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佩瑜 |
---|---|
論文名稱: |
《良友》畫報及其美術資料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Young Companion” and its Art Items |
指導教授: | 沈以正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0 |
中文關鍵詞: | 《良友》畫報 、畫報 、上海 、民初美術 |
英文關鍵詞: | The Young Companion, pictorial, Shanghai, art of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62 下載:44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九二0年代誕生於上海的《良友》畫報,開啟了中國報刊史嶄新的一頁,突破了過去石版、銅鋅版印刷方式,率先以影寫版印製大型畫報,進步的技術反映在新穎的封面和內頁中,加上多元的內容,使得《良友》甫一推出,便大受好評。《良友》畫報發行時間自1926至1945年,漫長的歲月見證了中國的發展過程,在史料的保存意義上更具意義,當時刊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市面上,但往往曇花一現,維持不了多久便停刊,能像《良友》一般持續長達十九年時間的刊物,在動亂的年代中更難能可貴,加上畫報以影像真實地記錄歷史,對於後繼研究者則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良友》畫報內容包羅萬象,從時事新聞、科技新知、文學藝術及時尚軼事均羅列其中,美術內容正是其主要題材之一,本研究即以此基礎,將172期《良友》畫報裡的美術資料梳理出來,企圖建立一個《良友》畫報的美術資料庫,並從中挑選美術家、美術社團、美術學校、美術展覽四項做分析評論,由於《良友》大量引進西方美術思潮,並致力報導當代中國畫壇的活動現象,藉由資料的整理,試以瞭解民國早期的美術資訊如何傳播,而《良友》畫報做為大眾傳播刊物,又在其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Published in 1920’s in Shanghai, “The Young Companion”, started a new age of Chinese Magazine History. This publisher used a new technology on shooting pictures and printing them on large magazine. There are full of attractive covers and matters in this magazine. It is different from copperplate, lithography, and zincograph. Because of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s, “The Young Companion” was very popular at that time. During 1926 to 1945, there were much different kinds of magazines to be published, but only “The Young Companion” was still there. It recorded the entirety which included news, science, technology, literature, art, and fashion in these 19 years. For all researchers analyzing this 19 years history it was a very significant clue.
On the basis of “The Young Companion”, the study selects four main parts, artists, art clubs, art schools and art exhibitions. Moreover the stud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what kind of character “The Young Companion” plays in China and how Western art affects in China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學位論文
王若梅,《《良友畫報》誰之良友:二、三十年代上海通俗文化硏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2)。
余芳珍,《消閑閱讀習慣在近代中國:《良友畫報》出版體與圖畫想像空間之擴展》(台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胡至倫,《「自由談」刊頭女性圖像研究(1911-1935)》(桃園: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齊秋生,《走向現代的都市女性形象—從《良友》畫報看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都市女性》(大陸:暨南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4)。
劉瑞寬,《中國美術的現代化:美術期刊與美展活動的分析(1911-1937)》,(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所博士論文,2003)
Ezra L.A.M. Block, “Modeling modernity: the Liangyou huabao in the 1930s”, Harvard University, 1996.
