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于世青
Yu, Shih-Ching
論文名稱: 「KUSO」與閱聽人之關係——以龍之家族樂團為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USO」 and Audiences -- A Case Study of Dragon Family Band
指導教授: 何康國
Ho, Kang-Ku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6
中文關鍵詞: KUSO閱聽人龍之家族
英文關鍵詞: KUSO, Audience, Dragon Family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60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15下載:25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KUSO」一詞源自於日文,透過網路詞語的借用與時間演化,使「KUSO」在中文語意上有別於日語的解釋。中文脈絡裡的「KUSO」,係指以諧擬、嘲諷其他文本為主要特徵的幽默文本,利用並置、拼湊等方式對於一個或多個原始文本進行的再創作。

    顯而易見的是,「KUSO」一詞未出現在中文脈絡前,也是有其概念之文本存在的。而本研究針對當前所知的「KUSO」一詞,依此詞在中文脈絡誕生、於學術裡也有較明確定義後,根據眾多文獻整理可以得知「KUSO」文本的平台與形式,從早期多半在網路上以文字、圖像、音樂、影像……等方式呈現,近而也有以表演藝術方式呈現之。

    「龍之家族」樂團其團員原為五月天樂團的技師們,主要負責協助五月天處理器材、試音與彩排……等。擁有搖滾樂背景,且熟知彈奏五月天歌曲的團員們,經常於試音、彩排時擅改歌詞、即興接歌,利用工作之時自娛娛人隨性演出。由技師團團員組成的「龍之家族」樂團,於2005年首次舉辦售票演出,並以五月天Final Home 演唱會為文本,篡位擔任五月天五人職位,「KUSO」其演唱會內容。接著在2010年、2013年亦分別「KUSO」五月天「DNA」與「諾亞方舟」演唱會內容,進行售票演出。

    本研究將以「龍之家族」樂團為例,了解表演者如何將演唱會文本進行KUSO文本的再造(其所使用的文本符號以及挪用方式、呈現手法與其之心態),亦試著探討KUSO現象與「閱聽人」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

    關鍵字:KUSO、龍之家族、閱聽人

    Abstract

    “KUSO” is a term originated in Japanese.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word into Taiwan’s internet world and several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meaning of “KUSO” in Chinese became different from its original meaning in Japanese. In Chinese, “KUSO” means a humorous work making fun of another work by parody or ironic imitation. In other word, “KUSO” is a process or product of re-creating one or more original works by juxtaposition or collage.

    Obviously, before the term “KUSO” appears in Chinese, works with similar concept already exist. However, only after this term show up in Chinese, the academic world could finally develop a clearer definition for this kind of works. Previous study shows that the “KUSO” works often appear on the internet as words, images, music, video, etc. in the early days, and then developed into the form of performing art recently.

    The members of the rock band “Dragon Family” are former technicians who worked for another band “Mayday.” Their main job was to help “Mayday” with musical instrument adjustment, sound check, rehearsal, etc. Since they have rock music background and are familiar with every song of “Mayday,” they often change the lyrics or randomly mix-up different songs to amuse themselves and others when working. This formed-by-technicians rock band held their first commercial concert in 2005, using one of Mayday’s concerts “Final Home” as the base to KUSO, wherein they mimic Mayday’s five members on the stage. After that, in 2010 and 2013, they held two more commercial concerts which are humorous adaptations of Mayday’s concerts “DNA” and “NOW-HERE World Tour.”

    In the present research, the band “Dragon Family”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performer’s methods and attitude of adaptation, the style of re-creation, and the signs used in the works. In addition, this research also seeks to figure out the meaning potentials between the phenomenon of “KUSO” and the audience.

