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進億
LI,CIH-YI
論文名稱: 水利秩序之形成與挑戰—以後村圳灌溉區為中心之考察(1763-1945)
Formation and Challenge of Water Conservancy Order : Center on Hòu Cun Systems(1763-1945)
指導教授: 溫振華
Wen, Chen-Hua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27
中文關鍵詞: 水利秩序歷史地理資訊系統環境史後村圳桃園大圳
英文關鍵詞: the Order of Irrigation Systems, Historical GIS, Environmental History, Hòu Cun Zùn, Taoyuan Dà Zù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46下載:7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所選定的研究例是以大嵙崁溪作為水源的後村圳灌溉區,主在探討後村圳從清治至日治時期的歷史變遷,及其與國家、環境及相關人群所共構的水利秩序之互動歷程,試圖釐清水利秩序的形成及其面臨的挑戰,對於一地水利發展的具體影響。
    水利灌溉看似單純,但在水源引至農田的這段過程之中,卻牽涉到種種複雜層面,諸如自然環境、水利政策、水利工程、農墾歷史、租佃關係及流域上、下游間的區域競逐等。這些層面互相影響、交錯發展,長期積累逐漸形成一套國家權力、埤圳業主及引水人共同認可的「水利秩序」。水利秩序在清治時期主要以傳統慣習與民間契約加以維繫,日治時期之後則以國家法律及組合規約來約束引水人,藉以維持水源充足供應灌溉所需,並確保灌溉區內各地間的水量分配平均不起糾紛,使水利運作得以順暢進行。然而,水利秩序並非一成不變,在悠長的歷史時間之中面對許多挑戰的干擾,諸如旱澇天災、國家政策及不同人群對於水資源的爭奪等,這些挑戰既可令既有的水利秩序有所強化,亦能使之崩解無存,並在某種契機之下重新構成另一套水利秩序。
    透過本論文的研究發現,後村圳的水利秩序能否維持穩定,取決於水、旱天災來臨時大嵙崁溪中、上游水利系統的取水狀況,亦即與大嵙崁溪流域整體的水利秩序密切相關。後村圳是由清治時期開鑿的張厝圳及劉厝圳,於日治時期為臺灣總督府合併後而形成的水利系統,張厝圳及劉厝圳從開鑿之初即發生爭奪圳頭用地的訴訟事件,在官方調停下達成和解,命令兩圳在水源地設立水汴均半分水,兩圳圳主也各自與引水人簽訂契約規範分水率及水租額,此為後村圳灌溉區最初達成共識的水利秩序。然而,由於兩圳共用水源和圳道重疊交錯的歷史共業,往後200年間一遇自然災害造成各自田園進水不足,還是難免為了爭水而衝突不斷,顯示在薄弱的官方約束力之下,水利秩序的基礎並不穩固,面對天災人禍的挑戰,水利秩序有隨時崩解而引發爭水事件的可能。
    劉厝圳及張厝圳通水之後,分別因資金不足及分類械鬥之故,兩家的圳主權歷經多次移轉,最終在日治初期為臺灣總督府所收買,其水利秩序也在由私轉公的過程中發生轉變。其後因圳道混雜、水權不明而衝突不斷,旱季時水頭及水尾地區的爭水事件頻傳;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發展農業生產,以公權力介入傳統水利運作,成立具公法人性格的水利組織,並以先進工程技術改建埤圳設施,灌溉水量的供應穩定得以確保。此時,官方從民間手中取得水利事業的主導權,管理組織較清治時期強化,配置專職的監視員定時巡視,並設計引水人互相監視的制度,再於法律規約中訂定罰則處罰違規者,讓後村圳灌溉區內的水利妨害事件逐漸消彌,水利秩序得以有效維繫。
    然而,穩定的水利秩序並未持久,大正14年(1925)桃園大圳通水之後的旱季時期,後村圳灌溉區爆發了一連串「水騷動」事件,引水人的抗爭對既有的水利秩序發出挑戰。日治中期,總督府為了擴張水田面積,在大嵙崁溪上游興建桃園大圳,其引水量之大造成中、下游水利組合的供水量大幅減少,尤其是位於大嵙崁溪最末端的後村圳所受影響最大;加上遭逢昭和3年(1928)以來連續兩年旱災,後村圳灌溉區的農民迫於生計,群起向總督府申訴,促使總督府在後村圳的水尾地區興建抽水站以改善當地供水,但未能有效解決旱季缺水的問題。顯示日治中期以後,後村圳灌溉區的爭水事件已有所質變,受到自然環境(旱災及洪災)及人文環境(桃園大圳)的雙重壓迫,天災人禍交加之下,從灌溉區內部的「圳頭、圳尾之爭」,轉變為與灌溉區外、同一流域各水利系統的「上游、下游之爭」,尤其是旱季時桃園大圳在大嵙崁溪上游的超量截水行為,成為影響整個後村圳灌溉區用水缺乏情形的癥結所在,也是主宰後村圳灌溉區水利秩序崩壞與否的關鍵。另一方面,這也反映出臺灣總督府以近代的法人組織改造清代的埤圳主一人獨斷式管理,並以近代工程技術整頓及維護水利系統,逐漸將灌溉區內的農民統合為一個整體,因此在面臨旱災及桃園大圳等自然與人為的雙重危機之際,得以消弭清代以來的宿怨,口徑一致對外與臺灣總督府極力扶植的官設埤圳進行抗爭。
    後村圳灌溉區的爭水事件以興建抽水站而告一段落之後,大嵙崁溪中、下游農田因桃園大圳截取水量而缺水的情形仍未獲得改善,迫使中、下游的水利組合採取聯合手段來爭取水源。提案為使用水公平,建議當局依灌溉甲數及土質地情的不同,實施相應的用水統制方針。然而,總督府的立場仍無意將桃園大圳的用水分給中、下游的埤圳,採取以拖待變的敷衍態度來處理中、下游水利組合的抗議。可見大嵙崁溪的分水問題的癥結點取決於總督府的態度及決策,若總督府願意出面主導分水協定,限制桃園大圳的取水量,或許後村圳灌溉區的農田不會再因旱災而失收。然而,桃園大圳作為官設埤圳,其灌溉面積是後村圳的7倍之多,而大嵙崁溪中、下游各埤圳的灌溉面積總和也僅為桃園大圳的30.5%,與桃園大圳相較,廣狹頗為懸殊。此外,桃園大圳為總督府對外宣傳殖民地政績的重點水利事業, 這也是總督府決策時優先考量其利益的原因之一。總之,總督府的態度很明確,亦即犧牲大嵙崁溪中、下游地區的農田,來成就桃園大圳這個重點水利事業,並灌溉桃園臺地上更為廣闊的農田,以達成米穀增產的目標。國家力量在面對環境危機時棄車保帥、追求最大利益的處理方式,在此展露無遺。
