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純瑀 |
---|---|
論文名稱: |
柳宗元與蘇軾山水遊記研究 |
指導教授: | 王基倫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5 |
中文關鍵詞: | 柳宗元 、蘇軾 、山水遊記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1 下載:7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柳宗元與蘇軾分別為唐宋山水遊記具有典範意義之人物,在相似的際遇下,其作品建立了唐宋山水遊記寫作模範。柳宗元與蘇軾皆遭遇貶謫而遷於窮鄉僻壤之地,他們的遠行並非出於自由意志,乃是被迫投入無盡空間與悠渺時間中而開啟未知的旅程。這兩位才高志遠的文人在此不約而同的將目光轉向山水,並從中獲得寄託以及心靈安慰,亦在遊記蘊含的情志與憂思抒發中尋找人生價值與文人典範,從而超越個人的悲劇意識以安頓生命。雖然他們筆下的山水各具不同的象徵意義,然而他們皆創作出高水準的遊記作品。
本論文透過柳、蘇二人貶謫前後不同時期的心境變遷以及反應在遊記作品中的思想、文學觀、自然山水審美觀、看待人世的態度、遊記中的創作意識為主軸,討論柳、蘇二人在唐宋各自具有的典範地位為何,以及兩人遊記所各自象徵的特殊意涵為何。約獲致以下成果:
一、
柳、蘇遭貶謫後的心境大不相同,進而對遊記產生影響。柳宗元在死亡的威脅下一直處在鬱悶且孤獨的心裡狀態中。雖然他的許多作品確實表現出在「憂樂」中徘徊,但是追根究底,長達十四年的謫居生涯中仍以「憂」為情緒主體。所以無論永州八記或其他記遊文章,皆可發現柳宗元一次一次隱約表露沈痛至極的心聲以及渴望還朝的期盼,在諸多文章的書寫裡頭也一再提及自己對於朝廷的期待、對自我品格的堅持,在在顯示出柳宗元面對貶謫中從不曾釋懷、不曾獲得解脫。
蘇軾則不然,面對大難不死後的歡欣,他心中洋溢對未來的期待與對生命的喜悅。雖然如此,他還是對「文字」產生不小的畏懼,所以一再的在書信中提醒友人勿將其文字示人、也多次表達自己因文字惹禍後而多難畏人的心聲。但即使如此,蘇軾的生命基調依然是積極而正面,他並未沈溺於謫居的苦難中,而是多以融合謫居地的心態處世,因此多了生命中坦然自適的體會,也多了曠達而開脫的胸懷。
柳宗元與蘇軾在遭遇貶謫時的心境確實有所不同,但亦有相同之處,那便是堅持自我品格以及直道而行的執著。儒家式積極進取的精神從未曾在他們的心中消減,只是化作不同的形式呈現在兩人的生命當中。柳宗元一生均對還朝抱持渴望與期待,儒家經世致用的思想向來都是他所不變的堅持,即使隨著貶謫時間長久而有所失落與低潮,但是他所堅持的信念是始終一致。而蘇軾致君堯舜的思想確實曾是他生命中的主題,但隨著宦遊生涯的流轉,這樣的想法不再令他一心嚮往,反而是在佛老思想的浸潤之下、對生命體悟有所不同領略的心境底下,蘇軾的謫居心情便偏向超然而坦然、開闊而自適。
因著貶謫心境的差異,兩人看待謫居地的心態也就不同。柳宗元也能在永、柳二州中尋得心靈安適的所在,但是他在永州多半的心情是「悶即出游,游復多恐」,乃因謫居地環境實屬不佳「虵虺之所蟠,狸鼠之所游,茂樹惡木,嘉葩毒卉,雜亂而爭植,號為穢墟」;柳州環境更差「炎荒萬里,毒瘴充塞」在惡劣的環境底下,復加上柳宗元始終未能自我開脫的性格,十四年的謫居生涯中他的確苦悶萬分以及鬱悶不已。蘇軾謫居地的環境對於他的心境當然有所影響,但是因著性格使然,蘇軾多能發現謫居地的可愛之處並且漸漸發自內心的喜愛當地,因此他在杭密徐湖時期、黃州、惠州時期都能與當地父老相親,並且喜愛當地風土,故而說「一如本是黃州人」、「我本海南民」等語。
二、
柳、蘇在儒釋道三者之間的調和與融通有所不同。柳、蘇二人都以儒為主並在其他家思想中獲得體悟。儒家式的積極進取、即命顯義始終是柳宗元生命中的主題,於此之外他也對佛教思想有所吸收與體會。柳宗元和積極排佛的韓愈不同,他並未對佛教思想加以排斥,並且認為佛教與儒家思想之間可以互相會通,然他並未因貶謫而在佛教中尋求庇佑,謫居只是激盪了他對於佛教思想的認識與理解,因此他是以理智入佛,以佛教作為審視的對象,故而佛教並未消除他心中的苦悶與執著,意即他雖然對佛教採取認同的態度,有時難免有自相矛盾之處,但實際上仍是以儒家思想為本。
蘇軾雖然也是秉持儒家信仰,但在貶謫期間佛、老的思想卻產生愈發深刻的影響,成為蘇軾面對貶謫生活的主要精神力量。莊子式的安時處順在貶謫期間確實對蘇軾產生不小的影響。另外,蘇軾採佛教、道兩家息心静慮靜坐工夫,化解謫居的挫折與苦悶,見諸文章,自然就展現出曠達自適的坦然態度。
三、
柳、蘇遊記呈現情與理、言與意上的差異。柳宗元在遊記中以自我情意為主的將情感投射於景物之中,又因貶謫之故,其遊記大可見到他隱約表露出既苦悶也悲戚的心意,所以他將怨憤之情的宣洩寄寓於山水之中,因而挑選不受世人重視的奇石、深潭、急流,並將自我遭遇與這些景物等同,藉此創造出淒清的氣氛。所以在他的山水遊記中便能得見他不為世用的苦悶與怨憤,自然山水在此成為呈現柳宗元悲憤之「情」的媒介。
蘇軾和柳宗元一樣遭受謫居之苦,但他並未沈溺於其中,雖然他的遊記也曾表現出無法駕馭生命的空虛之感,如〈赤壁賦〉,但是更多的部分是在遊記中體現他重理與精神領悟的面向,也就是「理性」思維的部分。他的山水遊記有大部分是在訴說他對人生的感觸、與友人相從之樂、哲理思考的領略,或者在遊記中議論事理。蘇軾超越生死、齊一萬物的觀點讓他能夠超越世俗的從理性觀點出發觀看山水,從而寫出思辯性強烈的遊記。
此外,兩人在「言」、「意」上的表達也不相同。因著柳宗元挑選大量與自我遭遇相似的景物並加以書寫,有心將這些不受重視的景物傳之於世人,他對於景物的刻畫均相當細膩而刻意,因而在語言風格上便呈現凝練的氣息,針對每一處山水均作不同面向和特色的書寫,對遊蹤的轉換、遊歷時間也交代詳細,因此柳宗元的遊記乃是言意兼至地將所經歷的自然景物細緻書寫。蘇軾則在莊子影響之下,表現出得意忘言的寫作趨勢。因此他的遊記重視的是整體氣氛的掌握以及遊歷後獲致的體悟,對於景物的書寫、遊蹤的轉換並未加以詳細描繪,只有在應友人邀請或是為了強調實證精神的時候,才對遊歷過程及所見之景加以刻畫,觀看蘇軾遊記,最為顯著而引人注目的特質確實是他在其中表現出的超然精神與生命領悟,山川景物的書寫著實並非蘇軾遊記中的重點。
