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蘋薇 Lee, Ping-Wei |
---|---|
論文名稱: |
歷史建築活化為劇院經營之研究—以PLAYground南村劇場為例 Research on the Revitaliz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for Theatre Operations: A Case Study of PLAYground Theater |
指導教授: |
何康國
Ho, Kang-Kuo |
口試委員: |
何康國
Ho, Kang-Kuo 王孟超 Wang, Austin 呂弘暉 Lu, Hung-Hui |
口試日期: | 2024/01/18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表演藝術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erforming Art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5 |
中文關鍵詞: | 歷史建築活化 、非典型劇場經營 、標租 、南村劇場 、四四南村 |
英文關鍵詞: | historic buildings revitalization, atypical theatre operation, lease by tender, PLAYground Theater, Four Four South Village |
研究方法: | 個案研究法 、 文件分析法 、 半結構式訪談法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40041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31 下載:1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歷史建築活化成為劇院經營的案例,以臺北市信義區的「PLAYground南村劇場」為研究個案,採用文獻分析、半結構式訪談、問卷調查及非參與式觀察,以大清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對此一非典型劇場之經營模式進行探討。
首先,以文獻分析法檢閱相關次級資料與政府機關檔案,藉此了解場域房舍從里民活動中心到決定出租委外的經過。接著,透過面對面與南村劇場經營方的訪談和參訪,探究劇場經營的議題和問題。同時,針對曾在南村劇場演出的團隊及工作人員發送線上問卷,調查其對該劇場的使用體驗和看法。最後,通過研究者多次實地觀察南村劇場,與相關資料蒐集,評估了其場地特色、演出狀況和發展定位。
研究結果發現,在信義區公所的標租政策下,南村劇場作為歷史建築活化為劇院的實際情況,顯示既有建築的再利用提供了私人機構經營中小型劇場獨特的優勢和挑戰,並提出了場地硬體設施、劇院品牌建立和行銷機制等方面的建議,以促進劇場的長期發展。
未來也可進一步研究比較不同私人機構營運歷史建築活化成劇場的經營策略和成功要素,以提供做為劇場文化藝術發展的參考依據。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case of historic buildings revitalization for theatre operations, focusing on the "PLAYground Theater" in the Xinyi District of Taipei City.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ncludes document analysi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non-participant observation, examining the atypical theatre operation model adopted by TsingHua Culture Media Corp.(TCMC).
Initially, through document analysis, secondary data, and government archives were reviewed to underst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venue from a community activity center to the decision to outsource for lease. Subsequently, face-to-face interview and visits with the management of PLAYground Theater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ater operation issues. Additionally, an online questionnaire was distributed to teams and staff who had performed at the PLAYground Theater to gather insights into their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regarding the theater. Finally, through multiple on-site visits and data collection, the researcher assessed the venue's characteristics, performance status, and developmental position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under the Xinyi District Office's lease policy, the PLAYground Theater's practical situation as a historic building transformed into a theatre highlights both uniqu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for private institutions operating small theaters.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concerning venue hardware facilities, theater brand establishment, and marketing mechanisms to facilitate the theater's long-term development.
Future research could further explore and compare the operational strategies and key success factors of historic buildings transformation into theaters operated by different private institutions. This comparative study aims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poi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endeavors within the theater industry.
