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元筱 Yuan-Hsiao Wu |
---|---|
論文名稱: |
藝企合作的異業結盟與行銷模式創新─以富邦金融之粉樂町展演活動為例 The Marketing Model Innovation and Crossover Strategic Alliance of Art and Business in The Case Study of Taiwan Fubon Very Fun Park |
指導教授: |
董澤平
Dong, Tse-P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Global Business and Strategy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0 |
中文關鍵詞: | 藝企合作 、普哈拉創新法則 、異業結盟 、行銷模式創新 、粉樂町 |
英文關鍵詞: | Art & Business, C.K. Prahalad’s new age of innovation, Crossover strategic alliance, Innovation of marketing model, Very Fun Park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1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來全球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於2002年我國政府正式將「文化創意產業」列至「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中,這是我國首次將抽象的文化軟體視為國家建設重大工程。政府的提倡鼓勵,讓國內吹起藝文風潮,與此同時,「體驗行銷」、「異業結盟」正成為時下行銷新興手法,而企業的角色也不可同日而語。近年來,企業的價值觀已從重視商品行銷與利潤角度轉變為提升形象,「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再也不是一句偽善的口號,國內企業整體行銷活動出現股蓬勃、清新景象,開始重視「企業社會責任」,並且越來越多企業結合時下藝文風氣作為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方式。
好的藝術與企業合作能讓藝文方與企業相輔相成、形成雙贏的局面,同時減輕政府負擔,唯國內藝文環境尚未成熟,藝企合作模式仍停留在單向贊助的模式,因此本研究期望能略盡棉薄之力,藉由探討藝企合作的異業結盟與行銷模式創新,帶來正向影響與成長,也讓台北能向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更邁進。
在個案選擇上,本研究選擇有多年藝企合作經驗、同時其模式受到海內外肯定、獲獎無數的富邦粉樂町活動,其具以下獨特性:一、粉樂町是少數由企業基金會自行擔任策展活動單位之藝文活動,截至2013年為止已有八屆的成功經驗可參考。二、打破藩籬,促使藝術走出美術館與博物館,立下在生活場域中展演藝術之先例與成功典範;曾因其展演形式獨特而受邀至香港與澳洲展出。三、藝術無國界;粉樂町除了本身曾赴香港、澳洲、上海、北京參展,本身參與其中的藝術創作者,也來自海內外,不乏國際創作者。四、粉樂町同時也是少數含括異業結盟策略的藝文活動。
本研究結論顯示,藝企合作模式想要創新,企業必須要能夠扮演「平台」的角色,而想在藝企合作中扮演「平台」角色,必須具備以下能力:一、能被信任的能力;二、能將無形之效能轉換成有形的數據;三、專業能力與公信力;四、現金流能力;五、超越美術館與博物館的選件、裝置、應變、維護以及整合行銷的能力;六、教育力。此外,我們可再由策略、執行雙面向進一步分析歸納出藝企合作行銷模式創新所需的兩項關鍵能力:1.生活感知力、2.合作策展的能力。
The term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has been circulating in economy development of countries for many years and has recently been focused by Taiwanese government as a significant framework to approach. As government’s advocacy of art and culture, the industry has become a popular trend. Meanwhile, related development of experiential marketing and crossover strategic alliance is rapidly increasing. Furthermore, the role of enterprises has changed. Instead of focusing on profit, enterprises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to implemen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It is believed that a strategy model compounded of Art and Business (A&B) would make a win-win situation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such as decreasung burdens of government. However, the developing environment of art and culture is not mature; hence the model of A&B is still conducted in unidirectional sponsorship. Therefore, this thesis is to bring positive effect and advance on development of the domestic art and business (A&B), and hopefully assist Taipei City a step forward towards The World Design Capital (WDC) in 2016.