    戰後初期大嵙崁溪上游地區發生嚴重旱災,出現有記錄以來最低枯水量,上、下游各個水利委員會,各自主張自身擁有用水優先權,爭水事件再起,政府雖建立分水制度處理爭水事件,試圖建立新的水利秩序,但各水利會並不完全遵從。民國59年(1970)5月將管理後村圳的「新海農田水利會」,併入「桃園農田水利會」,統一調配管理大嵙崁溪的農業灌溉水源,試圖消弭上、下游間的爭水事件,但旱季枯水時期的上、下游爭水問題,自日治時期桃園大圳通水起始,直到戰後仍未獲得有效解決。雖然如此,清治以來大嵙崁溪流域頻傳的爭水事件,可說是戰後大嵙崁溪上、下游水利組織一體化最主要的歷史成因,清治時期以來各自為政的大嵙崁溪各埤圳間之水利秩序,亦因此次著眼於流域整體性規劃的分水管理方式而被重新塑造。
    由以上的論述可知,河川的上游地區深刻影響著中、下游地區的歷史發展,上、下游間有著休戚相關的共同命運,從而牽引起流域內各地區間的緊密聯繫。另也凸顯出水利秩序具有兩個層次,一為灌溉區內圳頭及圳尾間的水利秩序,另一為流域內各埤圳間的水利秩序。透過與其他埤圳的爭水行動,灌溉區內的引水人消彌夙怨,一致對外要求上游埤圳恢復固有的流域內之水利秩序,這也有助於灌溉區內水利秩序的強化及水利社會的凝聚。因此,這兩個層次的水利秩序存在著交互影響的關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單一水圳的水利史研究似乎不應侷限在其灌溉區之內,對於該水圳與共用水源的上、下游各水圳之間的水利秩序,也需加以檢視與探討,始能得到較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成果。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transition of the disp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the irrigated area of Hòu Cun Zùn (後村圳) , study the process and reason that the nature of water conservancy occurred transition. Hòu Cun Zùn is a water systems formed in the Japanese ruled period by Jhang Cuò Zùn (張厝圳) and Lióu Cuò Zùn (劉厝圳) drilled in the of the Qing Dynasty ruled perio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rilling of Jhang Cuò Zùn and Lióu Cuò Zùn, a litigation occurred to fight for land of weir. Afterwards, because the water right was unclear and the watercourse was intermixed , disputes of water conservancy constantly appeared. Scrambling for water between headstream and downstream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Japanese ruled period,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agriculture, the Taiwan Government (臺灣總督府) intervene the traditional oper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with authority, form the public organiz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rebuild the facilities of acequia, the supply of irrigated water was assured.
    In the 1920s , in order to extend the square measure of rice paddy, the Taiwan Government build the Taoyuan Dà Zùn (桃園大圳) in the headstream of dà ke kǎn si (大嵙崁溪) . The overdrafting of the Taoyuan Dà Zùn make the supply of water of Hòu Cun Zùn a great quantity of decreasing. Besides, two dry seasons continued appearing since 1928, farmers in the irrigated area of Hòu Cun Zùn held together to accuse to the Taiwan Government. That forced the Taiwan Government build pumping stations to improve the water supply, but it still could not solve the lack of water in dry season.
