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佩賢
Lin, Pei-Hsien
論文名稱: 創意思考技法應用於文化創意產業商品設計及商品滿意度研究-以臺灣動物擬人化商品為例
A study of Creative Thinking Techniques on the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s Products Design and Product Satisfaction– Formosan Animals Image of Personification Products as The Example
指導教授: 潘裕豐
Pan, Yu-Fo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
Continuing Education Master's Program of Creativity Development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3
中文關鍵詞: 文化創意產業商品設計商品設計流程創意思考技法臺灣動物擬人化滿意度
英文關鍵詞: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s product design, Product design process, Creativity thinking techniques, Personification of animal, Satisfacarion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10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8下載:3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創意思考技法」應用於文化創意產業商品設計及商品滿意度研究,以臺灣動物擬人化商品為例。本研究目的為建構一創新之文化創意產業商品設計流程,於流程中融入創意思考技法之運用,運用流程進行設計後產生文化創意商品,展示後,調查瞭解大眾對於此商品之滿意度,是否達到經濟與精神的雙重提昇。歸納本研究結果如下:一、創意思考技法融入幫助創意思考。二、本流程具有實用性,經修改後完整循環性。三、大眾對本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商品之滿意度,受到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瞭解認知、角色塑造與設定、角色呈現之媒材影響。四、快樂是文創商品銷售之重要因素,而創意是製造快樂的重要關鍵。根據本研究之發現與省思,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後續設計及研究之參考。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creative thinking techniques on the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s products design and satisfaction. It takes the Formosan animals’ image of personification products as the exampl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build a process to desig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s product. Then integrated creative thinking techniques into the process. After using process, produced and displayed the products. Investigated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roducts with the public, whether to raise the economic and spiritua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Creative thinking techniques help the thinking more creative. 2. This process is practical, as amended, to complete the recurrence nature. 3. The public satisfaction with the products influenced by cognitio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the role of shaping, and the presentation mediums. 4. Happines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and creativity is the key to manufacturing happines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and reflection, the researcher makes recommendations for reference subsequent design and research.

    致 謝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文化 8 第二節 文化創意產業 10 第三節 創造力理論基礎 18 第四節 創意思考技法 24 第五節 臺灣動物擬人化 31 第六節 小結 3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調查 38 第三節 研究工具與方法 39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42 第一節 建構創新文化創意產業商品之設計流程 42 第二節 商品製作過程與步驟 48 第三節 商品成品 54 第四節 網路問卷呈現結果 88 第五節 展覽與商品體驗 139 第六節 綜合討論 15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5 第一節 結論 155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172 參考文獻 175 附件一:角色扮演法應用 180 附錄二:KJ法的運用圖解 187

