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俐心
Wang, Li-Hsin
論文名稱: 特殊兒童療育的服務設計
The Service Design of Early Intervention for Anthropogeny Delayed Children
指導教授: 鄧成連
Teng, Cheng-Le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設計學系
Department of Desig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0
中文關鍵詞: 服務設計特殊兒童早期療育發展遲緩
英文關鍵詞: anthropogeny delayed childre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389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91下載:9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早期療育服務係為未滿六歲的發展遲緩特殊兒童及家庭進行的整合性服務,及早進行療育服務能改善特殊兒童遲緩的狀況或開發發展潛力,同時提供家庭支持與協助,並減少日後社會成本。服務設計是整合性的跨領域新思維,注重整體服務經驗的創造性解決方案。服務無實體存在、隨時間變化、無法被儲存並且和消費行為同時發生的特質,運用服務設計能處理其複雜特性,把握以使用者為中心、共同創造,按順序執行,實體化和整體性的原則進行,讓服務提供者在提供服務時更有效率並創造經濟價值,同時更符合服務接受者的需求與期望。
    本研究以服務設計的視角檢視早期療育系統,透過質性研究方式探究現有療育服務,經過跨領域團隊會議進行設計過程的探索與定義步驟重新檢視服務旅程,將設計構想規劃為療育服務空間、療育輔助軟體、療育服務延伸產品等三個部分進行概念發想與修改,最後將構想呈現並建構新的服務藍圖。本研究結果發現:
    (1)不同醫療機構針對療育服務的運作大同小異,而每個療育項目皆需視為單獨個體分開預約,預約後至實際進行療育則需要一段等待期。
    (2)療育服務是為特殊兒童設計,但主要的服務對象還包含了照護者。在建構服務時須考量照護者的角度,除了讓照護者感到舒適安心外,也應讓治療師進行服務能更有效率,減少雙方非必要的時間與精力消耗以提升品質。
    (3)早期療育講求系統性與整合多種專業合作,實際進行時不同領域卻缺乏整合。療育服務後階段若能將服務理念延伸至特殊兒童生活和其他環境中,對兒童、家長及社會都是有益的。
    (4)對治療專業的信任感和兒童未來進步空間的前瞻性,為照護者在初診階段決定是否接受療育服務的關鍵。
    (5)複診為偏向經驗導向的服務,在建構服務時應著重在使照護者能更方便迅速地接受服務,減少精力與時間消耗,以達到服務雙方長久合作的關係。
    研究將服務設計應用於特殊兒童的療育服務規劃與創作結果:
    (1)召集跨領域成員參與服務設計過程時,可規劃自由討論時間提升成員的興趣,並輔以多種工具以及簡單範例以助思考。
    (2)特殊兒童的療育空間需考量動線寬敞與環境舒適,氣氛營造跳脫醫療空間的印象,並提升兒童於療育中的精神。
    (3)利用空間規劃手法和制度建立,達到管理療育人數、時間、硬體的目的。
    (4)開創雙向療程紀錄的概念,隨每次服務登錄照護者對療育服務的感知。
    (5)以產品與軟體將療育服務的效益延伸至生活中,設計上應以簡單易學為主,提升使用者運用的情況與意願。
    (6)即使建構新的服務系統能幫助療育品質的提升,治療師的經驗與專業性仍是療育品質的重要因素。

    Early intervention is an integral intervention for anthropogeny delayed children under six years of age and their families. Initiating intervention earlier could improve the condition and the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those children as well as providing support and assistance to their families while decreasing social costs. Service design is an integrally interdisciplinary initiative which emphasizes creative solutions based on overall service experienc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rvice does not include a physical presence, changes in accordance to time, cannot be saved and happens at the same time with consuming behaviour. Service design can manage these issues, centralize customers and improve efficiently following the principles of materialization and integrity. Therefore, it enables service providers to conduct their duties more efficiently and improve value, thus meeting the needs and satisfaction of service receivers.
