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欣妤 CHEN, SHIN-YU |
---|---|
論文名稱: |
國小三年級與六年級高低學業成就之男女學童對圖畫書的理解與觀察行為之差異 How G-3 and G-6 Boys and Girls of Differ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Comprehend and Observe Picture Books |
指導教授: |
伊彬
I, B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5 |
中文關鍵詞: | 圖畫書 、圖像理解 、認知發展 、學業成就 、視覺注意力 |
英文關鍵詞: | picture book, picture comprehensio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cademic achievement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5 下載:2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藉由實驗觀察與訪談法,以三年級與六年級高低學業成就之男女學童為研究對象,探討兒童對於圖畫書的理解與觀察行為的差異。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1.「理解能力」:a.六年級高於三年級。b.男生答對題數高於女生;但有可能是因為問卷題目類型比例不平均。c.高學業成就學生答對題數高於低學業成就學生。d.高學業成就學生的理解能力會因認知發展不同而有成長的趨勢,但低學業成就的學生比較沒有明顯的改變。e.六年級、高學業成就理解情緒背後原因的能力較三年級、低學業成就佳;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辨別出畫面中青蛙的情緒,但不一定能理解情緒背後的原因,代表仍無法掌握事件背後的因果關係。f.當無法理解時,學生會結合自我經驗和既有知識對畫面臆測,大部分的學生會回答出較為合理且符合自然定律的錯誤答案。g.各學科能力會影響理解能力。2.觀察行為:a.六年級、高成就學童注重大面積的物件;三年級、低成就學童注重有趣的細節;而女生又比男生更注重細節。b.高成就兒童讀圖有系統順序;低成就兒童則無固定方式。
This study adopted an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ing method, and aims to analyze third-grade and sixth-grade high and low academic achievement boys and girls’ comprehension and observation behavior on the picture book. The results suggest: 1.Comprehension: a. Sixth-grade students have higher comprehension than third-grade students. b. Boys made more correct answers than girls in comparison; but this may due to the survey question types were uneven proportion. c.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students’ comprehension is higher than low academic achievement students’. d. High academic achievement students’ comprehension had a growing trend due to different cognitive development; but low academic achievement students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growth. e.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reasons behind the emotions: sixth-grade students are better than third-grade; most of the students are able to identify the emotion of the angry frog but not everyone can understand the reason. f. The students used their self-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to explain those storylines which they cannot understand. Most of the students who answered wrongly are still reasonable and consistent to law of natural. 2. Observation behavior: a. Sixth-grade or high achievement students tended to focus on the main objects in the picture; third-grade or low achievement students focused on interesting details. Girls paid attention to details more than boys. b. High achievement participants observed pictures in order; The low achievement participants did not.
Anastasi, A. (1958). Differential psychology. New York: Macmi1lan.
Applebee, A. (1978). The child’s concept of story: Ages two to seventeen.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runer, J. S. (1973). 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 New York: Norton.
Delessert, E.(1998)。當冬天開始歌唱〔A long long song〕。台北:格林。(原著出版於1988)
Eleanor, E. M., & Carol, N. J. (1981). Myth, reality and shades of gray: What we know and don't know about sex differences. In Harvey, F. C. et al.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8-84.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Habermeyer, S.(2001)。學音樂讓孩子更聰明:音樂教育建構孩子的優勢智慧[Good music, brighter children: Simple and practical ideas to help transform your child's life through the power of music](滕淑芬 譯)。台北:智庫公司。(原著出版於1999)
Piaget, J. & Inhelder, B.(1986)。兒童心理學[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space](孫佳曆、華意蓉 譯)。台北:五洲。(原著出版於1958)
Janson, H. W. (1995). History of Art. New York: Prentice.
King, E. M. (1987). Critical appraisal of research on children’s reading interests, preferences, and habits. Canadia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Digest, 7, 312-326.
Mann, L. & Sabatino, D. A.(2000)。認知過程的原理:補救與特殊教育上的運用[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process](黃慧真 譯)。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1994)
Lehr, S. S. (1988). The child’s developing sense of theme as a response to literature.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3, 337-357.
Lowenfeld, V. & Brittain, W. L. (198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8th edition. New York:Macmillan.
Macmeelcen, A. M. (1939). The intelligence of a representative group of Scottish children. London: University of Condon Press.
