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用瑞
論文名稱: 船山《論語》詮釋之研究
指導教授: 林安梧
Lin, An-Wu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論文出版年: 2003
畢業學年度: 9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8
中文關鍵詞: 王船山論語經典詮釋闡道翼教批判重建詮釋學與中國經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71下載:7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定名為「船山《論語》詮釋之研究」,是企圖通過論文的寫作,從船山針對《論語》的詮釋活動梳理出饒富意味,甚或脈絡清晰的詮釋體系來,蓋船山學雖無外在的系統相,卻包含著內在系統性,所以名之曰「船山《論語》詮釋之研究」。
    先秦經典一直都是歷代思想家、學問家藉以思索天命、人事的基本文獻,他們也常通過對經典的注解、詮釋,來建立一己的思想體系。經典的詮釋不只是詮釋者一己思想的滲入,亦緊緊綰合了當代思潮和政治情勢,亦即除了個人的內在思想邏輯外,還有外在的實際需求。

    船山身處明清鼎革,天崩地坼的時代,世運傾頹,士人多對經術作反思和檢討,究其與世運相為因果之跡,進而力思矯正。重經學以求通經致用,崇理學以賡續儒學道統,是當時士人的主要心態,也是當時學術思想的發展大勢。明季遺老耆宿透過對宋明理學,特別是其中援引釋老,談玄弄虛部分的揚棄,進而為原典挹注新的思想內容。從他們的心路歷程來看,則是由內聖而外王,或可說由內聖開出外王。
    船山雖然僻處山野,但通過反思和觀察,他卻是能準確地掌握時代的脈動,所謂「明人道以為實學,欲盡廢古今虛妙之說而返之實。」 他擯斥佛老,指責陸王之玄虛而求實,除對經典文本加以釐定,確詁聖人本意,進而光大聖諦之外,彌足可貴的是其中超越的意味和時代感。
    雖然歷代思想家學問家對於經典的詮解,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具備這種融舊鑄新的特質。但無疑地,船山詮解經典,在那政治極端杌隉,思想高度虛無的時空下,那股通經以求致用,注重經世濟民的胸襟和志向,是無可取代的。家國身世的遭遇,船山不踵繼屈原,不企學韓非;鬱鬱之心不潛移為〈離騷〉,悲愴之情不內化成〈孤憤〉,而以卓絕昂揚的精神、理性的態度、堅毅的心志,尋思探索立天地之大法,和扶長中夏之大道 。
    在方法論而言,無論是對經典的詮釋,或是對歷史的詮釋,船山的詮譯學更是饒富超越意味和時代感。就船山學而言,詮釋的目的在於批判,而批判的目的旨在重建,亦即經由詮釋的理解進路,以批判作為手段,最後以創造為目的,創造不是出於一己之臆造,而是道的彰顯。
    《論語》作為一部中國的「聖經」、儒學的「聖經」,本意(intention)必須被不斷地彰顯。故本論文欲透過對船山有關《論語》詮釋之研究,涵攝其精神、心志和態度。無論本體思想或是方法論,船山「因而通之以造乎其道」的詮釋方法,值得探究,以融合古今,會通中西,思考建立中國詮釋學的可能;「欲盡廢古今虛妙之說而返之實」的精神,值得承續,再進而化生經典之新血脈。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方法………………………………………… 4 第三節 論述結構 ……………………………………………… 5 第二章 船山傳略及其學思特色 ………………… ……… 11 第一節 名號與家世 …………………………………………… 11 一、 名號 …………… …………………………………… 11 二、 家學淵源──「始以武勳,繼以文德」 …………… 11 第二節 生平事蹟………………………………………………… 13 一、 讀書立志,身遭國難的青少年時期 ………………… 13 二、 出入險阻,舉兵抗清的青壯年時期………… ……… 14 三、 避兵流亡,開始講學的中年初期……………………… 16 四、 講學著述,淹貫經史的中年晚期 …………………… 17 五、 會通釋、莊,浸淫百家的晚年時期…………………… 20 第三節 船山學思使命及特色 ………………………………… 23 一、 明末清初儒學思潮之遷變 ………………………………25 (一)提倡經學以回歸原始儒學 ………………………………26 (二)建構義理以回歸經典 ………………………………… 28 二、 船山經典詮釋之時代使命及特色 ………………………34 (一)激濁以揚清──希張橫渠之正學 …………………… 35 (二)返本以開新──六經責我開生面 …………………… 42 第三章 船山有關《論語》之詮釋著作 ………………… 47 第一節 《讀四書大全說》 …………………………………… 49 第二節 《四書訓義》…………………………………………… 51 第三節 《四書箋解》…………………………………………… 53 第四節 《四書稗疏》 ………………………………………… 54 第五節 《四書考異》…………………………………………… 55 第四章 作為闡道翼教者之詮釋活動………………………59 第一節 讀《論語》心法………………………………………… 59 一、 普世法則 ……………………………………………… 59 二、 貼切原意 ……………………………………………… 62 三、 實踐精神 ……………………………………………… 64 第二節 文理脈絡的掌握………………………………………… 66 一、 透過「文眼」掌握文意 ……………………………… 66 二、 剖析「章法」掌握文意 ……………………………… 69 (一)立言之旨在篇末者 …………… …………………… 70 (二)立言之旨在篇首者 ………… ………………………… 72 (三)通章一氣者……………………………………………… 73 三、 經由「誦讀」掌握文意 …………………………… 77 第三節 字形的考正 …………………………………………… 80 一、 考繹古今字形遷變究其本義 …………… …………… 81 二、 辨正本字假借字究其本義 …………………………… 82 第四節 字音的考正 …………… …………………………… 83 