This thesis conducts in-depth-interviews and secondary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xhibition of A&B model of Fubon Very Fun Park. It has the following uniqueness. Firstly, the eighth has been cultural exhibitions planned and hold by a private enterprises foundation which is rarely seen in Taiwan’s current cultural circumstance. Secondly, it is not just a model of successful exhibition model but also a precedent of living art performances. Thirdly, the art performance has no boundary. Many famous art creators came from overseas to join this exhibition and gave positive feedbacks. Finally, this cultural activity combines the concept of crossover strategic alliance, verifies the innovation principle of C.K. Prahalad, and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in the future trend of A&B.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present that enterprises should become a “platform” in order to innovate the model of A&B. Moreover, enterprises should have following capabilities as a platform. 1. Trust by society; 2. Ability to convert invisible performance to visible data; 3. Credibility and Expertise; 4. Cash flow capacity; 5. Abilities of equipment maintenance, and integrated marketing should beyond art gallery and museum; 6. Influence of education. Finally, the thesis summarizes two key capabilities in terms of strategy and execution aspects: 1. Ability to sense the beauty of life; 2. Ability to co-curate.
(一) 專書
1. 文化部(民102年3月),「2012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台北市。
2. 王文科(民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3. 王秉鈞(民82),《個案研究法在企業管理上之應用與評議》,定性研究研討。
4. 共創社會的美好─富邦金控社會責任報告書(2006)。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6 年,台北市: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5.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民91)。《文化白皮書》。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47-49,61-63。
6. 行政院主計處綜合統計處(民91)。《國情統計通報第155號》。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綜合統計處,1。
7. 行政院主計處綜合統計處(民91)。《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年鑑》。台北:行政院主計處綜合統計處,74,140-142。(http://www.dgbas.gov.tw/lp.asp?ctNode=5704&CtUnit=1533&BaseDSD=7 2014/1/8瀏覽網站)
8. 尚榮安(譯)(民90)。《個案研究法》(原作者:Robert K. Yin)。臺北縣:弘智文化。
9. 孫道存(民90),《2001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前言。台北:富邦藝術基金會。
10. 袁世珮(譯)(民97)。《普哈拉的創新法則》(原作者:C. K. Prahalad)。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
11.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民90)。《台灣藝企合作案例採集─給今日企業的一份藝術提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12.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民93)。《藝企風華》。台北市:典藏出版。
13. 陳以亨(民89),《台灣企業贊助藝文現況研究》,跨世紀國際藝文資訊交流研討會,臺北市: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
14. 陳向明(民9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15. 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民101)。《2012富邦金控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台北市:富邦金控。
(二) 未出版論文
1. 王明珠(民98)。《社會行銷與推廣之研究─以「庇護工場」與「美商賀寶芙」異業結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2. 王建宇(民97)。《從異業結盟論體驗消費與品牌發展》。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3. 王健宇(民97)。《從異業結盟論體驗消費與品牌發展》。實踐大學產品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4. 王頒晴(民100)。《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發展藝企平台功能之研究》。南華大學視覺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5. 邢芃玉(民100)。《藝企合作中介者執行力之研究─以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為個案》。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6. 林佩宜(民97)。《企業贊助藝術活動中合作模式之研究─以英國藝術與企業協會「新夥伴」計畫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7. 林瑩滋(民89)。《台灣企業贊助藝文活動的動機與決策模式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8. 姜瑞貞(民100)。《政府資金協助產業發展之探討-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例》。自行研究報告。
