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詩怡
論文名稱: 英國與甲午戰爭
指導教授: 吳文星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2
中文關鍵詞: 甲午戰爭日英關係馬關條約三國干涉還遼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08下載:6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代英國外交素以「務實、利益」為最大特色,即「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在一些外交事件上,不論其前後態度如何轉變,目的都在於保護英國的政治商貿利益。甲午戰爭前十年,英國的東亞政策是「維持現狀」及防範俄國勢力的擴張。將朝鮮當作英俄間的緩衝,並有限度地默認中國在朝鮮伸張宗主權,讓各方勢力在朝鮮能夠保持微妙的平衡。但是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中日雙方因出兵朝鮮問題引發甲午戰爭,也宣告此種平衡狀態的終結。

    英國在這場戰爭中扮演的是「旁觀者」之角色,在甲午戰爭時期的外交表現,起初對中國抱持同情態度,至馬關議和時卻對中國的求助無動於衷,甚至婉勸中國接受日本的條件。英國對日本的態度,則以甲午戰前簽訂的《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為契機,顯示出英國對日本的友善傾向。隨著日軍節節勝利,英國的態度也更加偏向日本,這點從英國輿論的轉向,以及英國在馬關條約與三國干涉還遼中均採中立可見一般。英國對日本所提出的軍事行動及議和條件都採取默認的態度,給予日本相當大的鼓舞。

    英國的態度是靜觀其變再做打算,卻仍有其底線。第一,英國最為看重商貿利益。如果對其商貿利益及視為勢力範圍的長江流域有造成影響的可能,英國不惜出動武力捍衛。第二,英國雖採行局外中立,卻無法坐視中國政府覆滅。因為英國在華有太多條約利益繫於中國政府之存在。英國之態度雖然曖昧,卻仍可歸結出英國的外交原則為「利益至上、理性選擇」,同時力圖保持和平,其脈絡是有跡可循的。

    第一章 緒論……………………………………1 第二章 甲午戰前英國的東亞政策……………13 第一節 對朝鮮之政策………………………………14 第二節 對日本之政策………………………………19 第三節 對中國之政策………………………………25 第三章 甲午戰爭與英國之因應………………30 第一節 中日宣戰前朝鮮情勢與英國之因應………30 第二節 戰爭爆發與英國「中立政策」之採行……69 第三節 戰爭期間英國之動向………………………84 第四章 英國與戰後東亞新局勢……………103 第一節 英國與馬關條約之簽訂……………………104 第二節 英國與三國干涉還遼………………………117 第三節 英國的因應對策……………………………121 第五章 結論…………………………………125 附錄……………………………………………133 參引書目………………………………………155

    一、中、日文部份
    (一)檔案與資料彙編
    《清季外交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85)。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日本外務省編纂,外務省藏版,《日本外交文書》(東京:日本外交文書頒布會,昭和30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對西方及列強認識資料彙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2)。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1985)。
    楊家駱主編,《中日戰爭文獻彙編》第一到七冊,(台北:鼎文書局,1973)
    陸奧宗光著,陳鵬仁譯,《甲午戰爭外交秘錄》(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5)。
    鄭曦原編,《帝國的回憶:紐約時報晚清觀察記》,(台北:遠流,2003)。

