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游惠婷
Yu, Hui-Ting
論文名稱: 北區醫學生社團經驗學習對公民態度及公民參與之研究
The Correlated Factors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Clu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Civic Attitude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 Based on Data from Medical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指導教授: 王錦雀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0
中文關鍵詞: 公民參與公民態度社團經驗學習學生社團醫學生
英文關鍵詞: citizen participation, civic attitude, experiential learning, medical students, student's club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344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09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區醫學生社團經驗學習、公民態度及公民參與之現況,並進一步瞭解北區醫學生的個人背景變項及社團經驗學習,在公民態度及公民參與之差異情形。研究對象為107學年度第2學期仍在學之北區大專校院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共486份。運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問卷信、效度、描述統計、單一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分析所得資料。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北區醫學生在公民態度各層面展現正向態度。
    二、北區醫學生的公民參與各層面呈現中上程度。
    三、具不同背景變項之北區醫學生其公民態度的差異情形:
    (一)有實習經驗的學生顯著優於無實習經驗者。
    (二)有擔任社團幹部經驗的學生顯著優於無擔任社團幹部經驗的學生。
    四、具不同背景變項之北區醫學生其公民參與的差異情形:
    (一)年級大五以上的學生顯著優於一到四年級者。
    (二)民主互動的教育方式顯著優於自由放任以及權威專制的教育方式。
    (三)平均每週參與社團時間多、曾擔任社團幹部、擔任過社團領導者的學生皆顯著優於平均每週參與社團時間少、不曾擔任社團幹部、未擔任過社團領導者的學生。
    五、北區醫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達顯著正相關。
    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對學校與教育相關單位、學務相關單位與學系以及後續的研究者提出具體建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correlated factors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clubs experiential learning, civic attitude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from medical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The participants were the second semester of the 107 academic year, the medical current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The sample of this study was consisted of 486 valid questionnaires from medical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reliability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in the IBM SPSS 23.0 for windows. Findings are as following:
    1. The civic attitude of medical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is positive.
    2.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is intermediate level.
    3. The civic attitude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s from medical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1) Students with internship experience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without experience.
    (2) Students have experience in student's clubs management level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without experience.
    4.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with different demographics from medical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1) Students above the fifth grade a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freshman, juniors and seniors.
    (2) The democratic and interactive education method i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laissez-faire education method.
    (3) The medical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who are more involved in student clubs exhibit a higher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class affairs, department affairs, school affairs and social affairs.
    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ivic attitude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medical students in northern Taiwan.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s, student affairs and departments, expand participants, variables and methods for further research.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 次 IV 圖 次 VI 表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社團經驗學習的概念 9 第二節 公民態度及公民參與的概念 24 第三節 相關研究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1 第二節 研究假設 52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4 第四節 研究工具 60 第五節 研究步驟 7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78 第一節 北區醫學生個人背景變項以及社團參與經驗之現況分析 78 第二節 北區醫學生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現況分析 87 第三節 北區醫學生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差異分析 94 第四節 北區醫學生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相關分析 13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0 第一節 結論 140 第二節 建議 144 參考文獻 149 中文部分 149 西文部分 157 附錄 160 附錄一 160 附錄二 170 附錄三 181 附錄四 186

    一、中文文獻
    人間福報(2010年3月4日)。培養人文素養 醫學生才能成良醫。人間福報。取自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170457
    大學法(民37年1月12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30001
    王惠雯(2003)。「互為主體性的校園文化」之建構與發展-從哲學主要理論觀點對學生社團組織運作的啟示。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233-246。臺北市:東吳大學
    王錦蓉(2003)。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世界觀教育知識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王美珍(2014年4月30日)。臺灣未來必修學分 90後,你在想什麼?。遠見雜誌,335。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19162
