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清末橫山地區作為研究的區域,透過「新區域地理」與「地緣社會」的概念,企圖說明北臺灣不同民系的客家人,如何在初期拓墾的過程中相互結合與認同,發展出不同於傳統血緣和原鄉地緣的人群凝聚方式。
由於橫山地區地處邊區,地勢崎嶇,加以泰雅、賽夏族等高山原住民的出沒,至嘉慶初年仍罕有漢人蹤跡出現,僅有部分平埔族竹塹社企圖於此地開荒,但皆屢墾不成。隨著漢人步伐逐漸向沿山推進以及淡水開港後國際市場對於樟腦的需求,本區因位置與山利之故,雖然有水患頻仍與原住民出草等環境威脅,仍吸引為數不少的墾民入內墾荒,特別是善於經營坡地的客家人。
在人群開始進入橫山地區後,設隘防止高山族原住民的出草活動是維護墾民生命財產的第一道防線。但因清代治薹政策的消極保守,設隘工作僅能由民間自行籌辦,本區境內便陸續由資本家或墾佃集資設隘防止原住民出草,分別設置了三個不同的墾區莊,形成墾戶隘制的開墾型態。這些投資的資本家或墾佃,基於不同的目的於本區投資,但「合股經營」與「來源複雜」是其共同的特色,而本區的人群組成也因此深受拓墾組織的影響,形成不同民系人群混居的現象。
在人群組成雜異的情形下,本區客家人士居民必須拋開傳統血緣與原鄉地緣的羈絆,與當地鄰近的住民相互合作與結合,或透過租佃關係,或經由婚姻關係的建立,在面臨共同的環境威脅時尋求互助的管道。因此本區因而形成一個以在地地緣為主要凝結力量的地緣社會。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公私文書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籌備處古文書室藏古文書
編號T073 D073.191
官九和族譜編輯委員會
1976 《官氏族譜》。十股林官有樞、官大裕先生提供。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土地申告書:竹北一保橫山庄》
《土地申告書:竹北一保橫山庄土名蔗真》
《土地申告書:竹北一保油羅庄》
國立臺灣大學藏
《淡新檔案》
臺灣分館藏
《土地申告書:竹北一保山豬湖庄》
《土地申告書:竹北一保大肚庄大肚》
《土地申告書:竹北一保大肚庄九讚頭》
《土地申告書:竹北一保大山背庄》
臺灣總督府
《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藏。
劉仲蘭
年代不詳 《劉氏家譜》。大肚劉太太提供。
橫山鄉戶政事務所藏
《日治時代除戶簿》。
(二)期刊論文
王世慶
1972 〈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3):3-38。
王世慶、張炎憲、李季樺
1993 〈竹塹地區拓墾文書解題〉,《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6。
王秋原、趙建雄、何致中
1997 〈區域地理研究的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22,頁
王崧興
1981 〈論地緣與血緣—濁水大肚兩膝流域漢人之墾殖與聚落〉。收於:李亦園、喬健編(1981),第21-31頁,《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臺北,食貨出版社。
何春蓀、徐鐵良
1951 〈臺灣新竹縣嘉樂煤田地質〉,《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3 ,頁1-21。
李亦園
1980 〈臺灣傳統的社會結構〉。收於:劉寧顏主編(1981),第209頁-第226頁,《臺灣史蹟源流》。臺中市,臺灣省文獻會。
岡田謙著,陳乃櫱譯
1960 〈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圈〉,《臺北文物》9(4),14-29。
林美容
1988 〈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收於 《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頁 。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施添福
1980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主要研究課題〉,《地理學研究報告》16,頁。
1995 〈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域為例〉,頁39-71,收於黃
應貴主編(1995),《空間、力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2001 〈清代屏東平原的土地拓墾與族群關係〉,收於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
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
處。
2003 〈國家,環境與內山地域社會-以清代臺灣中部罩蘭埔為例〉。收於:環境史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未出版。
范明煥
1990 〈清代新竹縣猴洞莊探源〉《臺灣風物》40(3)。
耿文溥
1962 〈新竹上坪煤田地質〉,《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14,頁1-12。
張炎憲、李季樺
1995 〈竹塹社勢力衰退之探討—以衛姓和錢姓為例〉,收於:潘英海、詹素
娟主編《平埔族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頁 173-218。
張勝彥
1983 〈清代臺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臺灣文獻》34(2)。
莊英章
1985 〈日據時期「土地申告書」檔案資料評介〉,《臺灣風物》35(1),頁91-104。
莊英章、周靈芝
1984 〈唐山到臺灣,一個客家宗族移民的研究〉。收於 《中國海洋發展史研討會論文集》。 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許嘉明
1974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研院民族所集刊》,36:165-190。
陳國章、陳憲明、吳進喜、江雅美
1982 〈臺北市通婚圈的初步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0。頁91-102。
陳國棟
1995 〈「軍工匠首」與清領時期臺灣的伐木問題〉,《人文社會科學集刊》7(1)。頁123-158。
陳漢光
1972 〈日據時期臺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1)。頁85-104
黃卓權
1988 〈黃南球先生年譜初稿(二)〉,《臺灣風物》38(1)。
黃富三
1981 〈清代臺灣之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食貨月刊》復刊11(1)。頁19-36。
黃樹民
1981 〈從早期大甲地區的開拓看臺灣漢人社會組織的發展〉。收於:李亦園喬健編(1981),第33-55頁,《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臺北,食貨出版社。
溫振華
1980 〈清代一個臺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史聯雜誌》,1:91-107。
譚立平、許以祺、毛乃先
1961 〈臺灣新竹五指山煤田地質〉,《臺灣省地質調查所彙刊》13,頁45-65。
鍾幼蘭
1995 〈臺灣民間社會人群結合方式的構成與發展—以臺中縣神岡鄉大社村為 例〉。收於:莊英章、潘英海主編(1996),第109-144頁,《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三)》。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三)學位論文
吳育臻
1988 《新竹縣大隘三鄉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
吳益欽
1973 《三峽鎮區域地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進喜
2000 《高雄縣二仁溪流域的開發與區域特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李明賢
1991 《咸菜甕—一個沿山鄉街的空間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李錫祥
