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方中 CHEN,Fang-Chung |
---|---|
論文名稱: |
法國天主教傳教士在華傳教活動與影響(1860~1870) The Missionary Movements and Influences of the French Catholic Missionaries(1860~1870) |
指導教授: |
呂實強
Lu, Shih-Chiang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畢業學年度: | 8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419 |
中文關鍵詞: | 法國傳教士 、傳教活動 、傳教方法 、民教衝突 |
英文關鍵詞: | French Missionary, Missionary Movement, Method of Propagation, Conflict between Catholic and Non-Catholic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403 下載:12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是從傳教士的方向,觀察傳教活動的進行,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正反面影響。因此傳教士活動的輪廓,是本論文可以提供的第一個重點。我們知道這三個法國傳教團體個別的工作區域,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區域最大,遣使會負責北京的傳教工作,而最重要的口岸-上海,則是耶穌會活動的重心。由於此時期的傳教活動主要是由傳教士來領導,因此傳教士的活動能力及人數,和傳教效果的好壞有密切的相關。雖然各傳教團體在華傳教的人數較禁教時期都有明顯的增加,但相較於中國領土的廣大及人口的眾多,傳教士的人數還是明顯不足,因此在每個傳教區域中,教友基本上是點狀散佈在教外人中;就算是在教友密度最高的江南地區也是如此,數千萬人中的七萬教友,實在不是容易被發現的一群人。也由於傳教士數量不足,他們多半都在超時工作的狀態,因此多半壽命不長。
基於傳教熱誠及歷史情感,這些傳教團體對於重要的傳教區域可說是爭取不遺餘力,甚至還會因此而發生紛爭。這些紛爭不只發生在法國傳教團體間,也發生在法籍傳教團體與葡籍傳教團體間,甚至同屬於遣使會的不同國籍,也會因保教權問題而發生紛爭。但反過來說,由於傳教人力的現實考量,遣使會也放棄了蒙古及河南,交給其他新興的傳教團體。解決紛爭或讓出傳教區,都是在教廷與各傳教團體間協調折衝,由此也可以看出,本質上這些傳教團體都是屬於教廷派遣的。但另一方面,傳教動力的來源,主要並不是來自於羅馬,是法國國內宗教精神復興的產物,因此傳教的主動權是由這些法國傳教團體掌握,教廷不過是順水推舟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法國傳教團體尋求法國政府協助,和法國政府間有密切的聯繫不足為奇。
若是因為和法國政府關係密切,而說這些傳教士是帝國主義的馬前卒,其實是不太公平的。透過對一些較具爭議性傳教士的了解,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傳教士念茲在茲的還是在傳教,法國政府為他們而言,主要是遭遇困難時的靠山。當然他們的行為容或有可議之處,如明稽埒必欲取得兩廣總督衙門做為主教座堂的基地;胡縛理乘坐紫呢大轎、儀仗盛大的去拜訪省垣大吏;董若翰強力介入新教友及教外人之訴訟等……但在他們個人的認知中,這些行為是達到傳教目的的正當手段,雖然這些行為的正當性頗值得質疑。透過更多資料的分析,我們也可以澄清一些以往對這些個別傳教士的誤解。例如胡縛理並不見得是「趾高氣昂、官紳望而生畏」之輩,要了解胡縛理必須從當時貴州的社會情境中去觀察,實際上他應該只是一個涉入中國紛亂政局較深的傳教士,而這也是在當時貴州,想要積極傳教所不得不採取的手段。而郎懷仁在直隸東南和後來在江南所受到的不同待遇,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傳教士的相似態度,因為環境的差異,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而這些對個別傳教士較深入的了解,是本論文的第二個重點。
我們不僅可瞭解傳教士的行為,我們也可以從他們的信件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傳教士普遍性的認為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是一種迷信,中國人信仰宗教的目的是物質性的,而士紳階層中則充斥著無神論者;中國人的道德低落、驕傲、愚昧、狡詐、喜歡貪小便宜…因為道德低落,因此各地罪行充斥,而殺嬰、棄嬰之事是他們最不能忍受的。而在這片大地上處處災難,時時動亂,他們在和中國人一起遭受折磨時,不禁會認為這是天主義怒的懲罰。在生活中還要忍受不公義官府的壓迫,比盜匪更凶狠軍隊的掠奪;在這樣情況下的傳教士,會採取一種依賴法國勢力保護的傳教方式是很自然的。當然傳教士的認知不一定正確,這種認知主要是在西方優越觀點下,面對中國下層社會或落後地區所產生的偏見;但我們透過這樣的分析,瞭解了他們傳教方式背後的心理因素;這是本論文的第三個重點。
