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魏素玲 |
---|---|
論文名稱: |
香港中學歷史教科書中香港歷史與認同塑造(1991-2003) |
指導教授: |
吳文星
Wu, Wen-Hs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香港歷史 、認同塑造 、香港中學歷史教科書 、香港本土意識 、中國認同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64 下載:17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 緒論。第二章中學課程綱要與歷史教材,分析1991、1996、2003年公佈的課程綱要,以了解香港歷史在歷史教育中從無到有的過程,以及其教學時數、課程章節的安排,並討論香港當局制訂課程時對香港歷史課程重視的程度,及教科書編審制度之情形。第三、四、五章係分析1996、2003年各版本歷史教科書中,有關香港歷史之內容,深入分析文字、圖片、問題討論、作業設計等方面如何呈現身分認同。其中,第三章探討教科書中香港歷史之香港本土意識,第四章討論教科書中香港歷史之中國認同,第五章論析教科書中香港歷史之殖民統治意像(image)。最後為結論。
接著,茲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首先,關於教科書中香港歷史之香港本土意識
大致說來,教科書中的香港意識可歸納為幾個形態:
一、在上古史的部分,強調香港文化的源遠流長,極力擺脫香港是中國邊陲、南蠻的形象。但是這種說法並沒有蘊含任何排斥中國的意味,只是要將香港拉到與中國大陸同等的地位。
二、強調英國在早期統治期間對華人的歧視和壓迫,而華人則是透過自身的努力,在政治上逐漸獲得參政權。
三、在經濟、文化上,表現出對自身成就的肯定。尤其是2003年版教科書中,可看到編者成功地轉化了香港文化的邊陲性質,強調香港的多元性和國際性。不過,正因為在這種「加強對香港歸屬感」的教學目標主導下,課本的編排顯得有點兒像旅遊廣告,欠缺對自身的反省和批判。
其次,關於教科書中香港歷史之中國認同
一、1996年版大篇幅地介紹香港前代史,其內容主要環繞著幾個主題:1.強調香港在英國統治之前,在經濟、文化各方面均已經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也就是說,香港有今日的成就不完全是英國人的功勞。2.刻意介紹香港與中國歷史發展相關的事件,或與中國相關的歷史遺跡,以顯示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和中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3.大篇幅介紹早期遷入香港的四大民系和五大族姓,刻意凸顯「香港人」就是「中國人」。4.透過對早期農村生活的介紹,強調香港與中國在文化上的一脈相承。
二、強調十九世紀英國統治的「苛政」,以加強反英的情緒。
三、強調香港華人在辛亥革命、對日抗戰等重大事件發生時,積極參與相關組織和活動,肯定香港人對中國的民族情感不曾中斷。
四、強調中國大陸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從資金、技術、人力到市場都扮演著功不可沒的角色。
其三、關於教科書中香港歷史之英國殖民統治意像
一、在政治上,2003年版教科書對英國殖民政府的批判明顯的較1996年版嚴厲,對於二十世紀英國殖民政府統治逐漸開放也未持肯定的態度。
二、在經濟上,肯定英國對香港之貢獻,不過強調中國的貢獻更加重要。
三、在社會問題上,以流水帳的方式處理,容易讓人忽視英國殖民政府的努力。
總而言之,教科書中對英國殖民政府負面的敘述,主要呈現在十九世紀的部分,關於二十世紀的香港歷史,較少看到對殖民政府的批評,而是以「刻意忽略」的手法,讓讀者不容易注意到殖民政府對香港的貢獻,進而將焦點轉移到「中國」。
一、教科書
1. 王淑琴,《穿梭世界歷史1》,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1年初版。
2. 王淑琴,《穿梭世界歷史2》,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1年初版。
3. 王淑琴,《穿梭世界歷史3》,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1年初版。
4. 胡應亮、布裕民,《世界歷史(第一冊)》,香港:學誠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5. 胡應亮、布裕民,《世界歷史(第二冊)》,香港:學誠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6. 胡應亮、布裕民,《世界歷史(第三冊)》,香港:學誠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
7. 陳昱、盧巽羲,《探索過去1》,香港:精工出版社,1998年初版。
8. 陳昱、盧巽羲,《探索過去2》,香港:精工出版社,1999年初版。
9. 陳昱、盧巽羲,《探索過去3》,香港:精工出版社,2000年初版。
10.陳錦輝、陳佳榮、鍾澤,《探索世界歷史1上》,香港:齡記出版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11.陳錦輝、陳佳榮、鍾澤,《探索世界歷史2下》,香港:齡記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12.陳錦輝、陳佳榮、鍾澤,《探索世界歷史3》,香港:齡記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新版。
13.張嘉慧、陳佳榮,《漫遊世界歷史1上》,香港:齡記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14.張嘉慧、陳佳榮,《漫遊世界歷史2下》,香港:齡記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15.張嘉慧、陳佳榮,《漫遊世界歷史3》,香港:齡記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初版。
16.莫斯,《活學歷史1》,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
17.莫斯,《活學歷史2》,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
18.莫斯,《活學歷史3》,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
