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瑜詩
論文名稱: 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日治以來台灣藝閣的發展
指導教授: 蔡淵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2
中文關鍵詞: 民俗文化藝閣蜈蚣閣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26下載:21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藝閣這項民俗文化,自清代隨著漢人移民的宗教信仰活動進入台灣,傳入的類型主要有「裝台閣」和「蜈蚣閣」之分。本文選擇了日治以來台灣藝閣的發展(1895~2007)為研究的主題,試圖從相關的文獻史料與社會調查資料,來觀察藝閣這項民俗文化在傳入台灣之後,如何傳承與應變創新。
    從本文的探討可知,藝閣到了日治時期發展更加蓬勃,但隨著皇民化運動(1937)的實施,藝閣活動只好轉趨勢微甚至消失。到了戰後初期,又因受到長期戰火洗禮、民生物質匱乏與政局尚未穩定等因素的影響,促使藝閣活動又沈寂了一段時間。後來隨著政治日趨安定與經濟復甦成長,藝閣活動又慢慢恢復於迎神賽會之中,但其活動區域出現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像日治時期從南到北,尤其是北部區域,都可見到藝閣的身影,反而集中於中南部,特別是在雲林北港和台南「五大香」地區。
    此外,藝閣活動歷經清代、日治與戰後的傳承發展,因時空變化,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之下,自日治開始出現具備台灣本土特色的「在地化」趨勢,其所呈現的樣貌也與傳統臺閣不同了。另一方面在日治與戰後,傳統藝閣活動又受到文人理念、商業利益、日本當局與地方自然人文生態的影響,而朝向「通俗與文雅分化」、「世俗與神聖分化」的「多樣化」發展,先後形成各具特色的四種新類型,分別為文雅化的詩意閣、商業化的改良藝閣、政治化藝閣與宗教化的蜈蚣閣。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8 第二章 台灣藝閣的起源 第一節 藝閣的由來……………………………………………10 第二節 藝閣的入台……………………………………………23 第三章 日治以來藝閣的時空演變 第一節 藝閣的興衰演變………………………………………33 第二節 藝閣的地理分布………………………………………53 第四章 藝閣的「神聖與世俗」和「文雅與通俗」分化 第一節 漢學勃興與詩意閣……………………………………62 第二節 商業發展與改良藝閣…………………………………82 第三節 官方活動與政治化藝閣………………………………97 第四節 趨邪除疫與蜈蚣閣……………………………………104 第五章 藝閣的主題與內容 第一節 一般藝閣的主題與意涵………………………………117 第二節 蜈蚣閣的主題與題與意涵……………………………154 第六章 藝閣的造形與形式 第一節 一般藝閣的造形與裝.......................159 第二節 蜈蚣閣的造形與裝飾.......................181 第七章 結論...................................197 附 錄 附錄一..................................202 參考書目.......................................244

    參考書目
    一、報紙
    《臺南新報》,1921-1937,台北:漢鑫圖書縮影出版社,1995。
    《臺灣日日新報》,1898.5-1944.3,台北:五南,1994。
    《聖女春秋》,1972.12-1993.7,雲林:北港朝天宮。
    〈可憐的少女們〉,《臺灣民報》,1929年6月23日,第二版,
    第266號。
    〈基隆訊‧電動花車業亟待創新〉,《中國時報》,1992年8月14日,
    第十六 版。
    〈垛窗人物—北港名匠的珍藏〉,《聯合報》,1997年3月4日,
    第十七版。

