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羅盈伶
論文名稱: 臺中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差異
指導教授: 陳國川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地理學系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臺中區域經濟發展土地生產力綜合發展指數HDI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5下載:1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企圖透過時間與空間兩個面向,以經濟發展為切入點,共同探究臺中區域發展的樣貌及特色。長時間的累積才得以造就今日所見之地表景觀,故將時間軸帶劃分為清末、日治及戰後三個斷面,並以計算HDI(人類發展指數)的方式為概念,考量資料之豐缺,於清末選擇土地生產力、日治與戰後選擇綜合發展指數,作為衡量發展程度的指標,再將計算結果轉化為地圖,以呈顯研究區在發展過程中所展現的空間分布特性,及境內各地域發展地位之相對變動情形;文中除了運用客觀的統計數據外,亦輔以經濟資源、資源配置能力、區位條件與外部環境等層面,共同展現臺中各時期區域發展的空間差異。
    根據數據資料「量」的運算、文獻史料「質」的陳述,在清末迄今三個不同階段的討論,顯示本研究區的發展具有以下幾點特色:一、透過各時期指標的選擇、計算,研究區內高度發展區的空間分布均有所差異,地方中心由清末的散布各地,演變到日治時代集中於臺中市,戰後的發展雖仍以臺中市為主,但隨時間推移出現了較為均衡的趨勢。二、地區間透過反吸與退化、擴散與模仿關係,綜合形塑出區域經濟發展特色,清末的區域發展是人地關係結果的展現,呈現各自獨立的發展樣貌;日治時代,臺中市行政位階的提高,使其高度吸納了來自廣大外圍地區的人口和資源,成為發展最為快速的核心;戰後,在縣、市均衡發展的政府規劃下,運用經濟發展策略,將資金、技術、制度、管理等擴散到鄰近臺中市或擁有優良區位的地區,縮小了與核心的發展差距。三、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反覆造就了境內各地域發展地位變動的多種型態,分別為保持高度發展、逐漸興起成長、持續衰退沒落、歷經興衰變動與總為低度發展等五類,各地的發展地位隨著各項因子的投入或抽離,不斷地起伏變動。四、富利德曼的區域發展模式應再加入政府部門的支配力量一併考量,以完整探究臺中區域經濟發展;清末迄今,臺中縣市的經濟發展總被政府政策牽動引導著,政治力量左右著各地資源分配的多寡、資源配置的能力及區位條件之優劣等等,公、私部門反覆地影響區域間的互動關係,才得以演變出目前臺中縣市所展現的發展樣貌。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研究文獻的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17 第二章 臺中縣市行政區劃的演變..... 21 第三章 清末的區域農業發展與空間差異 23 第一節 自然環境的特質.......... 23 第二節 漢移民的土地經營.........29 第三節 土地生產力的空間分布..... 40 第四節 經濟重心的分布與空間差異. 47 第五節 小結................... 51 第四章 日治時代的區域經濟發展與空間差異53 第一節 日本對臺灣的經濟經營..... 53 第二節 經濟發展的空間分布....... 55 第三節 經濟重心的變化與空間差異. 60 第四節 小結................... 81 第五章 戰後的區域經濟發展與空間差異 83 第一節 經濟發展的時空背景....... 83 第二節 經濟發展的空間分布....... 86 第三節 經濟重心的變化與空間差異. 95 第四節 小結................... 127 第六章 各地域發展地位變動的探討... 129 第一節 經濟發展相對快速的地區... 129 第二節 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 134 第三節 經濟發展歷經變動的地區... 138 第四節 小結................... 140 第七章 結論..................... 141 參考書目........................ 145 附 錄........................ 155

    一、漢文資料
    (一)統計書
    《工商及服務業普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中華民國臺灣人口統計》,臺北市:內政部。
    《中華民國臺灣人口統計季刊》,臺北市:內政部。
    《中華民國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臺中市統計要覽》,臺中市:臺中市政府。
    《臺中縣統計要覽》,臺中縣:臺中縣政府。
    《臺灣地區六十年戶籍人口統計報告》,臺北市:內政部。
    《氣候資料年報 第一部份-地面資料》,臺北市:中央氣象局。
    《農業統計年報》(原名《臺灣農業年報》,自民國88年更名),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二)專書
    大租調查
    1963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工業開發
    2005 《工業區開發管理—94年度年報》,臺北市:經濟部工業局。
    中部碑文
    1962 《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15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王世慶 編纂
    1991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 政治志 建置沿革篇》,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仲孚 編纂
    2005 《梧棲鎮志》,臺中縣:梧棲鎮公所。
    矢內原忠雄 著,周憲文 譯
    1985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史元慶
    1970 《經濟發展理論》,臺北市:三民書局。
    行政院
    1984 《臺灣地區勞動力追溯估計與調整銜接結果報告》,臺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交通建設
    1990 《臺灣省交通建設:六年來建設成果與展望》,南投縣:臺灣省政府交通處。
    江東亮
    1999 《醫療保健政策:臺灣經驗》,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余文儀
    1962 《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沈茂蔭