所以,柳宗元遊記乃是重情、重語言表達;蘇軾則重理、重氣氛營造。
四、
柳、蘇看待物我關係間的不同。柳宗元面對自然之物,乃是從「以我形物」、「物我兩合」至「以物形我」,最終走入「物我兩執」當中。「以我形物」的過程,充滿我對物的發現、創造及張揚的內涵,實則也是對人的重新發現、創造及張揚的意義;「以物形我」,是透過外物來彰顯自我品格與才能,其實正是極為婉曲表達心志的最佳途徑與方法;「物我兩執」乃指山水只能使他忘卻塵世苦痛,暫時獲得精神的自由與安頓,卻依然在貶謫苦痛中「憂樂相因」,而這種矛盾心態,其實正是物我兩執無法避免的心境表現,然「物我兩執」並無貶意,而是柳宗元畢生執著於去禍免患之外,還有治平功業的遠大理想上。
蘇軾的物我關係受到莊子影響極為深刻,是從「萬物齊一」到「物我相忘」的歷程。蘇軾對待外物的方法是「游於物外」同時在游於物外的同時把握整體,不為物滯的對人生與自然進行審美,超越物外之後便能以「齊物」的觀點觀看生命,因此無論顛沛流離或居於廟堂,都能夠以不變之心審視人生,善處憂患、隨遇而安,所以無論變動與否的人生均不能對蘇軾造成影響;「萬物齊一」的自然審美觀乃是將人生事物之間的具體差異加以消除,而發展至「物我相忘」則是從情感的層面上消去我與萬物之間的區別,忘卻物我,遂能無物無我,因此萬物之間不僅齊一甚而是沒有物與我之間的分別。
五、
柳、蘇遊記精神風格的不同。柳宗元遊記中蘊含屈原〈離騷〉的精神內涵,在面對憂患時將自我與山川作對比,發揚了屈原的哀刺精神。〈離騷〉孤憤之外,屈原還展現出不同流俗的「孤高」,也是柳宗元所吸取的內涵,因而將自我孤高之情曲折寄託在自然山水的奇特秀異之中,於是山水景象到了柳宗元筆下全都充滿孤峭的風貌,與一般平淡曠遠的山容水意大不相同。這與本論文中所謂的「物我兩執」是相承的脈絡,也因為孤高而幽憤的心情,整體孤憤的憂愁成為柳宗元山水遊記的基調,遊記中時而表現的「樂」事實上並非他真正的心情。
蘇軾則是承繼莊子的齊物思想,遊記中表現的便是超然物外的胸懷,雖然蘇軾也曾有貌似曠達實而苦悶的心情,也的確感嘆自己「罪人」、「逐臣」的身分並有多難畏人的心境,但是就整體而言他確實較能寬慰自我,能超然物外、以順處逆的自我開脫並且在過程中獲得苦悶之抒解,這樣的超然精神在黃州時期以後表現得更為明顯,可以見到的是蘇軾經過生命困頓之後煥發出更加逍遙而自適的精神,因此蘇軾得以解脫於苦悶,不離於世而超越於世的看待謫居以及政治生涯的困厄。
六、
柳、蘇對遊記局部或整體的掌握不同。柳宗元重視局部的細緻刻畫與細節處理,所以讀者能對遊記之景有如在目前之感,乃因柳宗元是真實的再現了該地山水。蘇軾則重視整體精神上的掌握,所以未對景物細膩描寫,因此遊記呈現的是以哲思、人生體悟為主要基調的氣息。
七、
柳宗元重視山水所引伸的時空感;蘇軾重視山水所引伸的歷史感與精神體悟。柳宗元遊記中的「時空」線索十分明確,各篇遊記的時間、遊蹤、景物、同行者等記錄均詳實,除此之外,遊記與遊記之間的時間聯繫也清晰交代,使遊記中的時空線索一覽無遺。
蘇軾則重視山水所引伸出的歷史感,如〈赤壁賦〉或〈凌虛臺記〉,他都在文中透過景物,將遊記置於歷史長河中並觸發對人事的體悟;除歷史感之外,寄託在遊記中的精神體悟也是蘇軾遊記的重點特徵,他淡化山水景物後發揚在遊記中的哲思或感悟,乃是較景物描寫更為人所注重的部分。
八、
從文學史發展來看,柳宗元所建立的遊記典範地位,在於遊記中再現自然景物之美,並且通過自我精神狀態的呈現使景物成為文人情感的載體,因而使情感具體而真實。柳宗元採以騷體精神融入遊記作品,表現幽寂孤高的情懷、排解強烈懷才不遇之情,遊記中著重局部景物刻劃、重視遊之現場感及遊之過程,強調言意兼至而歸於情,展現物我兩執、凝重刻意的風格。
而蘇軾的遊記作品,卻在莊子思想影響下,轉向重視憂患之超拔,偏向得意而忘言,注入尚理、尚實且睿智的理性思考,復從生活與自然景觀中把握宇宙、人生內涵,將自然景觀與人生哲理合為一體,呈現物我超然兩忘的精神狀態,表現出散澹自然的遊記風格。
一 、專著
柳、蘇詩文集類(依出版年代排序)
1.柳集
吳文治等點校《柳宗元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蔣之翹輯注《柳河東全集》,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92年
王國安箋釋《柳宗元詩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柳宗元撰、劉禹錫纂、楊家駱主編《柳河東全集》,台北:世界書局,1999年
2.蘇集
蘇軾著,郎曄注《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台北:世界書局,1975年。
王松齡點校《東坡志林》,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7月
蘇軾著,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0月
鄒同慶 王宗堂著《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二、相關研究專著(依出版年月排序)
1.柳宗元
施子愉《柳宗元年譜》,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
吳文治《柳宗元評傳》,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林紓《韓柳文研究法》,香港:龍門書店,1969年
章士釗《柳文指要》,北京:中華書局,1971年9月
吳文治編《柳宗元詩文彙評》,臺北:明倫出版社,1971年