    二、專書
    丁紹儀,《東瀛識略》,台北:台銀文叢2種,1957。
    不著撰人,《安平縣雜記》,台北:台銀文叢52種,1959。
    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編,《中華舞蹈志—福建卷》,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尹建中,《中國民間傳統教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
    第9種,1987。
    方寶璋,《閩台民間習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台北市:大立出版社,1981。
    王杰文,《民間社火》,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
    王凱泰、馬清樞、何徵、劉家謀,《臺灣雜詠合刻》,台北:台銀文叢28種,1958。
    王朝聞、鄧福星等編,《中國民間美術全集(14)游藝篇社火燈彩卷》,台北:華一書局,1994。
    王詩琅,《艋舺歲時記—臺灣風土民俗》,台北市:海峽學術,2003。
    台灣人民俗編輯小組,《台灣人民俗—第一冊迎神賽會、民俗曲藝》,
    台北:橋宏,2000。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主編,《雲林縣鄉土史料》,南投市:省文獻會出版,1998。
    亦玄,《台語溯源》,台北市:時報文化,1979。
    朱景英,《海東札記》,台北:台銀文叢19種,1958。
    吳瀛濤,《臺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1980。
    吳騰達,《台灣民間陣頭技藝》,台北:東華書局,1996。
    宋.孟元老等著,《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北:大立出版社,1980。
    周婉窈,《台灣歷史圖說》,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
    明.于侗,《帝京景物略》,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明.張岱,《陶庵夢憶》,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
    林明德主編,《台灣工藝地圖》,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台北: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
    邱旭玲,《台灣藝妲風華》,台北:玉山社出版社,1998。
    邱坤良,《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臺北市: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邱燮友註譯,《新譯唐詩三百首》,臺北市:三民書局,1985。
    金唐殿丁卯香科醮典委員會編印,《玉勅皇勅金唐殿十七角頭廿四村庄丁卯香科五朝王醮專輯》,臺南縣:金唐殿香科醮典委員會,1988。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台北:台銀文叢30種,1958。
    唐贊袞,《臺灣關係文獻集零—十六臺陽集》,台北:台銀文叢309種,1972。
    孫景琛、劉伯恩,《北京傳統節令風俗和歌舞》,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
    徐亞湘,《日治時期臺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臺北市:南天書局,2006。
    常任俠,《東方藝術叢談》,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張志遠,《台灣的工藝》,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04。
    莊永明,《大稻埕逍遙遊》,台北市:台北霞海城隍廟,2004。
    許雪姬等撰文,《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市:文建會,2004。
    連雅堂,《雅堂文集》,台北:台銀文叢208種,1964。
    陳正之,《甕底沉香—台灣民間藝人傳》,台北市:台灣畫刊雜誌社,1988。
    陳正之,《樂韻泥香—台灣的傳統藝陣》,台中市:台灣省政府新聞處,1995。
    陳正之,《民俗思想起—消失中的常民生活》,南投:台灣省政府,2000。
    陳彥仲等編著,《台灣的藝陣》,台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03。
    陳香,《臺灣竹枝詞選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
    陳益裕等撰文,《原鄉南瀛》,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文化局,2004。
    曾吉連等編撰,《台閩地區第一級古蹟祀典台南大天后宮簡介》,台南
    市:台南大天后宮管理委員會,2005。
    雄獅美術編輯部,《攝影臺灣—1887~1945的臺灣》,台北市:雄獅圖書,1979。
    黃文博,《當鑼鼓響起:台灣藝陣傳奇》,台北:臺原出版社,1991。
    黃文博,《跟著香陣走:台灣藝陣傳奇續卷》,台北:臺原出版社,1991。
    黃文博,《南瀛刈香誌》,台南縣新營市: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4。
    黃文博,《閒話人鬼神:台灣民俗閒話》,台北:臺原出版,1994。
    黃文博,《台灣民間藝陣》,台北:常民文化出版社,2000。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圖書,1978。
    福建省戲曲研究所,《福建戲史錄》,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翟灝,《通俗編—四》,臺北:廣文書局,1969。
    劉登翰等編著,《臺灣文學史上卷》,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
    劉還月,《回首看臺灣》,臺北市:漢光文化,1987。
    劉還月,《臺灣的歲時祭祀》,臺北市:自立晚報,1991。
    劉還月,《台灣民間信仰小百科.廟祀卷》,台北市:臺原出版,1994。
    潘魯生,《民藝學論綱》,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
    鄭志明、孔建中,《北港朝天宮的神明會》,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誌》,台北:台銀文叢140種,1962。
    謝玲玉,《鹽水港的老相簿—月津老照片故事之二》,台南縣:月津文史工作室,2001。
    顏昭武等編撰,《從笨港到北港》,雲林:雲林縣政府,2002。
    蘇炳同,《臺灣今古談》,臺北市:臺灣商務,1969。
    黨春直,《中原民間工藝美術》,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三、論文
    (一)學位論文
    曾月吟,《日據時期朝天宮與北港地區之發展》,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6。
    潘豐富,《台灣劇情式電動花燈研究》,台南師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蔡佩青,《北港地區藝閣藝術之發展》,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蔡欣欣,《台灣地區現存雜技考述》,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二)期刊論文
    王一剛,〈萬華遊里滄桑錄〉,《臺北文物季刊》,第2卷第1期,1952,
    頁52-54。
    王見川,〈日據時期的彰化南瑤宮與台南大天后宮~兼談藝閣廣告化問
    題〉,《台灣宗教學會通訊》,第5期,2000,頁82-97。
    江寶釵,〈日治時期臺灣藝旦養成教育之書寫研究以「三六九小報花
    系列」為觀察場域〉,《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第6期,2004,頁
    29-63。
    吳金泰,〈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一個歷史現象的再觀察〉,《台灣
    風物》,第47卷第1期,1997,頁95-109。
    呂雲騰,〈北港藝閣文化三百年〉,《文化視窗》,第11期,1999,頁
    76-80。
    宋光宇,〈蜈蚣閣、藝閣、電子花車~一個歷史的觀察〉,《歷史月刊》,
    第82期,1994,頁74-85。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臺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2本,第2分,1993,頁291-335。
    李茂祥,〈藝閣萌芽在中國、開花結果在台灣北港〉,1999。
    周政賢,〈刈香前鋒蜈蚣陣—台南五大香蜈蚣陣的觀察比較〉,《南瀛
    文獻》,第5輯,2006,頁251-264 。
    春城,〈五十年來北市見聞錄〉,《臺北文物季刊》,第5卷第1期,1956,
    頁28-45。
    許雪姬,〈大稻埕霞海城隍廟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第102期, 1992,頁1-27。
    陳克寧,〈閩南民間舞蹈與台灣藝陣文化的比較〉,《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第8期,2001,頁1-28。
    陳益源,〈台灣藝閣春秋〉,《國文天地》,第16卷第9期,2001,頁34-36。
    陳靜琪,〈臺灣廟會陣頭小戲演劇特質之研究〉,《興大人文學報》,第34期,2004,頁305-330。
    曾玉玲,〈繞境擺陣賽藝閣〉,《大地地理雜誌》,第76期,1994,頁118-129。
    黃文博,〈臺灣民間的趣味陣頭〉,《臺灣風物》,第40卷第3期,2003,
    頁113-135。
    黃美娥,〈臺灣古典文學史概說〉,《臺北文獻》,直字第151期,2005,
    頁215-269。
    葉榮鐘,〈記落地掃與詩意藝閣〉,《台灣風物》,第17卷第4期,1967,
    頁11-14。
    榮峰,〈詩意閣〉,《臺北文物季刊》,第5卷第4期,1957,頁148-150。
    蔡文婷,〈人神共遊行—台灣的藝閣與陣頭〉,《光華雜誌》,第16卷
    第7期,1991,頁44-55。
    蔡文婷,〈中國式花車—藝閣〉,《光華雜誌》,第17卷第2期,1991,頁51-54。
    蔡文婷,〈百足真人—蜈蚣陣〉,《光華雜誌》,第18卷第7期,1993,
    頁110-115。
    蔡欣欣,〈台灣藝閣名義與日治時妝扮景觀初探〉,《台灣文學學報》,
    第8期,2006,頁177-212。
    蔡欣欣,〈從藝閣的發展興衰看民間傳統文化的變遷〉,《休閒與大眾
    文化研討會論文集》,1991,頁87-109。
    謝宗榮,〈華麗多采的宗教藝閣從何而來〉,《心鏡宗教季刊》,第5期,2005,頁13-14。