19.簡元銳,《初中歷史旅程1》,香港:雅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初版。
20.簡元銳,《初中歷史旅程2》,香港:雅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初版。
21.簡元銳,《初中歷史旅程3》,香港:雅集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
22.王淑琴,梁家保,《新領域會考世界歷史(主題一)》,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4年。
23.江志成、梁建勳,《二十世紀世界史--香港的成長與發展》,香港:新亞洲麥美倫出版社,2004年。
24.張盛傑、鍾偉順、張惠儀、王換芳、張嘉慧、陳雁明、陳佳榮,《探索世界歷史4》,香港:齡記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25.簡元銳,鄧潔麗、鄭劍玲、馮淑琼,《新編世界歷史一》,香港:雅集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
二、課程綱要
1. 課程發展議會編訂,《中學課程綱要-歷史科(高級程度及高級補充程度)》,1991年。
2. 課程發展議會編訂,《中學課程綱要-歷史科(高級程度及高級補充程度)》,1992年。
3. 課程發展議會編訂,《歷史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適用)》,1996年。
4. 課程發展議會編訂,《中國歷史科課程綱要(中一至中三)》,1997年。
5.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歷史科課程及評估指引(中四至中五)》,2003年。
6.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歷史科第一次諮詢稿》,2004年。
7.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歷史科第二次諮詢稿》,2005年。
三、專書
1. 《中一至中三中國歷史科教學研討會綜合報告》,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1993年6月21、22、25日。
2. 《初中中國歷史科教學專輯(第三輯)》,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人文學科組,1998年。
3. 《初中中國歷史科教學專輯(第五輯)》,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人文學科組,1998年。
4. 《香港教育發展歷程大事記(1075-2003)》,香港各界文化促進會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板。
5. 王文科,《課程與教學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
6. 王宏志,《歷史的沈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年初版。
7. 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著,王德威主編,《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台北:麥田出版公司,1997年。
8. 王家英,《香港人的公民意識與民族認同》,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1999年2月。
9. 王賡武主編,《香港史新編》,上冊,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7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0. 余繩武、劉存寬主編的《十九世紀香港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1.余繩武、劉存寬主編的《二十世紀香港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2.李培德,《香港史研究書目題解》,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
13.周永新,《目睹香港四十年》,香港:明報出版社,1990年。
14.周奕,《香港左派鬥爭史》,香港:利文出版社,2002年。
15.高添強,《香港今昔》,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7年7月初版,2003年10月六版。
16.陳文團,《意識型態教育的貧困》,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17.黃國昌,《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2月初版。
18.黃顯華主編,《中學教育-課程與發展》,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年。
19.董啟章,《同代人》,香港:三人書局,1998年
20.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21.劉存寬,《香港史論叢》,香港:麒麟書業有限公司,1998年。
22.蔡榮方,《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
23.霍啟昌,《香港史教學參考資料》,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5年。
24.Benedict Anderson著,《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吳叡人譯,台北市:時報文化,民國88年。
25.Ernest Gellner著,國族與國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alism),李金梅、黃俊龍譯,台北市:聯經,2001年。
26.Vickers Edward ,“The Re-education of Hong Kong”,History Educa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East Asia. New York: Routledge,2005.