文安禮《柳先生年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7月
孫同峰評點《唐柳柳州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年
黃雲眉《韓愈柳宗元之文學評價》,香港:龍門書店,1980年
羅聯添《柳宗元事蹟繫年暨資料類編》,臺北:國立編譯館,1981年
孫昌武《柳宗元傳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胡楚生《柳文選析》,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林子鈞《山水知己柳宗元》,台北:莊嚴出版社,1983年
金鑄主編《柳宗元詩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 1989年3月
戴義開《柳宗元•柳州》,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89年
吳小林《柳宗元散文藝術》,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
劉光裕、楊慧文《柳宗元新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馬炳旺《柳宗元永州八記之研究》,嘉義:南北出版社,1997年
孫昌武《柳宗元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陳琼光主編《柳州柳學研究文集》,合肥:黃山書社,2004年10月
2.蘇軾
游信利《蘇東坡的文學理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1年
朱靖華《蘇軾新論》,山東:齊魯書社,1983年11月
游信利《蘇東坡的立身與論文之道》,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蘇軾研究學會編《東坡研究論叢》,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1986年
黃鳴奮《論蘇軾的文藝心理觀》,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87年
徐中玉《蘇東坡文集選讀》,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
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台北:萬卷樓1993年3月
朱靖華《蘇軾新評》,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3年12月
王洪《蘇軾詩歌研究》,北京:朝華出版社,1993年
唐玲玲《東坡樂府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2月版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8月
王水照《蘇軾論稿》,台北:萬卷樓,1994年
王水照《蘇軾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曾棗莊、曾濤編《蘇詞彙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
曾棗莊、曾濤編《蘇文彙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5月
木齋:《蘇東坡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
曾棗莊編《蘇詩彙評》,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王靜芝、王初慶等編《千古風流:東坡逝世九百年學術研討會》,台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2001年
王水照等編《首屆宋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冷成金《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4月
3.文學理論、美學、思想專著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79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0年
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台北:龍田出版社,1982年
蔡英俊主編《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劉操南 平慧善選注《古代游記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徐復觀《知識份子與中國》,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
伍蠡甫編《山水與美學》,台北:丹青,1987年
朱崇智《文氣與文章創作關係研究》,台北:師大書苑,1988年
李自修譯注《宋代游記選粹》,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劉界民編《比較文學方法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年
何寄澎《唐宋古文新探》,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何沛雄《永州八記導讀》,香港:中華書局,1990年10月