于復華(2008)。劇場管理論集。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22)。臺灣百年歷史地圖。2022年11月20日 擷取自 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0)。「109年度加速文化內容開發與科技創新應用補助計畫」 補助名單公告。2024年1月31日 擷取自 https://taicca.tw/article/fe069431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1)。108年至109年度文化內容策進院績效評鑑報告。2024年1月31日 擷取自https://taicca.tw/uploads/userfiles/download/108-109_%E7%B8%BE%E6%95%88%E5%A0%B1%E5%91%8A%E5%A5%89%E6%A0%B8%E7%89%88.pdf,20-21。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3)。文策院將加快、加大、促成更大型投資並增加投資領域 四支箭挹注 盼加速臺灣文化內容產業發展。2024年1月31日 擷取自 https://taicca.tw/article/60e406e6
王仁芳(2018)。全球第三大音樂劇市場 熱辣豐富類型多元-韓國的音樂劇發展簡史。PAR表演藝術雜誌,306,40-41。
王志弘、高郁婷(2019)。臺北市藝文場所轉變的空間政治:基礎設施化的視角。地理研究,70,1-31。
王儷華(2022)。101旁有百老匯?一群理工人打造的「南村劇場」,讓你零壓力看劇、只管大笑。天下雜誌【Off夜生活】。2022年11月15日 擷取自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0543?template=fashion
白斐嵐(2015)。小品規模另類舞台懷舊風與小清新的下一步?台灣音樂劇的發展新趨勢。PAR表演藝術雜誌,274,94-97。
白斐嵐(譯)(2019)。劇場公共領域(原作者:Christopher B. Balme)。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4)
朱宗慶(2022)。表演藝術機構的營運與管理。載於殷寶寧(編者),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導論(149-170頁)。高雄市: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何康國(2010)。我國表演藝術團體:組織定位與經營策略。臺北市:小雅音樂有限公司。
何康國(2011)。藝穗節與藝術節—全球化的表演藝術經營。臺北市:小雅音樂有限公司。
何康國、陳尚盈、翁立美、呂弘暉、鄭佳姍(譯)(2023)。表演藝術管理:專業應用指南(原作者: Tobie S. Stein, Jessica Bathurst, Renee Lasher, Donna Walker-Kuhne)。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14)
呂弘暉(2011)。全國地方文化中心演藝廳營運檢視。2011表演藝術年鑑(193-208頁)。
呂弘暉(2019)。文化部與國藝會補助對現代劇團營運之影響。載於于善祿、林于竝(編者),臺灣當代劇場四十年(335-354頁)。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明哲(編)(2023)。2022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臺北市:文化內容策進院,76-77。
李彥甫(2021)。打造長演型產業結構,發展表演藝術產業鏈。2022年11月2日 擷取自 https://taicca.tw/article/484f21d9
汪宜儒(2018)。台灣音樂劇好夯,然後呢?。文化+雙週報,18。2022年10月5日 擷取自 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80901w001
沈亮慧(2015)。歌舞風華發源早 移植、原創各自繽紛 日本音樂劇的歷史與發展。PAR表演藝術雜誌,274,106-107。
周一彤(2017)。臺灣現代劇場發展(1949–1990):從政策、管理到場域美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一彤(2018)。劇場經營管理。新北市: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周佳欣(譯)(2019)。我在英國國家劇院的日子:傳奇總監的12年職涯紀實,看他如何運用「平衡的技藝」,讓戲劇重回大眾生活(原作者:Nicholas Hytner)。臺北市:臉譜出版。(原著出版年:2017)
周素卿(2003)。全球化與新都心的發展曼哈頓意象下的信義計畫區。地理學報,34,41-60。
林于竝(譯)(2017)。藝術立國論(原作者:平田織佐)。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1)
林采韻(2015)。近卅年百花齊放 產業成熟仍須努力 台灣音樂劇發展回顧。PAR表演藝術雜誌,274,88-92。
林采韻(2018)。現象2:原創音樂劇大爆發,卅年發展迎「高點」?蓬勃背後卻見蒼白 產業未來仍待努力。PAR表演藝術雜誌,312,70-71。
林采韻(2022)。1987–2022台灣音樂劇新浪潮來襲。PAR表演藝術雜誌,346,20-23。
林穎宣(2022)。拆解藝術門檻,不只是劇場的新型展演空間:南村劇場。VERSE。2022年12月13日 擷取自 https://www.verse.com.tw/article/playgrounddrama-2022
邱立安(2015)。台北URS都市再生前進基地策略、機制與執行政策之探討(環境設計學院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邱坤良(1988)。劇場的空間。臺北市:文建會。
邱莉玲(2017)。大清華傳媒 主攻影視、音樂劇。工商時報。2022年12月13日 擷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03000112-260210?chdtv
洪綾襄(2020)。創投專家開文創空間 金融界老友力挺。財訊,599。2022年12月13日 擷取自 https://www.wealth.com.tw/articles/69cb88f1-621a-4eef-a50a-2aaadae3379f
胡聰年(2015)。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之研究-以花蓮糖廠日式宿舍群為例。科技博物,19(2),47-75。
徐開塵(2009)。誰,能為藝術找一個家?。PAR表演藝術雜誌,201,2022年12月7日 擷取自 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D99EPH3OHA
