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何丞茵 Ho, Cheng-Yin |
---|---|
論文名稱: |
高中音樂教科書歌曲教材之內容分析 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Song Materials in Senior High Music Textbooks |
指導教授: |
吳舜文
Wu, Shun-Wen |
口試委員: |
徐玫玲
Shyu, Mei-Ling 張哲榕 Chang, Che-Jung 吳舜文 Wu, Shun-Wen |
口試日期: | 2023/06/09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Music_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Music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7 |
中文關鍵詞: | 高中音樂教科書 、歌曲教材 、音樂特性 、創作背景 、內容分析 |
英文關鍵詞: | high school music textbooks, song materials,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composing background, content analysis |
研究方法: | 內容分析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081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31 下載:21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針對高中音樂教科書歌曲教材進行內容分析,以通過教育部審定之高中音樂教科書作為研究對象,包括三民版、育達版、育達乙版、泰宇版、均悅版、華興版、華興乙版及謳馨版等八個版本,採隨機代碼A-H,以研究者自編「高中音樂教科書歌曲教材內容分析類目表」作為研究工具,針對歌曲內容之音樂特性及創作背景兩面向進行分析與討論,獲致以下結論:
一、各版本歌曲教材之音樂特性及創作背景大同小異,分布情形趨近一致。
(一)音樂特性方面,A、B、C、D、E、F、G、H版均呈現單聲部、舒適及略超音域、大調音階、單拍、二段體為主之特性,其中C版尚呈現單聲部與多聲部比例相近,略有不同。
(二)創作背景方面,A、B、H版以國家語言及外語、2001至今、通俗歌曲、生命議題為主;E、F版以外語、2001至今、通俗歌曲、原住民族議題為主;C、D版以國家語言、2001至今、通俗歌曲、生命議題為主,唯C版歌曲年代於1946-2000與2001至今占比相同;G版以國家語言、1946-2000、通俗歌曲、人權及原住民族議題為主。
二、各版本歌曲教材內容於各類目比例分布略有落差,但呈現結果仍有共同處。
(一)音樂特性方面,聲部組成以單聲部為主,多聲部皆有選用兩聲部歌曲;聲部音域以舒適及略超音域為主,皆高於六成以上;調性與調式皆以大調音階占比最高;拍號皆以單拍中二拍子占比最高;歌曲形式二段體皆占五成以上。
(二)創作背景方面,歌曲語系國家語言歌曲以華語為主,外語歌曲皆以英語占比較多;創作年代以2001至今占比較高,其次為1946-2000;歌曲類型以通俗歌曲占比居多,其次為戲劇選曲之電影選曲;相關議題以生命議題歌曲數量較多,其次為原住民族議題。
(三)各版本歌曲教材中,重複出現於四個版本的歌曲有兩首,三個版本的有三首,兩個版本的有十九首。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科書編輯者、教學者及後續研究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song materials in senior high school music textbooks. Eight high school music textbook versions were used as research objects, including Sanmin, Yuida, Yuida B, Taiyu, Junyue, Huaxing, Huaxing B, and Oceania,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following anonymous with random codes A-H. The researcher used the self-edited "Content Analysis Category Table of Song Materials in High School Music Textbook" as the research tool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sing backgrounds of the songs. And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sing backgrounds of the songs in each version of the textbook are similar, and the distribution tends to be uniform.
(1) In terms of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songs in versions A, B, C, D, E, F, G, and H are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single voices, comfortable and slightly extended vocal ranges, major scales, single beat, and binary forms. Only the songs in version C have a relatively equal proportion of single and multiple voices in their voice structure.
(2) In terms of composing backgrounds, the songs in versions A, B, and H mainly focus on national languag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since 2001, popular songs, and themes related to life issues. Version E and F emphasize foreign languages, since 2001, popular songs, and themes related to Indigenous issues. Version C and D primarily features national languages, since 2001, popular songs, and themes related to life issues, but only version C has an equal proportion of songs from the periods of 1946-2000 and since 2001. Version G puts emphasis on national language, from 1946 to 2000, popular songs, and themes related to human rights and Indigenous issues.
2. There is a slight variation in the distribution proportion of the content in each version of the textbook, but there are still commonalities in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1) In terms of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voice composition is mainly single voices, and two-part songs are selected for multiple voices. The vocal range is mainly comfortable and slightly extended vocal ranges,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60%. The majority of the tonality and modes are major scales. The time signature is mostly the duple meter in the single beat. Binary form accounts for more than 50% of the song structures in each version of the textbook.
