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姜楊德 Chiang Yangte |
---|---|
論文名稱: |
晚唐、五代「毗沙門天王」研究—以敦煌與四川地區為例 「Vaisravana」in the Periods of Late Tang and Five-Dynasties—Based on Dung-Hung and Si-Chuan Areas |
指導教授: |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8 |
中文關鍵詞: | 毗沙門天王 、毘沙門天王 、北方天王 、北方多聞天王 、行道天王 、財神護法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36 下載:13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論文是探討晚唐到五代時期中國敦煌與四川地區「毗沙門天王」的相關問題。「毗沙門天王」信仰從印度開始發展,經中亞與于闐地區向東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信仰內容經過多次改變,展現出「毗沙門天王」信仰中國化與世俗化的特點。本論文試圖探討:(1)、中國晚唐到五代時期「毗沙門天王」信仰的演變情形。(2)、探尋此時敦煌與四川地區盛行「毗沙門天王」信仰的背景因素。(3)、針對敦煌與四川地區的「毗沙門天王」造像,除解讀其圖像意涵外,也試著整理與比較兩地「毗沙門天王」造像的風格與意涵。
關鍵詞:毗沙門天王、毘沙門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北方天王、行道天王、財神護法。
參考書目
一、經典文獻
1. 唐.不空譯,《毗沙門儀軌》,《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2. 唐.不空譯,《毗沙門天王經》,《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3. 唐.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4. 唐.不空譯,《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5. 唐.不空譯,《北方毘沙門多聞寶藏天王神妙陀羅尼別行儀軌》,《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6. 唐.般若斫羯囉譯,《摩訶吠室囉末那野提婆喝囉闍陀羅尼儀軌》,《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7. 宋.法天譯,《佛說毗沙門天王經》,《大正藏》第2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8. 唐.趙謙,《不空三藏行狀》,《大正藏》第50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9. 北涼.曇無讖譯,《金光明經》〈四天王品第六〉,《大正藏》第16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0.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1. 隋.闍那崛多等譯,《起世經》,《大正藏》第1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2. 唐.義淨譯,《金光明最勝王經》〈四天王品第六〉,《大正藏》第16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3. 宋.贊寧,《宋高僧傳》卷一,《大正藏》第50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4. 劉宋.智嚴、寶雲共譯《佛說四天王經》,《大正藏》第15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5. 吳.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大正藏》第3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6. 唐.慧琳譯,《一切經音義》,《大正藏》第54冊,台北:新文豐,1973出版。
17.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出版。
18. 唐道世撰集,《法苑珠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出版。
19. 唐玄奘.辯機撰,《大唐西域記》,台中:地平線出版社,1978出版。
20. 後晉.劉昫,《舊唐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出版。
21. 清.王昶,《金石萃編》第三冊,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4出版。
22. 宋.薛居正等撰,《舊五代史》,台北:德志出版社,1962出版。
23. 唐.段成式,《寺塔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出版。
24. 宋.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出版。
二、中、日文專書
25. 張廣達、榮新江(1993),《于闐史叢考》,上海:上海書店。
26. 松本榮一(1937),《敦煌畫研究---圖像篇》,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
27. 張曼濤編(1979),《密宗概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28. 張曼濤編(1979),《密宗教史》,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
29. 湯用彤(1983),《隋唐佛教史稿》,台北:木鐸出版社。
30. 郭紹林(1993),《唐代士大夫與佛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31. 謝重光(1990),《漢唐佛教社會史論》,台北: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2. 柳存仁(1991),《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3. 林保堯編集(1991),《敦煌藝術圖典》,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34. 李玉(2001),《中國佛教美術史》,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5. 李玉編(1997),《中國佛教美術論文索引》,新竹:財團法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36. 向達著(1981),《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台北:明文出版社。
37. 史丹利.外因斯坦著;釋依法譯(1999),《唐代佛教:王法與佛法》,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
38. 吳焯(1994),《佛教東傳與中國佛教藝術》,台北:淑馨出版社。
39. 山本智教(1987),《佛教美術本流》,東京:每日新聞社。
40. 王素、李方(1997),《魏晉南北朝敦煌文獻編年》,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41. 李國、高國祥編著(1993),《敦煌石室寶藏》,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
42. 張文彬主編(2000),《敦煌: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一百週年》,台北:天衛文化出版社。
43. 林樹中主編(1998),《海外藏中國歷代名畫》,湖南:湖南美術出版社。
44. 藍吉富主編(1994),《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45. 佛光大辭典編修委員會(1988),《佛光大辭典》,台北:佛光出版社。
46. 望月信亨等編(1933),《望月佛教大辭典》,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株式會社。
47. 魏慶徵等主編(1989),《外國神話傳說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48. 唐玄奘.辯機撰、季羨林等校注(1985),《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
49. 洪立曜編著(1985),《佛教圖像解說畫典》,台北:常春樹書坊,。
50.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等編(1990),《英藏敦煌文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51. 劉長久(1998),《中國西南石窟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52. 黃永武(1985),《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53. 季羨林主編(1998),《敦煌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54. 李再鈐編(1998),《中國佛教雕塑(上、下)》,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55.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8),《中國美術全集:隋唐雕塑》,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56.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8),《中國美術全集:敦煌壁畫(上、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57. 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89),《中國壁畫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58. 中國壁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1996),《中國敦煌壁畫全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59.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2–1987),《敦煌莫高窟》,北京:文物出版社。