在這樣的心理背景下,傳教士採取了強勢的傳教方式;他們認為必須在城中豎立教堂,建立據點,在發生紛爭時,與他們認為不公義的官員對抗,這樣做的目的是告訴教外人這是一個可以公開信仰的宗教。他們在城市、鄉村公開宣講,抨擊他們認為是異端的其他宗教;他們要求官員士紳視他們為同一階級,甚至有時還要凌駕其上。在他們看來這只是對以往不平等待遇的糾正,是在這黑暗中國不得不採取的一些方法。從結果看,他們所採取的方式並不正確,因為一味的打擊敵人,要求權利只是更增添了敵對者的仇恨心理。
但在此同時他們並沒有任由教友胡作非為的意念,大致說來,他們還是很注意教友日常行為的表現,通常要經過數個月至年餘的觀察才會收錄為教友;因此認為教友盡是地痞流氓的觀念是不對的,多數有問題的是那些還未通過考驗的望教友。在全力吸收外教人皈依的同時,傳教士也在作維護教友信仰的工作,以及持續為垂死嬰兒付洗及收養棄嬰。而這不管是一八六○年之前,或一八六○年之後,其實才是傳教工作中最重要的項目。對這些傳教方式的介紹,是本文的第四個重點。
信徒由那些人組成?這是本論文的第五個重點。透過傳教士的信件加以分析,我們可以知道有老教友和新皈依者這兩類;對一八六零年以後的新教友,是什麼樣因素吸引他們皈依?依據傳教士的意見,有不少教友是因為信仰的因素而皈依的,他們或者是被教義所吸引,或是被一些靈驗的事蹟所感化,或是在異教環境中忘記信仰的背教者,回復了信仰。另外他們中有不少是秘密宗教轉來,在他們看來,天主教的神學理論比起老母、彌勒信仰更有說服力。這一群新教友的信仰熱忱、道德品行自然不成問題。但也有不少教友是因為社會性的原因皈依的,比較好的是在一個家族、一個村落或是一種秘密宗教教派的集體皈依中,跟隨其他人而來;他們對這個新信仰的態度,開始時是可有可無、習焉不察的。另外還有新的皈依者是發現了傳教士的特殊地位,想要藉助皈依,從而改善經濟生活,改變社會地位,或是和以往仇視的其他社會勢力對抗。這一類教友的信仰內涵是最有問題的,傳教士不是不知道這個現象,但他們實在無法抗拒大規模皈依的誘惑,於是先讓他們皈依,再藉助集體的培育,希望可以糾正這些不正確的動機。
同時根據傳教士信件的補充,我們得知了這時期許多民教衝突較詳盡的經過。例如廣西西林教案,我們知道了傳教士進入廣西的途徑,教友形成的過程,和當地社群的關係,以及馬賴被殺的原因;在南昌入城事件中,透過傳教士的信件使我們了解,該為這件事情負責的是沈葆楨,而南京入城事件的指使者,則是李鴻章。以往對酉陽事件的了解不足,現在我們知道了衝突的型態,當地的社會狀況,以及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而在最大的衝突-天津事件中,我們可以確定地方官在這次事件中的責任,神秘人物陳國瑞的角色,以及曾國藩在這次事件中處理的方式是否恰當。
將這些衝突的個案整合後,我們得到了一些論點。在形成衝突的原因方面,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人心理上對天主教的排斥,其次是社會中原本就存在的社群衝突。因為傳教士的公開傳教,遂使得這種排斥心理激化;而由於社群衝突中的一方,皈依成了教友,遂使原來的社群衝突,轉變為民教衝突。傳教士的作為並不是引起民教衝突的主因,只要他公開傳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就會引起衝突。而引發社群衝突的責任,應該是衝突雙方,並非只有教民一方。這也不是說傳教士所為皆無可議之處,而是傳教士的錯誤行為,主要是增添了反教行為的合理化。在反教者一方,士紳是最主要的人物;在內地政府力量較強之地,士紳的反教行為還較隱密而收斂,在邊區社群型態的衝突中,豪強性質的地方士紳則是率領團民公開打教的領導者。而教方主要牽涉進衝突的多半是新皈依者,一方面可以視為是新皈依者對原來社會造成的緊張導致衝突;另一方面也可以由此判斷新皈依者的信仰動機不見得單純,行為不見得正確。這些對衝突的進一步認識和分析,是本論文的第六個重點。
在巴黎外方傳教會總修院的樓房中,有一幅十幾平方公尺非常醒目的油畫,畫的內容是一些傳教士臨出發時的景象,傳教士的家人或哀戚痛哭或沉默不語,傳教士手中拿著聖經舉目望天,表情堅毅,因為他們知道這或許是彼此這一輩子最後一面。在寫作過程中,這個景象經常在腦中浮現,屢次自己問自己,是什麼力量驅使這些傳教士到中國傳教?他們放棄了在歐洲舒適、安全的生活,來到遙遠陌生的國度,或許一無所成就死在海上,或是當地語文尚未學好就病死異鄉。在中國他們遭受各種挫折、打擊、對抗,他們不被當時人理解,以後的人則視他們為帝國主義的走狗。本論文的寫作不是要為這些傳教士辯誣,只是希望透過更多資料的分析,讓我們對這個時代的傳教士,以及以他們為主體的中國天主教有更多的了解;希望這個目的已經達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serve the Missionary movements and Influences from the direction of French Catholic missionaries.