Papalia, D. E. & Olds, S. W.(1994)。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黃慧真 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於1992)
Piaget, J. (1964). 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3), 176-186.
Ponder, J. M. (1992). Fourth grade children’s th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within the genres of fantasy, realistic fiction and folktal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Georgia.
Roberts, E. V. (1977). Writing themes about literature.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Sawyer, W. & Comer, D. E.(1996)。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Growing up with literature](墨高君 譯)。台北:揚智文化。(原著出版於1991)
Stone, S. A. (1984).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wordless picture books.〔CD-ROM〕- 228
Stone, S. A.(1984). Children’s interpretations of wordless picture books.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 DAI-A 46/10,2920,Apr 1986.(UMI Microform AAT8528954)
Terman, L. M. (1916). The Measurement of intelligence. Boston: Honghton Mifflin Co.
Watson, M. (1985). Differences in book choices for reading pleasure between second through fifth grade boys and girl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9304).
Whalen, L. (1994). Wordless books. Emergency Librarian, 21(5), 14-18.
Wiesner, D.(1994)。瘋狂星期二〔Tuesday〕。台北:格林。(原著出版於1991)
Wooding, D.(2002).Fixation maps: Quantifying eye-movement traces. In Proceedings of the Eye Track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ETRA) Symposium 2002, 31–36.
王文科(1983)。認知發展理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
王克先(1997)。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王孟惠(2005)。台灣高中生圖畫書插畫風格偏好之趨勢。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王昭月(2007)。高雄市高中生課外閱讀行為之研究-以高雄中學與高雄女中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王家儀(2007)。大班幼兒對圖畫書中寓意之理解研究-以安野光雅《旅的繪本》為例。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3。2008年5月03日搜尋於2011.03.16,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3/63-38.htm
王耘、葉忠根、林崇德(1995)。小學生心理學。台北:五南。
王晢茗(2008)。青少年與成年人對於動態影像之審美判斷與眼球運動差異—以音樂錄影帶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王淑芬(2003)。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王詠盈(2009)。圖畫書中不同圖文關係對學童閱讀理解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兒童英語研究所,彰化。
田治平(2005)。角色代言人在推敲可能性模式的影響途徑。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
伊彬、林演慶(2006)。視覺影像處理之眼球運動相關研究探討,設計學報,11(4),59-80。
伊彬、林慧雅(2007)。台灣兒童圖畫書插畫之時代風格:1987-2003年民間出版現象與美感偏好。藝術教育研究,13,29-65。
伊彬、陳欣妤(2010)。國小四年級不同學業成就之男女學童對超現實圖畫書之理解與觀察行為。第一屆國際設計創作與實務研討會暨設計實務展論文集,1,317-327。
伍賢龍(2002)。國小兒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及相關教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
朱雪雲(2005)。圖畫書視聽教材在國小低年級視覺藝術教學應用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嘉義。
何三本(1995)。幼兒故事學。臺北:五南。
何怡安(2005)。國小兒童合唱團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
何琦瑜(2007)。中小學現況大調查。天下雜誌,20070905,搜尋於2010.3.20,自 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277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書宜(2008)。新聞網頁不同廣告型式之注意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
吳淑玲(2004)。繪本主題教學資源手冊。台北:心理。
吳惠娟(2002)。以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屏東。
吳湘靈(2004)。圖畫故事書在國小一年級國語文領域的應用--情緒教育融入故事教學之實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新竹。
吳慧芳(2008)。台灣成人與青少年世代對於平面流行圖像的偏好與美感判斷-以酷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宋孟芬(2010)。繪本教學應用於改善國小二年級學童同儕關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中。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教育研究集刊,43,213-242。
李仁豪、葉素玲(2004)。選擇注意力:選空間或選物體?。應用心理研究,21,165-194。
李茵茵(2006)。兒童與成人對安東尼‧布朗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阮欣怡(2008)。繪本應用於生活課程中音樂欣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一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台北。
阮啟宏、呂岱樺、劉佳蓉、陳巧雲(2005)。視覺注意力的研究議題與神經生理機制。應用心理研究,28,25-50。
周文敏(2004)。「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松居直(20091981)。再次撒下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劉滌昭 譯,2009)。台北:青林國際。(原著出版於1981)
林玉秋(2004)。以圖畫書引發國小低年級學童科學對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教所幼兒教育教學碩士班,台南。
