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邵涵
Yang, Shao-Han
論文名稱: 清涼寺出土汝窯瓷器與張公巷窯出土青瓷之比較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Qingliangsi Ru-ware and Celadon of Zhanggongxiang Yao
指導教授: 曾肅良
Tseng, Su-Li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美術學系
Department of Fine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38
中文關鍵詞: 宋代汝窯清涼寺張公巷青瓷
英文關鍵詞: Song Dynasty, Ru ware, Qingliangsi, Zhanggongxiang, celad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386下載:9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汝窯以其典雅的造形、天青釉色與精緻的工藝,獲得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的美譽,汝窯的遺址在1987年被發現於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而其主要燒造區也在2000年被發掘,根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發掘報告,其出土的瓷器帶有不同於博物館收藏品的特徵,例如傳世汝瓷中不曾見到的造形、釉色與紋飾。
    2000年,另一處新的窯址發現於河南省汝州市張公巷,發掘結果顯示此窯址的主要燒造年代為北宋末至金,其出土青瓷品質精緻,在器形與燒製工藝上與汝窯相似。因此,張公巷窯青瓷與清涼寺汝窯的比較,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本論文以清涼寺汝窯與張公巷窯出土青瓷之比較為主要研究內容,借由建立清涼寺汝窯、傳世汝瓷與張公巷窯青瓷之資料庫,比較其共性與差異,包括胎土、釉色、造形、紋飾、窯具及燒製技術等。
    此外,並運用手持式電子顯微鏡觀察臺北鴻禧美術館藏清涼寺汝窯與張公巷窯青瓷出土標本。期望透過資料庫的建立與統計分析,對汝窯的相關研究有所幫助。

    Ru ware is one of the five famous wares in the Song Dynasty, whose artistic value lies in its elegant shapes, slight sky blue glazes and high quality. In 1987, the site of Ru kiln was found in Qingliangsi Village, Baofeng County, Henan Province. And the central porcelain making workshop area was also found in 2000.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of the Hen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and Archaeology, these new types of Ru products were different to collections in museums, such as shapes, glazes and decoration.
    Besides, in 2000, a new kiln was found in Zhanggongxiang, Ru Zhou City, Henan Province. The excavation of Zhanggongxiang Yao reveals that the major manufacturing date of the kiln is from late Northern Song through the Jin dynasty. These high-quilty samples of Zhanggongxiang Yao are similar to Ru ware, such as shapes and firing techniques. For this reas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Qingliangsi Ru ware and Zhanggongxiang Yao is important.
    The main topic of this study i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Qingliangsi Ru ware and celadon of Zhanggongxiang Yao. By building the database of the Qingliangsi Ru ware, celadon of Zhanggongxiang Yao and collections in museums, to find the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among them, such as the color of the clay, glaze, decoration, shape, firing techniques and so on. In addition, the researcher used the Handheld Digital Microscope (Dino-Lite) to take the microstructure of samples from the Chang Foundation,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details. Hopefully, it would be very helpful to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Ru ware of Song Dynas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base.