參考書目
一、 中文部分
(一) 檔案
1. 呂實強、王爾敏、李恩涵、陸寶千等編:《教務教案檔》第一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民國六十三年二月初版);第二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民國六十三年二月初版);第三輯(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民國六十四年二月初版)。
2. 《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台北:國風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影印本)。
3. 《道光朝籌辦夷務始末》(台北:國風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影印本)。
4. 《咸豐朝籌辦夷務始末》(台北:國風出版社,民國五十二年,影印本)。
(二) 專書
1. 王守禮著,傅明淵譯述:《邊疆公教社會事業》(台北:華明書局,民國五十四年八月再版)。
2. 史式徽著,天主教上海教區史料譯寫組譯:《江南傳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一九八三年六月一版)。
3. 卡普費雷著,鄭若麟、邊芹譯:《謠言》(台北:桂冠圖書公司,一九九二年五月初版)。
4. 白晉等著,馮作民譯:《清康乾兩帝與天主教傳教史》(台中:光啟出版社,民國五十五年四月初版)。
5. 呂實強:《中國官紳反教的原因(1860~187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七十四年二月三版)。
6. 阮仁澤、高振農主編:《上海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七月一版)。
7. Octave Ferreux著,吳宗文譯:《遣使會在華傳教史》(台北:華明書局,民國六十六年十月初版)。
8. 何神父 《燕京開教略》(北京:遣使會印書館,一九○五年出版)
9. 林文慧:《清季福建教案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八年四月初版)。
10. E. Terry Phares著,林淑梨、王若蘭、黃慧真譯:《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民國八十年七月初版)。
11.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清季中外使領年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五年十月一版)。
12. 海脫令著,王維賢譯:《天主教史》(台南:徵祥出版社,民國五十四年)。
13. 高育著,吳宗文譯:《遣使會史》(台北:華明書局,民國六十九年九月一版)。
14. 粱廷 :《海國四說》(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二月一版)。
15.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一九九七年六月初版)。
16. 徐宗澤:《中國天主教傳教史概論》(上海:上海書局,一九九○年十月一版)。
17. 馬西沙、韓秉方著:《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一版)。
18. 馬雪芹:《明清河南農業地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一版)。
19. 郭廷以編:《近代中國史事日誌》(台北:作者自印,民國五十二年三月初版)。
20. 郭廷以編:《太平天國史事日誌》(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五十四年台二版)。
21. 陳銀崑:《清季民教衝突的量化分析(1860~1899)》(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八十年九月初版)。
22. 陳樺:《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十月一版)。
23. 張力、劉鑑堂:《中國教案史》(成都: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四月一版)。
24. 張澤:《清代禁教時期的天主教》(台北:光啟出版社,民國八十一年六月初版)。
25. Jonathan H. Turner著 張君玫譯:《社會學-概念與應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五年台一版)。
26. 喻松青:《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三年九月初版)。
27. 楊森富:《中國基督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三年四月四版)。
28. 解成:《河北省天主教歷史編年》(石家莊:河北石家莊天主堂,一九九四年印行)。
29. 趙慶源編著:《中國天主教教區劃分及其首長接替年表》(台南:聞道出版社,民國六十九年九月初版)。
30. 卡爾.容格著,黎惟東譯:《自我的探索-人類及其象徵》(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國八十一年五月初版)。
31. 卡爾.容格著,鴻鈞譯:《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九月初版)。
32. 鄭志明:《中國社會與宗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七十五年七月初版)。
33. 德禮賢:《中國天主教傳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二年四月台三版)。
34. 燕鼎思著,栗鵬舉英譯,田永正中譯:《天主教中國教理講授史》(台北:華明書局,民國六十五年八月出版)。
35. 鄧元忠:《西洋近代文化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國七十九年七月出版)。
36. 賴詒恩著,陶為翼譯:《耶穌會士在中國》(台中:光啟出版社,民國五十四年二月初版)。
37. 穆啟蒙編著,陳百希、侯景文譯:《天主教史》(台北:光啟出版社,民國七十九年元月六版)。
38. 衛青心著,黃慶華譯:《法國對華傳教政策-清末五口通商和傳教自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一版)。
39. 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國立編譯館,民國六十九年十一月修訂七版)。
40. 戴存義夫婦著,胡宣明節譯:《戴德生傳》(香港:福音證主協會,一九八二年十二月)。