(2) In terms of composing backgrounds, Mandarin songs are mainly in national languages while foreign songs are mostly in English. The composing year is predominantly since 2001, followed by the period from 1946 to 2000. Popular songs account for most of the song genre, followed by the selection of movie soundtracks for songs from dramas. And more of them focus on topics related to life issues, and secondly indigenous issues.
(3) Among the songs in each version of the textbook, there are two songs that appear in four versions, three songs that appear in three versions, and nineteen songs that appear in two version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relevant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extbook editor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references.
一、中文
文化部(2022)。國家語言發展報告。取自:https://www.moc.gov.tw/information_302_147962.html
方智諾(2000)。歌曲分析與寫作。重慶:西南師範大學。
王文科、王智弘(2021)。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潔(2010)。1930年代以前的中國藝術歌曲創作探究。崇右學報,16 (1),167-187。
伊格言(2015)。小說創作斷想三則。文訊,356,96-99。
吳成瑤(2008)。撫慰人心的曲調-談音樂治療。諮商與輔導,272,2-5。
呂孟潔(2019)。十二年國教素養導向的教科書變革及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 (12),140-146。
李永剛(1992)。實用歌曲作法。臺北:全音。
李坤崇(2010)。高中課程99課綱與95暫綱之分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2,1-24。
李竾樊(2018)。臺灣高中一年級音樂欣賞教材內容探討與分析–以音樂教科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李慧美(2004)。我國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歌謠比較及分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沈錦堂(2002)。和聲學中機能性的探討。藝術學報,71,75-82。
周珮儀(2012)。論壇:新國教下談教科書變革,十二年國教與教科書。教科書研究,5 (2),126-129。
周珮儀、鄭明長(2006)。一個我國教科書研究資料庫的建置與分析。教育學刊,26,109-131。
周祝瑛(2003)。誰捉弄了臺灣教改?。臺北:心理。
周淑卿(2008)。豈是「一本」能了?-教科書概念的重建。教科書研究,1 (1),29-47。
林小玉、徐麗紗、陳曉雰、劉英淑、賴美鈴(2020)。韶光典韻育風華—中小學音樂課程發展史(上冊)。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林永豐(2012)。論壇:新國教下談教科書變革,邁向強調學習的廣義教科書觀。教科書研究,5 (2),130-136。
林伊娣(2014)。高中音樂教科書臺灣教材音樂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劭軒(2020)。「歌謠」概念之流變及其在臺灣高中音樂教科書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易瑩(2014)。高中音樂教科書歌曲教材之生命教育相關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麗月(2003)。音樂基礎訓練的知與行。臺北:文化大學。
姚世澤(2012)。臺灣音樂教育的回顧與展望。臺灣教育,674,54-60。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4)。我國中小學教科書審定機制整合研究之研究報告。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49/NAER-102-12-G-1-01-00-1-03.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7)。高級中等學校及國民中小學教科用書審查基準。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課程手冊。新北:國家教育研究院。
康謳(1984)。音樂教材教法與實習。臺北:天同。
張哲榕(2014)。學校音樂欣賞教學模式之建構與詮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哲榕(2022)。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音樂乙版上冊。臺北:華興文教。
教育部(1971)。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
教育部(1983)。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
教育部(1995)。高級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
教育部(2005)。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音樂」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4,2018,2020)。高級中等學校教科用書審定辦法。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藝術領域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科書審定資訊網【學期公告用書】(2022)。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s://textbooks.naer.edu.tw/openbook.aspx (2022-07)
章菀庭(2022)。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音樂教科書素養導向教材設計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莊敏仁(2012)。兒童唱歌聲音與歌唱調性感之研究。臺北:東和音樂。
許力云(2013)。臺灣福佬、客家、原住民語系歌曲於職校音樂教科書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許育典、凌赫(2007)。教科書審定制的合憲性探討。東吳法律學報,19 (1),1-50。