    It reveals the disp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the irrigated area of Hòu Cun Zùn had been made a qualitative change. Constricted by environment and man-made interference, the disp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in the irrigated area of Hòu Cun Zùn had changed from scrambling for water between head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Hòu Cun Zùn to between Hòu Cun Zùn and Taoyuan Dà Zùn. It also reflects that the Taiwan Government sacrifice the area of downstream with less square measure of rice paddy when it faced the environmental crisi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旨趣 1 第二節 研究區界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9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1 第五節 史料運用 13 第六節 章節架構 16 第二章 後村圳灌溉區之自然環境 21 第一節 地形 21 第二節 氣候 27 第三節 水文 38 第四節 土壤 43 第三章 後村圳灌溉區之形成與發展 45 第一節 埤塘灌溉時期(1763年以前) 46 第二節 劉厝圳及張厝圳的開鑿與運作(1763-1901) 50 第三節 日治時期後村圳的公共化與水利設施的改建(1901-1945) 80 第四節 戰後後村圳的沒落 113 第四章 水利秩序之構成與演變 125 第一節 水租的訂定原則與區域差異 125 第二節 水利設施的維修與養護 135 第三節 水利妨害的處置 139 第五章 水利秩序面臨之挑戰─以爭水事件為中心 145 第一節 圳頭、圳尾之爭—清治時期至日治初期的爭水事件 145 第二節 上游、下游之爭—桃園大圳通水後的爭水事件 158 第三節 爭水形式的轉變與水利秩序的重塑 186 第六章 結論 195 徵引文獻 207 附錄一:歷年侵襲臺灣北部之颱風與暴雨表(1697-1945) 225 附錄二:臺灣北部歷年旱災(1705-1945) 233 附錄三:臺北廳公共埤圳規約認可報告--劉厝圳 243 附錄四:臺北廳後村圳、霧裏薜圳、大窠口圳規約認可報告 261 附錄五:公共埤圳組合後村圳規約 291 附錄六:契字所見後村圳灌溉區各地水租額(年代序) 297

    一、原始資料(含未出版的官方檔案)

    《日治法院檔案》。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省議會議事錄》。
    《臺灣新報》。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徵信新聞報》。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1921-1928 《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東京: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
    內政部
    1994 《經建版二萬五分之一地形圖》。臺北市:內政部。
    王世慶整理,臺灣大學標校
    1977-1984 《臺灣公私藏古文書》。臺北:美國亞洲學會臺灣研究小組。
    王明果、謝兆申
    1989 《臺灣地區土壤分布圖》。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何培夫主編
    1999 《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縣篇》。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臺
    灣分館。
    李雲雷
    1901 〈鄭成功祭祀記〉。現存於蘆洲懋德宮(湧蓮寺後殿,新北市蘆洲區得
    勝街96號)。
    林正慧、曾品滄
    2008 《李景暘藏臺灣古文書》。新店:國史館。
    張九英編;張福祿藏
    出版年不詳 《永泰淡水租業契總》,收入王世慶編,《臺灣公私藏古文書
    影本》,編號:10-12-532。臺北:美國亞洲學會臺灣研究小組。
    項潔主編
    2005 《國立臺灣大學典藏古碑拓本─臺灣篇》。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圖
    書館。
    新海農田水利會
    1965 《新海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臺北:新海農田水利會。
    新莊水利委員會
    1956 《新莊水利委員會灌溉區域圖》。臺北:新莊水利委員會。
    後村水利組合編;臺北市文獻委員會藏