9. 柯丁萍(民83),《策略聯盟夥伴選擇決定因素之研究》,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10. 徐佑琪(民89),《博物館合作策略之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11. 張晴文(民91),《當代藝術與生活的交易─「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與特定場域展覽的有效路徑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12. 張懿之(民100)。《以企業社會責任檢視企業參與藝文之成效》。國立政治大學商管專業學院碩士學位學程論文,台北市。
13. 郭士榛(民97)。《藝企間的推手─從國外藝企平台之建構探討國內藝企平台之可行模式》。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14. 陳怡婷(民98)。《台灣企業藝術基金會參與藝術活動之研究-以富邦藝術基金會為例》。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15. 陳書芳(民93)。《企業參與文化活動之思考模式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學程論文,台北市。
16. 陳雅妮(民95)。《台灣金控贊助藝文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富邦、建華、台新與中信四家為例》。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17. 陳嘉琪(民97)。《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藝企合作模式探討》。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縣。
18. 陳榮方、林世凌、洪慧懿(民101)。《藝術融入商業空間之空間印象對美學體驗及顧客忠誠度之影響-以南部藝文複合式餐飲店為例》。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高雄市。
19. 彭佳慧(民99)。《從藝術雜誌觀察台灣藝術生態的互動關係─以雄獅美術雜誌為例(1971-1996)》。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20. 黃瓊慧(民95)。《藝術團體與企業合作方案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21. 楊炳韋(民84),《企業贊助公益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22. 鄧淑玲(民91)。《企業投資文化藝術產業之利基與建言》。元智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23. 鄭展瑋(民88)。《企業贊助文化藝術事業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學程論文,台北市。
24. 薛玲玲(民95)。《信用卡發卡機構與異業策略聯盟之探討》。東吳大學國際貿易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三) 期刊與報章雜誌
1. 王玉齡(民92),〈企業贊助,一種高尚品味的象徵--談法國企業贊助文化藝術〉,《典藏今藝術》,128,126-127。
2. 王怡瑜、夏學理(民88)。〈我國表演藝術團體之經營機會研究〉,《空大行政學報》,9。
3. 司徒達賢、陳隆麒、洪順慶(民81),〈中小企業互助合作與企業整合之研究與輔導-以電子業與機械業為例〉,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4. 朱宗慶(民102)。微型文創傳達的創業精神。聯合報,正刊第15版。
5. 何琦瑜(民93),〈蔣勳:商人英代表開明的象徵〉,《天下雜誌》,295,84-90。
6. 吳芳珍(民87),〈企業文化策略面面觀〉,《公關雜誌》,25,43-47。
7. 吳青松(民79),〈國際策略聯盟與經營績效評估-美國電腦業製造業實例〉,1990 年產業科技研究發展管理研討會。
8. 吳青松(民80),〈本國產業策略聯盟結構與績效之評估〉,經濟部科技顧問室。
9. 吳惠林、吳明澤、杜英儀(民97),〈臺灣中小企業合作模式之演變〉,《中小企業發展季刊》,頁135-154。
10. 吳韻儀、施君蘭、張漢宜(民95),〈企業公民站出來〉,《天下雜誌》,343,94-101。
11. 呂佩怡(民92)。企業與藝術攜手共進的新時代。藝術家雜誌。
12. 李正傑(民87)。李總統籲共建文化新中原,頒發首屆文馨獎,盼更多熱心社會公益人士加入推動行列。青年日報, 1版。
13. 周美惠(民102)。陳郁秀出書了:台灣文創缺領頭羊。聯合報,正刊第17版。
14. 林宜諄(民94)。〈雄心與良心─2005企業社會責任大調查〉。《遠見雜誌》,228,126-134。
15. 林隆儀(民99),〈議題行銷的社會顯著性、活動持續度與執行保證對品牌權益的影響〉,《輔仁管理評論》, Vol.17-3,31-54。
16. 夏傳位(民89),〈向善提升或為名沈淪~企業經營基金會〉,《天下雜誌》, 227。
17. 張元茜(民90)。〈戀消費、戀藝術、戀「東區.粉樂町」--「粉樂町--東區當代藝術展」策展理念〉,《典藏今藝術》,108,80-81。
18. 郭特利(民102)。文創與故事加值─新型行銷正形成。聯合報,財經版。
19. 富邦藝術基金會(民90)。〈異業結盟.結盟藝業--以藝術注入商業流動網絡〉,《典藏今藝術》,108,80-83。
20. 富邦藝術基金會(民90)。〈給台北東區的一份粉樂町地圖〉,《藝術觀點》,10, 60-79。
21. 富邦藝術基金會(民90)。〈當藝術遇上商業—看不見的台北城市‧看得見的東區「粉樂町」〉,《藝術觀點》,10,72-75。
22. 富邦藝術基金會,《粉樂町台北東門町計畫書》(民90),台北:富邦藝術基金會。
23. 黃銘章、楊淑珍(民91),〈策略聯盟之資源構形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中華管理學報》,頁59-75。
24. 蔡翁美慧(民90)粉樂町-台北東區當代藝術展手冊《「粉樂町」展覽把東區變成樂園了》,台北:富邦藝術基金會。
25. 遲嫻儒(民93),〈A&B 藝企互助,創造雙贏局勢〉,《管理雜誌》,356,102-107。
26. 羅寶珠(民94),〈歷史/現實.虛擬/妄像的同構與拆解:吳天章的藝術歷程〉,《現代美術》,36-51。
(五) 英文文獻
1. Cohen R. (1978), “Altruism: Human, cultural, or what?”, In Altruism, Sympathy, and Helping, W. Laruen(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p. 81-98.
