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純暖
論文名稱: 臺北縣國民小學認輔志工社會支持、心理賦權增能感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研究
指導教授: 沈慶盈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7
中文關鍵詞: 認輔制度認輔志工社會支持心理賦權增能感工作滿意充權
英文關鍵詞: Empowerment, Social support, Work satisfa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88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輔導人力不足,乃是目前國內各級學校推展學校輔導工作的最大困難,也因此,開始有了認輔志工的人力資源運用,然而認輔志工從事認輔工作時,與認輔教師ㄧ樣會遭遇到相似困境,因此,如何讓認輔志工在從事學校認輔工作時,具有持續性且降低流動率提升其工作滿意度,成為學校輔導工作者一個當前的課題。增加工作滿意度的因素很多,增加志工的社會支持、及運用心理賦權增能感為內在激勵方法,則是方法之ㄧ。
    本研究以臺北縣國小認輔志工為調查對象,共發出360份問卷,回收345份,有效樣本數為335人,旨在探討了解認輔志工社會支持、心理賦權增能感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法,運用平均數分析、單因數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Spearman等級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來回答本研究待答問題。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ㄧ、在社會支持度方面, 國小認輔志工社會支持度為中間偏高程度。個人背景變項中,未婚、年資較淺、退休人員之認輔志工,其社會支持感較高。
    二、在心理賦權增能感方面,國小認輔志工心理賦權增能感為中間程度。個 人背景變項中,男性、年齡較大、服務年資較深、無育有子女、教育程度較高之認輔志工,其心理賦權增能感較高。而社會支持與心理賦權增能感為顯著正相關。
    三、在工作滿意度方面,國小認輔志工工作滿意度為中間偏高的程度。個人背景變項中男性、未婚、年資較淺、受過相關訓練、無育有子女者,其工作滿意度較高。而社會支持、心理賦權增能感與工作滿意度為顯著正相關。
    四、階層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社會支持的學校行政支持與工作夥伴支持,及心理賦權增能感的影響力、能力與自我決策五個變項對工作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共可解釋工作滿意度變異量的61.2%。
    本研究得知社會支持及心理賦權確實對認輔志工工作滿意度有正向之效果及預測力,因此,建議學校機關除可加強對認輔志工的培力與受訓,另外,學校行政更要努力營造一個讓志工舒適且具激勵的身、心的工作氛圍作為提升工作滿意度之良策。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work satisfaction of adoption-guidance volunte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This study us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collect data. A total of 335 valid questionnaires was analyzed by using mean,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s.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some conclusions were as follows,
    1.Social support: The sense of social support of adoption-guidance volunte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was middle-high. And, the sense of social support was better when they were single, low-seniority, and retired.
    2.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The sens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of adoption-guidance volunte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was middle. The sens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was better when they were male, high-age, high-seniority, no child, and high education level. And, there was positi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n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3.Work satisfaction: The level of work satisfaction of adoption-guidance volunte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was middle-high. The level of work satisfaction was better when they were male, single, low-seniority, trained, and no child. And, there was positi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n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work satisfaction.
    4.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 in regression mode of perception of social support,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work satisfaction concludes that administratively support ,partners’ support, impact, competence, self-determination could affect work satisfaction. These five factors could explain the 61.2﹪of the total variance in work satisfaction.
    In sum, this research found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have the forward effect and prediction to work satisfaction. Therefore, it suggested that the school institution may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to adoption-guidance volunteers. Moreover,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must strive to build a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and encouraging working atmosphere that make adoption-guidance volunteers promote work satisfaction.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1 第二節 重要名詞釋義……………………………………………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認輔制度與認輔志工……………………………………9 第二節 社會支持的內涵與相關研究……………………………15 第三節 心理賦權增能的內涵與相關研究………………………27 第四節 工作滿意度的內涵與相關研究…………………………39 第五節 社會支持、心理賦權增能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5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6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方法……………………………………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受訪者基本資料分析……………………………………75 第二節 國小認輔志工社會支持分析……………………………79 第三節 國小認輔志工心理賦權增能感分析……………………90 第四節 國小認輔志工工作滿意度分析…………………………103 第五節 國小認輔志工社會支持、心理賦權增能感、工作滿意 度之相關情形……………………………………………113 第六節 國小認輔志工背景變項、社會支持、心理賦權增 能感對工作滿意度之預測分析…………………………11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21 第二節 建議………………………………………………………124 參考文獻 ……………………………………………………………129 附錄一預試問卷 ……………………………………………………140 附錄二正式問卷 ……………………………………………………144

    一、中文部分
    井敏珠(1991)。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之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尤正廷(2006)。刑事警察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及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南區、東區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王永琳(2001)。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授能認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成榮(1994)。工作與家庭衝突對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公務人員為例。私立東吳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秀珍(1997)。護理人員工作相關灌能之探討:比較護理人員實際感受與期望間之差異。台北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郁智(2004)。護理人員留任意願因素之研究。慈濟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王素蘭(2006)。退休人員擔任志工者之社會支持、生活適應對參與志願服務動機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台北市政府(1992)。台北市公私立國民小學認輔工作實施要點。台北:台北市政府。
    何俊賢(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女性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秋月(1999)。子女知覺父母婚姻暴力經驗、社會支持及共依附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德順(2003)。志工參與社區服務之工作投入與滿意度之研究-以松山區民生社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靜吉(1994)。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呂學榮(2006)。臺灣公部門社工知覺之督導風格、充權感受與工作滿足感相關研究。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再發(2003)。高雄縣市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英蘭(2006)。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價值觀、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高屏地區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周武昌(1998)。國民中學認輔制度之研究—以四所國中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世慶(2006)。國民中學認輔志工方案評鑑之個案研究:彰權益能評鑑取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利俐(2003)。家長參與學校志工組織個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欣怡(2005)。公共衛生人員之組織充能,心理充能與工作滿意度,組織 承諾相關因素之探討。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少茹(2004)。臺北市扶輪社社員參與社會服務滿足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秀英(2003)。婦女參與志願服務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以花蓮地區祥和計畫志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麗美(1997)。國中實習教師的社會支持、教學困擾、教師效能及教師承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未出版,台北。
