀 明、戴銑編 中文出版社
    宋朱子年譜 清、王懋竑 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子新學案 民、錢穆 三民書局
    朱子新探索 陳榮捷 臺灣學生書局
    朱學論集 陳榮捷 臺灣學生書局
    朱熹 陳榮捷 東大圖書公司
    朱熹 周予同 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 劉述先 臺灣學生書局
    朱子及其哲學 范壽康 臺灣開明書店
    朱熹哲學思想 金春峰 東大圖書公司
    朱熹的思維世界 田浩 允晨文化實業有限公司
    朱熹哲學研究 陳來 文津出版社
    朱熹詩文選譯 黃坤譯註 巴蜀書社
    朱子詩中的思想研究 申美子 文史哲出版社
    朱熹的文學批評研究 張健 臺灣商務印書館
    朱熹與中國文化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 學林出版社
    朱熹與閩學淵源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編 上海三聯書店
    朱子大傳 束景南 福建教育出版社
    朱熹佚文輯考 束景南 江蘇古籍出版社
    朱子事跡考 高令印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子書信編年考證 陳來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朱子門人 陳榮捷 臺灣學生書局
    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 饒宗頤等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朱子學研究書目 林慶彰主編 文津出版社
    二、
    周易正義 魏、王弼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晉、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疏
    尚書正義 漢、孔安國傳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唐、孔穎達疏
    書集傳 宋、蔡沈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毛詩正義 漢、毛亨傳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漢、鄭玄箋
    唐、孔穎達疏
    詩集傳 宋、朱熹 藝文印書館
    禮記正義 漢、鄭玄注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唐、孔穎達疏
    論語正義 魏、何晏注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宋、邢昺疏
    孟子正義 漢、趙岐注 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
    宋、孫奭疏
    四書集注 宋、朱熹 學海出版社
    經學通論 清、皮錫瑞 臺灣商務印書館
    三、
    史記 漢、司馬遷 藝文印書館
    建炎以來繫年要錄 宋、李心傳 文海出版社
    宋朝事實 宋、李攸 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
    宋史 元、脫脫 藝文印書館
    文獻通考 元、馬端臨 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史 民、方豪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兩宋史研究彙編 劉子健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宋人傳記資料索引 昌彼得等 鼎文書局
    宋代政教史 劉伯驥 臺灣中華書局
    宋人軼事彙編 丁傳靖 臺灣商務印書館
    東京夢華錄 宋、孟元老 古亭書屋
    鶴林玉露 宋、羅大經 臺灣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
    經學歷史 清、皮錫瑞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國史大綱 民、錢穆 臺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通史 傅樂成 大中圖書公司
    中國文化史 柳詒徵 正中書局
    中國教育史 陳東原 臺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佛教源流略講 呂澂 里仁書局
    中國政治思想史 蕭公權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中國哲學史 勞思光 三民書局
    中國思想史 韋政通 大林出版社
    中國思想史 錢穆 臺灣學生書局
    中國人性論史 徐復觀 商務印書館
    中國思想史論集 徐復觀 臺灣學生書局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 李澤厚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中國文學史初稿 黃師錦鋐等 臺灣商務印書館
    中國文學流變史 李曰剛 文津出版社
    中國文學發達史 劉大杰 中華書局
    中國詩史 陸侃如 藍田出版社
    中國文學史 葉師慶炳 學生書局
    中國山水詩史 丁成泉 文津出版社
    宋詩史 許總 重慶出版社
    中國歷史地圖 程光裕、徐聖謨編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歷代輿地沿革圖 喬衍館主編 聯經圖書公司
    四、
    周子全書 宋、周敦頤 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
    張載集 宋、張載 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程集 宋、程顥 程頤 里仁書局
    韋齋集 宋、朱松 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續編
    屏山集 宋、劉子翬 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