2. Feldman, R. S. (1985), Social psychology: Theorie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McGraw-Hill.
3. Gobé, Marc (2001). Emotional Branding: The New Paradigm for Connecting Brands to People. Allworth Press.
4. Gran, J. L., Hannaford, W. J., & Laverty K. J.(1988). 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d marketing strategy: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research.
5. Griffin, W.R. & W. M. Pustay(20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6. Holbrook,(1996). Customer Value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 Research, in K. P.Corfman& J. G. Lynch, Jr. (eds)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Provo, U: Association for Consumer Research. 23, 138-142.
7. Lynch, R.P., 1989, The Practical Guide to Joint Ventures and Corporate Alliance,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8. Mathwick C., Malhotra N. &Rigdon E. (2001). Experiential Value: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Catalog and Internet Shopping Environment. Journal of Retailing, 77, 39-56.
9. Pfeffer, Jeffrey and Gerald R. Salancik, 1987.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0. Varadarajan, P. (1986), “Product Diversity and Firm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 50, pp. 43-57.
11. Varadarajan, P. R. & Menon, A. (1988), “Cause-related marketing: A coalignment of marketing strategy and corporate philanthropy”,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52, pp.58-74.
(四) 網路資料
1. 2013年9月26取自HTTP://FLOATINGARTS.NING.COM/PROFILES/BLOGS/CONG-TAI-XIN-YIN-XING-WEN-HUA
2. 文化部主計處。於民國103年2月10日取自:http://win.dgbas.gov.tw/dgbas03/bs7/calendar/MetaQry.asp?QM=0&MetaId=1440
3. 行政院主計處網站:http://www.dgbas.gov.tw/mp.asp?mp=1
4. 作者不詳(2010)。《從Hugo Boss Prize觀乎藝企合作》,無名小站。2013年9月26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mummyzealot/22827999(本文已刊登在藝術收藏與設計雜誌2010十月號)
5. 欣新聞,2014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 =2308&type=3
6. 美國企業贊助藝術協會(BCA):http://www.bcainc.org
7. 美國藝術與企業委員會(A & B): http://www.artsandbusiness.org
8. 英國企業與藝術協會(A & B): http://www.aandb.org.uk
9. 秦雅君(2008)。《企業化的藝術 vs. 藝術化的企業》藝企網。http://www.anb.org.tw/news5_show2.asp?tp=4&id=49&id2=634
10.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http://www.cier.edu.tw/mp.asp?mp=1
11. 國家教育研究院。於2014年2月23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6856/
12. 富邦藝術基金戶官方網站,於2014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fubonart.org.tw/ugC_AboutUs.asp?hidI temID=12
13. 彭俊亨、秦雅君(2011)。《認識藝企合作》。藝企網。2013年9月26取自http://www.anb.org.tw/content3_show.asp?tp=about&id=1&ser_no=84(本文原刊載於《臺灣藝企合作案例採集:給今日企業的一份藝術提案》)
14. 維基百科,2014年3月1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1%8C%E9%8A%B7%E7%AE%A1%E7%90%86
15. 蔣德誼(2012)。《專訪國藝會董事長施振榮讓藝術文化被消費藝企合作藝集棒》。欣新聞。2013年9月26取自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2308&type=3
16. 蔣德誼(2012)。《富邦藝術基金會:在街頭感受藝術》。欣新聞。2013年9月26取自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2310&type=3
17. 蔣德誼(2012)。《當藝術遇上商業跨界合作「藝企」玩》。欣新聞。2013年9月26取自http://www.xinmedia.com/n/news_article.aspx?newsid=2307&type=3
18. 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UNCTAD)官網數據資料庫(2013/08),2014年1月8日取自:http://unctad.org/en/pages/newsdetails.aspx?OriginalVersionID=498
19. 藝企網網頁。http://www.anb.org.tw/news5_show2.asp?tp=4&id=68&id2=693
20. 藝流網(2010年7月26日)。《從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看藝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