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昌振 Wu, Chang-Chen |
---|---|
論文名稱: |
應用IPA分析法探討社團評鑑指標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lubs in University Using IPA Analysis |
指導教授: |
張同廟
Chang, Tung-Miao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3 |
中文關鍵詞: | 社團評鑑 、社團評鑑指標 、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 |
英文關鍵詞: | the Evaluation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CEL.003.2019.F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53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團幹部感受社團評鑑指標對社團運作的重要度與該社團評鑑指標在社團運作的表現度之現況與關係。本研究主要的目的為:一、分析社團幹部對於社團評鑑指標重要度認知之現況與差異情形;二、分析社團幹部對於社團評鑑指標表現度認知之現況與差異情形;三、比較社團幹部對於社團評鑑指標重要度認知與表現度認知的差異與預測情形。
透過問卷調查法,抽樣25所大學校院106學年度社團幹部為量化分析樣本,抽樣1,200位社團幹部,以自編「大學校院社團評鑑指標問卷調查表」做為工具進行調查,回收問卷856份,有效問卷81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68.3%。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t檢定、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迴歸分析與IPA分析法。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社團幹部對社團評鑑各項指標具正向看法。
二、社團幹部對社團評鑑指標重要度會因不同性別、學校屬性、社團屬性、社團年資、社團規模、校內社團評鑑參與、全國社團評鑑參與而有顯著差異。
三、社團幹部對社團評鑑指標表現度會因不同性別、學校屬性、年級、學院、社團屬性、社團職稱、社團年資、社團規模、校內社團評鑑參與、全國社團評鑑參與而有顯著差異。
四、社團幹部若對社團評鑑指標重要度越正向其表現度也會越正向。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教育主管機關、學務輔導單位、學生社團幹部提出建議,以做為未來大學校院辦理社團評鑑之參考。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ogni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student cadres between the importance and perform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The main objectives as following: 1.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ifference of the cognition of student cadre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2.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ifference of the cognition of student cadr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3.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and predictions of the cognition of student cadres on the importanc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in the 2016-2017 academic year. The questionnaire was adapted from previous studies by the researcher. In total, 1,200 student cadre were selected from 25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846 responses were received and among them 819 wrer valid. The valid returning rate is 68.3%.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employed are Description statistics, t-test, ANOV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are listed below:
1.The student cadres have a positive view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2.The cognition of student cadre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varies on different factors, including “Gender”,“School attribute”, “Club attribute”,“Year of the club”,“Club size”,“School club evaluation participation”,“National club evaluation participation”, and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sults.
3.The cognition of student cadr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varies on different factors, including“Gender”,“School attribute”,“Grade”,“Major”,“Club attribute”,“Club title”,“Year of the club”,“Club size”,“School club evaluation participation”,“National club evaluation participation”, and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results.
4.The more positive student cadres are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clubs in the university, the more positive they will be on their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rovides recommendations to educational authority, 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s, and student cadres as a reference.