    (二)論著
    王曾才著,《中英外交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
    王家儉著,《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台北:編譯館,2000)
    王璽著,《李鴻章與中日訂約(187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4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1)。
    林子侯著,《甲午戰爭前日本之內政與備戰》(嘉義:大人物書店,2001)。
    林子侯著,《甲午戰爭前之中日韓關係1882-1894》(台北:玉山,1990)。
    林明德著,《近代中日關係史》(台北:三民,2005)。
    林明德著,《日本近代史》(台北:三民,2004)。
    林明德著,《袁世凱與朝鮮》(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再版)。
    史派克著、糜佳譯,《劍橋英國簡史—抗拒民主的國家1707-19725》(台北:左岸,2006)。
    徐中約(Immanuel Hsü)著、計秋楓等譯,《中國近代史》(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
    馬士(H.B.Morse)著、張匯文等譯,《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第三卷(上海:上海書店,2000年9月)。
    黃秀政著,《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
    黃嘉謨著,《美國與臺灣》(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1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9二版)。
    李國祁著,《張之洞的外交政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0年11月)。
    戚其章著,《甲午戰爭國際關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戚其章、王如繪主編,《甲午戰爭與近代中國和世界-甲午戰爭1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鹿島守之助著,《日本外交史》第4卷:日清戰爭と三国干涉,(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社,昭和58年第二刷)。
    楊國倫(L. K. Young)著,劉存寬、張俊義譯,《英國對華政策(1895-190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鄭天杰、趙梅卿著《中日甲午海戰與李鴻章》(台北:華欣文化事業中心,1979)。
    藤井志津枝著,《近代中日關係史源起:1871-74年臺灣事件》(台北:金禾出版,1992)。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台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2002)。
    高鴻志著,《近代中英關係》(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三)期刊論文
    王良行,〈甲午戰爭與中英經貿關係〉《甲午戰爭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7-99。
    王信忠,〈中日馬關議和〉《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11編)》(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呂慎華,〈評介Paul Kennedy,The Realities Behind Diplomacy: Background Influences on British External Policy, 1865-1980〉,《中興史學》8,(台中:2002年4月),頁75-89。
    〈英國對華政策〉《近代史資料》總74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朱浤源,〈英國「國家檔案館」收藏有關中國史料初步調查報告〉,《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1,(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3月)頁76-100。
    吳文星,〈中日修好條約初探〉,《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15編,(臺北:商務印書館),頁15-59。
    林君成,〈試論中日甲午戰爭前日本之外交策略〉,《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 ,2002年10月,頁405-416。
    林文仁,〈派系因素與甲午戰爭--對戰前決策過程的觀察〉,《輔仁歷史學報》,5,2004年7月,頁43-47+49-82,
    邱凱彬,〈甲午戰後清政府的聯俄外交〉,《中興史學》12,2006年6月,頁83-108。
    邱凱彬,〈中日甲午戰前東北亞局勢分析-論英俄與中日兩國之外交〉,《近代中國》161,2005年6月, 頁79-97。
    馬幼垣,〈甲午戰爭以後清廷革新海軍的嘗試-以向外購艦和國內造艦為說明之例〉,《嶺南學報》新第一期,1999年10月,頁501-538。
    夏良才,〈日英、日俄關係與甲午戰爭〉《甲午戰爭九十周年紀念論文集》(濟南:齊魯書社,1986),頁277-297。
    陳傳芳,〈甲午戰前朝鮮的國際矛盾與清政府的失策〉《甲午戰爭九十周年紀念論文集》(山東:齊魯書社,1986)
    程文華,〈赫德與中國近代外交之關係〉《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15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頁489-532。
    葉振輝,〈臺灣割讓前的外援交涉〉《甲午戰爭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29-437。
    權赫秀,〈《馬關條約》的中日英文本異同考〉《二十一世紀》86,2004年12月, 頁38-44。

    (四)學位論文
    何嘉榮,《中英馬嘉理案與煙臺條約》,(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1972年7月)。
    林清修,《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對清季外交的影響》,(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1972年6月)。
    施宗仁,《英國對華砲艦政策之研究1842-1871》,(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75年12月)。
    黃順進,《英國與臺灣1839-1870》,(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1976年)。

    二、西文部分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F.O.17(General Correspondence before 1906 China)、228(Embassy and Consular Archives China Correspondence Series 1,1834 to 1930)、405(Confidential Print,1848 to 1957)
    Ian,Nish edited,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Part I, From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First World War. Series E, Asia, 1860-1914 , Frederick, Md. :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1989-1995
    Volume 3 Japanese Treaty Revision, 1878-1894
    Volume 4 Sino-Japanese War, 1894
    Volume 5 Sino-Japanese War and triple intervention, 1894-1895
    Volume 23 Instability in and beyond China, 1885-1892
    Irish University Press Area Studies Series, British Parliamentary Papers: China,Shannon : Irish University Press, 1971.
    Wright,Mary C.,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The T’ung-Chih Restoration,1862-1874,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Wong, J. Y, Anglo-Chinese Relations, 1839-1860 : A Calendar of Chinese Documents in the British Foreign OfficeRecords,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Graham,Gerald Sandford, The China Station:War and Diplomacy,1830-1860,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Chen,Edward I-te,”Japan’s Decision to Annex Taiwan:a Study of Ito-Mutsu Diplomacy,1894-95”,Journal of AsiaStudies,37:1,Nov. 1977,pp.61-7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