    This study examines early intervention system from a service design viewpoint and discusses current intervention service through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exploration by interdisciplinary teamwork design and re-inspections of the service process, the design plans were catagorised into three parts for generating concepts and were later modified — the space of intervention, the software to assist intervention and the extension product of intervention. Finally, the ideas were presented and the new blueprint was present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listed below:
    1. Different medical organisations practice the service similarly. Every service item is treated individually and reserved independently. After reservation, there is a waiting time before the actual practice of the intervention.
    2. Although the intervention service was designed for the children with special conditions, the main customers include their caregivers. When establishing the service, the need of caregiver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so the caregivers can be comfortable and rely on the service. Caregiver satisfaction will also enable the therapists to work more efficiently thus increasing the quality of the service by minimizing unnecessary time and energy.
    3. Early intervention emphasizes system and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However, in practice, integration could be improved. It would benefit the children, parents and the society if the concept of the service could be extended to the lives and environment of the children in the final stage of the intervention process.
    4. The reliability of therapeutic professionals and the foresight of the children’s progress is key to staff member decisions on whether to accept intervention service at the first consultation.
    5. Subsequent visits are similar to experience-oriented servi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ervice should stress on the convenience of caregivers to receive the service, thus decreasing the energy and time to achieve long-lasting cooperation.

    The results from the studies on the practice of service design on children’s intervention service and creativity:
    1.When recruiting interdisciplinary members to join the service design, the time allowing free discussion which motivates members’ interests could be assisted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tools and simple examples to facilitate thinking.
    2.The design of the intervention space should consider the smoothness of the traffic flow and the comfort of the environment, build the atmosphere which differs from that of a stereotyped medical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spirit of children in a medical system.
    3.Through the arrangement of spac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ystem, reach the goal of controlling the numbers of patients and the time and equipment spent.
    4.Create the concept of recording bidirectional intervention and log in the perception of the caregivers toward the intervention at every service.
    5.Extend the benefits of intervention service using products and software. The design should be learnt easily which motivates the users.
    6.Although building up a new service system is helpful for the quality of the intervention, the experience and professions of the therapists is still essential to the quality of the service.

