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又嘉 Chen you-chia |
---|---|
論文名稱: |
微型創業者之設計理念、人格特質、創造歷程與創業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潘裕豐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3 |
中文關鍵詞: | 微型創業者 、圖像設計理念 、人格特質 、創造歷程 、創業 |
英文關鍵詞: | micro-entrepreneur, the design theory, personality, the course of innovation, the course of starting an enterprise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06 下載:4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之個案研究法,藉由選取十組有獨創精神、挑逗視覺、顛覆思考之微型創業個案的訪談,深入探討微型創業者之設計理念、人格特質、創造歷程與創業歷程。
其結論如下:
一、設計理念:(一)環保議題-自然、健康。(二)異於傳統,勇於創新,追求質感。(三)創造幸福美滿的生活。(四)市場需求、客戶量身訂做。(五)心情反射。(六)品牌精神。
二、人格特質:有創意、喜歡創新、具冒險性、認真、堅持、謹慎、自信、努力不懈。
三、創造歷程:準備、動機、構思、具體化、精緻化、發表。
四、創業歷程:動機啟動階段、社會資源發展階段、形成組織階段、市場行銷階段、轉型階段。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adopts qualitative study of cases as major method. By visiting ten groups of micro-entrepreneurs and studying their enterprises, the author deeply investigated their individual design theory, personality, the course of innovation and the course of starting an enterprise.
The conclusions are stated as below:
一、The design theory
(一)Subjec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ature and health.
(二)Being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 having the courage to innovate; pursuing
better quality.
(三)Accelerating the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of human life.
(四)Market requirements and customer expectations.
(五)Reflection of personal mood.
(六)Brand recognition.
二、Personality: being prompt in generation of new concepts and innovation, adventurous, conscientious, persistent, cautious, self-confident and persevere.
三、The course of innovation: preparation, motivation, planning, materialization, refinement and presentation.
四、The course of starting an enterprise: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six stages.
(一)The generation of motive.
(二)Utilizing the social resources.
(三)Form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
(四)Marketing.
(五)Transformation.
一、中文部分
丁興祥(1993a):中國傑出思想家創造發展的社會文化因素:一種歷史計量分析。應用心理學報,2,45-74。
丁興祥(1993b):中國傑出科技人才創造發展的環境脈絡。輔仁學誌(文學院),22,137-163。
丁興祥、邱惟真(2003):當代台灣傑出企業家的成長環境與創業發展研究:一種傳記資料分析。2003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宣讀之論文。台北:政治大學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丁興祥(2004):創造力及其培養。上課講義(未出版)。
毛連塭(1997):激發學校創造力,迎接教改新挑戰。教師天地,91,4-8。
毛連塭(1998):激發組織創造力,提昇國家競爭力。創造思考教育,8,1-5。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創造力研究。臺北:心理。
王世偉(2001):天才企業家的成功秘訣。臺北:台灣實業文化。
王怡婷(2006):女性創業家之創業動機與特質對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以微型企業為例。私立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天下雜誌編輯部(1996):政策是景氣最大瓶頸。天下雜誌,187,180-186。
伍文楚(2004):弱勢族群微型創業之研究—以台北市脫貧專案小本創業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2006):重大計劃-新十大建設&創新能力培養發展計畫。2007年1月1日。取自http://www.ey.gov.tw/
杜明城譯(1999):Csikszentmihalyi,M.(1996):創造力。台北:時報。
李乙明、李淑貞譯(2005):Sternberg,R.J.主編(1999):創造力。台北:五南。
李秋湄譯(2000):Nesheim,J.L.(1990):非常競爭優勢─知識創業十四步驟。台北:天下雜誌。
李宏偉譯(2004):Marian,L.D.:服裝視覺設計3原則。台北:商鼎。
李樸良譯(1994):Vance,T.(1993):聯邦快遞傳奇。台北:絲路。
吳蓉燕(2003):文學創造力的條件與創作的歷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怡靜(2006):美國總統布希-為競爭力扎根-從人才與科技做起。天下雜誌,341,30-31。台北:天下雜誌。
吳凱琳(2006):破局而出的五種能力-創造力。Cheers,2006年5月。