    邱瓊慧(1988)。社會支持與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及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孋娟(1984)。志願服務人員工作動機與工作滿足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洪秀珍(2000)。高雄縣單親婦女社會支持、社會參與與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洪玲茹(2002)。社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社會支援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立社教機構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徐嘉君(2008)。 國際觀光旅館從業人員心理賦能與組織犬儒關係之研究。
    南華大學旅遊學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徐靜芳(2003)。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翁進勳(2002)。台北市國民中小學校警工作滿意度與服務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馬家媛(2003)。員工授權賦能的認知對其工作態度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張心怡(2002)。國民中學校長授能領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台北。
    張木榮 (2004)。國民小學認輔教師輔導困境及因應策略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張美雲 (2006)。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社會支持、親職壓力與賦權增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
    張佩娟(2003)。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雲林醫院員工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張郁芬(2001)。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振山(2005)。組織文化和領導風格對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工作行為之影響-以雲林縣政府地政機關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鈞惠(2005)。社區保健志工充能程度、組織承諾以及服務工作績效評估量表之編製及其應用之先驅性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雯琦(2006)。國中認輔志工服務動機、內容及困境之探討。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毓凌(2004)。研究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以臺北縣市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麗春、劉潔心、李怡娟、廖靜宜、林欣怡(2006)基層醫療保健人員組織充能、心理充能對組織承諾及工作滿足度影響之研究。實證護理,2(1),5-13。
    教育部(1991)。輔導工作六年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5)。教育部推動認輔制度實施要點。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教育部(1998a)。青少年輔導計畫。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8b)。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台北:教育部。
    曹瓊華(2004)。國民中學認輔教師對認輔制度之認知、實施困境及相關輔導策略應用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莊博貴(2003)。兩岸員工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 之研究-以某電纜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未出版,台南。
    郭逸瑄(2002)。高級中學校長領導行為與教師賦權增能關係之研究。淡江大學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郭雅惠(2007)。臺北縣國民小學圖書館志工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宜佳(2004)。員工賦權知覺、服務補救表現、工作滿意度及離職傾向之相關性研究-以台灣某連鎖國際觀光旅館之附屬餐廳為例。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秋蓉(2000)。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義務工作的動機和滿意度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美琳(2002)。運用志工從事學童認輔工作之調查-- -以台北縣市國小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珮菁(2007)。中壢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相關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榮富(1997)。國民小學認輔制度的探討—以三位實際工作者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慧芳(2006)。女性軍訓教官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靜萱(2008)。志工參與動機、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以慈濟基金會志工為例。大業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單小琳(1988)。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
    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士雄(2001)。學校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高雄。
    馮琬婷(2008)。桃園縣國中教師彰權益能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明慧(1987)。志願服務機構組織環境與志願工作作者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張老師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 珊(2004)。護理人員賦權、組織承諾與工作滿足感之相關性及其預測因子,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敏榮(2003)。高級中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滿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惠貞(1999)。國民中學學生的社會計量地位與社會支援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 蒂(1988)。生命線志願工作人員工作價值與工作滿足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楊敏珊(1996)。基層公務人員組織授能之研究-台北市鄉鎮市公所人員工作意願之實證分析。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未出版,台北。
    楊潤澤(2006)。台北縣戶政事務所志工服務動機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長青(2001)。團隊成員認知賦能對個人創新性關係之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運楨(2002)。臺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賦權增能。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建彬(2003)。國小學校義工工作滿意度及持續服務意願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榮哲(2004)。女警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威德(1994)。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潘安堂(2001)。國民小學教師授能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潘依玲 (2005)。彰化縣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服務學習的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潘玟諺(2004)。博物館義工個人背景、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梅燕(2007)。學校志工領導與志工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秀足(2000)。已婚男女研究生學習與家庭衝突、因應策略及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崇趁(1995)。輔制度的教育價值與時代意義。學生輔導,36,12-15。
    鄭燕莉(2007)。我國大學院校軍訓教官工作投入、社會支持與工作滿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領導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麗珍(2002)。增強權能理論與倡導。載於宋麗玉、曾華源、施教育、鄭麗珍(2002)社會工作理論:處遇模式與案例分析。台北:洪葉。
    蕭玉玫(2007)。三位婚姻暴力受暴婦女之賦能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慶璋(2004)。服務業員工參與制對工作滿足、組織承諾與工作投入之實證研究。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賴昆宏(2006)。社會支持、孤寂感與休閒活度參與對老人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以台中地區長青學苑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添發(2003)。校園說故事義工活動現況與推展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龍玉琴(2005)。國小認輔志工參與認輔方案經驗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秉育(2001)。玉山國家公園解說志工參與動機、制控信念與工作滿意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鍾任琴(1990)。救國團基層社會團務組織氣氛與義務工作同志工作滿足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聰洲(2005)。察社會支持度與工作壓力關聯性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
    闕美華(2000)。國中小學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魏千金(2000)。權賦能與工作態度之研究-以護理人員為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羅世輝、湯雅云 (2003),內外控人格特質與授權賦能認知對工作滿足之影響─以金融保險業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3(1),1-19。
    二、英文部分
    Alderfer,C.P.(1972).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Need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The Free Press, New York.
