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翁詩怡 |
---|---|
論文名稱: |
英國與甲午戰爭 |
指導教授: | 吳文星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2 |
中文關鍵詞: | 甲午戰爭 、日英關係 、馬關條約 、三國干涉還遼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8 下載:6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代英國外交素以「務實、利益」為最大特色,即「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在一些外交事件上,不論其前後態度如何轉變,目的都在於保護英國的政治商貿利益。甲午戰爭前十年,英國的東亞政策是「維持現狀」及防範俄國勢力的擴張。將朝鮮當作英俄間的緩衝,並有限度地默認中國在朝鮮伸張宗主權,讓各方勢力在朝鮮能夠保持微妙的平衡。但是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中日雙方因出兵朝鮮問題引發甲午戰爭,也宣告此種平衡狀態的終結。
英國在這場戰爭中扮演的是「旁觀者」之角色,在甲午戰爭時期的外交表現,起初對中國抱持同情態度,至馬關議和時卻對中國的求助無動於衷,甚至婉勸中國接受日本的條件。英國對日本的態度,則以甲午戰前簽訂的《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為契機,顯示出英國對日本的友善傾向。隨著日軍節節勝利,英國的態度也更加偏向日本,這點從英國輿論的轉向,以及英國在馬關條約與三國干涉還遼中均採中立可見一般。英國對日本所提出的軍事行動及議和條件都採取默認的態度,給予日本相當大的鼓舞。
英國的態度是靜觀其變再做打算,卻仍有其底線。第一,英國最為看重商貿利益。如果對其商貿利益及視為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有造成影響的可能,英國不惜出動武力捍衛。第二,英國雖採行局外中立,卻無法坐視中國政府覆滅。因為英國在華有太多條約利益繫於中國政府之存在。英國之態度雖然曖昧,卻仍可歸結出英國的外交原則為「利益至上、理性選擇」,同時力圖保持和平,其脈絡是有跡可循的。
一、中、日文部份
(一)檔案與資料彙編
《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日本外務省編纂,外務省藏版,《日本外交文書》(東京:日本外交文書頒布會,昭和30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楊家駱主編,《中日戰爭文獻彙編》第一到七冊,(台北:鼎文書局,1973)
陸奧宗光著,陳鵬仁譯,《甲午戰爭外交秘錄》(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
鄭曦原編,《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台北:遠流,2003)。
(二)論著
王曾才著,《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
王家儉著,《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台北:編譯館,2000)
王璽著,《李鴻章與中日訂約(187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4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
林子侯著,《甲午戰爭前日本之內政與備戰》(嘉義:大人物書店,2001)。
林子侯著,《甲午戰爭前之中日韓關係1882-1894》(台北:玉山,1990)。
林明德著,《近代中日關係史》(台北:三民,2005)。
林明德著,《日本近代史》(台北:三民,2004)。
林明德著,《袁世凱與朝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再版)。
史派克著、糜佳譯,《劍橋英國簡史—抗拒民主的國家1707-19725》(台北:左岸,2006)。
徐中約(Immanuel Hsü)著、計秋楓等譯,《中國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
馬士(H.B.Morse)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三卷(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9月)。
黃秀政著,《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黃嘉謨著,《美國與臺灣》(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二版)。
李國祁著,《張之洞的外交政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11月)。
戚其章著,《甲午戰爭國際關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戚其章、王如繪主編,《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和世界-甲午戰爭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鹿島守之助著,《日本外交史》第4卷:日清戰爭と三国干涉,(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社,昭和58年第二刷)。
楊國倫(L. K. Young)著,劉存寬、張俊義譯,《英國對華政策(1895-19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鄭天杰、趙梅卿著《中日甲午海戰與李鴻章》(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9)。
藤井志津枝著,《近代中日關係史源起:1871-74年臺灣事件》(台北:金禾出版,1992)。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2002)。
高鴻志著,《近代中英關係》(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三)期刊論文
王良行,〈甲午戰爭與中英經貿關係〉《甲午戰爭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7-99。
王信忠,〈中日馬關議和〉《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11編)》(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呂慎華,〈評介Paul Kennedy,The Realities Behind Diplomacy: Background Influences on British External Policy, 1865-1980〉,《中興史學》8,(台中:2002年4月),頁75-89。
〈英國對華政策〉《近代史資料》總74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朱浤源,〈英國「國家檔案館」收藏有關中國史料初步調查報告〉,《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3月)頁76-100。
吳文星,〈中日修好條約初探〉,《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15編,(臺北:商務印書館),頁15-59。
林君成,〈試論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之外交策略〉,《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 ,2002年10月,頁405-416。
林文仁,〈派系因素與甲午戰爭--對戰前決策過程的觀察〉,《輔仁歷史學報》,5,2004年7月,頁43-47+49-82,
邱凱彬,〈甲午戰後清政府的聯俄外交〉,《中興史學》12,2006年6月,頁83-108。
邱凱彬,〈中日甲午戰前東北亞局勢分析-論英俄與中日兩國之外交〉,《近代中國》161,2005年6月, 頁79-97。
馬幼垣,〈甲午戰爭以後清廷革新海軍的嘗試-以向外購艦和國內造艦為說明之例〉,《嶺南學報》新第一期,1999年10月,頁501-538。
夏良才,〈日英、日俄關係與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九十周年紀念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6),頁277-297。
陳傳芳,〈甲午戰前朝鮮的國際矛盾與清政府的失策〉《甲午戰爭九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1986)
程文華,〈赫德與中國近代外交之關係〉《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15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489-532。
葉振輝,〈臺灣割讓前的外援交涉〉《甲午戰爭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29-437。
權赫秀,〈《馬關條約》的中日英文本異同考〉《二十一世紀》86,2004年12月, 頁38-44。
(四)學位論文
何嘉榮,《中英馬嘉理案與煙臺條約》,(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1972年7月)。
林清修,《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對清季外交的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1972年6月)。
施宗仁,《英國對華砲艦政策之研究1842-1871》,(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75年12月)。
黃順進,《英國與臺灣1839-1870》,(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76年)。
二、西文部分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F.O.17(General Correspondence before 1906 China)、228(Embassy and Consular Archives China Correspondence Series 1,1834 to 1930)、405(Confidential Print,1848 to 1957)
Ian,Nish edited,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 I, From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First World War. Series E, Asia, 1860-1914 , Frederick, Md. :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1989-1995
Volume 3 Japanese Treaty Revision, 1878-1894
Volume 4 Sino-Japanese War, 1894
Volume 5 Sino-Japanese War and triple intervention, 1894-1895
Volume 23 Instability in and beyond China, 1885-1892
Irish University Press Area Studies Series,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Shannon :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
Wright,Mary C.,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The T’ung-Chih Restoration,1862-1874,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Wong, J. Y, Anglo-Chinese Relations, 1839-1860 : A Calendar of Chinese Documents in the British Foreign OfficeRecord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Graham,Gerald Sandford, The China Station:War and Diplomacy,1830-1860,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Chen,Edward I-te,”Japan’s Decision to Annex Taiwan:a Study of Ito-Mutsu Diplomacy,1894-95”,Journal of AsiaStudies,37:1,Nov. 1977,pp.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