    1962 《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9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私法物權
    1963 《臺灣私法物權篇》,臺灣文獻叢刊第15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汪知亭
    1978 《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李鹿苹
    1980 《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宋增璋
    1982 《近代臺灣之建設》,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小建 主編
    2006 《經濟地理學》,北京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吳建民 總纂
    2000a《臺灣地區水資源史 第二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0b《臺灣地區水資源史 第三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朝棨
    1957 《臺灣省通志稿˙卷一 土地志 地理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烈豪、黃雅榜
    1977 《工業區之開發與管理》,臺北市:幼獅出版社。
    林茂生
    2000 《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台北市:新自然主義出版社。
    林德昌
    2006 《人類發展報告與人類發展指數》,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周鍾瑄
    1962 《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周璽
    1962 《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周之桐、王桂新
    1992 《人口地理學簡明教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姚瑩
    1957 《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7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施添福
    1982 《臺灣的人口移動和雙元性服務部門》,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87 《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1996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理論架構與基本資料》,宜蘭市:宜蘭縣立文化中心。
    洪敏麟
    1984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 第二冊(下)》,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洪敏麟、屈慧麗
    1994 《犁頭店歷史的回顧》,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洪敏麟、陳炎正、溫振華、李南海、張美孋、戴寶村合著
    1989 《台中縣大甲溪流域開發史》,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洪慶峰 編
    1987 《臺中港開發史》,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段承璞
    1994 《臺灣戰後經濟》,臺北市:人間出版社。
    省政研發
    1996 《中日縣市綜合發展計畫策略之比較研究》,省政研究發展叢書第80輯,南投市:臺灣省研考會。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紀澄清、武仲莊、詹慶雄、邱垂珍 主編
    2006 《浪淘沙的雋永:臺中港建港30週年發展史》,臺中縣:臺中港務局。
    唐贊袞
    1958 《臺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夏獻綸
    1959 《臺灣輿圖》,臺灣文獻叢刊第4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徐育珠
    1977 《經濟發展》,臺北市:正中書局。
    高洪深 編
    2002 《區域經濟學》,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高峰
    2004 《社會發展導論》,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連橫
    1962 《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2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張宗漢
    1980 《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張勝彥
    1999 《臺中市史》,臺中市: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陳培桂
    1963 《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陳炎正
    1986 《臺中縣岸裡社開發史》,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陳正祥
    1993 《臺灣地誌》,臺北市:南天書局。
    陳國川
    1995 《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淑芬
    2000 《戰後之疫-臺灣的公共衛生問題與建制(1945-1954)》,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國學文獻館
    1993 《臺灣研究資料彙編(第一輯)》,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葉肅科
    1993 《日落臺北城:日治時代臺北都市發展與臺人日常生活(1895-1945)》,臺北市:自立晚報出版。
    渡部慶之進 著、黃得峰 譯
    1939 《臺灣鐵道讀本》,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黃世孟 研究主持