許常惠(1997)。音樂百科手冊。臺北:全音。
許雲卿(1993)。國民小學音樂科演唱教學研究。臺北:全音。
許麗雅(2007)。台語歌曲之語言聲調與曲調的關係研究-以蕭泰然創作《出外人》與《上美的花》二首歌曲為例。藝術學報,80,143-174。
郭丁熒(2021)。不同背景高中生的學生角色知覺之分析比較。教育學誌,45,1-49。
陳昭儀(2006)。傑出音樂家創作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1,221-239。
陳美然(2012)。以音樂欣賞結合音感、認譜、演唱、演奏、創作教學。國教新知,59 (2),2-7。
陳美然(2016)。從美感教育談音樂教師的美感素養、角色定位及音樂課程設計原則。國教新知,63 (2),19-27。
陳若曦(2017)。國民小學音樂課程教科書歌唱教材曲調特性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曉雰(2018)。臺灣高中音樂課課程發展。臺北:五南。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
黃政傑(1998)。建立優良的教科書審定制度。課程與教學季刊,1 (1),1-16。
黃政傑(2003)。重建教科書的概念與實務。課程與教學,6 (1),1-12。
黃國彥(2000)。內容分析法。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710/ (2022-05-17)
黃顯華、徐慧璇(2006)。臺灣課程改革理論基礎再思。課程研究,1 (2),21-45。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法,載於楊國樞(主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十三版,下冊)。臺北:東華書局。
楊國揚(2012)。論壇:新國教下談教科書變革,淺談高級中等學校教科書的審定。教科書研究,5 (2),137-141。
楊國揚、黃政傑、尤丁玫、王立心、張復萌、陳莉婷、陳麗華、彭致翎(2020)。論壇:教科書制度的變革與挑戰。教科書研究,13 (3),103-135。
楊智穎(2011)。臺灣百年教科書演進歷程與脈絡:政策與制度。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教科書百年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63-87。
楊智穎、歐用生(2011)。教科書百年演進歷程與脈絡:教育思潮。載於國家教育研究院(主編),教科書百年演進國際學術研討會,3-32。
溫賢咏(2020)。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藝術領域音樂上冊。臺北:華興文教。
劉芝妤(2022)。高中音樂教科書融入教育議題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歐用生 (1996)。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29-25。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5)。落實教科書審定制度。國立編譯館通訊,8 (4),11-14。
潘宇文(1999)。合唱基礎教學之方法與應用。國教天地,134,30-47。
潘宇文(2011)。學校歌唱教學內涵與實務之研究。臺北:五南。
潘家琳(2012)。淺談臺灣音樂創作之思維-靈感與轉化。國教新知,59 (2),17-26。
蔡永凱(2016)。從調性到非調性歷史之必然?!─大時代下的荀貝格。PAR表演藝術雜誌,284,74-76。
鄭方靖(1995)。乘著歌聲的翅膀。臺北:臺灣書店。
鄭方靖(2003)。從柯大宜音樂教學法探討臺灣音樂教育本土化之實踐方向。高雄:復文。
鄭世仁(1992)。揭開「教科書」的面紗。國立教育資料館館訊,18,1-7。
鄭世仁(2000)。教科書。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809/ (2022-04-20)
黎翁斯坦著,潘皇龍譯(1989)。音樂的結構與風格。臺北:全音。
賴美鈴(2002)。日治時期臺灣音樂教科書研究。藝術教育研究,3,35-36。
賴美鈴(2016)。走過一甲子的臺灣音樂教育|課程標準/綱要和教科書的演變。美育,211,32-42。
戴寶村(2016)。皇民、國民、公民-百年來教科書演變。臺灣學通訊,93, 5-8。
薛文瑤(2021)。高中音樂教科書之東南亞地區音樂及其與新住民文化之相關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藍順德(2003)。教科書審定制度運作之問題檢討與改進建議。課程與教學,6 (1),13-26。
藍順德(2006)。教科書政策與制度。臺北:五南。
二、外文
Berelson, B. (1952). Content analysis i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Glencoe, Illinois: The Free Press.
Brinson, B. A. (1996). Choral music methods and materials: Developing successful choral programs, grades 5 to 12. New York, NY: Schirmer Books.
Callison, D. (2003). Textbook. School Library Media Activities Monthly, 19(8), 31-40.
Dodson, M. (2019, May 20). Why Do You Write Songs? And Why Is It Important To Know? Songwriting. https://songtown.com/on-songwriting/why-do-you-write-songs/
Humphreys, J. (2004). Bridging the Gap: Popular Music and Music Education. MENC: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Kamien, R. (1990). Music: An appreciation. New York, NY: McGraw-Hill.
Kimball, C. (2006). Song: A Guide to Art Song Style and Literature. Wisconsin: Hal Leonard.
Ornstein, A. C. (1994). The textbook-driven curriculum. The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69(3), 70-85.
Schellenberg, M. (2012). Does Language Determine Music in Tone Languages? Ethnomusicology, 56, 266–278. https://doi.org/10.5406/ethnomusicology.56.2.0266
Ure, K. (2021). Elements of Music Composition: Organicism. Coherence. Comprehensibility. Independently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