    謝辭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目次..................................................3 圖目錄................................................5 表目錄................................................14 圖表目錄...............................................15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9 第二節 研究方法.......................................21 第三節 研究回顧.......................................2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7 第五節 研究內容.......................................39 第二章 清涼寺窯址出土汝瓷 第一節 胎質成份及特色..................................41 第二節 釉色與釉質分析..................................44 第三節 窯具與圈足特徵..................................54 第四節 器形分類與紋飾..................................83 第三章 現存傳世汝窯瓷器 第一節 傳世汝瓷統計...................................136 第二節 傳世汝瓷釉色...................................152 第三節 器形分類與圈足特徵..............................154 第四章 張公巷窯址出土青瓷 第一節 胎質成份及特色.................................189 第二節 釉色與釉質分析.................................191 第三節 窯具與圈足特徵.................................193 第四節 器形分類與紋飾.................................196 第五章 清涼寺汝窯、傳世汝瓷與張公巷窯青瓷之比較 第一節 清涼寺汝窯、傳世汝瓷與張公巷窯青瓷之胎釉比較.........224 第二節 清涼寺汝窯、傳世汝瓷與張公巷窯青瓷之器形與紋飾比較....242 第三節 清涼寺汝窯與張公巷窯青瓷造形中的金銀器風格比較.......258 第四節 清涼寺汝窯、傳世汝瓷與張公巷窯青瓷之圈足特徵比較......287 第六章 結論:汝窯與張公巷窯青瓷之共性與差異................301 參考書目 ...........................................315 附錄一、SPSS統計尺寸....................................333 附錄二、清涼寺出土汝瓷一覽表..............................349 附錄三、汝窯傳世品一覽表.................................405 附錄四、張公巷窯青瓷一覽表................................428

    一、書籍
    (一) 中文
    Rhodes, Daniel著、程道腴譯,《製陶瓷用的黏土和釉》,台北:徐氏基金會,1972。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南宋官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96。
    中國國家博物館、遂寧市博物館、彭州市博物館编辑,《宋韻 : 四川窖藏文物輯粹》,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2006。
    中國陶瓷史編委會,《中國陶瓷史》,台北市:胡氏圖書,1983。
    中國陶瓷全集編委會,《中國陶瓷全集第5卷隋唐》,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00。
    中國陶瓷全集編委會,《中國陶瓷全集第6卷唐五代》,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00。
    中國陶瓷全集編委會,《中國陶瓷全集第7-8卷宋》,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00。
    中國陶瓷全集編委會,《中國陶瓷全集第9卷遼西夏金》,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00。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硏究所、哲里木盟博物館,《遼陳國公主墓》,北京 : 文物,1993。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瓷》,文物、兩木,1993。
    王光堯,《中國古代官窯制度》,北京:紫禁城,2004。
    王然,《中國文物大典》,北京 : 中國大百科全書,2001。
    加藤悅三,《釉藥基本調配》,台北:葉強,1985。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編委會,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局 ,梅寧華,陶信成,《北京文物精粹大系8金銀器卷》,北京 : 北京出版社,2000。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彭州市博物馆编著,《四川彭州宋代金银器窖藏 》,北京 : 科學,2003。
    朱曉東編,《物華天寶:吳越國出土文物精粹》,北京:文物,2010。
    吳雋,《古陶瓷科技研究與鑑定》,北京:科學,2009。
    李炳武主编,《中華國寶 : 陝西珍貴文物集成-金銀器卷》,西安 : 陝西人民敎育,1999。
    李家治,《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北京:科學,1998。
    李效偉,《長沙窑模印貼花 : 大唐陶瓷裝飾藝術之奇葩》,長沙市 : 湖南美術,,2008。
    李輝柄,《中國瓷器鑒定基礎》,故宮博物院編,北京:紫禁城,2001。
    李輝柄,《宋代官窯瓷器》,北京:中央編譯,2008。
    李輝柄,《兩宋瓷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2002。
    李輝柄,《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兩宋瓷器上、下》,香港:商務,1996。
    杜正賢主編,《杭州老虎洞窯址瓷器精選》,北京:文物,2002。
    汪慶正,范冬青,周麗麗,《汝窯的發現》,上海:上海人民美術,1987。
    林俊,《汝窯遺珍》,上海:上海古籍,2007。
    林柏亭主編,《大觀—北宋汝窯特展》,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6。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汝窯與張公巷窯出土瓷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鄭州:大象,2008。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保利藝術博物館,《河南新出宋金名窯瓷器特展》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2009。