41. 劉俊餘、王玉川合譯:《利瑪竇中國傳教史(上)利瑪竇全集1》(台北:光啟出版社,民國七十年十月初版)。
42.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一年九月一版)。
43. 羅光:《教廷與中國使節史》(台中:光啟出版社,民國五十年八月初版)。
44. 羅光主編:《天主教在華傳教史集》(台南:徵祥出版社,民國五十六年一月初版)。
45. 顧保鵠:《中國天主教史大事年表》(台中:光啟出版社,民國五十九年十二月初版)。
46. 《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民國七十八年九月初版)。
47. 《清史》仁壽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六十年十月出版)。
48. 〈張汶祥記〉《滿清野史續編》(台北:文橋書局,民國六十一年六月初版)。
(三) 論文
1. 方豪:〈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方豪六十自定稿》下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五十六年出版)。
2. 王爾敏:〈清代勇營制度〉《清季軍事史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六十九年五月初版)。
3. 孔復禮:〈公民社會與體制的發展〉《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十三期(台北:民國八十一年三月)。
4. 全漢昇、王業鍵:〈清代的人口變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二期(台北:民國五十年)。
5. 呂實強:〈揚州教案與天津教案〉《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台北:宇宙光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初版)。
6. 呂實強:〈由明清之際中國知識份子反教言論看中西文化交流〉《紀念利瑪竇來華四百週年,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出版)。
7. 呂實強:〈重慶教案〉《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四編:教案與反西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出版)。
8. 李恩涵:〈咸豐年間反基督教的言論〉《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四編:教案與反西教》(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出版)。
9. 李豐懋:〈仙道的世界-道教與中國的文化〉《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六版)。
10. 楊惠南:〈一葦渡江,白蓮東來-佛教的輸入與本土化〉《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六版)。
11. 王明珂:〈慎終追遠-歷代的喪禮〉《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六版)。
12.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的家族與家庭〉《中國文化新論-社會篇-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八十二年六月六版)。
13. 汪榮祖:〈晚清變法思想之淵源與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七期(台北:民國六十八年五月出版)。
14. 林滿紅:〈明清的朝代危機與世界經濟蕭條〉《新史學》一卷四期(台北:一九九○年十二月出版)。
15. 洪美華:〈明末秘密宗教思想信仰的流變與特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八期(台北: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16. 莊吉發:〈從清代律例的修訂看秘密會黨的起源與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八期(台北:民國七十九年六月)。
17. 黃俊傑:〈思想史方法論的兩個側面〉《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報》第四期(台北:民國六十六年五月)。
18. 黃麗生:〈從教案問題看西力對內蒙社會的衝擊(1861~190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六期(台北:民國七十七年六月出版)。
19. 張秋雯:〈古田菜會的反教事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六期(台北: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出版)。
20. 張朋園:〈理性與傲慢:清季貴州田興恕教案試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七期上冊(台北:民國七十七年六月出版)。
21. 馮爾康:〈論道光朝社會問題〉《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三年三月出版)。
22. 董修民:〈太平天國與列強的關係〉《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第三編:太平天國》(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七十七年八月初版)。
23. 劉翠溶:〈明清人口之增殖與遷徙-長江中下游地區族譜資料之分析〉《第二屆中國社會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資料及服務中心,民國七十二年出版)。
24. 戴寶村:〈聖諭教條與清代社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十三期(民國七十四年六月出版)。
25. 譚永亮著,張淑華譯:〈源於歐洲的近代傳教事業〉《見證月刊》二十六卷特輯(台北:見證月刊社,一九九六年八月出版)。
26. 陳方中〈孟振生與中國傳教事業的重振〉《輔仁歷史學報》第八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出版)
二、外文
(一)檔案、信件
1.? Annales de la Congregation de la Mission ? Tome Ⅱ-ⅩⅩⅩⅣ. 1835-1871, Paris, Imprimeurs de N.S.P.