第五節 字義的考正……………………………………………… 85 第五章 作為批判重建者之詮釋活動 ……………… ……89 第一節 論佛老之悖於正學者 ………………………………… 91 一、 批判佛老之立體而廢用 ……………………………… 91 二、 批判佛老之毀棄人倫物理 …………………………… 95 三、 批判佛老之離行以為知 ……………………………… 98 第二節 論末流之詮釋不當而流於佛老者 ………………… 101 一、 批判末流之立體而廢用 ……………………………… 103 二、 批判末流之毀棄人倫物理…………………………… 106 三、 批判末流之徵證失當,悖離史實…………………… 109 第三節 作為重建者之詮釋活動……………………………… 112 一、 匡正《集註》偏失以更合原義 …………………… 113 二、 深入考掘文本以更明原義…………………………… 119 第六章 結論 …………………………………………… 125 第一節 本論文的意義和價值……………………………………125 第二節 本論文的侷限和期待……………………………………129 附錄一 「詮譯學」與中國經典 …………………………132 第一節 從訓詁到詮釋 ………………………………………… 132 第二節 船山「以人為首出,以史為歷程,以道為中心的詮釋觀 ……………………………………………… 137 第三節 詮譯學的中國化研究 ………………………………… 139 一、 傅偉勳的創造詮譯學 ………………………………… 140 二、 成中英的本體詮釋學………………………………… 144 三、 湯一介:「中國解釋學」的創建 …………………… 147 四、 黃俊傑:「中國文化經典的詮釋傳統」研究計畫…… 150 五、 林安梧的《道言論》 ………………………………… 152 附錄二 《論語》試詮──教學場域中之現狀和嘗試 ……159 第一節 中學《論語》教學現狀 ……………………………… 159 一、 國民中學現狀 ………………………………………… 160 二、 高級中學現狀 ………………………………………… 161 第二節 教學場域中之嘗試 …………………………………… 163 一、 「先見」問卷調查 …………………………………… 165 二、 《論語》試詮 ………………………………………… 171 (一)理性、感性與德性 …………………………………… 171 (二)天下之理與大同之心 ………………………………… 177 (三)「細膩」、「骨力」、「阿莎力」 ……………… 178 (四)抉擇的自由,抉擇的智慧、抉擇的效益 …………… 181 (五)典範的心靈圖像 ……………………………………… 183 (六)一認則兩過俱無 …………………………………… 187 參考書目

    參 考 書 目
    一、 船山著述
    《周易外傳》,《船山全書》第一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周易大象傳》,《船山全書》第一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尚書稗疏》,《船山全書》第二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尚書引義》,《船山全書》第二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詩經稗疏》,《船山全書》第三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春秋家說》,《船山全書》第五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讀四書大全說》,《船山全書》第六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四書箋解》,《船山全書》第六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四書稗疏》,《船山全書》第六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四書考異》,《船山全書》第六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四書訓義》,《船山全書》第七冊、第八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讀通鑑論》,《船山全書》第十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張子正蒙注》,《船山全書》第十二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噩夢》,《船山全書》,第十二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黃書》,《船山全書》第十二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思問錄》,《船山全書》第十二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老子衍》,《船山全書》第十三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莊子通》,《船山全書》第十三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薑齋文集》,《船山全書》第十五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薑齋詩話》,《船山全書》第十五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薑齋詩集》,《船山全書》第十五冊,湖南:嶽麓書社,1996年初版。
    《新譯薑齋文集》平慧善譯,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初版。
    二、 相關原典(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經義述聞》,王引之著,台北:廣文書局,1963年初版。