    河南省文物硏究所,汝州市汝瓷博物馆,寶豐縣文化局,《汝窯的新發現》,北京:紫禁城,1991。
    故宮博物院,《故宮陶瓷館》,北京:紫禁城,2008。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北京:紫禁城,1999。
    故宮博物院編,《捐獻大家:孫瀛洲》,北京:紫禁城,2007。
    故宮博物院編,《瑞典藏中國陶瓷 : 海上絲路 哥德堡號 安特生 仰紹文化》,北京 : 紫禁城出版社,2005。
    香港市政局主辦、香港藝術館分館茶具文物館籌劃,《出藍寶色浮:羅桂祥基金捐贈中國陶瓷》,香港 : 香港市政局,1995。
    香港藝術館,《關氏所藏宋代陶瓷》,香港:香港藝術館,1994。
    孫新民,趙文軍,郭木森,《河南古代瓷窯》,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
    徐飈,《兩宋物質文化引論》,南京:江蘇美術,2007。
    浙江省文物考古硏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寺龍口越窯址》,北京:文物,2002。
    祝慈壽,《中國古代工業史》,上海:學林,1988。
    秦孝儀,《海外遺珍》,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6。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编著,《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北京 : 文物,2007。
    陝西省考古硏究所,耀州窯博物館,《宋代耀州窯址》,北京:文物,1998。
    陝西歷史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硏究中心編著,《花舞大唐春 : 何家村遺寶精粹》,北京:文物,2003。
    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所,《故宮瓷器錄-第一輯宋元》,國立故宮、中央博物院聯合管理所,1961。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故宮宋瓷圖錄 汝窯》,國立故宮博物院,1973。
    國立故宫博物院、中國時報系主辦;富邦集團協辦;李梅齡主編,《天可汗的世界 : 唐代文物大展》,臺北: 時藝多媒體傳播公司,2002。
    國立故宫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輯,《定窯白瓷特展圖錄》,臺北市 : 故宫,1987。
    國家文物局,《中國重要考古發現》,北京:文物,2000。
    張柏,《中國出土瓷器全集-12河南》,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張福康,《中國古陶瓷的科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社,2000。
    麥啓穎、張應雲執行編輯,《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香港:紫禁城、兩木;台北市 : 藝源書坊發行,1990。
    湖南省博物館編,《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北京 : 文物,2009。
    程道腴,《陶瓷釉藥學》,台北:徐氏基金會,1975。
    程道腴,《陶瓷窯爐學》,台北:徐氏基金會,1992。
    程道腴,《陶瓷學》,台北:徐氏基金會,1979。
    程道腴,《陶瓷學通論》,台北:徐氏基金會,1975。
    程道腴,《陶瓷學概論》,台北:徐氏基金會,1988。
    程道腴、潘德華,《窯業原料手冊》,台北:徐氏基金會,1986。
    程道腴、鄭武輝,《窯業專論文集. 第一輯》,台北:徐氏基金會,1984。
    程道腴、鄭武輝,《窯業專論集》,台北:徐氏基金會,1984。
    程道腴、鄭武輝,《窯業操作》,台北:徐氏基金會,1976。
    程道腴、賴玉足,《窯業配方總綱》,台北:徐氏基金會,1975。
    馮先銘,《中國古陶瓷文獻集釋》,台北:藝術家,2000。
    馮先銘,《中國古陶瓷圖典》,北京:文物,1998。
    馮先銘,《中國古陶瓷論文集》,香港:紫禁城、兩木,1987。
    馮先銘,《中國陶瓷》,上海:上海古籍,1994。
    馮先銘、李輝柄主編,《故宮博物院藏中國古代窯址標本卷一河南卷》北京:紫禁城,2005。
    葉喆民、葉佩蘭,《汝窯聚珍》,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漆俠,《宋代經濟史》(上)(下)(《漆俠全集》第三、四卷),保定:河北大學,2009。
    趙文軍等,《汝窯》,上海:上海文匯,2002。
    趙青雲,《宋代汝窯》,鄭州:河南美術,2003。
    趙青雲,《河南陶瓷史》,北京:紫禁城,1993。
    趙青雲、趙文軍主編,《汝瓷珍賞》北京:文物,2007。
    齊東方,《唐代金銀器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9。
    劉良佑,《古瓷研究》,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
    蔡耀慶等作,《盛世皇朝秘寶 : 法門寺地宮與大唐文物特展》,臺北 : 國立歷史博物館,2010。
    鄭武輝、程道腴、潘德華,《窯業瓷彙》,台北:徐氏基金會,1975。
    冀東山主編,《神韻與輝煌-陝西歷史博物館國寶鑑賞》,西安:三秦,2006。
    盧嘉錫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陶瓷卷》,北京:科學,1998。
    謝純龍主編,瓷溪市博物館,《上林湖越窯》,北京:科學,2002。
    鞠清遠,《唐宋官私工業》,臺北:食貸,1978。
    韓偉,《海內外唐代金銀器萃編》,西安市 : 三秦,1989。
    譚旦冏,《陶瓷彙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1。
    (二) 英文
    Christian, Deydier, Imperial gold from ancient China, London : Oriental Bronzes Ltd., 1990.
    Han, Wei /Christian, Deydier, Ancient Chinese gold, Paris : Editions d'art et d'histoire, ARHIS, 2001.
    Hetherington, A. L., Chinese Ceramic Glazes, Cambridge [Eng.] : The University press, 1937.
    Hobson, R. L., A Catalogue of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in the Collection of Sir Percival David, London : Stourton Press, 1934.