謝凝高《山水審美-人與自然的交響曲》,北京:北京大學,1991年
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文學與美學》第二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羅宗陽《古代山水游記探幽》,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年8月
何寄澎《北宋的古文運動》,台北:幼獅文化,1992年
成復旺《神與物游-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台北:商鼎文化,1992年
李建中《漢魏六朝文藝心理學》,山西:北岳文藝,1992年
錢穆《唐代研究論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2年
劉文剛《宋代的隱士與文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2年
夏鑄九、王志弘等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1993年
孟亞男《中國園林史》,台北:文津出社,1993年
葛曉音《山水田園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1993年
趙克堯《漢唐史論集》,上海:復旦大學,1993年
羅時進《唐宋文學論札》,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台灣學生,1993年
鄧小軍《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9月
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周冠群《游記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年3月
王立《中國古代十大文學主題—原型與流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臧維熙主編《中國山水的藝術精神》,上海:學林,1994年
林繼中《文化建構文學史綱 中唐--北宋》,陝西:三秦出版社,1994年8月
吳庚舜、董乃斌主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社,1995年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1995年
李浩《唐代園林別業考論》,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4月
王立群《中國古代山水游記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吳相洲《中唐詩文新變》,台北:商鼎文化,1996年
王基倫《韓柳古文新論》,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
冷成金《隱士與解脫》,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年
侯迺慧《唐宋時期的公園文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7年
章尚正《中國山水文學研究》,上海:學林,1997年9月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臺北:臺大文學院發行,1998年
沈松勤《北宋文人與黨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1998年
賀葵編注《歷代游記精華》,武漢:河北人民,1998年
王隆昇《宋詞的登望意識與境界》,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王文進《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台北:台灣書店,1999年
李澤厚《美學四講》,北京:三聯書局,1999年
卞孝萱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精華叢書《游記精華》,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冷成金《中國文學的歷史與審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李浩《詩史之際》,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
王立堅《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台北:文津出社,2000年
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型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2000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台北:麥田,2000年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台北:大安出社,2000年