    《論語稽求篇》,毛奇齡著,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初版。
    《方苞集》,方苞著,《傳世藏書,別集13》,北京: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初版。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初版。
    《朱子語類》,朱熹著,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初版。
    《朱舜水集》,朱舜水著,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
    《鮚埼亭集》,全祖望著,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初版。
    《左傳》,《十三經注疏》,阮元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初版。
    《禮記,樂記》,《十三經注疏》,阮元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初版。
    《呻吟語》,呂坤著,台北:河洛出版社,1974年初版。
    《思復堂文集》,邵廷采著,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初版。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紀昀撰,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初版。
    《陳確集》,陳確著,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初版。
    《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脫脫等撰,台北:鼎文書局,1994年初版。
    《三魚堂文集》,陸隴其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80》,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莊子注》,郭象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初版。
    《明儒學案》,黃宗羲著,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
    《陶庵全集》,黃淳耀著,《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初版。
    《少墟集》,馮從吾著,《四庫全書珍本五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版。
    《易程傳,易本義》,程頤,朱熹著,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初版。
    《論語集釋》,程樹德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4版。
    《聰訓齋語評註》,張英著,王熙元審訂,江煜坤、林義烈評註,台北:中央日報出版社,1994年初版。
    《清史稿》,趙爾巽、柯劭忞等撰,台北:洪氏出版社,1981年初版。
    《牧齋初學集》,錢謙益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初版。
    《老子本義》,魏源著,台北:世界書局,1972初版。
    《震川先生集》,歸有光著,上海:古籍版社,1981年初版。
    《高僧傳》,釋慧皎著,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初版。
    《日知錄》,顧炎武著,《傳世藏書,文史筆記2》,北京: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初版。
    三、 後人研究船山學之相關專書及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船山學譜》,王孝魚著,台北:廣文書局,1975年初版。
    〈論王夫之的治學方法〉,宋偉民撰,台北:《中國文化季刊》,1995年4月。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林安梧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初版。
    〈王船山人性論之結構──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主要範圍〉,林明宣撰,台北:《思與言》,1995年12月。
    〈論船山實踐進路的兩端一致論〉,林宣慧撰,中央大學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王夫之與中國文化》,胡發貴著,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初版。
    〈王夫之對於傳統學說的發展〉,《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冊,侯外廬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初版。
    《王船山的致知論》,許冠三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王船山哲學》,曾昭旭著,台北:遠流出版社,1983年初版。
    〈論儒家工夫論的轉向──從王陽明到王船山〉,曾昭旭撰,台北,《鵝湖月刊》第十七卷第五期,1991年11月。.