    壹、中文部分
    川喜多二郎(1986)。KJ法。日本東京:中央公論社。
    王貞婉(2007)。動物代言角色臉部設計感性意象之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
    王榆捷(2008)。自創品牌之玩偶形象企劃與商品設計研究-以Funny Nini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文化創意產業專案辦公室(2014/11/20)。新加坡創意產業與發展策略概述。2010年6月30日,取自:http://cci.culture.tw/cci/cci/market_detail.php?sn=3882。
    李分明、莊耀輝(2008)。創意思考。新北市:新文京開發。
    貝聿銘(民99年2月12日)。貝聿銘:中國新建築缺少自己的文化味道。大紀元。民103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epochtimes.com/b5/10/2/12/n2817997.htm
    林榮泰(2009)。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從感性科技、人性設計與文化創意談起。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1(1),32-42。
    林筱烜(2014)。動畫創作《夜深了》之創作論述- 動物角色意涵及設計之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
    林怡伸(2003)。吉祥物臉部構造認知與偏好度關係之研究-以奧運為例。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周德禎(2011)。文化創意產業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易家睫(2007)。公仔代言的設計模式與行銷應用。實踐大學,臺北。
    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2003)。香港創意產業基線研究。香港:香港大學文化政策研究中心。
    徐啟賢、林榮泰(2011)。文化產品設計程序。設計學報,16(4),1-18。
    夏學理、秦嘉媛、洪琬喻、陳國政、施沛琳、謝知達、陳怡君(2011)。文化創意產業概論。臺北市:五南。
    郭瓊俐(2003)。品牌策略。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康文玲(2014)。文創產業與創意生活。萬國法律,194,2-16。
    黃惇勝(1995)。台灣式KJ 法原理與技術:邁向21世紀改造台灣的思考武器。臺北市:聯經。
    黃惇勝(2004)。創造思考工程化及其訓練課程設計。課程與教學技刊。7(1),31-46。
    楊宜芬(2010)。台灣文創產業地方發展新契機。臺灣經濟研究月刊,33(7),77-85。
    楊琇君(2002)。可愛造形之比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臺北。
    黃伯康(2005)。宏觀創意 矛盾•融合•創意。香港:三聯書店。
    黃家萱(2012)。擬人化動物廣告效果意涵-從動作與情感看擬人化程度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覃冠豪(2013)。第五波產業革命-文化創鑫。臺北市:上奇資訊。
    張世慧(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張紜瑄(2014)。「擬人化」角色圖像流行現象之分析研究-「角色經濟」的詮釋與設計。臺中科技大學,臺中。
    張焱(2014/12/22)。韓國文化產業概念界定及歷史淵源。2013年1月10日,取自: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n/2013/0110/c354159-20161138.html
    張克榮(監制)、張克榮(導演)(民93)。華人縱橫天下【紀錄片】。取自映象國際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臺北市洲子街60號。
    漢寶德(2014)。文化與文創。臺北市:聯經。
    管倖生、阮綠茵、王明堂、王藍亭、李佩玲、高新發、黃鈴池、黃瑞菘、陳思聰、陳雍正、張文山、郭辰嘉、楊基昌、楊清田、童鼎鈞、董皇志、鄭建華、盧麗淑(2010)。設計研究方法。台北縣:全華圖書。
    翟翠娟(2009)。標誌藝術中的趣味動物。包装工程。30(2),167-168。
    廖世璋(2011)。文化創意產業。新北市:巨流。
    潘裕豐、原來、孫易新、黃惇勝、游建弘、蕭詠今、張雨霖、邱發忠、陳學志、許和捷(2013)。創造力關鍵思考技法。臺北市:華騰文化。
    潘裕豐(2006)。創造思考教學與策略。中華資優教育學會年會。臺北市。
    潘裕豐(2006)。為何及如何做創意教學。生活科技教育,39(2),38-55。
    劉文譚譯(1989)。六大美學理念史。台北:聯經出版社。原著:Taterkiewicz, W.(1980).
    劉新圓(2014/11/20)。文化產業政策的形成。2004年10月14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3/EC-R-093-009.htm。
    劉宜銘(2011)。台灣保育類動物系列產品創新設計-以創意市集商品為例。華梵大學,新北。
    賴聲川(2006)。賴聲川的創意學。臺北:天下雜誌。
    賴重嘉(2010)。台灣超商公仔的發展及設計方向之相關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臺南。
    蕭明瑜(2011)。文化創意與設計轉化案例解析。朝陽學報,16,69-91。
    關懷生命協會(2014/1/2)。黃宗慧教授談文學中「動物」與「人」的界線。2012年8月16日,取自:http://www.lca.org.tw/column/node/2324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4/1/2)。何謂設計?【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網頁】。取自http://www.tipo.gov.tw/ct.asp?xItem=502698&ctNode=7633&mp=1

    貳、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3).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 Y.: Springer-Verlag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Amabile, T. M. (2013). Componential Theory of Creativit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Aggarwal, P., & McGill, A. L. (2007). Is that car smiling at me? Schema congruity as a basis for evaluating anthropomorphized products.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34(4), 468-479.
    Benedict, Ruth(1934). Patterns of Culture.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Edward Burnett Tylor(1871).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Albemarle street.
    Fishbein, M. and Ajzen, I.(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sion-Wesley.
    Gove, P. B. (1973).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臺北市:新月圖書公司。
    Howard, J. A., & Sheth, J. N. (1967). The theory of buyer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Kroeber, A. L. & Kluckhohn, Clyde (1952). 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Olson, D. W. (1973). Tecnol-o-gee. Raleigh: North Carolina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Office of Publications.
    Oliver, R. L. (1980). A cognitive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satisfaction decis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7(4), 460-469.
    Schiffman, L. G. & Kanuk, L. L. (2000).Consumer Behavior,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Terry Flew(2011). Cultur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Australia. Taiwanese Journal of WTO Studies, 18(1), 1-23.
    Wallas, G. (1926). The arts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 Brace and Worl.
    W. B. Dodds, K. B. Monroe and D. Grewal(1991). 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product Evalu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8(3), 307-319.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