耿一偉(譯)(2018)。劇場與城市(原作者:Jen Harvie)。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原著出版年:2009)
張正霖(2015)。經驗世界為什麼至關重要 藝術社會學的實踐及應用。臺灣社會學會通訊,82,26-29。
張庭翡(2015)。邁向無限,回歸本質-論劇場空間的媒介傳達與延伸。藝術論文集刊,24,67-90。
張意菁(2009)。台灣小劇場空間的經營與管理之初探(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張震鐘(2006)。創意文化產業與城市閒置空間再生。中華建築技術學刊,3(1),9-18。
許哲彬(2021)。「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做什麼?」—從德語區與英國劇場的經營策略找尋劇院的公共面貌。PAR表演藝術雜誌,337,58-61。
許雲凱(2002)。華納威秀影城生產過程之政治經濟分析(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華志.(2005)。藝文空間發展與都市再生:從臺北市空間再利用觀察。博物館學季刊,19(4),85-97+99。
陳逸淳(2018)。怎麼看?當代藝術場域的被觀看策略與範式。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6(2),235-261。
傅朝卿(2012)。國際文化遺產保存與經營管理。研考雙月刊,36(1),40-51。
傅朝卿(2017)。舊建築再利用∕歷史・理論・實例。臺南市: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
報時光(2022)。渡海來臺的依靠 台北第一座眷村|1999年四四南村的變遷。2022年12月11日 擷取自 https://time.udn.com/udntime/story/122835/6525958?fbclid=IwAR3Xqpmx2KZV1F6CIRLMjkmo7PsoNn7byEFEwybl9vbCk1tCKPxwFAs0I4E
温慧玟(2021)。表演藝術流域的治理想像 — 等待新世紀的梅迪奇們。 2022年10月31日 擷取自 https://taicca.tw/article/cca8a2c9
游彥潔(2013)。「好,丘」之體驗行銷研究(人文藝術學院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朝瑾、林錫銓(2010)。歷史建築再利用之核心價值—紫藤廬的實踐與反思。文化資產保存學刊,12,57-66。
黃蘭貴(2009)。劇場與表演藝術團隊的策略聯盟—以香港藝術中心Creative Hub策略定位為例。兩廳院20週年論壇—台灣劇場經營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黃蘭貴(2019)。新興場館、音樂劇、戲曲 數字解碼生態發展 六年數據與「表演藝術年度現象」的對應分析。PAR表演藝術雜誌,317,130-133。
楊忠衡(2021)。如何以DIMF經驗拯救台灣音樂劇?韓國大邱音樂劇節案例研析。2022年11月2日 擷取自 https://taicca.tw/article/6dd6e1f8
葉思妤(2011)。從活動者角度探討信義計畫區之都市意象建構(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劉子瑄(2013)。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四四南村)為例(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厲復平(2014)。文創產業思維下的劇場表演藝術-一個藝術社會學考察芻議。戲劇學刊,20,69-96。
蔡孟秦(2020)。歷史建築的再利用—以老房子文化運動為例(文化資源學院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鄭淑瑩(2009)。大隱於市的藝術聚落。PAR表演藝術雜誌,201。2022年12月7日 擷取自 https://par.npac-ntch.org/tw/article/doc/D99EPH3OHB
鄭勝吉(2018)。信義區歷史發展概況。2022年11月19日 擷取自 https://c022.utaipei.edu.tw/files/15-1041-61216,c5515-1.php?Lang=zh-tw
鄭景雯(2018)。要藝術也要商業 開拓音樂劇新格局。文化+雙週報。擷取自 https://www.cna.com.tw/culture/article/20180901w004
鄭嘉慧(2015)。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功能定位之研究:地方治理與公民參與的觀點(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第十五屆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龍應台(2003)。文化空間思索。建築師雜誌,339,88-93。
羅琪承(2018a)。四四兵工廠。臺北市立文獻館。2022年11月18日 擷取自 https://c022.utaipei.edu.tw/files/15-1041-61135,c5519-1.php?Lang=zh-tw
羅琪承(2018b)。四四東村。臺北市立文獻館。2022年11月18日 擷取自 https://c022.utaipei.edu.tw/files/13-1041-62430-1.php?Lang=zh-tw
羅琪承(2018c)。四四南村、四四西村。臺北市立文獻館。2022年11月18日 擷取自 https://c022.utaipei.edu.tw/files/15-1041-61136,c5519-1.php
Christopher B. Balme (2014). The Theatrical Public Sphe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en Harvie (2009). Theatre & the City. Red Globe Press.
Lluis Bonet & Héctor Schargorodsky (2018). Theatre Management: Models and Strategies for Cultural Venues. Knowledge Works. National centre for cultural industries.
Nicholas Hytner (2017). Balancing Acts: Behind the Scenes at London's National Theatre.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