    繪成年代不詳 《後村水利組合灌溉區域圖》。臺北:後村水利組合。
    臺北州廳
    1928 《臺北州統計書•昭和二年度》。臺北市:臺北州廳。
    1929 《臺北州統計書•昭和三年度》。臺北市:臺北州廳。
    臺北廳
    1911 〈臺北廳告示•第三十七號〉,《埤圳月報》43:296-298。
    臺北廳庶務課
    1920 《臺北廳第四統計書》。臺北:臺北廳庶務課。
    臺灣水利協會
    1931 《第一回全島水利事務協議會要錄》。臺北:臺灣水利協會。
    1935 《第三回全島水利事務協議會要錄》。臺北:臺灣水利協會。
    1938 《第七回全島水利事務協議會要錄》。臺北:臺灣水利協會。
    臺灣省政府水利局,
    1965 《臺灣省各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南投:臺灣省政府水利局。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77 《清高宗實錄選輯》。臺北:大通書局。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1996 《臺灣府輿圖纂要》。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企畫部
    1926-1941 《臺灣總督府第二十四至第四十三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
    企畫部。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文書課
    1902-1942 《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調製
    1904 《臺灣堡圖》。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二、專書(含論文集、技術報告及官方出版品)

    山田伸吾
    1899 《臺北縣下農家經濟調查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課。
    今澤正秋
    1934 《鶯歌鄉土誌》。鶯歌:鶯歌庄役所。
    尹章義
    1981 《新莊志》。新莊:新莊市公所。
    2001 《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氏族移民臺灣的一個個案研究
    (1702-18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王世慶
    1996 《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南港: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研究所。
    王鑫
    1991 《地形學》。臺北:聯經。
    玉城哲、旗手勳、今村奈良臣編
    1984 《水利の社会構造》。東京都:国際連合大學。
    古川勝三
    1988 《臺灣を愛した日本人》。松山:青葉圖書。
    臺灣省新莊水利委員會
    1954 《新莊水利》。新莊:臺灣省新莊水利委員會。
    伊能嘉矩
    1939 《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篇‧第三‧臺灣》。東京:富山房。
    李力庸總編纂
    2010 《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桃園市: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
    2010 《續修桃園縣誌‧經濟志》。桃園:桃園縣文化局。
    東嘉生
    1944 《臺灣經濟史研究》。臺北:東都書籍株式會社臺北支店。
    林朝棨
    1960 《臺北縣志‧卷三‧地理志上》。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1973 《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第六冊‧地球科學》。臺北:商務印書館。
    林興仁等
    1960 《臺北縣志‧卷十七‧水利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邵益生、錢易主編
    2000 《人與水》。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凃照彥著;李明俊譯
    1992 《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
    洪健榮等撰稿
    2010 《續修五股鄉志》。臺北縣五股鄉:五股鄉公所。
    胡振洲
    1977 《聚落地理學》。臺北:三民書局。
    徐世大編纂
    1960 《臺北縣志.水利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徐森雄、李錦育編
    1999 《臺灣地區氣象資料庫。北部地區)》。屏東縣內埔鄉:國立屏東科技
    大學。
    馬若孟(Ramon H. Myers)著;陳其南、陳秋坤編譯
    1979 《臺灣農村社會經濟發展》。臺北:牧童。
    張素玢
    2004 《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