專書
《良友畫報》(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0)。
《20世紀上海文史資料文庫》(上海:上海書店,1999)。
《中國大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86)。
許瀛鑑主編,《中國印刷史論叢》(台北:中國印刷學會,1997)。
上海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存稿匯編》(上海:上海古籍,2001)。
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通志》(上海:上海人民,2005)。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台北:文海,1987)。
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台北:文海,1987)。
上海攝影家協會、上海大學文學院編,《上海攝影史》(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92)。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聞學論集編輯組編,《新聞學論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文史資料選輯》(上海市:上海人民,1986)。
台灣攝影年鑑編輯委員會編著,《台灣攝影年鑑綜覽:台灣百年攝影》,(台北:原亦藝術,1998)。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台北:臺灣學生,1964)。
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太原:山西教育,1981)。
史和、姚福申、葉翠娣編,《中國近代報刊名錄》(福州:福建人民,1991)。
史梅岑,《美術印刷論》(台北:大聖,1974)。
安克強(Christian Henriot),張培德、辛文鋒、肖慶璋譯,《1927-1937年的上海 : 市政權、地方性和現代化》(上海:上海古籍,2004)。
朱聯保,《近現代上海出版業印象記》(上海:學林,1993)。
余之,《摩登上海》(上海:上海書店,2003)。
吳申元,《上海最早的種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1989)。
吳昊等編,《都會摩登:月份牌 1910s-1930s》(香港:三聯,1994)。
吳亮,《老上海:已逝的時光 上海市—社會生活與風俗》(南京市:江蘇美術,1998)。
吳紅,《老上海摩登女性》(上海:中國福利會,2004)。
吳貽弓主編,《上海電影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9)。
宋原放、李白堅、陳生錚,《中外出版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93)。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台北:一方,2002)。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1996)。
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李鑄晉、萬青力,《中國現代繪畫史:民初之部(1912至1949)》(台北:石頭,2001)。
杜雲之,《中國電影史》(台北:台灣商務,1972)。
肖東發主編,《中國編輯出版史》(遼寧:遼寧教育,1996)。
阮榮春、胡光華,《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天津:天津人民美術,2005)。
忻平,《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上海:上海人民,1996)。
卓聖格,《晚清通俗繪畫研究—以點石齋畫報為主軸》(台中:弘祥,2000)。
承載、吳健熙編,《老上海百業指南:道路機構廠商住宅分布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4)。
林能士、胡平生編,《中國現代史論文選集》(台北:華世,1980)。
阿英,《阿英美術論文集》(北京:人民美術,1982)。
胡平生,《抗戰前十年間的上海娛樂社會(1927-1937):以影劇為中心的探索》,(台北:臺灣學生,2002)。
胡偉希編,《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91)。
胡道靜,《上海新聞事業之史的發展》(上海市:上海書店,1989)。
徐昌酩主編,《上海美術志》(上海:上海書畫,2004)。
益斌、柳又明、甘振虎編著,《老上海廣告》(上海市:上海畫報出版社,1995)。
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上海:復旦大學,1993)。
秦賢次,《抗戰時期文學史料》(台北:文訊月刊雜誌,1987)。
素素編,《浮世繪影:老月份牌中的上海生活》(香港:三聯書店,2001)。
馬國亮,《良友憶舊:一家畫報與一個時代》(台北:正中,2002)。
高福進,《洋娛樂的流入 : 近代上海的文化娛樂業》(上海:上海人民,2003)。
屠詩聘主編,《上海市大觀》(上海市:中國圖書編譯館,1948)。
康無為,《讀史偶得:學術演講三篇》(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張仲禮、熊月之、沈祖煒主編,《中國近代城市發展與社會經濟》(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9)。
張秀民,《中國印刷術的發明及其影響》(台北:文史哲,1988)。
張偉等編著,《老上海地圖》(上海:上海畫報,2001)。
張燕風,《老月份牌廣告畫》(台北:漢聲,1994)。
張靜廬輯註,《中國近代出版史料》(北京:中華,1957)。
張靜廬輯註,《中國現代出版史料》(北京:中華,1954-1959)。
許志浩,《中國美術社團漫錄》(上海:上海書畫,1994)。
許志浩,《中國美術期刊過眼錄1911-1949》(上海:上海書畫,1992)。