查屏球《唐學與唐詩-中晚唐詩風的一種文化考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東海大學中文系編《旅游文學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張清華《唐宋散文:建構範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以永貞革新為研究中心》,合肥市: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唐曉敏《中唐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尚永亮《科舉之路與宦海浮沉─唐代文人的仕宦生涯》,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王基倫《唐宋古文論集》,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10月
陳水雲《中國山水文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年10月
木齋《中國古代詩人的仕隱情節》,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年
包弼德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
羅中峰《中國傳統文人審美生活方式之研究》,台北:洪葉文化,2001年
龔鵬程《唐代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
龔鵬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莊:河北教育,2001年
沈新林選注《中國歷代游記精華》,天津:天津人民,2001年
何寄澎《典範的遞承》,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3月
龔鵬程《中國文人階層史論》,蘭州:蘭州大學,2004年
梅新林、俞樟華主編《中國游記文學史》,上海:學林,2004年
東華大學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台北:洪葉文化,2004年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
查屏球《從游士到儒士—漢唐士風與文風論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月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台北:東大出版社,2005年
鄭毓瑜《文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12月
龔延明《中國古代職官科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王凱《自然的神韻—道家精神與山水田園詩》,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
三、博碩士論文
1.柳宗元
羅清能《柳宗元研究》 輔大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1年
丁秀慧《柳河東繫年集釋》 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4年
袁本秀《柳宗元寓言研究》 東海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蔡振璋《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 東海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金容杓《柳宗元散文研究》 臺灣大學中文研究碩士論文,1985年
方介《韓柳比較研究》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90年
藍百川《柳宗元及其詩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程麗娜《柳宗元議論散文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鄭朝通《王維、柳宗元生命情調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曾宿娟《柳宗元永州詩研究》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2.蘇軾
陳英姬《中國士人仕與隱的研究-以陶淵明詩文與蘇東坡之「和陶詩」為主》,
臺灣師範大學文國所碩士論文,1982年
劉智濬《蘇軾與莊子--東坡文學作品中的莊子思想》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
羅鳳珠《蘇軾黃州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7 年
高顯瑩《蘇軾記遊散文研究》東吳大學中文學所碩士論文,1987 年
黃美娥《蘇軾文論及其散文藝術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8 年
陳英姬《蘇軾政治生涯與文學的關係》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8 年
蔡秀玲《東坡黃州經驗之探討》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0 年
吳淑華《東坡謫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2年
吳雅婷《北宋士大夫的宦游生活-蘇軾個案研究》清華歷史所碩士論文,1998年。
