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蔣介民 |
---|---|
論文名稱: |
運用Flash軟體於數位化數學遊戲之製作與教學運用 |
指導教授: | 許志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數學系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5 |
中文關鍵詞: | 數學遊戲 、數位遊戲 、直角坐標 、推理 、Flash CS5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59 下載:17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遊戲學習理論(Game-based learning)發展至今已超過一百年,遊戲常常被用來做為學習上引發動機的要素之一,站在教育的觀點上來看,將遊戲與教育整合起來,也就是「寓教於樂」的概念,這個概念一直是許多教育工作者期望所能達到的終極目標,研究者利用Flash CS5將所找到的數學遊戲數位化,論文中介紹了「金庫密碼」遊戲,及包含幾何、分數、代數、組織及推理的「填蛋糕圓盤」及「圈叉」遊戲,應用直角坐標及推理的「老馬識途」及「馬不停蹄」遊戲。
壹、中文文獻
王幼軍(2002):數學中的遊戲因素及其對於數學的影響。自然辯證法通訊,24(2),12-17。
王克蒂(1999):數學遊戲教學之效益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第49屆314班同學(合譯)(1998),J.Mason、L.Burton 與K.Stacey(著):數學思考。台北:九章。
江麗莉(譯)(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台北:五南。
何小亞(2003):從“剪刀、石頭、布”遊戲中提出數學問題。數學教學,31-32。
吳博明(1995):如何指導幼兒在遊戲中學習音樂。國民教育,35(7-8),55-60。
吳鴻輝(2004):合作式線上遊戲與數學教學成效之評估。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吳鐵雄(1988):電腦軟體遊戲帶來的影響。第三波,66, 64-71。
林風南(1990):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五南。
洪榮昭(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胡守仁(譯)(2012),A.Bellos(著):數字奇航(Alex’s adventures in
numberland)。台北:時報文化。
胡炳生(1994)。數學解題思維方法。台北:九章。
涂維妮(2003):互動式電腦教學遊戲之設計與教學應用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張武成(2001):線上遊戲軟體設計因素與使用者滿意度關聯之研究,淡江大學資管所碩士論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維忠(2006):論數學遊戲。數學傳播,30(4),83-94。
曹亮吉(1979):認識數學遊戲。數學傳播,3(3),12-14。
許文化(2003):一些有數學潛力學生在特定遊戲中歸納規律的思考型態及合作解題的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許志農(2012):數學遊戲-科學家的餘興節目,未出版的手稿,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數學系。
郭婷瑋(譯)(2011),M. d.Sautoy(著):桑老師的瘋狂數學課(The Number
Mysteries:A Mathematical Odyssey through Everyday Life)。台北:城
邦文化。
郭靜晃(譯)(1992),J.E.Johnson(著):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Play and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台北:揚智。
陳淑美(1998):數學焦慮症新解。光華,23(7),84-92。
楊斐羽、梁朝雲(2004):將傳統遊戲的玩性因素導入電子遊戲之設計-一個遊戲心理學的基礎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9,20-38。
葉偉文(譯)(2001),S.Flannery與D. Flannery(著):數學小魔女(A Mathematical
Journey)。台北:天下遠見。
詹志禹(1997):遊戲與教育「座談會」。教育研究雙月刊,58,8-42頁。
趙文敏(1981):寓數學於遊戲第一輯。台北市:九章。
劉環毓(2008):數學遊戲融入七年級探究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彰化縣。
蔡芳婷(2007):利用數學遊戲培養國小學童推理能力之研究-以火柴棒為例。國立台南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崇仁(2005):不同思考風格玩家在遊戲中解決問題的行為分析。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資訊學院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新竹市。
鄧友超(2003):“教學如遊戲”論綱。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1(1), 16-18。
鄧友超(2003):“教學如遊戲”論綱。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1(1), 16-18。
鄭凱育(1999):電腦遊戲對國小四年級學童二維空間概念發展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肇楨(1982):應用田尼氏數學學習歷程於數學教學。數學教學,5,6-9。
鄭肇楨(1983):教育途徑的拓展。台北:廣角鏡。
饒見維(1996):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
貳、英文文獻
Harvey,J.G., Bright, G.W.(1985). Mathematical Game:Antithesis or assistance?Arithmetic Teacher, 85(2),23-26.
Klawe, M. (1998). When does the use of computer games and other interactive
multimedia software help students learn mathematic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conference of the Technology and NCTM Standards 2000 Conference.
Malone,T.W.(1981).Toward a theory of intrinsically motivating instruction. Cognitive Science, 5(4), 333-369.
Malone,T. W., & Lepper, M. R. (1987). Making learning fun: A taxonomy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 for learning. In R. E. Snow & M. J. Farr (Eds.), Aptitude,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Vol. 3. Conative and affective process analysis (pp. 223-253). NJ: Erlbaum.
Randel, J. M., Morris, B. A., Wetzel, C. D. & Whitehill, B.V. (1992). The effectiveness of games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Simulation and Gaming, 25, 261-276.
Sedighian, K. & Sedighian, A. S. (1996). Can educational computer games help educators learn about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in children? Eigh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North American Chapter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573-578.
Sivin-Kachala, J. & Bialo, E. R. (1999). 1999 Research Report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echnology in Schools. Washington. DC: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Industry Association.
Teed R. (2004). http://serc.carleton.edu/introgeo/games/index.html. SERC,Carleton
College.
Terrell,S. & Rendulic P. (1996). Using computer-managed instructional software to
increase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Research on Computing in Education, 26(3), 403-414.
Sutton-Smith. B (1979). Play as metaperformance.: In B. Sutton-Smith(Ed.), Play and learning. New York: Gardner Press.
Garvey, C (1977) . Play. 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chwartzman, H. B. (1978). Transformations: The anthropology of children’s play. New York:Plenum.
Aufschnaiter, V.S., Prum, R., & Schwedes, H.(1984), Play and Play Orientation in Physics Education , Naturwissenschaften im Unterricht-P/C, 32, 258-263.
Krulik , S. & Rudnick, J. A.(1983). Strategy game and problem solving-an instructional pair whose time has come! . The Arithmetic Teacher, 83(12),26-28.
Dienes, Z.P. (1981). Building Up Mathematics. Hutchinson Educational Ltd.
Prensky, M. (2001). Digital game-based learning. New York:McGraw-Hill.
Rosas, R., Nussbaum, M., Cumsille, P., Marianov, V., Correa, M., & Flores P. et al. (2003). Beyond Nintendo: Designand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video games for
first andsecond grade students. Computers & Education, 40(1), 71-94.
Vygotsky, L.S. (1976). Play and its role i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mind. In J.S.Bruner, A.Jolly,&K.Sylva (Eds.), Play:Its role in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pp. 537-554). New York:Basic Books.
參、網路資源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