    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張勤
    1992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水利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
    張福壽
    1938 《樹林鄉土誌》。臺北:作者自印。
    戚啟勳
    1978 《臺灣八十年來之颱風》。臺北:中央氣象局。
    盛清沂總纂
    1960 《臺北縣志.開闢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陳三井總纂
    1982 《臺北市發展史‧第二冊》。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陳正祥
    1993 《臺灣地誌.上冊》。臺北,南天書局。
    1994 《臺灣地誌.下冊》。臺北:南天書局。
    1998 《重修臺灣省通志稿.經濟志.農業篇》。南投 :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宗仁
    1996 《從草地到街市─十八世紀新莊街的研究》。板橋:稻鄉。
    2005 《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史研究(1400-1700)》。臺北市:
    聯經出版公司。
    陳宗仁、黃子堯
    2008 《行到新故鄉:新莊、泰山的客家人》。臺北:臺北縣政府客家事務局。
    陳國川
    2005 《續修臺北縣志.卷二.土地志》。臺北:臺北縣政府。
    陳培桂
    1987(1871) 《淡水廳志》。臺北:大通書局。
    陳慈玉
    2004 《臺北縣茶葉發展史》。板橋:稻香出版社。
    陳鴻圖
    2005 《活水利生:臺灣水利與區域環境的互動》。臺北市:文英堂。
    2009 《臺灣水利史》。臺北:五南出版社。
    喜多末吉
    1942 《水利關係判例集》。臺北:臺灣水利協會發行。
    彭永松
    2006 《新莊地藏庵250年專輯》。新莊:地藏庵管理委員會。
    森田明
    1989 《清代水利史研究》。東京:亞紀書房。
    黃俊傑、古偉瀛
    1990 《日據時代日本殖民政府在臺灣防災與救災措施的分析(1895至1945
    年)》。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朝恩
    1996 《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
    新竹州
    1924 《桃園大圳》。新竹州:編者自印。
    新莊水利組合
    1938 《新莊水利組合例規集》。新莊:新莊水利組合。
    新莊郡鷺洲庄役場
    1931 《鷺洲庄庄勢一覽(昭和六年)》。新莊郡:鷺洲庄役場。
    楊萬全
    1982 《水文學》。臺北:師大地理系。
    溫振華
    1983 《臺北市發展史(一)‧第五章‧開闢》。臺北市: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溫振華、戴寶村
    1998 《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臺北州廳
    1928 《臺北州水利梗概》。臺北:臺北州廳。
    臺北州知事官房文書課
    1937 《臺北州令規類纂》。東京:帝國地方行政學會。
    臺北州新莊郡役所
    1934 《新莊郡勢要覽》。臺北州新莊郡:臺北州新莊郡役所。
    臺北縣政府水利局委託;彭揚凱編
    2008 《臺北縣大漢溪左岸後村圳及其支線景觀資源調查研究》。臺北縣板橋
    市:臺北縣水利局。
    臺北廳公共埤圳聯合會編
    1917 《臺北廳公共埤圳例規》,臺北:臺北廳公共埤圳聯合會。
    臺灣水利協會
    1931-1942 《臺灣の水利》。臺北:臺灣水利協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
    2000 《臺灣地區水資源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重修編輯委員編
    1995 《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桃園縣:桃園農田水利會。
    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編審委員會編
    1984 《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桃園縣:桃園農田水利會。
    臺灣銀行調查課
    1919 《臺灣の米價》。臺北:臺灣銀行。
    臺灣總督府特產課
    1935 《臺灣の茶葉》。臺北: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編
    1916 《臺灣列紳傳》。臺北市:臺灣總督府。
    鄧慶昱
    2001 《戀戀大漢溪》。臺北:大漢溪文教基金會。
    劉翠溶
    2008 《自然與人為互動:環境史研究的視角》。臺北市:中央研究院。
    樹林市志編審及諮詢委員會編
    2001 《樹林市志》。臺北縣樹林市:樹林市公所。
    謝兆申、王明果
    1989 《臺灣土壤》。臺中:中興大學土壤調查試驗中心。
    Bailes, Kendall E.