李慕如《東坡詩文思想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8年
楊珮琪《蘇軾杭州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8年
紀懿民《蘇軾記游文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洪麗玫《蘇東坡人格與風格的美學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年
王秀珊《論東坡詞中的仕隱情懷》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鳳蘭《蘇東坡的貶謫生涯》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許慈娟《困境與超越──以東坡黃州詞為例》彰化師範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鄭芳祥《蘇軾貶謫嶺南時期文學作品主題研究─以出處、死生為主的討論》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蕭長志《蘇軾及其文學作品中之道家風格》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周鳳珠《東坡黃州詞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徐浩祥《蘇軾記游作品研究》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洪鳴谷《蘇軾對唐代詩人的接受行為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3.其他相關
陳啟祐《唐代山水小品文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1984年。
陳素真《宋代山水游記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5 年
王瑞蓮《游心騁目.養志怡情-北宋詩歌中園林意趣探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張秋麗《漢魏六朝紀行賦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
四、期刊論文(依出版年月排序)
1.柳宗元
王泳〈柳子厚黨事之剖析〉《大陸雜誌》1964年9月29:5、6
于徵〈柳宗元貶謫與西南的開發〉《古今談》1972年8月第88卷
羅葆善〈柳宗元生平及其思想研究〉《台南師專學報》1973年12月第6期
段醒民〈柳子厚交游舉要〉《台北市立商專學報》1981年7月 第16期
歐陽炯〈韓文中之柳子厚〉《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81年12月第14卷第12期
王秋鈴〈由五絕詩「江雪」的語言文字結構看柳宗元的情感世界〉《孔孟月刊》1983年9月第22卷第1期
戴偉華〈柳宗元貶謫期創作的「騷怨」精神-兼論南貶作家的創作傾向及其特點〉《文化遺產》1994年第4期
丁光清、孟修祥〈柳宗元作品的悲劇意識及其有限消極〉《晉陽學刊》1994年第1期
李衛中〈柳宗元山水詩淺議〉《平頂山師專學報》1994年第9卷第2期
成松柳〈自憐幽獨-柳宗元山水游記新論〉《長沙電力學院學報》1994年第1期
孟凱〈柳宗元及其山水詩文〉《濮陽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
包佩源〈柳宗元游記散文簡論〉《固原師專學報》1995年第1期
党藝峰〈關於風景:「永州八記」散論〉《渭南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
楊鐵星〈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美感〉河北學刊1995年第2期
王立群、姬忠林〈再現、表現、文化認同:唐宋山水游記的三種模式〉《天中學刊》1995年2月第10卷第1期
李浩〈山水之變—論先秦至唐代自然美觀念的嬗變〉《西北大學學報》1995年第25卷第4期
陳騫〈試論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身世之感〉《玉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第15卷第5期
陳騫〈試論柳宗元《永州八記》的詩化意境〉《玉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5年第15卷第6期
柯素莉〈論柳宗元作品的諷諭特色〉《江漢大學學報》1996年10月第13卷第5期
高林廣〈柳宗元詩歌理論及其詩學精神〉《內蒙古師大學報》1996年第2期
馬曉坤〈從柳詩看柳宗元貶後的內心世界〉《寶雞文理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牟瑞平〈繪畫藝術在柳宗元山水游記的表現〉《湖南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任暉〈永貞革新與劉禹錫、柳宗元的文學創作〉《寧夏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第19卷
何書置〈漱滌萬物詠離騷-柳宗元在永州的詩歌〉《零陵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8年第1期
李芳民〈論柳宗元山水詩的個性特徵〉《西北大學學報》1998年第4期第28卷
陳瓊光〈論柳宗元散文的藝術特色〉《廣西社會科學》1998年第2 期