    中文摘要 I Abstract II 謝誌 IV 目錄 V 表目錄 VIII 圖目錄 IX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目標 5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特殊兒童療育服務的探討 6 一、特殊兒童與發展遲緩 6 二、早期療育的定義 9 三、早期療育現況與模式 12 第二節、 服務的探討 19 一、產業趨勢 19 二、服務的定義與特性 20 第三節、 服務設計的探討 24 一、 學科發展 24 二、 服務設計的定義 25 三、 服務設計的特點與原則 29 四、 服務設計的方法 32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流程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8 一、文獻探討 38 二、觀察法 39 三、訪談法 39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0 一、 早療機構參訪 41 二、 服務場域觀察及個案觀察與訪談 43 三、 研究結果彙整 49 四、 跨領域團隊討論 49 五、 設計創作流程 51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一節、 早療機構參訪與觀察結果 52 一、 醫院 52 二、 診所 56 三、 治療師設立的治療所 58 第二節、 療育場域及行為觀察 62 一、 服務場域觀察 63 二、 療育服務中的服務接受者行為觀察 75 三、 服務提供者行為觀察 83 第三節、 訪談結果分析 86 一、服務接受者訪談 86 二、服務提供者訪談 113 第四節、 研究結果彙整 118 第伍章、 創作內容與分析 第一節、 設計創作流程 124 第二節、 探索與定義階段:跨領域團隊會議 126 一、 跨領域團隊會議流程 126 二、 跨領域團隊會議內容 129 第三節、 創意發想階段 135 一、 心智圖 135 二、 概念草圖與修正 136 第四節、 設計概念呈現 146 一、 療育服務空間規劃 146 二、 療育輔助軟體 155 三、 療育服務藍圖 164 四、 療育服務延伸產品 169 第陸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80 一、 文獻結論 180 二、 觀察與訪談結論 182 三、 設計創作結論 187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89 參考文獻 190 附錄 附錄一、受訪同意書 199 附錄二、跨領域團隊成員參與同意書 200

    王為(2009)。服務創新的致勝關鍵。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208,頁32-37。
    王國羽(1996)。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政策的相關理論模式與臺灣法令之解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2,頁333-350。
    朱鳳英(2000)。台灣發展遲緩兒童通報轉介及個案管理服務現況-以台北市為例。中外早期療育服務經驗交流研討會會議實錄,頁21-29,台北市。
    池熙璿(譯)(2013)。這就是服務設計思考! (原作者:Mark Stickdorm & Jakob Schneider)。新北市:中國生產力中心(原著出版年:2012)。
    何國華(2009)。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四版)。台北:五南,頁87-89。
    何國華(1991)。智能不足兒童美術教學 載於陳英豪、何國華、吳坤壽主編《輕度智能不足兒童美術科教學活動設計》(頁A1-A3)。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何國華(2006)。特殊幼兒早期療育。台北市:五南。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年9月2日修正)。
    阮綠茵(2010)。調查研究法,載於管倖生主編之《設計研究方法》(第三版)。新北市:全華圖書。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2004)(2012年7月9日修正)。
    兒童福利法施行細則(1994)1994年5月11修正。
    周文欽編(2005)。研究方法概論(第二版)。新北市:空大。
    周文麗、鄭麗珍、林惠芳(2000)。台灣早期療育的發展與未來展望。文教新潮,5(4),頁7-12。
    林雅雯(2003)。台北市身心障礙兒童早期療育需求與服務體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大學國防醫學院,台北市。
    林皛玫(2006)。自閉症幼兒早期療育的模式。特殊教育文集,8,頁203-224。
    林寶山(1994)。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五南。
    林寶貴(1999)中華民國特殊教育概況。台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邱奕銓(2004)。從個別差異及學習動機談Mosston 教學光譜之包含式教學法。大專體育期刊,74,頁34-41。
    施廷怡(1998)。發展遲緩兒童家庭對兒童照顧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洪素英(1999)。發展遲緩幼兒之家庭生活素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徐玉玲(譯)(2008)。關鍵設計報告;改變過去影響未來的互動設計法則(原作者:Moggridge, B.)。台北:麥浩斯,頁214。(原著出版年:2006)。
    徐亨良(2000)。第一章 緒論,載於王文科主編之《特殊教育導論》。台北市:心理。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2011)。服務體驗工程方法:藍圖工具案例。台北市:財團法人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
    張紹勳(2004)。研究方法(第三版)。台北市:滄海。
    曹純瓊、劉蔚萍(總校閱)(2006)。早期療育。台北:華騰文化。
    許天威等合著(2004)。早期療育概論。新北市:群英。頁1-19。
    許素彬、盧雯月(譯)(2002)。成長的生命:有關早期療育的故事。(原作者:McWilliam P.J. 等)。台北市:心理。頁5-7。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中市:精華。
    郭建良、紀昭吟、葉惠娟(2010)。產業觀點下的服務創新方法論V2.0。台北市:經濟部。
    郭為藩(2002)。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增訂四版)。台北市:文景,頁3-5。
    郭為藩(2007)。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台北市:文景。
    郭逸玲、卓妙如(2004)。發展遲緩兒早期療育之概念與模式。身心障礙研究,2,2。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英進、吳美珠、楊育昇(2007)。早期療育。台北:華都文化,頁13-17。
    陳嬿如(2003)。我國早期療育政策過程研究:以倡議團體之角色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麗如(2004)。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台北市:心理,頁116-118。
    陳麗如(2004)。特殊教育論題與趨勢。台北市:心理。
    陳靖奇、梁台仙、李翠玉(譯)。特殊兒童早期教育。(原作者:Allen, K.E. and Cowdery G.E.)。高雄市:麗文文化,頁73。
    曾進興(1999)。專業整合介紹。高雄市八十八學年身心障礙教育專業團隊服務研討會議手冊,頁1-21。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2003)。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俊威、羅湘敏(2003)。特殊學校專業團隊服務之調查研究。東台灣特殊教育學報,5,頁73-96。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2012)。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市:台灣東華,頁904-906。
    楊碧珠(議)(2009)。幼兒特殊教育(原作者:S.R. Hooper& W.Umansky)。台北市:心理,頁4-6。
    楊靜芳 (2009)。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社會服務品質及其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廖華芳(1998)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專業團隊合作模式。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雜誌,23,頁127-140。
    蔡明蒼等編(2008)。台北市特殊兒童發展教育史。台北市:北市教育局。