60.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91),《敦煌壁畫故事》,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61. 段文杰(1994),《段文杰敦煌石窟藝術論文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62.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九窟、第一二窟(晚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3.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榆林窟第二五窟附第一五窟(中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4.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四窟(晚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5.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六一窟(五代)》,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6.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八五窟附第一九六窟(晚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7.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一二窟(中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8.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五四窟附第二三一窟(中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69.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五六窟附第一六一窟(晚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70.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一五八窟(中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71. 敦煌研究院編(1994),《敦煌石窟藝術:莫高窟第九窟、第一二窟(晚唐)》,江蘇:江蘇美術出版社。
72.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0-1982),《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三冊,東京:平凡社。
73.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0-1982),《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冊,東京:平凡社。
74.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0-1982),《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五冊,東京:平凡社。
75. 田邊勝美(1999),《毘沙門天像誕生》,東京:吉川弘文館。
76. 敦煌研究院編(1986),《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北京:文物出版社。
77. 張振陽、陳清香(1999),《沙漠明珠:敦煌:石窟藝術的寶庫》,台北:大地地理出版社。
78. 付冬冬(1998),《敦煌莫高窟:絲路上的藝術寶庫》,台北:大地地理出版社。
79. 金榮華(1980),《敦煌俗字索引》,台北:石門出版社。
80. 敦煌文物研究所編(1988),《敦煌藝術寶庫》,台北:地球出版社。
81. 蘇瑩輝(1984),《敦煌繪畫》,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2. 沈以正(1977),《敦煌藝術》,台北:雄獅出版社。
83. 寧強(1992),《敦煌佛教藝術》,高雄:復文出版社。
84. 向達譯(1988),《斯坦因西域考古記》,台北:台灣中華書局。
85. 胡文和(1994),《四川道教佛教石窟藝術》,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86. 呂建福(1995),《中國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7. 謝生保、凌元編著(1993),《敦煌藝術之最》,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88. 謝生保編著(2000),《靈異怪:敦煌壁畫史故事》,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
89. 雷玉華、王劍平(2002),《廣元石窟》,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社。
90. 李小榮(2003),《敦煌密教文獻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1. 古正美(2003),《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台北:商周出版社。
92. 王志宏編(2003),《西域記風塵—尋訪玄奘法師取經之路》,台北:經典雜誌出版社。
93. 馬書田(2001),《中國神衹文化全書—中國佛教諸神》,台北:國家出版社。
94. 王庭玫主編(1993),《圖說印度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95. 王惕(2001),《佛教造像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96. 黎方銀(1990),《大足石窟藝術》,重慶:重慶出版社。
97. 閻文儒(2003),《中國石窟藝術總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98.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2000),《中國石窟雕塑全集—大足》,重慶:重慶出版社。
99. 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編(2000),《中國石窟雕塑全集—四川、重慶》,重慶:重慶出版社。
100. 謝和耐、蘇遠鳴等箸.耿昇譯(1993),《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北京:中華書局。
101. 榮新江主編(2003),《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102. 余萬居譯(1985),《絲路佛教》,台北:華宇出版社。
103. 文物出版社編輯(1994),《佛門祕寶大唐遺珍—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台北;光復書局出版社。
三、期刊、論文
104. 鄭阿財(1997),〈論敦煌寫本《龍興寺毗沙門天王信仰靈驗記》與唐五代的毗沙門信仰〉,《第三屆中國唐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27–442。
105. 寧強(1989),〈巴中南龕第93號毗沙門天王造像新探〉,《敦煌研究》1989:3,頁11–15。
106. 臺信祐爾(1991),〈敦煌的四天王圖像〉,《東京國立博物館紀要》27,頁7–150。
107. 熊谷宣夫(1956),〈中央亞細亞壁畫毗沙門天像〉,《大和文華》19,頁10–12。
108. 徐梵澄(1983),〈關於毗沙門天王等事〉,《世界宗教研究》1983:3,頁62–70。
109. 龍騰(1996),〈大足唐代韋君靖摩崖碑探討〉,《四川文物》1996:3,頁36–41。
110. 苟廷一(1995),〈巴中南龕摩崖造像考述〉,《四川文物》1995:5,頁51–54。
111. 王熙祥、曾德仁(1988),〈四川資中重龍山摩崖造像〉,《文物》1988:8,頁19–29。
112. 張划(1991),〈宋代大足石刻崛起內因探討〉,《四川文物》1991:2,頁40–45。
113. 苟廷一(2002),〈巴中南龕毗沙門天王龕淺談〉,《四川文物》2004:4,頁42–45。
114. 孫修身(1988),〈莫高窟佛教史跡畫內容考釋〉,《敦煌研究》1988:4,頁26–35。
115. 李良(2001),〈四川石窟、摩崖造像綜述〉,《四川文物》2001:4,頁49–55。
116. 丁明夷(1988),〈四川石窟雜識〉,《四川文物》1988:8,頁46–55。
117. 黎方銀、王熙祥(1988),〈大足北山佛灣石窟的分期〉,《文物》1988:8,頁31–45。
118. 王熙祥、曾德仁(1989),〈資中重龍山摩崖造像內容總錄〉,《四川文物》1989:3,頁34–40。
四、英文書籍
119. Aurel Stein(1980),《Serindia: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 and westernmost China》,Delhi:Motilal Banarsidass。
120. Tom Suchan(2002),〈A Survey of Vaisravana Imagery in Sichuan as Facets of Martial Culture of the Lat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Periods〉,《敦煌佛教藝術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頁303-356。
121. Valerie Hansen(1993),〈Gods on Walls:A Case of India Influence on Chinese Lay Religion〉,《In 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75-113。
五、日文期刊
122. 田邊勝美(1995),〈美術日本佛教美術影響─神像(兜跋)毘沙門天像羽翼冠比較〉,《東洋文化》第75,頁43-78。
123. 田邊勝美(1997),〈多聞天言名稱關一考察〉,《大和文華》第98,頁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