林秀霙(2010)。繪本閱讀教學對國語文低成就學生語文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台南。
林孟萱(2005)。性別差異及生活型態對線上遊戲使用者消費行為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台北。
林季香(2007)。運用圖畫書教學在幼兒死亡概念發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東。
林宜利(2003)。「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林易青(2006)。圖畫書融入數學教學對幼兒學習數概念效應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
林枝旺(2005)。社會資本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1。搜尋於2011.03.16,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51/51-20.htm
林芳菁(2005)。幼兒文學。台中:華格那。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學君(1996)。幼兒圖畫書中利社會行為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台北。
林錦鳳(2006)。圖畫書導賞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繪畫表現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彰化。
邱琬媜(2008)。親子共讀無字圖畫書歷程之互動與反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南。
邱雅綺(2007)。學生性別與對自然科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邱瑄平(2008)。繪本教學對幼兒學習數學型式概念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幼稚園教師教學碩士班,新竹。
侯明秀((2004)。無字圖畫書的圖像表現力及其敘事藝術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
施怡欣(2008)。繪本教學應用於國小二年級乘法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所,台東。
柳雅梅(2002)。多元智能理論在國小英語教學運用之個案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0,163-175。
洪嘉慧(2005)。無字圖畫書應用於幼稚園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樹木之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台北。
洪碧珠(2009)。國小六年級學童各層次閱讀理解表現的性別差異與場地獨立性認知風格差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新竹。
胡惠瑱(2009)。繪本應用於國民小學六年級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台中。
唐大崙、莊賢智(2005)。由眼球追蹤法探索電子報版面中圖片位置對注意力分佈之影響。廣告學研究,24,89-104。
孫孟儀(2004)。美術圖畫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三角湧的梅樹阿公》和《克利的繪本》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台北。
孫家惠(2008)。兒童早期繪畫形式應用於圖畫書創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徐士翔(2009)。國小學生同儕關係、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以臺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
徐偉真(2008)。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回應之個案研究─以Leo Lionni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台北。
高秀君(2002)。大班幼兒對繪本中友誼概念的詮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新竹。
高淑瑛(2007)。國小學童對國語教科書插畫偏好研究:以台北市北投區某國小二五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台北。
張天慈(2006)。繪本對幼兒算數與幾何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美蘭(2006)。繪本在教學上的運用— 以「老人關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張瓊友(2002)。國小高年級學生多元智能與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新竹。
張麗芬(2009)。結合圖畫書與數學的教學方式對幼兒數學能力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0(2),107-144。
曹俊彥(1987)。如何透過圖畫書提昇兒童審美能力。美術論叢5-兒童‧美育、美術館,105-114。
莊育鯉(2004)。輻射狀構圖對視覺注意力分佈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
莊賢智(2005)。以眼動追蹤法探討圖文配置閱讀視線軌跡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台北。
許玉佩(2007)。以繪本教學提升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關懷」與「尊重」品格核心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
許曼玲(2008)。螢幕顯示位置與網頁瀏覽行為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明志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研究所,台北。
許嘉瑜(2007)。國小四年級學生對圖畫書中「正義概念」的理解—五個案學生的訪談。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
許嘉瑜(2007)。國小四年級學生對圖畫書中「正義概念」的理解—五個案學生的訪談。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
陳月雲(2006)。主題圖畫書運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研究---以建構自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新竹。
陳李綢(1985)。布魯納理論應用於中小學生認知學習的成效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8,191-228。
陳汶沂(2008)。情緒主題教學研究--以圖畫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陳秀萍(2004)。兒童繪本教學中國小新生人際適應改變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台北。
陳怡琴(2008)。以Rasch模式探討性別及學習機會對數學分數實作評量「差異試題功能」(DIF)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屏東。
陳金燕(2006)。兒童繪畫發展階段與年齡、性別和智力表現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
陳俊瑋(2000)。認知風格與使用者介面設計對注意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台南。
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陳家璇(2004)。科學圖畫書教學在國小學生提問類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