1997 《金門地區血緣性聚落的社會空間組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論文。
周業登
1996 《泰原盆地的區域變遷~族群空間關係與生計形態的解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玉茹
1997 《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志秋
2000 《佛祖、太祖與耶穌:羅漢內門宗教信仰之地域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陳英男
1973 《臺北市內湖區區域地理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瓊慧
1996 《屏北地區的聚落型態、維生活動與社會組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楊淑卿
1993 《北港區域之形塑與演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廖秋娥
2001 《台東縣大武地區的區域形成與轉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博士論文。
趙永富
1998 《「大肚」地方性的構成-文化歷史地理的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潘朝陽
1994 《臺灣傳統和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裏區域為例的文化歷史地理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論文。
薛雅惠
1997 《新打港潟湖沿岸區域之轉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論文。
楊幸雪
1996 《漢人血緣聚落的分化與整合—以彰化縣溪湖鎮湖仔內地區為例》。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論文。
鍾瑾霖
1998 《林邊溪中游的拓墾與聚落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四)專書
山地農牧局
1965 《頭前溪上游集水區水土保持初步勘查報告》。南投,臺灣省農林廳。
司徒尚紀
1993 《廣東文化地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吳學明
1986 《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4)。
1998 《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新竹縣文化中心。
李鹿苹
1984 《臺灣小區域地理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
林玉茹
2000 《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
林百川、林學源
1993 《樹杞林志》。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朝棨
1957 《臺灣地形》,臺北,臺灣省文獻會。
邱瑞杰
1999《清末關西地區散村的安全與防禦》。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施添福
1987 《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與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台灣師大地理學系。
2000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
1993 《臺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臺北,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
莊英章
1977 《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專刊第八號。
陳其南
1991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
陳國川
1995 《地理教材設計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陳紹馨
1979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黃叔璥
1957 《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旺成
1983 《新竹縣志、卷四、人民志》。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唐曉峰等譯,Johnston著
1990 《地理學與地理學家》,北京,商務印刷館。
溫吉編譯
1957 《臺灣番政志》。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新竹文獻委員會編
1954 《新竹文獻會通訊》。臺北,成文。
費孝通
1993 《鄉土中國與鄉土重建》。臺北,風雲時代。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3 《臺灣私法物權篇》,文叢第15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63 《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文叢第1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62 《新竹縣采訪冊》,文叢第15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戴炎輝
1997 《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臨時土地調查局
1905 《土地慣行一斑》。臺北,南天。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陳金田譯
1990 《臺灣私法第三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255。
二、日、英文部分
Myron L. Cohen
1976 《House United,House Divided: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
Columbia Unversity press。
AnneGilbert
1988 〈The New Regional Geography in English and Ftench speaking Countries〉,《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2(2),頁208-228
Ronald G. Knapp
1980 〈Settlement and Frontier Land Tenure〉in Ronald G. Knapp ed.《China’s I sland Frontier》,Honolulu: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P60-64
Howard J.Martin
1992 〈Early Colinial land Tenure and Family Structure in Chung-hsin〉。收於陳秋坤、許雪姬主編《臺灣歷史上的土地問題》,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論文集(1),頁 195-224。
Button Pasternak
1978 《Kinship & Community in Two Chinese Villiege》。臺北,南天書局。
波越重任
1984 《新竹廳志》。臺北,成文。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1927 《臺灣樟樹調查事業報告書》,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
1928 《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