    1985 Environmental History: Critical Issu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Goudie, Andrew
    2006 The human impact o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Malden, MA ; Oxford : Blackwell Pub.
    Prasenjit, Duara
    1988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 Berkele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orster, Donald
    1993 The wealth of nature : environmental history and the ecological
    imagination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單篇論文

    尹章義
    1999 〈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1697-1772)〉,收於氏著,《臺灣開發史研究》。
    臺北:聯經出版社,頁29-172。
    1999 〈臺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之角色與功能〉,收於氏著,《臺灣開發
    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頁173-278。
    1999 〈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以及新莊三山國王
    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收於氏著,《臺灣開發史研究》。臺
    北:聯經出版社,頁349-380。
    王世慶
    1976 〈海山史話(上)〉,《臺北文獻》直字37期:49-132。
    王世慶
    1994 〈從清代臺灣農田水利的開發看農村社會關係〉,收於氏著,《清代臺
    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頁131-216。
    王世慶
    1994 〈清代海山庄之墾戶與公館〉,收於氏著,《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
    聯經出版社,頁243-252。
    丘逸民
    2001 〈大臺北地區水利開發的歷程與河岸地利用問題的研究〉,《師大地理
    研究報告》35:21-64。
    平山勳
    1936 〈水租の實證的考察(五)-主として經濟史的領域に關して〉,《臺灣の
    水利》6(3):102-109。
    1936 〈水租の實證的考察(八)-主として經濟史的領域に關して〉,《臺灣の
    水利》7(1):95-103。
    伊懋可(Mark Elvin)
    1995 〈導論〉,收於劉翠溶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南港:中
    研院經濟所,1995:1-21。
    佐野堅爾
    1932 〈臺灣の灌溉排水事業〉,《臺灣農事報》305:17-35。
    李力庸
    2012 〈水資源開發與國家社會:石門水庫籌建之研究(1945-1956)〉, 收於
    《健康、和平、可持續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視野》,香港:中文大學
    人文學科研究所,頁93-128。
    2013 〈水與糧食:石門水庫興建前後的觀察〉,發表於國立台灣圖書館主辦,
    「近代東亞中的臺灣」研討會,頁23-55。
    李次珊
    1954 〈大嵙崁溪的分水問題〉,《臺灣水利》2(1):61-75。
    李宗信
    2008 〈淺談地理資訊系統(GIS)於臺灣史研究上之應用〉,收錄於中央圖書館
    臺灣分館編,《臺灣史系列講座專輯(一)》。臺北:中央圖書館臺灣分
    館,頁1-35。
    2011 〈大嵙崁溪中游漳州籍民優勢區域的形成〉,《臺灣文獻》62(2)。
    李宗信、顧雅文、莊永忠
    2009 〈水利秩序的形成與崩解: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期瑠公圳之變遷〉,收於
    黃富三主編,《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南港:中央研究
    院臺灣史研究所,頁145-228。
    林芳明
    1974 〈臺灣的氣候環境與灌溉發展〉,《科學月刊》5(11):30-36。
    姜道章
    1959 〈新莊街之研究〉,《大陸雜誌》19(12):18-25。
    施振民
    1973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研院民族
    所集刊》36:191-208。
    施添福
    1980 〈地理學中的人地傳統及其主要的研究主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
    理學研究報告》6:203-242。
    1994 〈揭露臺灣島內的區域性:歷史地理學的觀點〉,《中等教育》45(4):
    62-72。
    1994 〈蘭陽平原的傳統聚落及其人文生態意義〉,《空間》62(2):104-107。
    韋煙灶