    Hobson, R. L., The George Eumorfopoulos Collection Catalogue of the Chinese, Corean and Persian Pottery and Porcelain, London, Ernest Benn, Ltd, 1925.
    Jessica, Rawson, The British Museum Book of Chinese Art, New York : Thames and Hudson, 1993.
    Kerr, Rose, Song dynasty ceramics, London : V&A, 2004.
    Kopplin, Monika, The monochrome principle : lacquerware and ceramics of the Song and Qing dynasties, Munich : Hirmer Verlag, 2008.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Celadon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1997.
    Pierson, Stacey, Collectors, Collections and Museums : The Field of Chinese Ceramics in Britain, 1560-1960, Oxford ; New York : P. Lang, 2007.
    Pierson, Stacey,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Ru, Guan, Jun, Guangdong And Yixing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London :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99.
    Pierson, Stacey, ed., Collecting Chinese art : interpretation and display, Colloquies on art & archaeology in Asia ; no. 20, London : University of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00.
    Pierson, Stacey, Song Ceramics : Art History, Archaeology and Technology, London : University of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04.
    Pierson, Stacey, Song ceramics : objects of admiration, London :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03.
    Pierson, Stacey/Barnes, Amy, A Collector's Vision: Ceramics for the Qianlong Emperor, Lond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2002.
    Portal, Jane, Korea: Art and Archaeology,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2000.
    Regina, Krahl/Jessica, Harrison-Hall, Chinese ceramics : highlights of the Sir Percival David collection, London : British Museum, 2009.
    S. Yorke Hardy,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ung, Ju, Kuan, Chün, Kuang-Tung & glazed I-Hsing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953
    Scott, Rosemary,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A Guide to the Collection,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1989.
    Suzanne Kotz, ed., Imperial taste :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San Francisco : Chronicle Books ;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1989.
    Vainker, Shelagh J,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London, British Museum Press, 1991.
    Wen C. Fong/James C.Y.Watt, Possessing the Past :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New York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1996.