郭建英繪,陳子善編,《摩登上海:30年代洋場百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1)。
陳申等編著,《中國攝影史》(台北:攝影家,1990)。
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上海:上海書店,1997)。
陸其國,《老上海迷人風情》(上海:中國福利會,2004)。
章柏青,《中國電影‧電視》(北京:文化藝術,1999)。
馮懿有主編,《老香煙牌子》(上海:上海畫報,1996)。
黃可,《上海美術史札記》(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00)。
黃志偉、黃瑩,《為世紀代言:中國近代廣告》(上海:學林,2004)。
楊光輝等編,《中國近代報刊發展概況》(北京:新華,1986)。
葉又紅編,《海上舊聞》(上海:文匯,1998)。
葉文心,《上海百年風華》(台北:躍昇文化,2001)。
熊月之主編,《上海名人名事名物大觀》(上海:上海人民,2005)。
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上海:上海人民,1999)。
趙孝萱主持,《中國近代報刊娛樂傾向之研究1898-1949》(宜蘭縣礁溪鄉: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
樂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60-1910)》(上海:人民,1991)。
蔣齊生、舒宗僑、顧棣編著,《中國攝影史:1937-1949》(北京:中國懾影,1998)。
鄭逸梅、徐卓呆,《上海舊話》(上海:文化,1986)。
鄧明、高艷,《老月份牌年畫:最后一瞥》(上海:上海畫報,2003)。
澳門市政廳畫廊,《歲月留痕:月份牌》(澳門:澳門市政廳,1999)。
盧漢超(Hanchao Lu),段煉、吳敏、子羽譯,《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上海:上海古籍,2004)。
顏娟英主編,《上海美術風雲:1872-1949申報藝術資料條目索引》(台北:中研院史語所,2006)。
羅蘇文,《上海傳奇:文明嬗變的側影1553-1949》(上海:上海人民,2004)。
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1996)。
龔書鐸主編,《近代中國與近代文化》(長沙: 湖南人民社,1988)。
期刊
李志雄,〈《良友》:畫報史上的一朵奇葩〉,《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6)。
王若梅,〈一脈殊途異地:滬港《良友畫報》之比較〉,《雙龍吐艷:滬港之文化交流與互動》,第2期(2005.11),頁239。
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明清社會文化生態》,(1997),頁227-296。
王躍年,〈從《真相》到《良友》—1912-1937年中國攝影畫報簡論〉,《民國檔案》,(2004.03),頁66-69。
朱曦〈藝術大師劉海粟〉,《雄獅美術》,第128期(1981.10),頁49-50。
朱崇科,〈重構與想像:上海的現代性—評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浙江學刊》,第1期(2003),頁132-136。
吳永貴、王靜,〈靠特色求生存發展的出版機構〉,《出版史料》,第4期(2004),頁97-99。
吳楣,〈自將磨洗認前朝—賞《良友憶舊—一家畫報與一個時代》〉,《出版科學》,第4期(2005),頁68-71。
李康化,〈《良友畫報》及其文化效用〉,《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02)。
李繼鋒,〈三十年代的標準女性〉,《史海鈎沉》,第3期(2004)。
卓聖格,〈中國現代廣告的濫觴—清末民初的上海廣告〉,《廣告雜誌 》,第31期(1993.11),頁68-73。
卓聖格,〈從畫報說歷史—中國近代畫報的發展〉,《歷史月刊》,第143期(1999.12),頁94-103。
卓聖格,〈晚清石印畫報的形成與發展研究〉,《臺中商專學報》,第31期(1999.06),頁387-408。
高郁雅,〈從「良友畫報」封面女郎看近代上海的「摩登狗兒」(Modern Girl)〉,《國史館館刊》,第26期(1999.06),頁57-96。
康慨,〈《良友》的花樣年華〉,《新聞週刊》,(2002.03.25),頁70。
張元卿,〈讀圖時代的紳商、大眾讀物與文學—解讀《北洋畫報》〉,《天津社會科學》,第4期(2002),頁122-125。
張燕風,〈時光倒流七十年〉,《漢聲》,第61期(1994.01),頁63-81。
梁惠娥、張競瓊,〈從《良友》看民國時期上海服飾的時尚特徵〉,《裝飾》,第15期(2005.11),頁46-47。
陳三井,〈評《近代上海城市研究》[張仲禮主編;熊月之、潘君祥、宋一雷等著]〉,《國史館館刊》,第18期(1995.06),頁245-254。
湯靜,〈《良友》畫報—新型的美術大眾傳播載體〉,《中國書畫》,(2004.05),頁110-113。
黃可,〈上海的美術院校和美術社團〉,《朵雲》,第47期(1997.07),頁139-157。
楊春曉,〈解讀《良友》畫報的封面〉,《新聞大學》,(2004冬),頁52-55。
葛飛,〈都市漩渦中的多重文化身份與路向—20世紀30年代鄭伯奇在上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期(2006),頁158-174。
趙國忠,〈趙家璧編《我的良友》〉,《出版史料》,第2期(2005),頁47-49。
劉淑賢,〈我國近代美術文獻發展述論〉,《圖書館論壇》,23冊4期(2003.08),頁9-11。
鄭績,〈《時代》始末〉,《新文學史料》,第2期(2005),頁197-200。
鄭績,〈從《良友》看左翼思潮在大眾層面的傳播〉,《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5.03)。
謝其章,〈梁得所和他的「雜誌世界」〉,《中國編輯》,第2期(2004),頁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