    Keywords: KUSO, Dragon Family, audience

    目錄 謝誌 i 摘要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起源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 文獻回顧與相關概念探討 3 第一節 KUSO 3 一、KUSO現象與其文化脈絡之描述 3 二、KUSO文本相關結構概念 11 三、KUSO作品的展現平台與現場表演藝術 21 第二節 觀眾、閱聽人與迷 24 一、閱聽人與迷 24 二、閱聽人、迷與KUSO文本之關係 31 三、觀眾觀賞心態 37 第三節 「龍之家族」樂團與「五月天」樂團 40 一、簡述「五月天」樂團 40 二、簡述「龍之家族」樂團及其興起與表演型態 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50 第一節 研究方法 50 一、參與觀察法 50 二、問卷分析法 55 三、半結構式訪談法 55 四、文本分析法 55 第二節 研究假設與限制 56 一、現場觀眾與原始文本間之關係 56 二、KUSO文本作者與原始文本間之關係 56 三、KUSO文本作者與現場觀眾之關係 56 第三節 訪談對象及訪談提綱 57 一、針對參予現場表演觀眾之提問 57 二、針對表演者之提問 58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59 第一節 觀眾組成 59 第二節 觀眾對於KUSO文本再造之相關心態描述 67 一、觀眾背景描述 67 二、表演訊息與觀賞動機描述 68 三、觀眾觀看KUSO表演的感受描述 70 四、KUSO表演使觀眾感受特別之處 72 五、未來再次觀看龍之家族的可能心態描述 78 六、觀看KUSO文本後再次觀賞原始文本的心態描述 79 第三節 龍之家族對於原始文本再造相關心態之描述 81 一、龍之家族再造文本之背景描述 81 二、文本更動及創作過程描述 84 三、未來展望與自我文本的創造可能性 86 第四節 KUSO文本與原始文本之探討 87 一、KUSO文本與原始文本之關係 87 二、KUSO文本與KUSO文本閱聽人之關係 94 第五章 結論與後續研究建議 99 第一節 歸納與結論 99 一、創作者的呈現方式與意圖 99 二、「閱聽人」觀看「龍之家族」可能存在的心理感受與行為 100 三、閱聽人與文本之關係描述 101 四、「KUSO」利益與「龍之家族」未來可能 103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105 參考書目 107 附錄 113 附錄一 問卷 113 附錄二 訪談逐字稿 116 受訪觀眾逐字稿 116 受訪表演者逐字稿 140 附錄三 龍之家族觀看心得(轉載自PTT) 154 《[心得]8/25 龍之家族 諾亞翻桌》 154 《[心得] 諾亞翻桌,我們都要變成綻放的花朵!》 160 《[心得] 遲來的0825龍之家族諾亞翻桌之雜草重生演唱會》 167