劉柯〈淡逸清深、哀婉真摯-略談柳宗元的詩歌〉《浙江師大學報》1998年第5 期
羅國輝〈試論柳宗元山水游記的美學價值〉《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2期
趙國斌〈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現實主義特色〉《洛陽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段吉方〈試論柳宗元晚期詩創作心態〉《柳州師專學報》2000年6月第15卷第2期
莫山洪〈柳宗元柳州寄贈詩與居柳心態〉《柳州師專學報》2000年9月第15卷第3期
李川明〈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散文〉《涪陵師專學報》2000年10月第16卷第4期
向志柱〈生命與文學的突圍-論貶謫情節對文學創作的影響〉《江漢論壇》2001年第七期
謝漢強〈柳宗元在柳州時期的詩文創作〉《柳州師專學報》2001年3月第16卷第1
李劍波〈貶謫文學: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評《貶謫文學論集》〉《長沙電力學院學報》2001年8月第16卷第3期
孫適民〈從屈原、賈誼、柳宗元看中國古代的貶謫文化〉《劭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年第4期
吳在慶〈略論貶謫對唐代文士創作的影響〉《廈門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劉鐵峰〈投跡山水地,放情詠《離騷》-略論柳宗元詩歌在山水風物描寫中的貶謫心態〉《松遼學刊》2002年4月第2期
區克莎〈柳宗元柳州時期的詩歌探析〉《廣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6期
程朗〈柳宗元與柳州文化〉《柳州師專學報》 2003年3月第18卷第1期
劉紹衛〈柳宗元柳州山水詩的語言審美特徵〉《柳州師專學報》2003年3月第18卷第1期
劉紹衛、羅傳恩〈柳宗元山水文學審美意識的心路歷程〉《柳州師專學報》2003年12月第18卷第4期
2.蘇軾
蔡英俊〈東坡謫居黃州後的心境〉《鵝湖》1976年10月第2卷第4期
陳宗敏〈蘇東坡的謫居生活〉《書和人》1979年7月第369期
王保珍〈東坡日月長——蘇軾在黃州〉《故宮文物月刊》1990年4月第8卷第1期
黃寬重〈蘇東坡貶謫黃州的生活與心境〉《故宮文物月刊》1990年4月第8卷第1期
張德文〈蘇軾論藝術的「自然」美〉《中國文化月刊》1991年7月第141期
王世德〈蘇軾的文藝美學思想〉《國文天地》1992年11月第8卷第6期
韓介光〈蘇軾嶺南謫居時之心態蠡討——兼論唐、宋名家處於逆境時之心態與風格〉《丘海季刊》1993年4月第35期
韓介光〈蘇軾嶺南謫居時之心態探討《丘海季刊》1993年8月第36期
劉少雄〈東坡黃州文散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5年9月第5卷第3期
程林輝〈蘇軾的人生哲學〉《中國文化月刊》1995年10月第192期
鄭向恆〈直舒胸臆、純任自然——從東坡的詩詞文看東坡的人格〉《崇右學報》1995年12月第5期
王立群〈蘇軾之游記文〉《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
何梅琴〈蘇軾游記散文藝術特色論〉《平頂山師專學報》1996年9月第11卷第3期
饒學剛〈東坡謫居黃州考〉《黃岡師專學報》1994年4月第14卷
唐玲玲〈寄我無窮境-蘇軾貶儋期間的生命體驗〉《文學遺產》1996年第4期
黃杰〈論蘇軾在黃州的思想及創作〉《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8年12月第11卷第4期
楊海明〈蘇軾:睿智文人的人生感悟與處世態度〉,《宋代文學研究叢刊》1998年12月第4期
劉岸〈試論北宋的議論性游記〉《雲夢學刊》1999年第1期
邱俊鵬〈蘇軾密州詩作的特點〉《樂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年第1期
胡立新〈蘇軾「赤壁二賦」意象化藝術探微〉《黃崗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10月第15卷第5期
杜松柏〈試論蘇軾的散文風格理論〉《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1月第1期
李高君〈蘇軾對自然美的情感寄托〉《益陽師專學報》2000年3月第21卷第2期
王曉冬、魏芳〈蘇軾記游散文風格淺論〉《大同職專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3月第15卷第1期
張進、張惠民〈蘇軾貶逐心態研究〉《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4月第2期
張元〈蘇軾的宦游生涯與詩詞創作〉《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6月第15卷第2期
魯保中〈淺談游記及其特徵〉《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喻世華〈執著與曠達─蘇軾詩詞的還鄉情結〉《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陳麗〈從蘇軾在海南的詩文究其晚年的人生觀〉《瓊州大學學報》2001年9月第8卷第3期
韓國強〈蘇軾筆下的儋州風情〉《瓊州大學學報》2001年9月第8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