    1988 《縣市綜合發展計畫與中程計畫整合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省政研究發展叢書第46輯,南投市:臺灣省研考會。
    黃秀政
    1999 《戰後大里的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1945-1997)》,豐原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黃秀政
    2001 《臺中縣海線開發史》,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曾鼎甲
    2007 《戰後臺中縣的農業發展(1950-1999)》,臺北縣:稻鄉出版社。
    葛震歐
    1983 《加工出口區的創設》,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趙雅書
    1989 《臺中縣志˙卷四 經濟志 第二篇 水利》,臺中:臺中縣政府。
    劉良璧
    1961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劉鴻喜、李薰楓 編著
    1995 《經濟地理》,臺北市:大中國出版社。
    撫臺前後
    1969 《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文獻叢刊第27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
    賴明當
    1989 《臺中縣志˙卷四 經濟志 第七篇 交通》,臺中:臺中縣政府。
    賴志彰
    1995 《中縣文獻(第4期)》,臺中縣:臺中縣政府。
    1997a《中縣文獻(第5期)》,臺中縣:臺中縣政府。
    1997b《臺中縣市街發展-豐原、大甲、內埔、大里專輯》,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1998 《大甲溪流域聚落與民居》,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賴志彰、孫崇傑、黃玉雨、蔡宜玲
    1999 《中縣文獻(第7期)》,臺中縣:臺中縣政府。
    戴寶村
    1987 《臺中港開發史》,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饒餘慶
    1962 《經濟發展史觀》,香港:今日世界社。
    蘇昭旭
    2007 《高速鐵路新時代》,臺北縣:人人出版社。
    (三)論文期刊
    王友釗
    1975 〈技術改進與臺灣之農業發展〉,收錄於余玉賢主編《臺灣農業發展論文集》,頁67-118,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
    1997 〈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2,頁83-102。
    石再添、張瑞津、黃朝恩
    1980 〈臺灣島諸流域高度、坡度及相對高度的分析研究〉,《地理學研究》4,頁1-24。
    朱輝太
    2005 《臺灣經濟結構的變遷與生活素質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經濟學系碩論。
    吳聰敏
    2004 〈從平均每人所得的變動看臺灣長期的經濟發展〉,《經濟論文叢刊》32(3),頁293-320。
    李佩錕
    2005 《臺中縣大甲地區聚落形成與發展之研究》,彰師大地理系碩論。
    林子瑜
    1973 〈臺灣之都市計畫與區域計畫〉,《臺灣銀行季刊》24(3):頁30-40。
    洪麗完
    1992 〈大安、大肚兩溪間墾拓史研究(1683-1874)〉,《臺灣文獻》43(3):頁165-259。
    施添福
    1989 〈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上)〉,《臺灣風物》39(2):頁1-41。
    1990 〈清代臺灣市街的分化與成長:行政、軍事和規模的相關分析(中)〉,《臺灣風物》40(1):頁37-65。
    1995a〈清代臺灣岸裡地域族群轉換〉,收錄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301-332,臺北市:中研院臺史所。
    1995b〈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收錄於黃應貴主編《空間、力與社會》,頁39-72,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
    2001 〈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8(1):頁1-39。
    2005 〈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區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6(3):頁181-242。
    孫震
    1994 〈臺灣的總體經濟規劃〉,收錄於梁國樹主編《臺灣經濟發展論文集-紀念華嚴教授專集》,頁22-37,臺北市:時報文化。
    馬信行
    1993 〈臺灣地區近四十年來教育資源之分配情形〉,收錄於《文化變遷與教育發展》,頁17-50,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教育中心。
    張漢裕
    1951 〈日據時代臺灣經濟的演變〉,《臺灣銀行季刊》4(4),頁36-90。
    陳憲明
    1981 〈地理用語釋義(一):區域概念用語〉,《地理系友會刊》4,頁27-31。
    陳國川
    1989 〈新竹地區中地系統的結構和消費行為的地點指向〉,《地理研究報告》14,頁145-180。
    陳月娥
    1994 〈臺灣農業生產力之分析〉,收錄於毛育剛主編《臺灣農業發展論文集》,頁43-78,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葉韻翠
    2005 《臺中市的都市發展(1887-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論。
    溫振華
    1983 〈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歷史學報》11,頁43-95。
    2005 〈客家鄉新社之歷史與產業變遷〉,《臺灣風物》55(4),頁11-36。
    蔡采秀
    1998 〈臺中地區的拓墾組織與產業開發〉,《中縣文獻》6,頁35-71。

    二、外文資料
    (一)日文
    1.統計書