    2008 〈新竹沿海地區的地理環境變遷與區域發展〉,《海洋文化學刊》5:
    137-185。
    唐羽
    1996 〈清乾隆年間新莊街之興起與興直埔之開發(参之貳)〉,《臺北縣立文
    化中心季刊》49:1-35。
    徐泓
    1983 〈清代臺灣洪災及風災史料〉,《清代臺灣天然災害史料彙編》,國科會
    防災科技研究報告72-01號,頁1-123。
    1984 〈清代臺灣天然史料補證〉,《臺灣風物》34(2):1-37。
    康豹
    1997 〈新莊地藏庵的大眾爺崇拜〉,《中央大學人文學報》16:123-159。
    2000 〈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64:83-100。
    張政亮、鄧國雄、吳健蘭
    2004 〈臺北地區漢人聚落拓墾與地形之相關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
    40:67-89。
    張素玢
    2002 〈與河爭地--濁水溪河川地的利用與環境變遷〉,《淡江史學》13:
    169-180。
    2009 〈從治水到治山--以濁水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60(4):81-130。

    2011 〈濁水溪的歷史難題〉,《臺灣史研究》18(4):165-199。
    張瑞津、石再添
    1989 〈淡水河下游感潮的研究〉,《地理學研究》13:1-55。
    許賢瑤
    2005 〈日治時期代臺灣包種茶的生產與交易〉,收於氏著,《臺灣包種茶論
    集》。臺北:樂學出版社,頁25-50。
    郭雲萍
    2005 〈臺灣農業水權之演變〉,《興大歷史學報》16:345-360。
    陳宗仁
    2001 〈淡水與淡水河-漢人對淡水河流域的地理認識及其變遷〉,《輔仁歷
    史學報》12:85-115。
    陳鴻圖
    2005 〈桃園臺地的水利變遷-從埤塘到大圳〉,收於氏著,《活水利生:臺
    灣水利與區域環境的互動》。臺北:文英堂,頁75-126。
    2005 〈臺灣水利史研究的回顧與趨勢〉,收於氏著,《活水利生:臺灣水利
    與區域環境的互動》。臺北市:文英堂,頁1-41。
    2009 〈臺灣南部水利糾紛的歷史考察〉,《興大歷史學報》20:109-134。
    富田芳郎
    1937 〈臺北州新莊街新莊の聚落地理的特徵〉,《臺灣地學記事》8。
    1943 〈新莊街に就て〉,《民俗臺灣》3(6)。
    森田明
    1974 〈旧臺湾における水利組織の植民地的再編政策:「公共埤圳規則」と
    その制定過程〉,《福岡大学研究所報》22:131-150。
    2010 〈中国と臺湾における水利史研究の近況と新動向〉,發表於「黃富三
    教授榮退暨第二屆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資料:78-101。
    黃雯娟
    1998 〈清代臺北盆地的水利事業〉,《臺灣文獻》49(3):147-169。
    楊萬全
    1980 〈臺北盆地零公尺地區的問題〉,《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
    6:45-70。
    1983 〈地下水開發對環境的衝擊〉,《地理研究報告》9:73-118。
    1994 〈認識淡水河流域的水文〉,《中等教育》45(4):29-46。
    溫振華
    2000 〈清代武朥灣社社史〉,《臺灣史蹟》36:136-147。
    萬寶康
    1973 〈臺灣分區氣候與天氣之研究(一)〉,《氣象學報》19(4):1-19。
    臺北州地方課水利係
    1935 〈臺北州水利梗概〉,《臺灣の水利》5(2):80-93。
    劉翠溶
    1995 〈漢人拓墾與聚落之形成:臺灣環境變遷之起始〉,收於劉翠溶、伊懋
    可主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頁295-347。臺北:中央研
    究院經濟研究所。
    劉翠溶(松金公正譯)
    2003 〈臺灣環境史研究:新たな視角をもとて〉,《日本臺灣學會報》5:
    176-195。
    鄧國雄
    1985 〈淡水河系下游河道的變遷研究〉,《地理學研究》9:125-175。
    盧堅
    1967 〈臺灣之暴雨〉,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之自然災害》。臺
    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靜古生
    1936 〈明日の桃園大圳〉,《臺灣の水利》6(1):65-77。
    駱嘉惠
    2012 〈日治時期新莊水道之探討〉,《臺灣風物》62(1):91-129。
    澀谷紀三郎
    1916 〈看天田に關する研究〉,《臺灣農事報》119:19-28。
    藤井顧一
    1932 〈昭和六年の水利事業界回顧〉,《臺灣の水利》2(1):12-55。
    顧雅文
    2008 〈再現、認知與解釋歷史的新工具-GIS 與臺灣史研究的對話〉,收於
    賴進貴等編,《數位典藏地理資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
    2009 〈經濟部水利署文化性資產口述歷史成果報告〉。臺北市:經濟部水利
    署。
    Hill, Christopher V.
    1990 “Water and power : Riparian Legislstion and Agrarian Control in Colonial