    鄧成連(2012)。發現設計。科學發展,470,頁70-71。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薛婷方(2003)。談早期療育的重要性以一個個案為例。特教通訊,29,頁37-38。
    謝明儒、劉宗哲(2008)。以服務接觸探究關係利益、服務便利性與關係品質對顧客自發現行為之關係。第十二屆科技整合管理研討會,頁21-40。
    羅清水編(2008)。特殊教育發展報告書。台北市:教育部。
    鐘莉娟(總校閱)(2004)。早期療育手冊。(原作者:Jack P.Shonkoff, Samual J.Meisels編)。台北:心理,頁7-11。

    Ayres, A. J.(1979). Sensory integration and the child. Los Angeles: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Crosby, L. A., Evans, K. R., & Cowles, D.(1990).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services selling: An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perspective. Journal of Marketing, 54(3), pp.68-81.
    Dawes,J. & Rowley, J(1996). The waiting experience: towards service quality in the leisure indust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8(1), pp.16–21.
    Fitzsimmons, J.A. & Fitzsimmons, M.J.(2001). Service Management: Operations, strategy, and informationtechnology(3rd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Higher Edution.
    Gummesson E.(1994). Making Relationship Marketing Operatio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 5(5), pp.5-20.
    Jones, M., & Samalionis F.(2008). From small ideas to radical service innovation.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 19(1), pp.20-27.
    Kandampully, F.(2002). Innovation as the core competency of a service organization: The role of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networks.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5(1), pp.18-26.
    Kirk, S., & Gallagher, J.(1983). Educating exceptional children(4th ed.). Boston:Houghton Mifflin.
    Kotler , P.(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Implementation and Using the Servoual Model. 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 11(3), pp.324-343.
    Kotler, P. (2001). Marketing Management: Millenium Edi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Lehrer, R.(2009). Designing to develop disciplinary dispositions: Modeling natural system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4(8), pp.759-771.
    Mager, B., & Sung, T. J.(2011). Special issue editorial: Designing for servi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5(2), pp.1-3.
    Moritz, S. (2005). Practical Access to Service Design. Unpubliched master’s thesis, Köln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Design, Koln, Germany.
    Moritz, S. (2005). Practical Access to Service Design. Unpubliched master’s thesis, Köln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Design, Koln, Germany.
    Patton, M.Q.(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p.169-186.
    Saco R.M. Alexis P. Goncalves (2008). Service Design: An Appraisal.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 19(1), pp.10-18.
    Shostack, G. L.(1984). Designing Services that Deliv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62(1), pp.133-139.
    Thackara, J.(2005). In the Bubble: designing in a coplex word.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Whittle, S. & Foster, M.(1991), Customer profiling: getting into your customer’s shoes. Journal of Bank Marketing, 9(1), pp.17-24.
    Whittle, S. and Foster, M.(1989). Customer profiling: getting into your customer’s shoes. Management Decision, 27, 6.
    Wild, P.J.(2007). Review of Service Design Definitions. IPAS Deliverable I15.6 Report,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ambridge.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2005).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8th ed.). Belmont, CA: Thompson Wadsworth.
    Zehrer, A.(2009). Service experience and service design: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 in tourism SMEs. Managing Service Quality, 13(3), pp.332-349.
    Zeithaml, V. A., Bitner, M. J., & Gremler, D. D.(2006). Service marketing: Integrating customer focus across the firm (4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Irwin.