四、期刊論文
1. 丁新豹,<中國歷史科中的香港史教學>,《初中中國歷史科教學專輯(第五輯)》,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人文學科組,1998年,頁13-19。
2. 孔誥烽,<初探北進主義從梁鳳儀現象看香港夾縫論>,陳清橋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型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論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初版,頁53-88。
3. 孔誥烽,<千年的壓迫、千年的抵抗-殖民主義前後的大澳蜑族>,羅永生編,《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113-140。
4. 孔誥烽,<論說六七:恐左意識下的香港本土主義>,羅永生編,《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89-112。
5.「北進想像」專題小組,<北進想像--香港後殖民論述再定位>, 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型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評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初版,頁3-10。
6. 史書美,<「北進想像」的問題>,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型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評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初版,頁151-158。
7. 任海,<香港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跨國資本主義>,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型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評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初版,頁127-150。
8. 李小良,<「北進想像」斷想>,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型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評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初版,頁103-114。
9. 李子建,<專題研習:尋找課程改革的理論基礎>,《香港教師中心學報》,2004年,第2期,頁93-104。
10.李歐梵,<香港文化的邊緣性初探>,《今天》,1995年,第28期,頁81-83。
11.何美玉,<香港史教學>,《初中中國歷史科教學專輯(第五輯)》,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人文學科組,1998年,頁51-58。
12.何炳堅,<歷史科新課程感言>,《現代教育通訊》56期,2000年12月,頁28-29。
13.何景安,<香港教育概況>,《1998香港、武漢教育交流合作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5月,頁11-30。
14.周蕾,1995,<殖民者與殖民者之間:九十年代香港的後殖民自創>,《今天》,第28期,頁102-110。
15.呂大樂,<香港故事-「香港意識的發展」>,高承恕、陳介玄主編,《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7年,頁1-18。
16.吳俊雄,<尋找香港本土意識>,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頁86-95。
17.林傑,<港人治港,誰是「港人」?>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頁671-678。
18.胡少偉,<正視港人國民身份的教育>,《教育工作者談教育發展》,出版日期2002年12月,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編印,頁2-4,初稿載於《文匯報》A23(論壇),2002年8月21日。
19.洪長泰,<國史課程改革的問題-「不要打文化短樁」問題的再想>,2000年10月28日中國歷史教育學會研討會,頁1-8。
20.馬傑偉,<愛國工程>,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頁654-656。
21.高金鈴,<香港回歸前後的身份認同觀察>,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2年第1學期。
22.郭少棠,<無邊的論述--從文化中國到後殖民地反思>,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型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評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初版,頁159-176。
23.張行健,<戰後四十年香港中學歷史科課程>,《教育學報》,1987年,第15卷,第2期,頁76-82。
24.曾榮光,<民族教育與公民權責教育之間:過度期香港公民教育的議論>,《教育學報》,1995年,第23卷,第2期,頁1-26。
25.章嘉雯,<家在香港>,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頁642-653。
26.陳志華,<香港史教學>,《現代教育通訊》,第46期,1998年6月,頁15-21。
27.陳志華,<《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的五個反思>,《現代教育通訊》57期,2001年3月,頁46-49。
28.陳嘉琪,<國民身份認同:課程改革重要目標之一>,《教育統籌局網頁專欄「局中人語」》,2004年10月3日。
29.許寶強,<世界資本主義下的「北進想像」>,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型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評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初版,頁115-126。
30.梁炳華,<香港史是中國歷史的助手,不是包袱>,《現代教育通訊》,第48期,1998年12月,頁15-18。
31.梁炳華,<香港史教學的前瞻>,《中國史新課程及香港史教學研討會論文》,1999年3月13日。
32.曾鈺成,<聯合聲明與香港教育發展>,《香港教育與1997研討會》,研討會日期1993年11月6日,出版日期1994年1月,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與香港教育資料中心編印,頁19-26。
33.黃家樑,<香港史教學的意義>,《現代教育通訊》,第48期,1998年6月,頁20。
34.黃顯華,<如何面對課程中有關殖民色彩的東西>,《香港教育與1997研討會》,研討會日期1993年11月6日,出版日期1994年1月,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與香港教育資料中心編印,頁93-96。