2. ? Annales de la Propagation de la Foi ? Tome ⅩⅢ-ⅩLⅤ. 1841-1875, Paris
et Lyon, Imprimerie de J. B. Pelagaud.
3.?Annales de l'?uvre de la Sainte-Enfance? Tome Ⅰ-ⅩⅩⅣ. 1846-1873,
Paris, au Bureau Central de l'?uvre.
4.? Les Missions Catholiques-Bulletin Hebdomadaire de l'?uvre de la Propagation de la Foi ? Premiere Annee a Cinquieme Annee, 1868-1872, Paris et Lyon, au Bureau de l'?uvre.
5.? Lettres des Nouvelles Missions de la Chine ? Tome Ⅰ-Ⅵ. 1841-1868, Paris
石印本。
(二 )專書、論文
1. Aubert,R ? Histoire de l'Eglise-Depuis les Origines jusqu'a Nos Jours, Tome
21, Le Pontifical de Pie Ⅸ (1846-1878). ? Librairie Bloud &Gay, Paris, 1952.
2.Brandt ,J. Van. Den. ? Les Lazaristes En Chine1697-1935 Note Biographiques
? Pei-P'ing, Imprimerie des Lazaristes, 1936.
3.Bornet,Paul et Petit,Rene ? Cent Ans - 1856-1956 - au Tcheu-li Sud-Est ?. 未出版,打字稿。
4.Cohen,Paul A. ? China and Christianity-The Missionary Movement and the
Growth of Chinese Antiforeignism 1860-1870 ?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3.
5 Dansette,Adrien ? Histoire Religieuse de la France Contemporaine - De la
Revolution a la Ⅲeme Republique ? editions du Flammarion et Cie, Paris, 1952.
6. Gorce, Pierre de la ? Histoire Religieuse de la Revolution Francaise ?
Librairie Plon, Paris, 1923.
7. Francoisprimo, J.L.? Histoire Universelle des Mission Catholiques - Les
Missions Contemporaines (1800-1957).? Librairie Grund, Paris, 1957.
8.Gaboriot ? Vie de M. Fracois Mabileau-Missionaire Apostolique et Provicaiue au
Su-Tchuen Oriental ? Librairie Mazeau, Nantes, 1867.
9.Gooch,Brison D ?Europe in Nineteenth Century? 台北南天書局,民國六十一 年, 影印本
10.Goyau,George ?La France Missionaire dans les Cinq Parties du Monde?
Librairie Plon, Paris, 1948
11. .Goyau,George ?Histoire Religieus de la France? Librairie Plon, Paris, 1960
12.Guennou,Jean ?Mission Etrangere de Paris? Librairie Artheme Fayard, Paris,
1986
13.Hildesheimer, Francois ?Le Jansenisme-en France aux ⅩⅦ─ⅩⅧ siecles?
Editions Publisud, Paris,1992
14. .Hildesheimer, Francois ?Le Jansenisme-l'histoire et l'heritage? Desclee de
Brouwer , Paris,1992
15.Lattourette, Kenneth Scott ?A History of Christian Mission in China? New York,
1929.
16.Launay, Adrien ? Les cinquant-deux Serviteurs de Dieu ? Tome second
Librairie Tegui, Paris, 1893.
17.Launay, Adrien ? Histoire Generale de la Societe des Missions-Etrangeres ?
Paris, 1894.
18. Launay, Adrien ? Histoire des Missions de Chine-Mission du kouang-si ? ne se
trouve pas au librairie, Paris,1903.
19..Launay, Adrien ? Histoire des Missions de Chine-Mission du kouy-Tcheou ? ne
se trouve pas au librairie, Paris, 1907.