    參考書目
    英文論文
    Abercrombie& Longhurst, BrainNick. (1998).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Performance and Imagination. London: Sage.
    AltmanRick. (1999). Film/Genre. London: BFI Publishing.
    Baker& Nelson, R. E.T.,. (2005).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0), page 329-366.
    BakerMiner, A. S., & Eesley, D. T.T.,. (2003). Improvising firms: bricolage, account giving and improvisational competencies in the founding process . USA: Research Policy.
    BakhtinMikhail. (1984). Rabelais and His World. (IswolskyHélène, 譯者) Bloomington.
    CantrilHadley. (1966). The pattern of human concerns. 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de CerteauM. (1988).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DouglasMary. (1975). Implicit Meanings. London: Routledge & Paul.
    HutcheonLinda. (1985). A Theory of Parody: The Teachings of Twentieth-Century Art Forms. London: Routledge.
    JenkinsHenry. (1992). Textual Poachers:Television Fans and Participatory Culture. New York: New York:Routledge.
    KristevaJulia. (1986). Kristeva Read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asswellDwightHarold. (1927). Propaganda Technique in World War One . MA: MIT Press.
    LehtonenM. (2000). The Cultural Analysis of Text. London: Sage.
    LiftonJayRobert. (1989). Thought Reform and the Psychology of Totalism——A Study of Brainwashing in China . NC: Chapel Hill and London.
    LouridasPanagiotis. (1999). Design as bricolage: Anthropology meets design thinking. Design Studies. Design Studies (20(6)), page 517-535.
    NashWalter. (1985). The Language of Humour: Style and Technique in Comic Discourse. Essex:Longman.
    RoseA.Margaret. (1993). Parody:Ancient, Modern, and Postomoder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sAlison. (1998). The Language of Humour. London: London: Routledge.
    WalesKatie. (1989). A Dictionary of Stylistics. London: Longman.
    中文論文
    王宜燕. (2012年10月). 閱聽人研究實踐轉向理論初探. 新文學研究 (一一三), 頁 39-75.
    王柏鈞. (2010). 放膽搞怪!KUSO文化與公共領域發展現況之分析. 台北市: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石武耕. (2006). KUSO:對象徵秩序的裝瘋賣傻. 台北市: 國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佳玲. (2010). 談「共同」的想像建構:從政論節目到諧仿節目「全民大悶鍋」. 新竹: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君. (2009). 低限馬戲——亂夏宇詩的遊戲策略. 彰化: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張志成. (2009). KUSO——亂設計. 台北市: 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哲豪. (2010). 影迷的盛宴:台北金馬影展觀眾的儀式性參與.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巧陵. (2007). 當代「笑話」之研究. 台中: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意文. (2009). 創新產品的資源拼湊與價值實現之研究:採新資源基礎觀點之定性與定量分析.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劉慧雯. (2013). 建構倫理閱聽人:從機緣分析角度理解臉書提供的社交可能性. 台北: 中華傳播學會.
    蔡佩錞. (2012). 大稻埕變大藝埕:文化創業者的中介與拼湊行為.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致仁. (2011). 嘻哈現場表演的儀式構成與參與研究:以拷秋勤為例.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妙如. (1996). 過度的閱聽人:「迷」之初探 . 嘉義: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紓筠、林佳儀. (2005). 我 KUSO,故我在:從台灣網路 KUSO 現象探討閱 聽人主體性. 亞洲數位傳播內容與科技研究生研討會. 台北市: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
    羅蓉蓉. (2006). KUSO創作及其行銷意含之探索性研究‭-‬以巴哈姆特為例. 嘉義縣: 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中文書籍
    Aristotle. (2001). 詩學. (陳中梅, 譯者) 台北: 商務.
    GiddensAnthony. (2002). 現代性與自我認同. (趙旭東, 譯者) 左岸文化.
    GoffmanErving. (2012).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 (徐江敏、李姚軍, 譯者) 台北: 桂冠.
    HebdigeDick. (2005). 次文化:風格的意義. (蔡宜剛, 譯者) 台北: 巨流.
    HillsMatt. (2009). 探究迷文化(Fan Cultures). (朱華瑄, 譯者) 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KnoppGuido. (2006). 希特勒時代的孩子們. (王燕生、周祖生, 譯者) 人民文學出版社.
    Lévi-StraussClaude. (1989). 野性的思維. (李幼蒸, 譯者) 聯經.
    Plato. (2005). 柏拉圖文藝對話語錄. (朱光潛, 譯者) 台北: 網路與書.
    ReimerNodelman & MavisPerry. (2009). 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 (劉鳳芯、吳宜潔, 譯者) 台北: 天衛文化.
    StreatfeildDominic. (2012). 洗腦:操控心智的邪惡科學. (紀迺良, 譯者) 台北: 麥田.
    孟樊. (1998). 台灣當代新詩理論. 台北: 揚智文化.
    林永盛. (2004). 笑話一籮筐. 台北: 文揚工坊.
    林永盛. (2004). 笑話集中營. 台北: 文揚工坊.
    何康國. (2010). 我國表演藝術團體 組織定位與經營策略. 台北: 小雅音樂.
    陳望道. (1989). 修辭學發凡.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舒國治. (1994). 台北遊藝. (楊澤, 編輯) 七〇年代懺情錄.
    研究月報
    文化批判論壇第三十七場. (2006年2月25日). 粉都:迷文化研究. (朱偉誠,伍軒宏,范雲,柯裕棻,蔣淑貞, 編輯) 文化研究月報 (55).
    專輯
    五月天. (2008). 後青春期的詩. 台北: 相信音樂.
    五月天. (2004). 神的孩子都在跳舞. 台北: 滾石唱片.
    五月天. (2000). 愛情萬歲. 台北: 滾石唱片.
    杜德偉. (2004). 脫掉. 滾石唱片.
    草蜢. (1993). 寶貝對不起. 香港: 寶麗金.
    張學友. (1993). 香港: 寶麗金.
    葉啟田. (2011). 愛拼才會贏. 台北: 億陽.
    謝金燕. (2013). 跳針舞曲2013. 台北: 美樂帝.
    網路資料
    KUSO搞笑區. 擷取自 歐趴網: http://www.o-pass.com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2005). 擷取自 http://www.insightxplorer.com/specialtopic/kuso_0120_05.html
    新聞資料
    ETtoday 蕭采薇. (2013年9月29日). 擷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嚴爵包場挺五月天-mp魔幻力量讚-高速吸引你目光-160100128.html
    ETtoday 蕭采薇‭. (2013年9月1日). 擷取自 五月天技師團「龍之家族」惡搞開唱:胖達人,黑A黑A‭. (ETtoday影劇新聞‭| ETtoday‭新聞雲‭) ‬擷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901/264532‭.‬htm#ixzz2kmbWT2nV‬‬‬‬‬‬‬‬‬‬‬‬‬‬‬‬‬‬‬‬‬‬‬‬‬‬‬‬‬‬‬‬‬‬‬‬‬‬‬‬‬‬‬‬‬‬‬‬‬‬‬‬‬‬‬‬
    NOWnews 娛樂中心. (2013年9月1日). 擷取自 http://news.cts.com.tw/nownews/entertain/201309/201309011302889.html
    TVBS. (2013年11月12日). 擷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當掌聲響起-青春搖滾-五月天-演唱會之王-085300136.html
    大紀元 黃珊妮. (2013年9月1日). 擷取自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9/1/n3954397.htm龍之家族爆笑開唱-冠佑客串主播.html
    台灣新生報. (2013年1月1日). 擷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高捷跨年運量47人次新高-150504916.html
    自由時報 陳慧玲. (2013年9月1日). 擷取自 http://news.ltn.com.tw/news/entertainment/paper/709950
    東森新聞. (2013年7月16日). 擷取自 http://tw.news.yahoo.com/五月天-紅到荷蘭-新聞台介紹驚人紀錄-030025860.html
    蕭采薇ETtoday. (2012年4月30日). 五月天北京鳥巢開唱 10萬歌迷排人肉彩虹. 擷取自 http://star.ettoday.net/news/42766
    聯合新聞網 王筱君. (2013年9月1日). 擷取自 http://news.cts.com.tw/udn/entertain/201309/201309011302963.htm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