35.楊秀珠,<近代中國及香港歷史上的英雄兒女:香港初中學生的聲音>,《教育學報》,2001年,第29卷,第2期,頁1-17。
36.楊秀珠,<尋找本土的故事:香港教師的歷史觀>,《教育學報》,2002年,第30卷,第2期,頁41-62。
37.楊耀忠,<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教育發展>,《現代教育通訊》,第46期,1997年12月,頁16-17。
38.劉國強,<對當前香港教育改革的一些哲學反思>《香港教師中心學報》,2002,第1期,頁185-189。
39.劉維新,<不平等的機會之島--香港大型企業集團的社會經濟意義>,高承恕、陳介玄主編,《香港:文明的延續與斷裂?》,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7年,頁147-192。
40.歐用生,<各國教科書制度的比較及啟示>,陳冠儒、黃震中、游佳惠執行編輯,《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2003年,頁171-183。
41.霍啟昌,<香港史研究的重要價值>,《香港史教學參考資料》,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1年1月1日,頁1-18。
42.霍啟昌,<研究香港史的各種資料評述>,《香港史教學參考資料》,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1年1月1日,頁19-40。
43.葉國洪,<殖民地社會中的民族意識:香港回歸前後的公民教育>《香港教師中心學報》,2002年,第1期,頁125-130。
44.葉蔭聰,<「本地人」從哪裡來?從《中國學生周報》看六十年代的香港想像>,羅永生編,《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13-38。
45.葉蔭聰,<邊緣與混雜的幽靈:談文化評論中的「香港身分」>,陳清僑編,《文化想像與意識型態--當代香港文化政治評論》,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初版,頁31-52。
46.謝均才,<四個華人地區的公民教育: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澳門>,《教育學報》,1998年,第26卷,第2期,頁179-200。
47.戴希立,<八十年代香港教育回顧>,《香港教育剖析》,1991年8月初版,頁14-21。
48.蔡寶瓊,<從「奴化教育」與「文化沙漠」到本土文化的抬頭:香港文化的發展與中國近代革命的轉折>,《教育學報》,1990年,第18卷,第2期,頁153-164。
49.簡麗芳,<歷史意識>,《初中中國歷史科教學專輯(第三輯)》,教育署課程發展處人文學科組,1998年,頁27-40。
50.龐朗華,<四十年來香港中學的中國歷史課程>,《教育學報》,1987年,第15卷,第2期,頁68-75。
51.蕭鳳霞,<香港再造:文化認同政治差異>,吳俊雄、張志偉編《閱讀香港普及文化1970-2000》,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初版,頁679-689。
52.羅永生,<導論:誰的城市?>,羅永生編,《誰的城市?戰後香港的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1-12。
53.羅雪怡,<於「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推行社會專題研習>,《香港教師中心學報》,2004年,第2期,頁105-108
54.香港歷史教育工作者協會,<中四至中五歷史科修訂課程分享會意見>,2002年3月16日。
55.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關於67暴動之聲明>(1967年5月15日),香港專上學生聯會,《香港學生運動回顧》,香港:廣角鏡,1983年,頁28。
56 .<回歸後的香港教育>,《香港教育發展歷程大事記(1975-2003)》,香港世界文化促進會有限公司,2004年1月初版。
57.<凝聚香港人的歸屬感>,《教聯會刊》第七期(第二版),2000年10月5日。
58.科大衛著,西貢理民府譯,<日治時期的西貢>,收錄於程美寶、趙雨樂合編,《香港史研究論著選輯》,1999年3月,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頁230-247。
59.Wing-On Lee著,洪志成譯,<從政治冷漠到政治關切:政治轉型期的香港公民教育>,《教育改革-從傳統到後現代》台北市:師大書苑,1996,頁329-354。
60.Smith,CT(1985)Chinese Christians,Élites,Middlemen and the Church in Hong Kong,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39-171,233-234.程美寶翻譯為<十九世紀香港具備英語能力的華人精英>,程美寶、趙雨樂合編《香港史研究論著選集》,香港:香港公開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頁74-106。
五、報紙
1. <香港史九七後編入世史科中方指不符主權回歸現實>,《香港快報》,1995年7月16日。
2. <香港史歸類學者分歧大加入主權因素爭議關鍵>,《香港快報》,1995年7月10日。
3. <錢其琛談「九七」香港回歸>,中國通訊社,1996年6月29日。
4. <香港各界知名人士談香港回歸祖國重大意義>,中共新華社,1996年6月27日。
5. 張家偉,<中方加緊研究香港史的啟示>,香港:《信報》(8版),1996年5月14日。
6. 楊穎宇,<能讓學生讀這樣的香港史嗎?>,香港:《明報》(世紀版),2004年8月9日。
6. 楊穎宇,<這樣的香港史教學!評新編會考歷史科課本香港史部分>,香港:《明報》(世紀版),2004年8月10日。
六、網路資料
1. <香港歷史教育工作者協會中四至中五歷史科修訂課程分享會意見>, http://ihouse.hkedcity.net/~he3579/index/index2.htm,2002年3月16日。
2. <江澤民在香港回歸五週年慶典上的講話>,中國網http://big5.china.com.cn/chinese/2002/jul/167020.htm,2002年7月1日。
3. 劉兆佳,<「香港人」或「中國人」:香港華人的身份認同1895-19951>,《二十一世紀》網路版,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lem/essay/970221.htm,2002年10月31日總第7期。
4. 楊穎宇,<香港學生該讀甚麼香港史?>《香港成報本港新聞》,http://www.singpao.com/20041027/local/627502.html,2004年10月27日。
5. 楊穎宇,<孫中山:香港歷史的富與貧>,《香港成報本港新聞》
http://www.singpao.com/20050215/local/674969.html,2005年2月15日。
6. <評析及補足一九九七年度初中中國歷史科課程綱要>,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母語教學教師支援中心網站資料,http://www.cim.hku.hk。
7. <七一香火不熄民主依然可期>,《大紀元時報-台灣版-電子報》, http://news.epochtimes.com.tw/6/7/3/31316.htm,2006年7月3日。
8. 鍾庭耀,<從民調檢視香港民眾對一國兩制的認同>,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畫,http://hkupop.hku.hk/chinese/columns27fu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