何麗英(2001):中部地區都市原住民創業及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迎春(1997):專業就是紅。天下雜誌特刊,18,24-29。
李明、周宜芳、胡瑋珊、楊美齡譯(2006):Anderson,C.(2006):長尾理論-打破80/20法則的新經濟學。台北:天下遠見。
李慶順(2002):影響研發機構技術人員創業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以中科院為例。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小玉(2003):藝術與人文教師應知的創造力五提問與創造力教育七建議。國民教育雙月刊,43(6),50-55。
林佩芝譯(1997):Gardner,H.(1993)。創造心靈 : 七位大師的創造力剖析。台北:牛頓。
青年創業輔導委員會(2007):2007年1月1日取自http://www.nyc.gov.tw。
洪蘭譯(1999):Sternberg , R. J.& Lubart, T. I.(1995):不同凡想。台北:遠流。
洪榮昭、康鳳梅、林展立(2003):傑出科技創造學童創造特質分析-以機器人競賽為例。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8(2),239-254。
洪懿妍(2001):世界向美走。天下雜誌特刊,35,24-30。
范碧珍主編,李若華等合著(2006):發現台灣藍海:精選8個開創新藍海的成功故事。台北:天下文化。
胡瑋珊譯(2006):Brabandere,L.d.(2005):創意人的思考鍛鍊。台北:臉譜。
許士軍(1993):創業行為、創業研究與創業教育。台北:管理教育研討會。
許芳菊(2006):創新與創業精神。天下雜誌2006年教育專刊-關鍵能力,56。
商周編輯顧問(2000):網路雄兵-25個執著、熱情的創意網站。台北:商業周刊。
教育部(2005):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6年12月24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
教育部(2006):政策措施-中程施政計畫。2007年1月1日取自http://pm.rdec.gov.tw/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書局。
張連康譯(1995):Lager,F.(1994):冰淇淋闖天下。台北:絲路。
張景森(2004):「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規劃與執行。國家政策季刊,3(2),135-164。
張博傑(2005):創業機會確認、創造力與創業績效關係之研究。私立元智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定綺譯(1998):Sulloway,F.J.(1996):天生反骨-家庭內的演化戰爭。台北:平安文化。
張珮甄(2003):國小五年級學童性別、出生序、家庭結構、情緒、創意個人特質與其科技創造力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袁宗綺譯(2007):Stewart,M.(2005):瑪莎創業法則-10招打照超級人氣。台北:天下。
陳文玲(1999):個人創造力理論模式之建構—以台灣地區廣告業為例。國科會專題研究。
陳玉芬,吳為聖譯(1999):Neil,C.:超創意管理—二十一世紀是創意起飛的世紀。臺北:高寶。
陳向明(2002):教師如何做質的研究。台北:洪葉文化。
陳學志、卓淑玲、賴惠德(2005):解決問題發揮創意的次好方法就是發現其中的幽默:幽默中的創意,創意中的幽默。應用心理研究,26,95-115。
陳昭儀(1991):二十位傑出發明家的生涯路。臺北:心理。
陳昭儀、陳琦、張素華譯(1995):Piirto,J.(1995):瞭解創意人。台北:心理。
陳昭儀(2000):傑出理化科學家之人格特質及創造歷程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5(1),27-45。
陳昭儀(2001):表演藝術家個人特質之研究。資優教育研究,1(2),1-28。國科會計畫編號:NSC-89-2413-H-003-073。
陳皇玲譯(2006):莫妮卡.莫菲-維特,佩特拉.史坦默-布蘭特:8個孩子一定要有的未來能力。台北:奧林。
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臺北:心理。
陳龍安(1990):「問想做評」創造思考教學模式的建立與驗證-智能結構模式在創造思考教學上的應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陳慧婷(2003):微型創業-70萬個小老闆開跑。天下雜誌,275,148-155。台北:天下雜誌。
陳哲閎(2006):微笑曲線第一步:把錢花在刀口上。2007年7月4日取自http://taiwan.cnet.com/enterprise/column/0,2000062893,20111203,00.htm
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書局。
郭有遹(1988):影響中國第一流哲學天才的環境因素。中華心理學刊,30,33-46。
郭有遹(1992):發明心理學。台北:遠流。
郭誌光(2002):個人創造力、組織創新氣候及組織創新績效之關係-台北市廣告公司的實證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玉霜(2004):女性微型創業之經營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梁曙娟譯(2004):Godin,S.(2003):紫牛。台北:商智文化。
麥立心(2006):大膽創新的設計是必要的投資。Cheers,64,115。
曾秀鈴(2006):手工自創品牌。台北:積木文化。
創造力教育入口網(2007):2007年3月11日取自http://www.creativity.edu.tw
黃秀媛譯(2005):Kim,W.C.和Mauborgne,R.(2005):藍海策略-開創無人競爭的全新市場。台北:天下文化。
黃克煒譯(2007):原田進(2003):品牌設計。台中:晨星。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兒童會創造嗎?教育研究月刊,100,117-124。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2007)。2007年3月11日引自http://www.moeasmea.gov.tw/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
葉玉珠(2000):「創造力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式」及其應用於科技與資訊領域之內涵分析。教育心裡學報,32(1),95-121。
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2000): 影響科技與資訊產業人員創意發展的因素之量表編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5(2),39-63。