    Tsai, Tung-jen(2010)。對服務設計之淺見。上網時間:2016年4月20日。網址:http://archetyping.blogspot.tw/2010/10/blog-post.html。
    Winny(2009)。設計無形_服務設計。上網日期:2016年6月5日。網址:http://www.scenariolab.com.tw/tc/sbd/383。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2006)。早期療育服務模式介紹。上網日期:2016年6月12日。網址;http://www.papmh.org.tw/ugC_Service.asp。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無日期)。(單篇文章)。上網日期:2016年3月10日。網址:http://www.papmh.org.tw/ugC_Service.asp2002。
    內政部兒童局(2000)。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實施方案。上網日期:2016年4月17日。網址:http://www.chsport.tw/children/uploads/tadnews/file/nsn_991_1.pdf
    王慶泉(2008)。點亮希望 愛在發光 教育部97年度表揚優良特殊教育人員頒獎典禮。上網日期:2015年12月27日。網址:http://www.edu.tw/Content_List.aspx?n=D222AB2C227DC406。
    邵慧綺(2008)。認識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上網日期:2016年6月12日。網址:http://www.mdnkids.com/specialeducation/detail.asp?sn=657。
    台大兒童醫院企劃管理部(2014)。兒童醫院組織。上網日期2016年4月8日。網址:https://www.ntuh.gov.tw/ntuch/about/SitePages/%E9%86%AB%E9%99%A2%E7%B5%84%E7%B9%94.aspx。
    行政院主計處(2016)。上網日期:2016年4月20日。網址:http://www.dgbas.gov.tw/point.asp。
    汪宜霈(1999)。漫談感覺統合。上網日期:2016年5月10日。網址:http://www.kmuh.org.tw/www/kmcj/data/8802/4167.htm。
    汪建均(2009)。什麼是服務設計 What is Service Design? 。上網日期:2015年12月18日。網址:http://www.idbi.us/lexblog/2009/02/21/what-is-service-design/。
    汪建均(2011)。為糖尿病患者進行的服務設計時的建議。上網日期:2015年12月12日。網址:http://idbi.us/lexblog/2011/02/04/design-for-diabetes-productivity-considerations/。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無日期)。早療服務團隊。上網日期:2015年3月10日。網址:http://www.fcdd.org.tw/ap/cust_view.aspx?bid=41&sn=c619e292-7d74-4b93-b54d-02ac17681462。
    黃暐恬(2012)。小遊戲也有大功用-談感覺統合居家遊戲建議。上網日期:2016年5月1日。網址:http://epaper.ntuh.gov.tw/health/201210/child_3.html。
    經濟部(2012)。服務業發展藍圖。上網日期:2016年4月25日。網址:http://idac.tier.org.tw/DFiles/20120313100518.pdf。
    維基百科(2016)。服務。上網日期:2016年4月25日。網址: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8D%E5%8A%A1。
    Bill Hollins(2007)。Service design。上網日期:2016年3月28日。網址:http://www.designcouncil.org.uk/en/About-Design/Design-Disciplines/Service-design-by-Bill-Hollins/。
    Bland D.(2016)。Agile Coaching Tip: What Is an Empathy Map? 上網日期:2016年7月18日。網址:http://www.solutionsiq.com/what-is-an-empathy-map/。
    Design Council(2005)。Design methods for developing services。上網日期:2016年5月5日。網址:http://www.designcouncil.org.uk/sites/default/files/asset/document/Design%20methods%20for%20developing%20services.pdf。
    Live|Work(2016更新)。Service Design。上網日期:2016年7月18日。網址:http://liveworkstudio.com/themes/service-design/。
    Penin L.(2008)。Engine Methods。上網日期:2016年7月18日。網址:http://files.g51studio.com/parsons/ENGINE_ServiceDesign_TOOLBOX.pdf。
    Sriiap(2010)。服務設計(Service Design)。上網日期:2016年6月5日。網址:http://sriiap.demosite.tw/Services/services_more.asp?BtfiZf==。
    Tassi R.(2009)。Storyboard。上網日期:2016年7月18日。網址:http://www.servicedesigntools.org/tools/13。
    Xplane(無日期)。上網日期:2016年5月5日。網址:http://www.xplane.co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