    (三) 日文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編輯,《北宋汝窯青磁 : 考古發掘成果展》,大阪 : 大阪市美術振興協会,2009。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朝日新聞社文化企画局大阪企画部編集,《宋磁 : 神品とよばれやきもの 》,東京都: 朝日新聞社,1999。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朝日新聞社編集,《安宅コレクションの至宝図録 :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所蔵》,東京 : 朝日新聞社,1998。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編集,《美の求道者安宅英一の眼》,大阪市 : 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2007。
    大阪市立美術館編集,《大阪市立美術館蔵品選集》,東京 : 朝日新聞社, 1986。
    大阪市立美術館編集,《中囯の陶磁 : 特別展》,東京 : 東京國立博物館, 1994。
    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編委會,《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五代‧北宋‧遼‧西夏》,東京:小學館,1997-2001。
    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編委會,《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南宋‧金》,東京:小學館,1997-2001。
    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編委會,《世界美術大全集東洋編:隨‧唐》,東京:小學館,1997-2001。
    伊藤郁太郎監修; セゾン美術館(Sezon Museum of Art)編集,《中囯陶磁の至宝 : 英囯デイヴイッド.コレクション》,大阪市 : 読売新聞大阪本社,1998。
    東京國立博物館、朝日新聞社編輯,《大英博物館所藏日本.中國美術名品展》東京:朝日新聞社,1987。
    宿白等監修,執筆;NHK大阪放送局編集,《正倉院の故鄉 : 中囯の金銀ガラス展 》,大阪 :NHK大阪放送局,1992。
    二、期刊
    (一) 中文
    Jessica Rawson撰、呂成龍譯、陳鳳鳴審,〈中國銀器和瓷器的關係(公元600-1400年)-藝術史和工藝方面的若干問題〉,《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第4期,頁32-36。
    小林仁,〈澄泥為範說汝窯〉,《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第5期,頁73-89。
    丹徒縣文教局等,〈江蘇丹徒丁卯橋出土唐代銀器窖藏〉,《文物》,1982,第11期,頁27,97,100-103。
    王光堯,〈從官手工業制度看汝窯-兼論宋代的官府窯業制度〉,《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第1期,頁50-56。
    王團樂,〈試析汝窯的性質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2005,第4期,頁76-81。
    朱文立,〈再說汝州張公巷、文廟窯址〉,《收藏》,2001,第3期,頁21-23。
    朱文立,〈汝瓷豆綠釉〉,《中國陶瓷》,1980,第2期,頁58-59。
    朱文立,〈從汝官瓷天青釉的試驗工藝探討汝官瓷的起源與興衰〉,《江西文物》,1991,第4期,頁66-67。
    朱文立,〈液化氣燒汝瓷天青釉的研究〉,《古陶瓷科學技術3. 1995年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1997,頁235。
    朱文立、朱鈺峰,〈汝州城內張公巷窯址〉,《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九輯,北京:紫禁城,2003,頁259-262。
    朱文立、朱鈺峰,〈張公巷汝官窯及前期窯址的發現〉,《藝術市場》,2007,第2期,頁58-59。
    朱劍等,〈汝瓷成分的線掃描分析〉,《核技術》,2002,第10期,頁853-858。
    吳占軍等,〈用NAA研究清涼寺窯和張公巷窯青瓷胎的原料特徵及來源〉,《原子核物理評論》,2007,24卷4期,頁284-288。
    呂成龍,〈汝窯的性質及相關諸問題〉,《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紫禁城,2001,頁39-47。
    呂軍,〈20世紀汝窯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紫禁城,2001,頁
    李文超等,〈用穆斯堡爾譜和吸收光譜研究汝瓷之青釉呈色機理〉,《中國陶瓷》,1991,3期,頁59-62。
    李文超等,〈汝瓷天青釉乳濁化機理分析〉,《景德鎮陶瓷》,1991,1卷3期,頁1-5。
    李仲謀,〈〝奉華〞銘瓷器研究〉,《上海博物館集刊》,第九期,上海:上海書畫,2002,頁247-255。
    李仲謀,〈汝窯與高麗青瓷-兼從高麗青瓷的傳世器物推斷汝窯瓷器的部分造型〉,《文化遺產研究集刊(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2001,頁261-310。
    李有成,〈繁峙縣發現唐代窖藏銀器〉,《文物季刊》,1996,第1期,頁58-62。
    李剛,〈宋代官窯探索〉,《東南文化》,1996年1期,頁106-112。
    李國霞等,〈用核技術研究古汝瓷的呈色和燒制工藝〉,《鄭州大學學報》(理學版),2002,34卷3期,頁37-40。
    李國霞等,〈汝瓷和鈞官瓷胎料來源的質子激發X射線熒光分析〉,《中國科學》》(G輯),36卷3期,2006,頁239-247。
    李輝柄,〈汝窯遺址的發現與探討〉,《文物》,1991,第12期,頁76-82。
    李輝柄,〈宋代官窯瓷器之研究〉,《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2期,頁3-17,98-100。
    李輝柄,〈略說汝窯〉,《文物》,1986,第12期,頁81-83。
    沈建東,〈汝窯瓷器的顯微觀察〉,《故宮文物月刊》,2007,第286期,頁44-52。