    仲崇親(2003)。以元智大學籌設社會學系經驗談社團學系成立之必要條件及其可行性。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臺北市:東吳大學。
    江宜樺(2005)。公民理念與公民教育。通識教育季刊,12(1),27-44。
    朱育穎(2009)。台南市國小學生民主態度與公民參與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23。
    吳宜芳(2004)。國小學童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台南市高年級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吳窈芬(2006)。高雄市成人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與公民素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迅榮(2008)。由公民權責、公民參與到參與性公民。中國教育學刊,2,55-58。
    吳斯茜、計惠卿(2008)。開拓世界公民教育的新生地—以國小語文教學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83,227-240。
    吳明隆(2011)。SPSS 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五南出版社。
    吳明隆(2014)。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李美枝(1982)。社會心理學。臺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玲(2009)。大學住宿生之公民參與態度與公民參與行為研究—以北部一所公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丹青(2011)。參與學習型社團的需求與效益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市。
    李坤憲(2015)。大學社團成員參與動機、凝聚力對組織公民行為的影響-以中部某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勤益科技大學,台中市。
    李容懿(2017)。大學生公民素養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何進財(2001)。亦師亦友的社團老師。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1,20-33,臺北市:東吳大學。
    何富財(2004)。高中學生自我概念、社團參與態度與社會行為發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何守中(2017)。學生社團參與經驗有助於職場新鮮人求職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杜繐芬(2010)。臺灣南部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對公民素養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林瑞欽(1983)。參與即享受。訓育研究,22(2),17。
    林火旺(1995)。自由主義社會與公民道德。哲學與文化,22(12),1071-1084。
    林至善(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6-15。
    林暉月(2001)。居民的社區意識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及方式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縣。
    林火旺(2005)。審議民主與公民養成。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29,99-143。
    林淑貞(2006)。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任務初探—以虎尾科大學生參與社團活動之經驗為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5(3),57-66。
    林合懋、陳昭雄(2011)。我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發展:影響因素與期望落差。弘光學報,63,97-115,台中市,弘光科技大學。
    季鳳英(2011)。臺北市國中學生世界公民素養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周甘逢、蔡武志、羅志明(1988)。社團理念。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周新富(2006)。家庭教育學-社會學取向。台北:五南。
    邱皓政(1996)。大學社團活動與學生心性發展:一個發展心理學的觀點。訓育研究,35(3),37-42。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洪泉湖(1993)。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臺北:幼獅。
    洪泉湖(1998)。從政治學論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273-307,臺北:師大書苑。
    洪泉湖(2003)。從行政管理的理論觀點談學生社團組織的運作。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253-262,臺北市:東吳大學。
    姜添輝(2005)。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冹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台北:高點。
    孫建文(2008)。大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姬健梅(譯)(2009)。父母的三種典型教育風格分析,聰明學習,乖巧有禮:3歲寶寶輕鬆教養寶典(116-125頁),(原作者: Ulrich Diekmeyer)。台北市:新手父母出版社。
    徐明、林至善(2012)。服務-學習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載於黃玉總校閱,從服務中學習-跨領域服務學習理論與實務,19-53。臺北:洪葉文化。
    徐敏雄(2013)。公民素養融入大學通識課程之實踐經驗研究:以「探究多元文化中的自我」課程為例。載於吳明清主編,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9(3),59-86,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80)。大專課外活動工作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計畫—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中程個案計畫。2012年2月10日,取自http://hss.edu.tw/plan_detail.php?class_plan=176
    教育部(2017)。107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取自https://www.osa.nchu.edu.tw/osa/act/107club/modules/tadnews/page.php?nsn=2
    陳文俊(1983)。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臺北:財團法人資訊教育推廣中心基金會。
    陳金貴(1992)。公民參與的研究。行政學報,24,95-128。
    陳家菱(1993)。論大學社團之管理:以國立臺灣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靜蘭(1996)。社區居民文化活動參與及需求之研究—都市社區與鄉村社區的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陳昭雄、林合懋、鄧蘭(2007)。大專校院學生社團幹部建構本位能力之續探—以全國七所公私立大專校院社團學生幹部為例。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6,214-228,臺北市:東吳大學。
    陳新霖、游淑惠、梁朝雲(2010)。大學院校社團經營認知與學習成效調查研究─以元智大學98學年社團幹部為例。學生事務,49(3),42-65。
    陳美虹(2014)。大學生社會資本與公民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皎眉、王叢桂、孫倩如(2014)。社會心理學,3版。臺北市:雙葉書廊。
    張秀雄(1993)。民主法治教育的理論與內涵。臺北:師大書苑。
    張玉成(1996)。英國的公民教育。載於張秀雄主編,各國公民教育,65-124,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秀雄、王錦雀(1997)。二十一世紀公民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以國中公民與道德科為例。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教育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良漢、蘇士博(2000)。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經營管理之探討:以運動性社團為例。大專體育,51,140-147。
    張秀雄、李琪明(2002)。理想公民資質之探討―臺灣地區個案研究。公民訓育學報,12,1-32。
    張雪梅(2003)。介入或放手─大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的問題與輔導對策。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350-366。臺北市:東吳大學。
    張雪梅(2005)。大專校院學生事務工作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張同廟(2007)。大專生女性社團負責人暨幹部能力獲得之研究。社團活動理論與實務。臺南市:漢家出版社。