    Bandura, A. (1977).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Psychology Review, 84, 191-215.
    Caplan, G. (1974). Soci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Behavioral Publications, New York.
    Chu, C. l. , Hsu H. M. , Price, j. L. & Lee, J. Y. (2003). Job satisfaction of hospital nurses: an empirical test of a causal model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Nursing Review, 50, 176-182.
    Cobb,A. T. (1982).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coalition membership: An expectancy model of individual choice.Group and Organization Studies, 7(3),195-319.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 310-357.
    Conger, J. A. & Kanungo, R. N. (1988),The empowerment process: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Academic of Management review, 13(3), 471-482.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s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New York.
    Dewettinck, K., Singh, J., & Buyens, D. (2003).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workplace: Reviewing the empowerment effects on critical work outcome.Europe-Asia Studies, 16(1), 241-264
    Eylon, D. (1998). Understanding empowerment and resolving its paradox. Journal of Management.History, 4(1): 16-28.
    Fulford, M. D. and C. A.(1995). The impact of empowerment on service employees. 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 7(1), 161-175
    Hackman, J. R. and G. R. Oldham, (1980), Work Redesign. Reading, MA: Addision-Wesley, Publishing Co, pp40-75
    Herzberg, F., Mansner, B. and Snyderman, B. B. (1959).The Motivation to Work,John Wiley and Sons, New York.
    Homans, G. G. (1961). Social Behavior: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t and Brace.
    Thomas&Volthouse,1990 Thomas, K.W. and Velthouse, B. A.(1990),Cognitive elements of empowerment: An interpretive model of intrinsic task motiv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4), 666-681.
    Hoppock, R. (1935)Job Satisfaction, Harper and Brother,New York.
    Hulin, C. L., and Smith, P. C. (1965).A Linear Model of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9, 209-216.
    Ilsley, P. J. (1990). Enhancing the volunteer experience.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Kahn, R. L., Wolfe, D. M., Quinn, R. P., Snoek, J. D., & Rosenthal, R. A. (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u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New York: John Wiley.
    Kalleberg, A. L.(1977). Work value and job reward : a theory of job satisfac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2, 124-143.
    Kirkman, B. L. & Rosen, B. (1999). Beyond self-management: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eam empower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2(1),58-74.
    Spreitzer, G.M., Kizilos, M.A., & Nason, S.W. (1997). A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nd Effectiveness. Satisfaction, and Strai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3,(5)679–704
    Porter, L. W. and Lawler, E. E. (1968). Managerial Attitude and Performance, Dorsey Press, Illinois.
    Sarason, I. G., Levine, H. M., Basham, R. B., and Sarason, B. R. (1983). Social Environment and Smoking Initiation: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 127-139.
    Savery, L. K., (1988).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Reaction of an Employee.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3(1), 27-31.
    Shinn, M., Lehmann, S., & Wong, N. W. (1984). Social interaction and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 55-76.
    Sigler, T. H., & Pearson, C. M. (2000). Creating an empowering culture: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 culture and perceptions of empowerment. Journal of Quality Managerment, 5, 27-52.
    Smith, P.C., Kendall, L.M. & Hulin, C.L. (1969) 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Chicago: Rand McNally.
    Spreitzer, G. M. (1995).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in the workplace: Dimensions, 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38(5), 1442-1465.
    Vroom, V. H. (1964).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Wallerstein, N. (1992). Powerlessness, empowerment & health: Implication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m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Promotion, 6(3), 197-205.
    Wallerstein, N., & Bernstein, E. (1994).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empowerment. participatory education & health. Health Educa- tion Quarterly, 21(2), 141-148.
    Zerwekh, J. V. (1992). The practice of empowerment and coercion by expert public health nurses. Imag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24(2), 101-105.
    Zimmerman, M. A. (1990). Taking aim on empowerment research: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psychological conce- p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8, 169- 177.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