一、 中文部分
中華學生事務學會(2014)。103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各校院學生社團得獎名單。取自http://www.casa.url.tw/103%A6~%A5%FE%B0%EA%A4j%B1M%AE%D5%B0%7C%BE%C7%A5%CD%AA%C0%B9%CE%B5%FB%BF%EF%BA%5B%C6%5B%BC%AF%AC%A1%B0%CA%A6%A8%C1Z%B2%CE%ADp%BAK%ADn%AA%ED%A4%BD%A7i%AA%A91030331.pdf
王曉麟(2001)。科技大學學生社團負責人領導行為、領導特質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彰化縣。
王誕生、宋美妹(2002)。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2,115-127。
王誕生、吳昌憲、葉綺文(2003)。影響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因素研究。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3,240-258。
何進財(2000)。社團指導老師的角色。訓育研究,39(1),1-3。
何權修(2010)。科技大學教師對評鑑委員專業能力與專業表現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吳明隆(2007)。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昌振(2010)。全國學生自治組織評鑑之我見。教育部人權教育諮詢暨資源中心人權電子報,27。取自http://hre.pro.edu.tw/campus/4862
吳建銘(2015)。以IPA績效分析法探討青年農民之經營管理能力~以雲嘉南地區蔬菜產業為例。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研究彙報,65,69-81。
吳清山、王湘栗(2004)。教育評鑑的概念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9,1-26。
李丞凱、卜舒綺、邱柏勳(2015)。社團評鑑僵化盼訂多元標準一 制式審查以偏概全 難顯社團特色。大學報,1596期。【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unews.nccu.edu.tw/unews/%E7%A4%BE%E5%9C%98%E8%A9%95%E9%91%91_%E5%B0%8E%E8%A8%80%E7%AC%AC%E4%B8%80%E9%9D%A2%E5%90%91/
李丞凱、卜舒綺、邱柏勳(2015)。社團評鑑僵化盼訂多元標準二 評選淪形式要求 造假文書充斥。大學報,1596期。【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unews.nccu.edu.tw/unews/%E7%AC%AC%E4%BA%8C%E9%9D%A2%E5%90%91/
李丞凱、卜舒綺、邱柏勳(2015)。社團評鑑僵化盼訂多元標準三 校應加強輔助 廣納評量項目。大學報,1596期。【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unews.nccu.edu.tw/unews/%E7%A4%BE%E5%9C%98%E8%A9%95%E9%91%91_%E7%AC%AC%E4%B8%89%E9%9D%A2%E5%90%91/
李育齊(2014)。大學生校園經驗與批判思考能力關係之研究-以北部某國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美員(1982)。我國大學教育評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淑枝(2016)。應用IPA模式檢視檔案人員對培訓課程需求之研究。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217,1-27。
宋美姝(2001)。大專學生社團組織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邱品懿(2016)。政大擬推線上社評簡化評比項目降低學生負擔。大學報,1636期。【新聞群組】。取自http://www.unews.nccu.edu.tw/unews/%E6%94%BF%E5%A4%A7%E6%93%AC%E6%8E%A8%E5%8B%95%E7%B7%9A%E4%B8%8A%E7%A4%BE%E8%A9%95%EF%BC%88-f-%EF%BC%89/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五版)。臺北市:五南。
邱瀞嫻(2016)。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學校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林合懋與陳昭雄(2011)。我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發展:影響因素與期望落差。弘光學報,63,97-115。
林劭仁(2008)。教育評鑑:標準的發展與探索。臺北市:心理。
周廷洛(編)(1972)。訓育理論與實施。臺北市:幼獅。
姜雅惠、陳明國(2015)。全國大專校院社團(學生會)評選機制之探討。社團經營與輔導,1,11-15。
柯志堂(2001)。專技院校社團活動實務探討-以德明之經驗為例證分析。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1,437-463。
洪翠娥(2007)。平衡計分卡導入大專校院社團評鑑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洪翠娥、簡信男(2007)。大專校院社團評鑑與平衡計分卡應用之研究。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6,320-340。
凃維穗(2017年10月19日)。應用IPA檢視我國觀光發展現況及挑戰。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取自 https://www.npf.org.tw/2/17542?County=%25E8%258B%2597%25E6%25A0%2597%25E7%25B8%25A3&site=
徐惠珍(2017)。北區大學校院學生事務組織創新氣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凡雅(2017)。2004年至2013年我國學校教育評鑑學位論文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教育部(1998)。推動校園社團發展方案。取自http://www.rootlaw.com.tw/LawArticle.aspx?LawID=A040080031032300-0870219
教育部(106年7月10日)。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定版)。臺北市。
教育部(2018)。107年大專校院學生會成果競賽暨觀摩活動實施計畫。取自http://gpsa.ntut.edu.tw/home/news_detail/94
教育部統計處(2007)。大專校院學科三分類(人文、社會、科技)之歸納表。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bcode/bcode3type.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7年8月1日)。106學年度大專校院名錄。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school/106/u1_new.xls
教育部統計處(2017年9月)。中華民國學科標準分類編製說明。取自 http://stats.moe.gov.tw/files/bcode/10609_1%E7%B7%A8%E8%A3%BD%E8%AA%AA%E6%98%8E.pdf