    張善楠(譯)(2008)。D. Bok 著。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八門課(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 )。台北:天下遠見。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許國興(2007)。臺灣中部三縣市高中職進修學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康筆舜(2006)。中部大學生社團參與活動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郭吉峰(2007)。青少年網路沈迷、社團參與及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以國立水里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縣。
    莊玉琪(2013)。北區大學生的社團參與及公民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臺北市。
    梁朝雲、陳新霖(2010)。環境促發了我的領導力-以社會改變模式探討大學校園環境對社團幹部領導力發展的影響。學生事務,50(4),25-61。
    國立臺灣大學學生自治組織及學生社團輔導辦法(民106年1月17日)。取自http://activity.osa.ntu.edu.tw/Regulations/Details/f3fe4b35-4e2b-4e0c-ac50-39988a47bb58
    黃毅志(1997)。職業、教育階層論與子女管教:論Kohn的理論在台灣的適用性。臺東大學教育學報,8,1-26,台東市:國立台東師院教務。
    黃玉(2001)。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與應用。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1,35-80,臺北市:東吳大學。
    黃崑巖(2004)。黃崑巖談教養。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黃崑巖(2006)。黃崑巖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黃崑巖(2007)。黃崑巖回憶錄:成大醫學中心創建始末。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
    黃毅志(2003)。「臺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位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黃世雄(2009年8月31日)。技職大學生校園人際投入與學習成果之相關研究。台灣高等教育研究電子報。取自http://www.cere.ntnu.edu.tw/files/upload_files/cere/files/hedudb/epaper/%E9%AB%98%E6%95%99%E9%9B%BB%E5%AD%90%E5%A0%B1%E7%AC%AC19%E6%9C%9F_%E7%84%A6%E9%BB%9E%E8%AD%B0%E9%A1%8C.pdf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曾建元(2003)。行政管理學的主要理論觀點對學生社團組織運作的啟示。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263-276。臺北市:東吳大學。
    曾建元(2015年6月1日)。臺灣大學生的社團參與經驗。民報。取自http://www.peoplenews.tw/news/f48383fb-293c-49e9-bc4d-5c155fcce5e8
    彭筱婷(2004)。世界觀教育之表徵:國小四、五、六年級社會教科書中地圖教材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彭漣漪、林思宇(2015年2月17日)。首度醫界萬人大調查 92%醫護對未來悲觀台灣醫療關鍵報告。遠見雜誌,345。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20224
    游欣儀(2004)。臺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公民意識、公民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游璧僑(2015)。國中童軍團學生的公民態度和公民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極東(197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臺北市:正中。
    楊國賜(1992)。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31(3),7-16。
    楊極東、林淑玲(1992)。社團活動與民主教育。訓育研究,31(1),1-6。
    楊錦雀(2002)。公民參與我國節約能源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楊蕙宇(2018)。北區大學校院學生社團參與及自我認定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紹國(2006)。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及其對學生發展的意義。台灣高教研究電子報,2,9-17。
    葉亮吟(2010)。探討大專生社團經驗、人際關係、學業成績對其職涯發展的影響。育達科大學報,23,59-80。
    董秀蘭、鄧毓浩、林佳範、黃美筠(2011年11月)。ICCS 2009臺灣學生公民態度與參與行為研究結果的分析與啟示。張茂桂主持人,ICCS 2009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 2009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成果發表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廖燦輝(1991)。課外活動輔導之未來發展方向。訓育研究,30(3),17-19。
    廖添富、黃景裕(1995)。我國大學生公民態度之研究-樣本取自北部地區。公民訓育學報,4,109-127。
    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7)。我國師範院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與「公民教育觀點」相關性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7,1-26。
    趙婉君(譯)(2002)。Richard J. Light 著,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原作者:Richard J. Light)。臺北市:立緒文化。
    遠見雜誌(2015年2月25日)。健保慶20年,我們真能對未來感到樂觀?台灣第一份!醫界萬人大調查─「台灣醫療關鍵報告」。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28166
    蔡漢賢主編(1984)。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蔡志賢(2012)。高等教育課外學習核心能力及其評量指標建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志賢(2016)。學生社團經營與輔導。臺北市:作者出版。
    蔡育璟(2008)。公民意識與公民參與行為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湘川(1997)。小學公民教育之意義、目標與內涵。國教輔導,37(1),44-52。
    劉源俊(2000)。大學教育與課外活動。載於曾建元主編,社團學初論:大學、社團、人。臺北市:東吳大學。
    劉阿榮(2003)。從輔導學的主要理論探討學生社團的組織運作。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298-312,臺北市:東吳大學。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州宏(2012)。南台灣國立大學研究生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劉美慧、董秀蘭(2009)。我國公民教育革新之反思—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計畫之研究與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87,145-162。
    劉則侖(2017)。臺北市大學學生會行政部門之組織滿意度與組織公民行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蕭揚基(2000)。台灣中部地區高中生公民意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89-2413-H-212-003-S),未出版。
    蕭揚基(2004)。形塑現代公民。臺北縣:韋伯文化。
    謝政諭(2003)。從政治學若干理論談學生社團組織運作的啟示。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4,247-251。臺北市:東吳大學。
    謝智謀、吳崇旗、王怡婷(譯)(2009)。反思學習理論與實務(原作者:D. A. Sugerman, K. L. Doherty, D. E. Garvey & M. A. Gass)。桃園市:臺灣外展教育基金會。
    顏妙桂(2000)。學生社團之輔導與發展。訓育研究,39(1),31-33。
    顏佩如(2007)。全球教育課程發展。臺北縣:冠學文化。
    蘇癸玲(1998)。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嚴秋蓮(2011)。大學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與公民素養影響因素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二、英文文獻
    Astin, A. W.(1984). Student involvement: A development theory for higher educa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0(5), 518-529.