陳雅萍(2007)。利用情緒繪本教學進行兒童情緒教育之研究-以國小一年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
陳樹城(2002)。國中學生人格傾向、休閒活動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高雄。
曾照成(2002)。國小學童閱讀討論教學及其主題詮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游常山(2005)。重要,但政府不重視。載於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等(合著),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頁244-251)。台北:天下。
游曉惠(2004)。繪本融入自然科生態保育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甯範恬(2004)。圖畫書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環境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
程培儀(2005)。幼兒敘說無字圖畫故事書之內容分析-以DavidWiesner《瘋狂星期二》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嘉義。
馮秋萍(2000)。兒童課外閱讀行為探究。玄奘學報,2,231-255。
黃志成、王淑芬(1995)。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揚智。
黃怡叡(2006)。圖畫書中離家歷險的樂趣---以《小兔彼得的故事》系列作品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黃承諄(2006)。數學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黃承諄(2006)。數學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數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黃美雯(1999)。不同年齡層學生對童話繪本中友誼概念之詮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彰化。
黃美雯(1999)。不同年齡層學生對童話繪本中友誼概念之詮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淑娟(2000)。國小學童圖畫書導賞教學及其插畫反應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黃淑婉(2007)。運用繪本為主的情緒教育方案對提昇國小兒童情緒智慧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新竹。
黃淮麟(2001)。兒童對圖畫書插畫風格喜好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黃惠婷(2003)。「我生氣了!」─ 生氣情緒主題之圖畫故事書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台東。
黃瑞琪(2006)。自然系列圖畫書之分析與應用在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台北。
黃綉惠(2008)。大班幼兒對諷刺性圖畫書的詮釋---以安東尼.布朗的圖畫書「大猩猩」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嘉義。
黃憶婷(2005)。網路廣告的版面配置對視覺焦點、閱讀動線的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台北。
黃禪蟬(2006)。兒童圖畫書中同儕衝突之內容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台中。
黃麗華(2005)。一位國小科任教師以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新竹。
楊朝明、林品章(2007)。隱喻修辭的視覺圖像與標題對廣告效果的影響。設計學報,12(1),19-35。
葉千芸(2006)。以繪本進行國小二年級英語教學之實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彰化。
葉宛婷(2005)。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葉宛婷(2005)。互動式繪本教學提升國小學童科學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葉素玲、李仁豪(2005)。一心一意或三心二意?視覺注意力的統整性。應用心理研究,25,143-178。
詹佳慧(2011)。繪本應用在國中生語文領域之教學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碩士學位班,彰化。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劉依炫(2008)。LED與LCD用於車用導航路線指引之人因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劉苓莉(1998)。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以《青蛙和蟾蜍》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劉苓莉(1998)。兒童對童話中「友誼概念」之詮釋─以《青蛙和蟾蜍》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蔡佩樺(2004)。多媒體對於國中英語聽力及閱讀理解之效益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班,高雄。
蔡金成、佘曉清(2007)。運用眼球追蹤法探討國小科學與非科學教師在電流動畫中的注意力分佈與其概念之研究。發表於中華民國第23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師大。
蔡政旻(2004)。以眼動追蹤法探討色彩喜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台北。
鄭淑方(2003)。幼稚園教師無字圖畫書教學運用之研究-以David Wiesner的《七號夢工廠》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嘉義。
鄭麗文(1999)。幼兒文學。臺北:啟英文化。
黎虹綺(2010)。視覺空間注意力偏移受線索種類及預測效力影響方式之性別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台北。
盧盈蓉(2008)。注意力吸引因子對兒童繪畫中物體表徵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新竹。
蕭寶玲(2008)。音樂繪本導賞在通識藝術課程中的運用,止善,4,71 -92 。
謝正瑜(2005)。兒童圖畫書的圖像語言表現賞析教學對兒童繪畫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班,新竹。
謝秀惠(2006)。反覆式視覺動態圖形與注意力關聯性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研究所,台中。
謝坤哲(2008)。網頁圖文數量與位置配置對於成年人與青少年的偏好與眼球運動之影響 - 以購物網站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台北。
謝明勳(2000)。網頁中動畫分布位置與閱讀績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應用藝術所,新竹。
謝惠雯(2010)。性別在雙義圖形辨識之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台北。
韓維仁(2007)。國小學生多元智能與英語閱讀能力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台北。
顧淑芬(2006)。運用繪本實施情意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我會愛精選繪本》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