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柔慧 Wu,Rou-Hui |
---|---|
論文名稱: |
寫心寄情繁花間-吳柔慧水墨創作論述 Written from Heart and Flowers-Expounding of Wu RouHui’s Ink Painting Artworks |
指導教授: |
李振明
Lee, Cheng-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2 |
中文關鍵詞: | 寫心寄情 、花語 、創作 |
英文關鍵詞: | Written from Heart, meaning of flowers, creation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83 下載:1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藝術的表現常隨著時代,也同其合流並進,從自然與生命的角度觀想,藝術創作的過程,常是充滿著游離與隱晦的,即使自然給予人類無盡的生命及豐富的想像,生命形式的存在從來都是有其流動的定律與周期,不管是向外的擴張或向內的收縮,都顯示出生命的兩極化。從繪畫中體驗一種真理,就是自然,也由藝術的審美觀照中體會生命的無常,由這樣的意象空間,表現在視覺藝術上,以虛實心象的觀照,藉物化下所引生的精神境界,及自然節奏中體悟到的生命不可逆的本質,並以探就繪畫創作和外境相融之後所產生的一種心象。
從生活經驗及環境時事的感受著手,將花卉投入其中發想。例如對花的各種聯想及在生活經驗中個人對櫻花開與散落的感動與懷念之情;藉由以寫心寄情之美學理論為基礎,及日常生活中的體驗,加上在色彩在人的情緒反應上的不同所產生對畫面呈現的成果,試創作屬於自我情感敘述的繪畫,運用水墨與膠彩的各種不同的材料特性,取其優點融合運用,試從其中尋找出新的繪畫表現方式。使藝術創作的精神由物化的體悟中得到觀想與共感,將人的生命的情境提升,在繪畫創作中成為一種重要的價值呈現。
The art performance is often confluence with the times. To see the process of artistic cre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e and life, it is often free and full of obscure, even though the Mother Nature has given human beings endless life and abundant imagination. The existence of life styles always has its circulating rules and cycle with either outward expansion or inward contraction that showed the polarization of life. The truth experienced from paintings is natural, that is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realized from the appreciation of art aesthetic. The visual arts can be presented though this space of imagination. With the contemplations of actual and fake situation, the derivative spiritual realm of materialization and the irreversible nature of life realized from the natural rhythm, to explore the heart after the blending of foreign territory and painting.
Involve flowers with the feelings of current event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life experiences in proceeding. For example, the various associations of flowers in thinking, and personal experiences in life to blooming and sere of cherry blossoms that stimulated feeling of touch and nostalgia. By aesthetic theory of written from heart as the basis of writing along with daily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results presented on the screen generated by the different couplings and different emotional reactions of colors in person to try to create a narrative paintings of self-emotion by using the feature integration of ink painting, adhesive colors and other different materials, attempting to find a new way of painting performance. So that the spirit of art creation can be gained within the thinking and common-sense of materialized understanding to upgrade the human lives as an important value to present in paintings.