20. Launay, Adrien ? Memorial de la Societe des Missions-Etrangeres ?
Deuxieme partie et Troisieme partie 1658-1913.
21.Lebrun, Francois et Antebi Elisabeth ?Les Jesuites ou la Gloire deDieu? Edition
Stock, Edition Antebi, Milan, 1990
22.Lecanuef ?Montalembert, TomeⅢ, l'Eglise et le Second Empire? Librairie Ch.
Poussielgue, Paris ,1902
23.Lesourd, Paul ?Histoire Generale de l'?uvre Pontifical de la Sainte-Enfance
depuis un Siecle? au Bureau de l'?uvre, Paris ,1947
24.Leroy, Henri -Joseph ?En Chine-au Tche-Li S. E. -Une Mission d'apres les
Missionaires? Desclee, de Brouwer & Cie ,Paris, 1900
25.A. Morelli ?Note d'Histoire sur le Vicariat de Tcheng -Ting-Fou? Imprimerie
des Lazaristes, Pei-P'ing, 1934
26.Mourret, Fernand ?L'Eglise Contemporaine, Premier Partie(1823-1878)?
Librairie Bloud &Gay, Paris, 1919
27.Naquin, Susan and Rawski Evelyn S.?Chinese Society in Eighteenth Century?
台北南天書局 民國七十八年影印本
28.Michelle Perrot ,Alain Corbin, Roger -Henri Guerrand, Catherine Hall, Lynn
Hunt et Anne Martin Fugier?Histoire de la Vie Privee ,Tome 4 ,De la
Revolution a la Grand Guerre? Editions du Seuil ,Paris , 1983.
29.Rogier, L.-J., G. de Bertier de Sauvigny, Joseph Hajjar ? Nouvelle Histoire de
l'Eglise, Tome 4, Siecle des Lumieres, Revolutions, Restaurations ? Edition du
Seuil, Paris, 1966.
30.Rops, Daniel ? l'Eglise des Revolutions-En face des Nouveaux Destins ?
Librairie Artheme Fayard, Paris, 1960.
31.Souriau, Maurice ?Histoire du Romantisme en France ? Editions Spes. Paris,
1927.
32.Thomas, A. ?Histoire de la Mission de Pekin-Depuis l'Arrivee des Lazaristes
Jusqu'a la Revolt des Boxeurs ? Paris, Tirage Prive, 1926.
33.White,Ruth, L. ? L'Avenir de La Mennais-Son role dans la Presse de son temps
? Editions Klincksieck. Paris, 1974.
34.?Etat de la Societe des Missions Etrangeres de Paris ? Archives des Missions
Etrangeres de Paris, 1994.
35.?Catalogus Patrum Ac Fratrum S.J.-Mission Nankinensis (Kiang-Nan)
1842-1921 ? Tou-Se-We, Chang-Hai, Aug. 1921.
36.?Tables Generales, Chronogique et Alphabetique des Cinquante Premieres
Volume des Annales de la Congregation de la Mission (1834-1885) ?
Imprime par Pillet et Dumoulin, Paris, 1886.
37.? La Succession Hierarchique aux Dioceses / Vicariats ou les Lazaristes
travailles encore avant les expulsions du 1949 ?
38.? Congregation de la Mission-Repertoire Historique ? a la Procure de la
Congregation de la Mission. Paris, 1900.
39.?Memoires de la congregation de la Mission-La Congregation de la Mission
en Chine ? Tome Ⅲ. A la Procure de la Congregation de la Mission, Paris,
1912.
40.Pourias, Emile-Rene? La Chine-Huit Ans au Yun-Nan:Recit d'un Missionaire ?Desclee de Brouwer,Lille,1888
41.Pierre Manent <Quelques Remarques sur la Notion de Secularisation >, Part
Ⅴ.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Culture,
Volume 3,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1789-1848 ? Edited by
Francois Furet and Mona Ozouf Pergamon Press, Oxford, New York.,
Beijing, San Paulo, Sydney, Tokyo, Toronto, 1989.
42.Pamela M. Plbeam <Europe Society in Revolution > ? theme in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1780-1832?
43.G. William Skinner <Cities and Hierarchy of local System >, ?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77.
44. G. William Skinner <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
?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California., 1977.
45.Tiedemann,R.G.〈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Heterodox Sects'-Mass Conversion and Syncretism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Monumenta Serica》Volume44,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