    汪慶正,〈汝窯的發現與相關諸問題〉,《中國古陶瓷研究》創刊號,北京:紫禁城,1987。
    周仁等,〈中國歷代名窯陶瓷工藝的初步科學總結〉,《考古學報》,1960,第1期,頁89-104,144-151,153-154。
    周曉陸,〈由瓷秘色論及柴、汝窯〉,《西北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第1期,頁37-55。
    周曉陸,〈秘色瓷、耀瓷和汝瓷-思考與手記〉,《文博》,1995,第6期,頁36-43。
    周麗麗,〈汝窯的發現及全面揭開後幾個問題的思考〉,《典藏古美術》,2001,第103期,頁122-126。
    周麗麗,〈關於汝窯窯場性質的討論〉,《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紫禁城,2001,頁32-38。
    孟玉松、李文超,〈汝窯天青釉仿製技術的探討〉,《景德鎮陶瓷》1992,2卷4期,頁1-3。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窯址〉,《文物》,2002,第10期,頁4-31。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汝窯址的調查與嚴和店的發掘〉,《文物參考資料》,1958,第10期,頁32-35。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址2000年發掘簡報〉,《文物》,2001,第11期,頁4-22。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址的調查與試掘〉,《文物》,1989,第11期,頁1-1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寶豐清涼寺汝窯址第二、三次發掘簡報〉,《華夏考古》,1992,第3期,頁140-153,11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寶豐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的新發現〉,《華夏考古》,2001,第3期,頁21-28。
    保全,〈西安市文管會收藏的幾件唐代金銀器〉,《考古與文物》,1982,第1期。
    柯玫瑰,〈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的一件汝窯盞托〉,《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2001,頁109-112。
    洛陽專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汝窯址調查簡報〉,《文物參考資料》,1956,第12期,頁55、25。
    胡永慶,〈汝窯中的御用汝瓷及相關問題〉,《華夏考古》,1994,第4期,頁95-98。
    范冬青,〈汝窯三犧尊析疑〉,《上海博物館集刊-建館四十週年特輯》,1992,第6期,頁286-289。
    唐俊杰,〈汝窯、張公巷窯與南宋官窯的比較研究—兼論張公巷窯的時代性及性質〉,《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第5期,頁101-110。
    孫新民,〈汝洲張公巷窯的發現與認識〉,《文物》,2006,第7期,頁83-89。
    孫新民,〈河南寶豐清涼寺汝窯址發掘的主要收獲〉,《南方文物》,2000,第4期,頁1-3,7。
    孫新民,〈關於宋窯研究的幾個問題〉,《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紫禁城,2001。
    孫新民,〈寶豐清涼寺窯址瓷器與汝窯傳世品的比較研究〉,《安金槐先生紀念文集》,大象出版社,2005。
    孫瀛洲,〈談哥汝二窯〉,《故宮博物院院刊》,1958,第1期,頁64-67。
    秦大樹,〈宋代官窯的主要特點-兼論元汝州青瓷器〉,《文物》,2009,第12期,頁59-75。
    袁泉,〈唐宋之際陶瓷工藝對金屬器的借鑒〉,《華夏考古》,2008,第4期,頁115-129。
    高正耀等,〈用中子活化分析研究古汝瓷起源〉,《原子能科學技術》,1997,第4期,頁73-77。
    高正耀等,〈仿古汝瓷天青釉燒製的穆斯堡爾譜研究〉,《科學通報》,1992,第4期,頁313-316。
    張亞林、彭莉,〈影響唐宋瓷質碗類樣式的幾點因素〉,《中國陶瓷工業》,2006,13卷4期,頁33-36。
    張東,〈汝窯研究四則〉,《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紫禁城,2001,頁65-72。
    張東,〈唐代金銀器對陶瓷器形影響問題的再思考〉,《上海博物館集刊》,2000年,第八期,頁283-301。
    張雪華等,〈清涼寺窯汝官瓷和張公巷窯青瓷釉的析晶-分相結構〉,《矽酸鹽通報》,2009,第1期,頁94-97,101。
    張福康等,〈汝官窯的釉色、質感及魚鱗紋〉,《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紫禁城,2001,頁84-91。
    曹菊芳等,〈高Al2O3含量對汝瓷釉結構的影響研究〉,《安徽建築》,2007,第4期,頁185-186。
    梁寶鎏,〈能量色散X射線探針技術對汝瓷成分的線掃描分析〉,《中國科學》(B輯),2003,第4期,頁340-346。
    畢宗陶,李秋星,〈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一件汝窯魚紋筆洗〉,《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2001,頁113-114。
    許文駿,〈汝官窯青瓷釉工藝研究〉,《中國陶瓷》,2007,43卷8期,頁73-75,65。
    許建林,袁海清,〈介紹幾件汝窯址出土的梅瓶標本—兼談對汝窯梅瓶的初步認識〉,《中國古陶瓷研究》,第6輯,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2000,頁164-169。