一 叢書
1.《台灣美術全集》,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民國81年。
2.《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畫史叢書》,台北市:文史哲,民國72年。
4.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名著—藝術叢編》,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1年11月初版。
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宋畫精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197年。
二 專書
1.(東漢)許慎撰、楊家駱編,《說文解字》,臺北:世界書局,民國49年11月初版。
2.(唐)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6月第二刷。
3. 三民書局大辭典編,《大辭典》,臺北:三民書局,民國78年初版。
4. 王國維著,《人間詞話.補遺》臺北:臺灣開明書店,57(1968)年9 月臺9 版。
5. 安海姆(Rudolf Arnheim)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雄獅圖書公司,台北市,1984年。
6. 朱惠良、陳長華等著,《重彩花鳥畫選》,台北市:藝術圖書,民國73年。
7. 何懷碩,《苦澀的美感》,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民國87年初版。
8. 何懷碩,《創造的狂狷》,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民國87年初版。
9. 何懷碩,《給未來的藝術家》,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 年12 月初板。
10. 余秋雨《藝術創造論》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2006年。
11. 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淑馨出版社,2000 年元月二刷。
12. 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 年8 月初版。
13. 周濟祥,《繪畫的技法與肌理》,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年。
14. 俞崑,《中國畫論類編(上、下冊)》,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3年。
15. 南唐孫峴,〈送鍾員外‧賦竹〉《全唐詩》,卷757,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頁8617。
16. 姜今,《中國花鳥畫發展史》,廣西:廣西美術社,2001。
17. 唐韌、仇如慧《周易與中國文化》,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 年1 月。
18.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87年第12次印刷。
19.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市:東大圖書,民國81年。
20. 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編,《辭源》,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2月第7版。
21. 國立編譯館編、廖吉郎校注,《新編荀子》,臺北:國立編譯館,民國91年7月初版。
22. 莊嚴出版社編,《清初六大畫家》,台北市:莊嚴出版社,民國70年。
23. 郭怡孮,《花鳥畫技法》,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年6 月。
24. 陳兆復,《中國畫研究》,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6 年3 月台一版。
25. 傅抱石,《中國繪畫理論》,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3年初版。
26.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台北市:文津出版社,民國76年。
27. 曾肅良,《彩墨藝術文選-蛻變中的東方繪畫》,台中市文化局 2003 年版。
28.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29.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79年。
30. 黃賓虹,《黃賓虹話語錄》,臺北:華正書局,民國75年初版。
31. 楊辛、甘霖,《美學原理》,台北市,曉園出版社,1991年。
32. 楊新、斑宗華,《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99年。
33. 趙雅博,《中外藝術創作心理學》,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年11 月。
34. 劉思量,《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35.潘天壽,《潘天壽畫論》,華正書局,1986 年8 月初版。
36.潘諾夫斯基(Panofsky ,Erwin),《造型藝術的意義》,李元春譯,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初版。
37.蕭翠霞,《南宋四大家詠花詩研究》,台北市:文津,1994 年初版。
38. 譚怡令、馮雙,《畫裡珍禽─紙卷上的鳥類世界》,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90年。
39. Herbert Read(2006)。《藝術的意義》(梁錦鋆譯)。台北市:遠流。
40. Jean Laplanche/J.-B. Pontalis,沈志中、王文基譯,《精神分析詞彙》,台北市:行人,2000 年。
41. Jonathan Crary 著,蔡佩君譯《觀察者的技術:論十九世紀的視覺與現代性》,行人出版,2007年9 月。
42.Peter A. Angeles,段德智、伊大貽、金常政譯,《哲學辭典》,台北:貓頭鷹,2007年。
三 期刊
1.王建生,〈「肌理說」的意義〉,《中國文化月刊》,第221期,1998年8月,頁46~48。
2.石杰洪,〈談中國傳統畫透視的特點和運用〉,《西江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頁55~57 。
3.何懷碩,〈繪畫「整體感」的中西觀點—米澤嘉圃〈現代中國美術的群像表現〉讀後〉,《當代》,1986年第6期,頁110~113。
4.巫鴻,〈《女史箴圖》新探:體裁,圖像,敘事,風格,斷代〉,收於巫鴻主編,《漢唐之際的視覺文化與物質文化》,臺北:文物出版社,2003年,頁509~511。
5.施榮華,〈論顧愷之“傳神論”的美學思想〉,《雲南師範大學學報》,第36卷第1期,2004年1月,頁76~81。
6. 蔡耀慶,<花鳥畫的境與意─黃昌惠先生的追求>,《晴空逸鶴─黃昌惠先生紀念展》,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民92,頁150~160。
四 碩博士論文
1.林洪錢,《當代彩墨形式結構新蘊 —林洪錢創作論述》,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6年。
2. 林淑女,《水光花影──花自芳菲水自流 林淑女水墨創作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7年。
3. 花于淳,《花鳥畫的氛圍探討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2年。
4. 陳芃宇,《花想-以形寫心之繪畫創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民國99年。
(以上書目依照筆劃多寡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