    《王船山學術論叢》,嵇文甫著,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初版。
    《船山哲學》,張立文著,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初版。
    《明王船山先生夫之年表》,張西河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初版。
    〈明末清初一代儒宗王船山先生傳〉,張克偉撰,台北:《湖南文獻》,1993年4月。
    〈王夫之《詩經稗疏》芻論〉,張溦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三期。
    〈王船山思想的淵源〉,馮玉輝撰,台北:《中國文化季刊》,1991年9月。
    〈王夫之的知能教育觀〉,喻寶善撰,台北:《中國文化季刊》,1991年9月。
    〈王船山《老子衍》研究〉,傅淑華撰,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王夫之學行繫年》,劉春建著,河南:新華書局,1989年初版。
    〈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杜保瑞撰,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年。
    四、 其他相關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為序)
    《儒學與廿一世紀》,中國孔子基金會編,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初版。
    《心體與性體》,牟宗三著,台北:正中書局,1987年版。
    《中國哲學十九講》,牟宗三著,台北:學生書局,1983年初版。
    《論中西哲學精神》,成中英著,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1年初版。
    《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成中英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5年初版。
    《C理論:易經管理哲學》,成中英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初版。
    《世紀之交的抉擇——論中西哲學的會通與融合》,成中英著,北京:知識出版社,
    1991年初版。
    〈方法概念與本體詮釋學〉,成中英撰,《中國論壇》第十九卷第一期,1984年10月。
    〈中國哲學當前的核心與周邊問題〉,成中英撰,香港:《哲思雜誌》,第一卷第一期,1998年3月。
    《歷史與思想》,余英時著,台北:聯經出版社,1976年初版。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余英時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初版。
    《歷史與思想》,余英時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初版。
    《跨世紀的中國哲學》,沈清松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初版。
    《中國經典詮釋學傳統(二),儒學篇》,李明輝編,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初版。
    《中國古代思想史論》,李澤厚著,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初版。
    《儒家思想的現代轉化—杜維明新儒學論著輯要》,杜維明著,台北:東大公司,1992年初版。
    《儒家思想—以創作轉化為自我認同》,杜維明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初版。
    《儒學革命論》,林安梧著,台北:學生書局,1998年初版。
    《現代儒學論衡》,林安梧著,台北:業強出版社,1987年初版。
    〈關於中國解釋學的五個層級──「道」、「意」、「象」、「構」、「言」〉林安梧撰,北京:公法評論網,http://www.gongfa.com/jieshixuezhuanti.htm。
    〈後新儒家哲學之擬講:從「兩層存有論」到「存有三態論」〉,林安梧撰,(收錄於《跨世紀的中國哲學》,沈清松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初版。)
    《意義-詮釋學的啟迪》,周華山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初版。
    《劍橋哲學辭典》中文版,林正弘主編,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初版。
    《中國經學史》,馬宗霍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初版。
    《理解與解釋》,洪漢鼎著,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初版。
    《理解的命運》,殷鼎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初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唐君毅著,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版。
    《重釋傳統──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評估》,唐凱麟.曹剛著,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初版。
    《老子哲學之詮譯與重建》,袁保新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初版。
    《葛達瑪詮譯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陳榮華著,台北:明文書局,1998年初版。
    《文本與詮釋》,《哲學雜誌季刊》第三十四期,2001年1月。
    《新世紀.舊經典》,《哲學雜誌季刊》,第三十二期,2000年3月。
    《周孔子論語年譜》,程復心著,台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初版。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初版。
    《宋明新儒學略論》,馮達文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
    《早期中國哲學略論》,馮達文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初版。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傅偉勳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初版。
    《四書學考》,傅武光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詮釋學導論》,潘德榮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初版。
    《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黃俊傑著,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初版。
    《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黃俊傑著,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初版。
    《中國經典詮釋學傳統(一),通論篇》,黃俊傑編,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初版。
    《中國經典詮釋學傳統(三),文學與道家經典篇》,楊儒賓編,
    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初版。
    《日本漢學研究初探》,張寶三、楊儒賓編,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初版。
    〈能否建立中國的「解釋學」〉,湯一介撰,《學人》第13輯,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3月。
    〈再論創建中國的解釋學〉,湯一介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雜誌》,2000年第一期。
    〈三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湯一介撰,北京:《中國文化研究》,2000年第2期。
    《佛光大辭典》,慈怡主編,台北:佛光出版社,1988年初版。
    《易圖象與易詮釋》,鄭吉雄編,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初版。
    《孔子與論語》,錢穆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初版。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八)》,《錢賓四先生全集》,錢穆著,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初版。
    《高級中學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第一冊 ~ 第三冊,台南:翰林出版社,1999年初版。
    《Truth and Method》,Hans-Georg Gadamer,New 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1993。
    《真理與方法》,(《Wahrheit und Methode》),﹝德國﹞Hans-Georg Gadamer 著,
    吳文勇譯,台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年初版。
    《存在與時間》,(《Being and Time》),﹝德國﹞Martin Heidegger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0年初版。
    《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德國﹞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70年初版。
    《憂鬱的熱帶》,(Tristes Troopiques),﹝法國﹞Levi-Strauss著,王志明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初版。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