    郭木森,〈淺談汝窯、官窯與汝州張公巷窯〉,《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紫禁城,2001,頁7-13。
    郭木森、趙文軍,〈河南汝州市區古代遺址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00,第3期,頁40,114。
    郭木森、趙文軍、婁金山、王團樂,〈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的新發現〉,《華夏考古》,2001,第3期,頁21-28、113-114。
    郭演儀,〈中國歷代南北方青瓷的研究〉,《硅酸鹽學報》,1980,8卷3期,頁232-243,327-328。
    郭演儀,〈南北方古代的製瓷原料和瓷器的特徵〉,《陶瓷學報》,1984,第1期,頁55-68。
    郭演儀、李國楨,〈宋代汝、耀州窯青瓷的研究〉,《硅酸鹽學報》,1984,12卷2期,頁226-235,264。
    陳元甫,伊世同,〈浙江臨安晚唐錢寬墓出土天文圖及“官”字款白瓷〉,《文物》,1979,第12期,頁18-23,99。
    陳宏焱,〈汝瓷博物館藏青瓷與張公巷窯出土標本之新發現〉,《東方博物》,2005,第1期,頁18-21。
    陳萬里,〈汝窯的我見〉,《文物參考資料》,1951,2卷2期,頁46-53。
    陳潤民,鄭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宋代汝窯瓷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2001,頁105-108。
    喀喇沁旗文化館,〈遼寧昭盟喀喇沁旗錦山鎮窖藏鎏金銀盤〉,《考古》,1977,第5期,頁327-334。
    馮小琦、王莉英,〈汝窯傳世器物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2001,頁92-104。
    馮先銘,〈河南省臨汝縣宋代汝窯遺址調查〉,《文物》,1964,第8期,頁15-26,9。
    馮敏等,〈汝瓷及其仿製品微觀結構的初步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八輯,北京:紫禁城,2002,頁223-229。
    楊益民等,〈EDXRF探針分析古瓷產地的嘗試〉,《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3,15卷3期,頁1-8。
    楊益民等,〈汝瓷及其仿製品瓷釉的顯微結構分析和汝鈞不分難題的破解〉,《分析測試學報》,2005,24卷6期,頁16-20。
    葉喆民,〈汝窯二十年考察紀實〉,《中國陶瓷》,1987,第6期,頁41-46。
    葉喆民,〈汝窯址發現經過與再考察記略〉,《南方文物》,2000,第4期,頁12-16。
    葉喆民,《汝窯別記》,《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二輯,北京:紫禁城,1988,頁3。
    趙文軍、趙文斌,〈探古尋秘-汝窯考古的最新發現〉,《文物世界》,2001,第2期,頁3-4。
    趙文軍等,〈清涼寺汝窯遺址的新發現與再認識〉,《中國古陶瓷研究》,2001。
    趙明、王文奇,〈恢復汝官窯天青釉瓷的工藝研究〉,《中國陶瓷》,1995,31卷4期,頁41-43。
    趙青雲,〈關於鈞窯與汝窯的若干問題〉,《華夏考古》,1991,第4期,頁100-105。
    趙青雲、王黎明,〈河南寶豐發現窖藏汝瓷珍品〉,《華夏考古》,1990,第1期,頁51-55。
    趙青雲、張久益,〈河南汝瓷博物館藏品選〉,《文物》,1989,第11期,頁15。
    趙青雲等,〈汝瓷探源-兼談汝窯與越窯的關係〉,《江西文物》,1991,第4期,頁58-63,65。
    趙維娟、吳占軍等,〈清涼寺窯汝瓷和張公巷窯青瓷釉的起源關係〉,《矽酸鹽學報》,2007,35卷11期,頁1556-1560。
    趙維娟等,〈用PIXE方法分析汝州張公巷窯與清涼寺窯青瓷胎的原料來源〉,《科學通報》,2004,第19期,頁2020-2023。
    趙維娟等,〈汝州張公巷窯與清涼寺窯汝瓷胎原料產地的初步研究〉,《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十輯,北京:紫禁城,2004,頁337-343。
    趙維娟等,〈從化學組成研究張公巷窯與清涼寺青瓷胎的原料產地〉,《原子能科學技術》,40卷1期,2006,頁106-110。
    趙維娟等,〈清涼寺窯與張公巷窯青瓷釉料的主量化學組成〉,《中國科學》(G輯),2005,35卷2期,頁167-175。
    劉向群等,〈陝西省耀縣柳林背陰村出土一批唐代金銀器〉,《文物》,1966,第1期。
    劉良祐,〈北宋耀州青瓷與汝瓷的探討〉,《故宮文物月刊》,1988,6卷7期,頁52-59。
    劉偉、張燕,〈宋汝窯青瓷與仿品的X熒光分析比較〉,《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紫禁城,2001,頁119-126。
    劉淼,〈考古發現的金代定窯瓷器初步探討〉,《考古》,2008,第9期,頁59-73。
    蔡全法,〈汝瓷淵源與南北官窯之關係〉,《江西文物》,1991,第4期,頁53-55,57。
    蔡毅,〈析汝窯的性質〉,《中國古陶瓷研究》,第七輯,北京:紫禁城,2001,頁
    謝明良,〈北宋官窯研究現狀的省思〉,《故宮博物院院刊》,2010,第5期,頁26-54。
    謝明良,〈記院藏兩件汝窯紙槌瓶〉,《故宮文物月刊》,1988,第5卷第10期,頁58-63。
    謝明良,〈關於玉壺春瓶〉,《故宮文物月刊》,第291期,2007,頁31-47。
    謝慧等,〈清涼寺汝官和鈞臺鈞官窯的起源〉,《鄭州大學學報》,2005,第2期,頁55-58。
    韓鋒,〈從金上京出土的金銀器看金代都城的商業經濟〉,《東南文化》,2006,第3期,頁82-84。
    (二) 英文
    Scott, Rosemary, ‘Ru ware-A revised View in the Light of Excavated Material’, Oriental Art, vol.44, no.2, summer 1998, pp.48-51.