    Astin, A. W.(1990). Assessment for excellence: The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New York, NY: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Macmillan.
    Astin, A. W.(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Audas, R. & Willms, J. D.(2001).Engagement and dropping out of school: A Life course perspective.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Canana. Available: http://www.hrsdc.gc.ca/en/cs/sp/hrsd/pre/publications/research/2001-000175/SP-483-01-02E.pdf
    Birch, S., & Ladd, G.(1997).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35, 61-79.
    Connell, J. P., & Wellborn, J. G.(1991). Competence, autonomy, and relatedness: A motivational analysis of self-system processes. In M. Gunnar & L. A. Sroufe (Eds.), Minnesota Symposium on Child Psychology(Vol. 23).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kering, A. W., & Reisser, L.(1993). Education and identity(2nd ed.). SanFrancisco:Jossey-Bass.
    Colby, A., Ehrlich, T., Beaumont, E., & Stephens, J.(2003). Educating citizen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oalition for Civic Engagement and Leadership(2005). About Us: Definitions. Retrieved May 29, 2009, from https://compact.org/initiatives/trucen/landmark-resources-reports-and-models/civic-engagement-at-the-university-of-maryland/
    Dillman, D. A.(2000). Mail and Internet Surveys: The Tailored Design Method(2nd ed.). New York: Wiley
    Finn, J. D.(1993). School engagement and students at risk.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Fredricks, J. A., Blumenfeld, P. C, & Paris, A. H.(2004). School engagement: Potential of the concept, state of the eviden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4, 59-109.
    Fredricks, Eccles, J. A. & Jacquelynne, S.(2006). Is extracurricular participation associated with beneficial outcomes? Concurrent and longitudinal rel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4), 698-713.
    Kolb, D. A.(1981). Learning styles and disciplinary differences. In Chickering, A. W. and Associates (Eds.), The Modern American College (pp. 232-255).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Kolb, D. A.(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Lopez, M. H., Levine, P., Both, D., Kiesa, A., Kirby, E., & Marcelo, K. (2006). The 2006 civic and political health of the nation: A detailed look at how youth participate in politics and communities. Retrieved May 26, 2009, from http://www.civicyouth.org/PopUps/2006_CPHS_Report_update.pdf.
    Lindgren, S., & Karle, H.(2011). Social accountability of medical education: Aspects on global accreditation. Medical Teacher, 33(8), 667-672.
    Mallette, B. I., & Cabrera, A. F.(1991). Determinations of withdrawal behavior: An exploratory study.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32(2), 179-194.
    Marks, H. M(2000). Student Engagement in Instructional Activity: Patterns in the Elementary, Middle, and High School Year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2(1), 153-184.
    Nora, A.(1987). Determinants of retention among Chicago college students: A structural model.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6(1), 31-59.
    Oakley, P. & Marsden, D.(1984).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ionin rural development . Geneva:Internation Labour Organi-zation.
    Oldfield, A.(1990).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Civic republicanism and the modern world. London:Routledge.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1991). How college affects studen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adilla-Walker, L. M., & Nelson, L. J. (2010). Parenting and adolescents' values and behaviour: The moderating role of temperament.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9(4), 491-509.
    Richard L. Scheaffer, William Mendenhall, Lyman Ott.(1986). Elementary survey sampling (3nd ed.). PWK-Kent Publishing co., Boston, MA, USA.
    Skinner, E. A., & Belmont, M. J.(1993).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Reciprocal effect of teacher behavior and student engagement across the school yea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5, 571-581.
    Terenzini, P. T., Pascarella, E. T., & Blimling, G. S.(1996). Students’ out-of-classexperienc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A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7(2), 149-16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