教育部統計處(2018年1月31日)。106學年度大專校院校別學生數。取自http://stats.moe.gov.tw/files/detail/106/106_student.xls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1984)。訓導法規選輯。臺北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國立中興大學(2013年4月18日)。102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各類別評審評後建議事項。【官方網站】。取自https://www.osa.nchu.edu.tw/osa/act/102school/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59
國立中興大學(2013年3月31日)。102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評選結果揭曉【官方網站】取自https://www.osa.nchu.edu.tw/osa/act/102school/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57
國立體育大學(2015年3月30日)。104年全國社團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得獎名單。【官方網站】取自http://student.ntsu.edu.tw/files/15-1003-18522,c807-1.php?Lang=zh-tw
晨晰統計顧問有限公司(2013年7月8日)。重要-表現程度分析法~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IPA(上)。【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dasanlin888.pixnet.net/blog/post/136370293-%E9%87%8D%E8%A6%81-%E8%A1%A8%E7%8F%BE%E7%A8%8B%E5%BA%A6%E5%88%86%E6%9E%90%E6%B3%95~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
陳立軒(2008)。英國、美國、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啟榮(2002)。以全面品質管理建構教育行政機構評鑑指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陳孟婷(2013)。我國大學校務自我評鑑機制實施現況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怡寧(2016)。大學系所自我評鑑之後設評鑑指標建構研究-以JCSEE方案評鑑標準為基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昭雄(2007)。大專校院社團幹部參與校園社團活動自我成長認知態度之探討。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6,191-213。
陳昭雄、簡信男、林合懋與許仁慈(2007)。大專校院校園社團發展趨勢之探討─由歷年來全社評及傑人會獲獎社團資料分析。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6,239-248。
陳昭雄、王瑞(2010)。運用模楜重要-績效法分析大專校院社團活動發展影響因素。弘光學報,62,68-81。
張文彬(1988)。學生社團活動輔導。國立臺灣師大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當前社團活動與教育,349-364。臺北:文笙書局。
張世茹(2011)。研究所新生定向輔導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同廟(2007a)。大學校院社團幹部工作績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社團經營與輔導,3,258-296。
張同廟(2007b)。從全國社團評鑑看社團發展。大專社團經營與輔導(62-76頁)。臺南市:漢家。
張同廟(2007c)。學生社團環境的危機與轉機。大專社團經營與輔導(77-90頁)。臺南市:漢家。
張同廟、林合懋與陳昭雄(2007)。大專校院不同社團幹部族群對於優質領導能力認知態度之探討--以近年來參與金山全國幹研及全國績優社團幹部為例。弘光學報,51,223-239。
張同廟、陳放子(2013)。大學學生會服務品質重視度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某科技大學為例。教育行政論壇,5(2),95-118。
張同廟(2015)。Now What:社團評鑑之省思。社團經營與輔導,1,4-10。
張同廟(2017)。從「社團經營正確觀念」談社團課程之設計。社團經營與輔導,3,11-15。
張智凱(2013年3月30日)。學習服務揚才智歡慶交流話情誼102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新聞稿】。取自https://depart.moe.edu.tw/ed2800/News_Content.aspx?n=9C2F51A0AD31862F&sms=EA52AE3CDCB7AE20&s=B45625BF50DA2A0D
張智凱(2014年4月1日)。教育部103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學務通訊,901期。取自http://140.111.1.169/mildata/articlesys/StuAfr_pdf/StuAffair_901.pdf
張智凱(2015年3月28日)。學習服務揚才智歡慶交流話情誼104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新聞稿】。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6488C4513208ED20
張智凱(2016年3月20日)。105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得獎名單。【新聞稿】。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AF02F107622D4AA4
張智凱(2017年3月25日)。106年全國大專校院學生社團評選暨觀摩活動。【新聞稿】。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B1AEB3B70DCB046D
張清順(2012)。台灣餐飲業外場服務人員職能指標建構及其IPA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張雪梅(1996)。學生發展:學生事務工作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張老師。
莊素雀(2007)。應用IPA在急診室服務品質之評量(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傅木龍(2000)。校園學生社團活動之發展與輔導。訓育研究,39(1),16-24。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臺北市:雙葉書廊,383-472。
詹鴻敏、張雪梅(2012)。如何建立學務工作自我評鑑制度。學務長百寶箱,74-81,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1/relfile/7015/13919/b1f1fa4e-e302-468d-b17e-56637cd9b950.pdf
楊國賜(1992)。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31,7-16。