    Scott, Rosemary, ‘Study of a group of Ru wares in the light of recent archaeological evidence’Proceedings of the 198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cient Ceramics, Li JiaZhi(ed.), Shanghai, 1992, pp.348-58.
    Sir Percival David, ‘A commentary on Ju ware’, Transactions of the 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vol. 14, 1936-37, pp.18-69.
    T. T. H.,Catalogue of the Samuel C. Davis Collection of Chinese Ceramics, Bulletin of the City Art Museum of St. Louis 26, no. 1 (January 1941), pp. 3, 9, 11.
    Wu Tung and Denise Patry Leidy, ‘Recent Archae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Ceramics’, Suzanne Kotz, ed. Imperial taste : Chinese ceramics from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San Francisco : Chronicle Books ; London: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 1989, pp.93-102.
    Krahi, Reqina, The Alexander Bowl' and the Question of Northern Guan Ware. Orientations, 1993.11, p72-75.
    (三) 日文
    出川哲朗,〈汝窯青磁水仙盆〉,《國華》no.1297,2003,頁39-40。

    三、論文(研討會論文、學位論文)
    C.T.Yap Younan Hua,〈中國八大名窯青釉瓷:越窯、龍泉窯、南宋官窯、汝窯、臨汝窯、鈞窯、耀州窯和哥窯〉,《古陶瓷科學技術3》( 1995年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1997,頁164-169。
    王留現,〈關於汝窯所用原料的探討〉,《古陶瓷科學技術2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市:上海古陶瓷科學技術研究會,1992,頁231-233。
    王儉等,〈用XPS測定汝窯月白釉掛紅中Fe和Cu的形態〉,《古陶瓷科學技術3. 1995年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1997,頁229-233。
    朱文立:《汝州汝官窯瓷片,殘器及配鈾作坊的發現與研究》,《 '99古陶瓷科學技術 4 1999年國際探討會論文集》,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年。
    李文超等,〈汝窯月白釉研究〉,《古陶瓷科學技術3》(1995年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1997,頁223-228。
    李偉東,鄧澤群,李家治,〈汝官窯青瓷釉的析晶-分相結構〉,鄧景坤主編《古陶瓷科學技術6國際討論會論文集》,2005,頁239-247。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河南鈞瓷汝瓷與三彩》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1985年鄭州年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1987。
    秦大樹、杜正賢主編,《南宋官窯與哥窯-杭州南宋官窯老虎洞窯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2004。
    張福康等,〈汝官窯的釉色、質感、斜開片及土蝕斑的形成原因〉,《古陶瓷科學技術5》(2002年國際討論會論文集),2002,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
    舒佩琦,〈宋代官窯青瓷的迷思—由窯址出土的瓷片標本談起〉,《陳昌蔚紀念論文集第三輯》,臺北:財團法人陳昌蔚文教基金會,2006,頁13-76。
    舒佩琦,〈續宋代官窯青瓷的迷思—由窯址出土的瓷片標本談起〉,《陳昌蔚紀念論文集第四輯》,臺北:財團法人陳昌蔚文教基金會,2007,頁70-215。
    葉喆民,〈鈞汝二窯摭遺〉,鄭州中國古陶瓷研究年會會議論文,1985。
    鄧城寶,〈“汝窯”及寶豐清涼寺窯址〉,《中國古代陶瓷的外銷》(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1987年晉江年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1988,頁103-105。
    鄧城寶,〈對河南寶豐清涼寺瓷窯的調查與認識〉,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編,《河南鈞瓷汝瓷與三彩》(中國古陶瓷研究會、中國古外銷陶瓷研究會,1985年鄭州年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1987,頁119-120。
    魯曉珂,《現代實驗技術在汝窯和張公巷窯研究中的應用》,鄭州大學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碩士論文,200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