    李延平集 宋、李侗 新文豐出版公司
    胡宏集 宋、胡宏 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南軒集 宋、張栻 廣學社印書館
    呂東萊先生文集 宋、呂祖謙 臺灣商務印書館
    象山先生全集 宋、陸九淵 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勉齋先生文集 宋、黃榦 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
    何北山先生遺集 宋、何基 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
    魯齋集 宋、王柏 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
    五、
    性理群書句解 宋、熊節編 熊大剛註 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
    宋元學案 明、黃宗羲等 世界書局
    閩中理學淵源考 清、李清馥 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
    濂洛關閩書 清、張伯行集解 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
    宋明理學概述 民、錢穆 臺灣學生書局
    宋明理學 陳來 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中國哲學十九講 牟宗三 臺灣學生書局
    心體與性體 牟宗三 正中書局
    宋明理學與中國文學 許總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程顥程頤 李日章 東大圖書公司
    儒、道、佛與傳統文化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 北京中華書局
    徐復觀文錄選粹 徐復觀 臺灣學生書局
    六、
    濂洛風雅 元、金履祥 中文出版社
    風雅翼 元、劉履編 臺灣商務印書館四庫全書本
    宋詩鈔 清、吳之振等編 臺灣商務印書館
    宋詩別裁 清、張景星等 臺灣商務印書館
    全宋詩 民、傅璇琮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百種詩話類編 臺靜農編 藝文印書館
    宋代文學研究叢刊 張高評主編 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第一屈宋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所主編 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宋詩論文選輯 黃永武 張高評編著 復文書局
    宋詩綜論叢編 張高評編著 麗文文化事業公司
    宋代文學思想 杜松伯 臺灣學生書局
    宋詩選注 錢鍾書 木鐸出版社
    理學六家詩鈔 錢穆 臺灣中華書局
    宋詩話考 郭紹虞 學海書局
    南宋詩人論 胡明 學生書局
    宋詩大觀名家鑒賞 繆鉞等著 上海辭書出版社
    千首宋人絕句校注 吳戰壘校注 浙江古籍出版
    宋詩今譯 徐放 人民日報出版社
    宋詩縱橫 趙仁珪 北京中華書局
    宋詩概說 吉川幸次郎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 呂正惠 大安出版社
    美的歷程 李澤厚 元山書局
    中國山水詩研究 王國瓔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仕隱與中國文學 王文進 臺灣書店
    中國文學論集續編 徐復觀 臺灣學生書局
    中國藝術精神 徐復觀 臺灣學生書店
    古詩十九首探索 馬茂元 純真出版社
    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 郭紹虞 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中國古典詩新論 張健 五南圖書公司
    中國禪詩鑒賞辭典 王洪、方廣錩主編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期刊論文
    孔子與朱子.泰山和武夷 方征 朱子研究1998年第1期
    1949年以來朱熹研究評述 蔡方鹿 朱子研究1997年第2期
    朱子家學與師承 趙效宣 新亞學報第9卷第1期
    朱熹及其相關的書院考述 方壽彥 朱子研究1997年第2期
    朱子詩論 朱杰人 朱子研究1993年第1期
    關於朱熹的詩歌理論與詩歌創作 胡明 文學遺產1989年第4期
    朱熹的詩和詩論 蔡厚示 福建論壇文史哲版1991年第1期
    宋詞與理學家—兼論朱熹詩詞 繆鉞 四川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朱熹詩詞略論 楊青 楊樹福建論壇1993年8月
    棄儒崇釋的真實寫照—關於朱熹 郭齊 文獻1995年第1期
    的兩篇佚文
    朱熹文學批評的批評 謝謙 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1988年第2期
    朱熹的文學觀 黃珅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3年第2期
    朱熹藝術哲學的特色及其影響 潘立勇 文藝理論研究1993年第1期
    朱熹美育思想初探 潘立勇 朱子研究1989年第1期
    “茶仙“—朱熹生前最后一自號 施景西 繆志清 朱子研究1995年第3、4期
    朱子的實際人生磨鍊 何佑森 東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第二回1980年12月
    評陳榮捷的朱熹思想研究 高令印 朱子研究1993年第1期
    朱熹詩歌之研究 蕭雅丹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5年碩士論文
    宋代朱熹詩與李朝李退溪詩 李秀雄 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9年
    之比較研究 博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