    《田收穫及小租調查書》,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畑收穫及小租調查書》,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國事調查結果中間報》,臺北市: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臺中州統計書》,臺中:臺中州。
    《臺灣人口動態統計》,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
    《臺灣省人口統計》,南投縣:臺灣省政府民政廳。
    2.專書
    土地慣行
    1905 《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大塚清賢 編
    1939 《躍進臺灣大觀 續編》第四版,東京市:中外每日新聞社。
    1941 《躍進臺灣大觀 續編—臺灣特輯紀念號》第8版,東京市:中外每日新聞社。
    州管概況
    1929 《臺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昭和4年版),臺中州役所。
    1934 《臺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昭和9年版),臺中州役所。
    水利梗槪
    1918 《臺中廳水利梗槪》,臺北市:臺灣日日新報社。
    中州要覽
    1925 《臺中州要覽》(大正14年版),臺中州役所。
    1933 《臺中州要覽》(昭和8年版),臺中州役所。
    中州概觀
    1935 《臺中州概觀》(昭和10年版),臺中州役所。
    杉浦和作 編
    1930 《臺中州商工人名錄》,臺北市:臺灣實業興信所編纂部。
    佐藤源治
    1999 《臺灣教育の進展》,日治時期臺灣文獻史料輯編第13號,據昭和18年(1943)刊本影印,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近藤泰夫
    1939 《臺灣の道路》,東京:日本ポレトランドセメト同業會道路部。
    商工案內
    1934 《臺灣商工案內總覽》,臺中市:東明印刷合資會社。
    教育年鑑
    1934 《臺中州教育年鑑》,臺中:臺中州教育會。
    教育展望
    1935 《臺中州教育展望》,臺中:臺中教育課。
    教育狀況
    1936 《臺中州教育狀況》,臺中:臺中教育課。
    齋藤齋
    1930 《臺灣の陸の交通路の發達に就いて》,出版者不詳。
    臺灣堡圖
    1904 《臺灣堡圖》,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臺灣道路
    1937 《臺灣の道路》(昭和12年版),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道路港灣課。
    調查經濟資料
    1905 《調查經濟資料報告˙上卷》,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
    (二)西文
    Friedmann, J.
    1966 Regional Development Policy: A Case study of Venezuela,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Gilbert, A.
    1988 The new regional geography in English and French-speaking countries,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12:2, pp.209-213.
    Howard, W. O. and Harry, E. M.
    1938 American Regionalism, Henry Holt and Company, Inc.
    Johnston, R. J., Hauer, J., and Hoekveld, G. A.
    1990 Regional Geography: 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 New York : Routledge.
    Johnston, R. J.
    1991 Geography and Geographers : Anglo-American Human Geography since 1945, 4th ed, New York : E. Arnold : Distributed in the USA by Routledge, Chapman and Hall.
    Minshull, R.
    1967 Regional Geography: Theory and Practice.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Rostow, W. W.
    1960 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hittlesey, D
    1954 The regional concept and the regional method, in James, P. E. and C. F. Jones, eds. American Geography: Inventory & Prospect, pp.19-68.

    三、網站資料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http://www1.stat.gov.tw/mp.asp?mp=3
    中央氣象局
    http://www.cwb.gov.tw/
    行政院主計處
    http://www.stat.gov.tw/
    交通部公路總局
    http://www.thb.gov.tw/index.aspx
    交通部國道高速公路局
    http://www.freeway.gov.tw/
    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
    http://www.taneeb.gov.tw/
    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
    http://www.railway.gov.tw/index/index.aspx
    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
    http://www.epza.gov.tw/index_redir.jsp?
    經濟部工業局
    http://www.moeaidb.gov.tw/portal.html
    縣市綜合發展計畫報告書查詢系統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index.htm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