楊淑芬(2005)。元智大學社團評鑑制度及社員參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極東(1976)。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課外活動現況調查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
彰雲嘉大學校院聯盟(2010年11月29日)。成立背景。【官方網站】。取自 http://www.ec.ccu.edu.tw/cycuca/
廖運榮(2003a)。我國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發展困擾與評鑑要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市。
廖運榮(2003b)。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活動評鑑之研究。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3,306-318。
廖運榮、余瑩瑛(2003)。大專院校學生體育性社團評鑑量表編製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475-485。
蔣治平(2001),學生社團績效評估模式之建立與應用分析。正修學報,14期,137-148頁。
鄭華庭(2007)。以資料包絡分析法評估大學學生社團活動績效-以臺北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蔡志賢(2004)。學生事務工作自我評鑑制度初探-以東吳大學為例。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5,169-190。
蔡志賢(2015)。社團評鑑指標評析及其內涵釋義。社團經營與輔導,1,20-37。
蔡志賢(2016)。學生社團經營與輔導 理論‧實務與應用。臺北市:中華學生社團教育學會。
蔡志賢(2017)。從知識份子到知事份子的典範轉移談社團課程之設計。社團經營與輔導,3,16-29。
謝宇程(2015)。台灣的大學社團評鑑,竟然是訓練學生「浮濫請款」和「作假報告」?。【新聞群組】。取自: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aspx?id=11952&type=Blog
謝海平、龔充文、黃世琤(1992)。我國大學學生參與社團活動現況之探討。訓育研究,31, 39-56。
魏宇明(2002)。大學學生社團組織管理績效之研究-以清大學生社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羅月鳳 (1988)。我國大學院校學生社團評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月鳳(1990)。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評鑑調查研究。教育研究集刊,32,261-274
顏孟云(2009)。運用目標管理與國家品質獎模式建構校園社團評鑑評估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二、 英文部分
Bennett, J. (2003). Evaluation methods in research. New York: Continuum.
Belsley, D. A., Kuh, E., & Welsch, R. E. (1980). Regression diagnostics: Identifying influential data and sources of collinearity. New York: John Wiley.
Cohen, J.(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NJ: Eribaum.
Conyne, R. K. (1983). Model for conducting student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2), 394-397.
Dunkel, N. W., Schuh, J. H., & Chrystal, N. E. (2014).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and Group Development. Advising Student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 2nd ed., 57-93.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Fitzpatrick, J. L., Sanders, J. R., & Worthen, B. R.(2011). Program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4th ed.).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Inc.
Jemelka, R. P., & Borich, G. D. (1979). Traditional and emerging definitions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Evaluation Quarterly, 3(2), 263-276.
Johnson, D. W., & Johnson F. P. (2013). 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11th ed.). Boston: Pearson.
Kaiser, H. F. (1974). An index of factorial simplicity. Psychometrika, 39, 31-36.
Kells H. R. (1995). Self-study Processes: A Guide to Self-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
Krejcie, R. V. & Morgan, D. W.(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 607-610.
Martilla, J.A., & James, J.C. (1977).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Journal of Marketing, 41, 77-79.
Nevo, D. (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New York: Pergamon.
Scriven, M. (2003). Evaluation Theory and Metatheory.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5-30.
Tabachnick, B. G., & Fidell, L. S. (2007).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s (5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and Bacon.
Worthen, B. R., & Sanders, J. R. (1987).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New York: Longman.
Worthen, B. R., Sanders, J. R. & Fitzpatrick, J. L. (1997). Program evaluation: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2nd ed.). New York: Long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