    四、外文資料
    Barclay,George .W.(1954).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片岡巖,《台灣風俗誌》,台北市:台灣日日新報社,1921。
    吉川精馬,《光榮ぁりし日》,實業之台灣社,1923。
    青木保,《史的な四季の民俗》,朝日新聞社,1992。
    鈴木清一郎,《臺灣旧慣冠婚葬祭と年中行事》,台北市:台灣
    日日新報社,1934。
    臺灣總督府財務局稅務課編纂,《臺灣貿易年表》,臺北市:臺灣總督府稅務課,1934,

    五、口述與訪問
    紀雅博先生(地方文史工作者):2005.8.22,20:00~22:00; 2005.9.18,9:00~11:00; 2006.1.15,9:00~11:00,受訪者住宅。
    顏三泰藝師:2005.8.27,9:00~12:00; 2006.4.2,14:00~17:00; 2006.6.3,14:00~17:00,受訪者住宅。
    紀仁智組長:2005.8.28,14:00~17:00; 2006.4.4,14:00~17:00,受訪者服務單位:北港朝天宮。
    黃信鎔先生(黃木金藝師的兒子):2006.1.13,20:00~22:00; 2006.3.2,14:00~17:00,受訪者住宅。
    魏俊邦藝師:2006.2.28,14:00~17:00,受訪者住宅。
    陳慶容先生(魯班公會前會長):2006.4.22,14:00~17:00,受訪者住宅。
    金國銓藝師:2006.5.27,14:00~17:00,受訪者住宅。
    吳震星藝師:2006.5.28,14:00~17:00,受訪者住宅。
    陳金垣女士(陳金永藝師的妹妹):2006.6.15,20:00~20:30,電話訪問。
    許士能先生(地方文史工作者):2006.6.17,15:00~17:00,受訪者住宅。
    侯水佃藝師:2006.6.18,14:00~17:00,受訪者住宅。
    劉億仁組長:2006.8.26,10:00~12:00,受訪者服務單位:學甲慈濟宮。

    六、網頁
    北港新站,http://msa.peikang.idv.tw/gallery/
    佳里青龍宮保生大帝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QaWfyDqYERq 4rJeZ2X8M1Uf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