    Bengal”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 14(4): 1-20.
    Igler, David
    1996 “When is a River not a River ? Reclaiming Nature’s Disorder in Lux v.
    Haggin” Environmental History 1(2): 52-69.
    Schneider, Daniel W.
    1996 “Enclosing the Floodplain : Resource Conflict on the Illinois River ,
    1880-1920” Environmental History 1(2): 70-97.
    Stine, Jeffery K.
    1991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the American South : The Fight over the
    Tennessee-Tombigbee Waterway”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view 15(1):
    1-24.
    Worster, Donald
    1988 “Doing environmental history”in D.Worster, ed., The ends of the earth :
    perspective on modern environmental history, pp.292-293,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四、學位論文

    任茹
    1996 〈臺灣稻作地理研究〉。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彥霖
    2004 〈陂塘到大圳---桃園臺地水利變遷(1683-1945)〉,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李亮霆
    2009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地方社會的控制與回應-以新莊郡為例〉。國
    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進億
    2004 〈蘆洲:一個長期環境史的探討〉。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惠淑
    1984 〈大漢溪下游河道變遷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地理組
    碩士學位論文。
    陳憲明
    1973 〈臺北市近郊蘆洲鄉之土地利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
    陳鴻圖
    2001 〈嘉南大圳研究(1901-1993)─水利、組織與環境的互動歷程〉。國立政
    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博士論文。
    溫振華
    1978 〈清代臺北盆地經濟社會的演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
    董羽
    1973 〈臺北盆地水災因素之分析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
    劉貞蘭
    2000 〈樹林聚落空間的形成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所建
    築設計學程碩士論文。
    劉曉明
    2010 〈戰後桃園農田水利會組織之探討(1945-2002)〉,國立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天德
    1977 〈臺北盆地洪患地理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學院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佩菁
    2011 〈美援與石門水庫之興建—以經費、技術為中心(1956-1964)〉,國立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閻萬清
    1994 〈臺北盆地邊緣鄉鎮發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顧雅文
    2000 〈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臺灣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

    五、網路線上資料庫

    「GPS Visualizer」網站,http://www.gpsvisualizer.com。
    「Google Earth」,http://www.google.com/intl/zh-TW/earth/index.html。
    「中央氣象局颱風資料庫」,http://www.cwb.gov.tw/V4/index.htm。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資料庫」,http://memory.ncl.edu.tw。
    「臺灣數位圖書館(THDL)資料庫」,http://thdl.ntu.edu.tw。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