葉玉珠、吳靜吉、鄭英耀(2001):性別、產業型態及創造經驗與創意相關的個人特質、家庭及學校因素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82,125-159。
葉玉珠、吳靜吉(2002):創意發展組織因素量表之編織:以科技產業為例。應用心理研究,15,225-247。
葉思迪譯(2002)。Drawbaugh,K.(2001):品牌定天下。台北:培生教育。
賈馥茗(1976):英才教育。台北:開明書局。
楊若梅(2006):校園霹靂火 猛颳創業龍捲風。自由電子報。2007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Fraenkel,J. R.和Wallen,N.E.:教育研究法:設計研究實務。台北:心理。
趙亦珍(2001):女性創業家性別角色與創業行為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昭儀譯(2007):梅田望夫(2006):網路巨變元年-你必須參與的大未來。台北:圓神。
蔡淑梨、溫肇東譯(1994):Morone,J.G.(1993):領導優勢:奇異、磨托羅拉、康寧的全球致勝傳奇。台北:遠流。
鄭英耀、王文中(2002):影響科學競賽績優教師創意行為之因素。應用心裡研究,15,163-190。
鄭雅芳主編(2006):創意市集101。台北:三采。
鄭雅芳主編(2006):創意市集102。台北:三采。
鄭雅芳主編(2007):創意市集103。台北:三采。
鄭雅芳主編(2007):創意市集104。台北:三采。
潘裕豐(1999):啟發兒童的創意—創造性思考在教學上的應用。1999年資優教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資優教育學會。
潘裕豐(2005):創造過程論與創造思考的技巧。創造思考教育,15,30-40。
潘裕豐(2006):創意思考教學與策略。2006年中華資優
教育學會年會,2006/5/27。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台北:天下雜誌。
盧智芳(2005):為什麼創業會失敗。Cheers,2005/7,102-107。
應小端譯(2002)。Chan,K.W.(1997):創新。台北:天下遠見。
蕭富峯、李田樹譯(1989)。Drucker, P. F.(1988):創新與創業精神。台北:長河。
蘇冠華(2000):組織創造力之阻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真如譯(2005):Frans, J.(2004).:梅迪奇效應。台北:商周。
劉美蓉(2005):成功創業家生長背景與創業歷程之研究-以青創楷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橫智(1999):華人研發創業者之生涯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育容譯(2006):大前研一(2006):創新者的思考-看見生意與創意的源頭。台北:商周。
譚家瑜譯(1995):P. Ranganath Nayak,John M. Ketteringham(1993):創意成真:十四種成功商品的故事。台北:天下文化。
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 M.(1983).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A componential conceptualiza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5,357-377.
Amabile. T. M.(1987). The motivation to be creativity. In S. C. lsaksen(Ed.), 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pp.223-254). New York:Bearly Limited.
Amabile,T. M.(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In B.M. Staw & L.L. Cummings(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0,123-167.
Greenwich,CT:JAI Press.
Amabile, T. M.(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CO:Westview Press.
Amabile, T. M. (1997).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39-58.
Hausman, C. R.(1987).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S. C. Isaksen(Ed.). Frontie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pp.380-389). New York:Bearly Limited.
Johnson-Laird, P. N.(1988).Freedom and constraint in creativity. In R.J. Stemberg(Ed.)The Nature of Creativity(pp.202-219).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oberg, D.& Bagnall, J.(1976). The universal traveler:A soft-system guide to creativity, problem solving, and the process of reaching goals. Los Altos, CA:Kaufmsnn.
Necka, E.(2003). Creative interaction:a conceptual schema for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ideas and judging he outcomes.Critical creative processes. New Jersey:Hampton press(p.115-127).
Reber, A. S.(1985)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Harmondsworth, Middlesex:Penguin.
Torrance, E. P. (1988). The Natural of Creativity as manifest in its texting. In R. J.Sterberg (Ed.). 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p.125-147).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