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慧霖
論文名稱: 電影《被出賣的台灣》對台灣民主運動的再現(1945-1990)─兼論教科書敘述威權體制的意涵
指導教授: 陳登武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1
中文關鍵詞: 威權體制民主運動台美人教科書影視史學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33下載:3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現行中學歷史教學,若要詳述戰後台灣政治發展史,其內容和所牽涉的一連串政治與國際關係,顯得相當錯綜複雜,並且充滿爭議。爭議的不只是歷史事件的表述,更隱含表述背後的思維和國家主體性認同。因此,歷史教學課程綱要希望教師能著重於台灣民主化歷程的介紹。然而,民主化歷程的推演應該包括哪些因素?其敘事鋪陳則不免又關係著史事的選擇、記憶與遺忘的競逐。尤其是戰後歷史教科書的編、審、定,始終存在受政治目的干預的鑿痕。因此,戰後台灣威權時期歷史論述,成為意識形態之爭的場域,而忽略追求歷史真相與事實的重要性,導致錯失反思歷史價值的機會。
    因此,筆者藉由電影《被出賣的台灣》,探討戰後民主化運動中,從威權體制的壓迫、控訴,進而思考威權體制存在時代的因素、實施的手段與支持其存在背後所涉及的國際利益;並檢討電影中隱含台美人意識的論述,從而探索該社群集體記憶的建構與對台灣主體性的關懷。同時,本文也討論電影中再現「台灣想像」的符號意義與爭議。
    另外,關於戰後台灣史的論述,不同時代中歷史教科書版本的詮釋角度,反應當時代的問題。本文也探討論述的轉變所呈現的時代需求與變化。最後,歷史教育如何解讀「威權時代」與台灣民主化的關係?如何將影視史學視為一種由下而上的大眾史學記憶立場,分析與書寫史學的各自侷限,並尋求歷史多元思考與省思的機會,希望藉此研究能有助於讀者對戰後台灣歷史民主化歷程的珍貴性、特殊性與未來的挑戰提供反省的視角與辯證的對話空間。

    第一章 緒論 5 第二章 台裔美國人的家國想像與追尋 18 第一節 「台裔美國人」的身分認同 18 第二節 電影編導刁毓能的族裔背景 28 第三章 電影《被出賣的台灣》之敘事脈絡與再現策略 33 第一節 編導者的觀點與電影敘事模式 33 第二節 電影《被出賣的台灣》之歷史詮釋與建構 42 第三節 電影的真相與虛構 47 第四章 FORMOSA BETRAYED:台灣/美國/中國的三角習題 67 第一節 誰的「背叛」─從葛超智著述《被出賣的台灣》談起 67 第二節 電影中的「背叛」意涵 85 第五章 高中歷史教科書對台灣威權體制的敘事意涵 100 第一節 統編版教科書對戰後戒嚴時期的書寫分析 101 第二節 審定版84課綱教科書對台灣威權體制的書寫分析 107 第三節 審定版95暫綱教科書對台灣威權體制的書寫分析 119 第四節 教科書與電影書寫歷史的再思考 128 第六章 結論 134 附錄一 電影《被出賣的台灣》基本資料暨資料電影情節畫面引述資料表 139 附錄二 電影暨製作人的訪談、座談會與影評整理 153 附錄三 電影共同製片訪談紀錄 174 附錄四 電影觀後問卷調查統計 186 參考文獻 188

    一、檔案、史料
    1.《美麗島事件檔案》,檔案管理局─主題檔案館,2003年,參考網址:
    http://theme.archives.gov.tw/theme5_2.html
    2. Digital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DNSA 1945-2002(美國國
    家安全局解密檔),收錄於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電子資料庫─美國國家安全局解密
    檔線上資料庫:http://nsarchive.chadwyck.com/home.do (臺北:
    漢珍數位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另有中文譯本,沈志華,楊奎松主編,
    《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1948~1976)(8卷本)(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2009年)。
    3. 張炎憲、溫秋芬主編,《見證關鍵時刻─高雄事件「台灣之音」錄音紀錄選集》
    (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了基金會,2006年)。
    4. 慈林文教基金會典藏,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數位化,《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臺灣
    社運史料》,收錄於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特藏資料庫─慈林教育基金會典藏臺灣
    社運史料資料http://chilin.lib.ntu.edu.tw/RetrieveDocs.php
    二、專書
    1. Allan J. Shackleton著,宋亞伯譯,《福爾摩沙的呼喚─一位紐西蘭人在台
    灣二二八士驗的親身經歷》(臺北:望春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
    2. 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
    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3. David Bordwell、Kristin Thompson著,曾偉禎譯,《電影藝術形式與
    風格》(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01年)。
    4. David E. Kaplan著,新新聞小組編譯,《龍之火》(上、下)(臺北:新新聞
    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5. Edward. H. Carr著,江政寬譯,《何謂歷史?》(台北:博雅書屋有限公
    司,2009年)。
    6. George Kerr著,吳昱輝譯,《面對危機的台灣》(臺北:前衛出版社,2007
    年)。
    7. George Kerr著,陳榮成譯,《被出賣的台灣》(臺北:前衛出版社,2008
    年)。
    8. Graeme Turner著,林文淇譯,《電影的社會實踐》(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1997年)。
    9. Hannah Arendt著,蔡英文譯,《極權主義》,現代名著譯叢5(臺北:聯經
    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10.Harold R. Isaacs著,鄧伯宸譯,《族群》(新店市:土緒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2004年)。
    11.James H. Mann著,林添貴譯,《轉向─從尼克森到柯林頓美中關係揭密》
    (臺北:先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12.James W. Loewen著,馬萬利譯,劉北成校,《老師的謊言─美國歷史教科書
    中的錯誤》(北京:中央編輯出版社,2009年)。
    13.Joyce Appleby,Lynn Hunt & Margaret Jacob著,薛絢譯,《歷史的
    真相》(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
    14.Keith Jenkins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年)。
    15.Louis D. Giannetti著,焦雄屏譯,《認識電影》(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1992年)。
    16.Marc Ferro(馬克‧費侯)著,張淑娃譯,《電影與歷史》(臺北:麥田出版
    社,1988年)。
    17.Margaret MacMillan著,溫洽溢譯,《只爭朝夕─當尼克森與上毛澤東》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18.Maurice Halbwachs著,畢然,郭金華譯《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
    版社,2002年)。
    19.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翻譯‧導讀,《知識的考掘》(臺北:麥田出版
    社,1993年)。
    20.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規訓與懲罰》(北京:生活‧讀
    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21.Richard J. Evans著,潘振泰譯,古偉瀛校訂,《為史學辯護》(臺北:巨
    流圖書公司,2002年)。
    22.Robert Scholes著,譚一明審譯,《符號學與文學》(臺北:結構群,1989
    年)。
    23.Robert Stam著,陳儒修、郭幼龍譯,《電影理論解讀》(臺北:遠流出版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24.Samuel P. Huntington著,劉軍寧譯,《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
    北: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25.Samuel Huntington著,高德源等譯,《誰是美國人─族群融合的問題與國家
    認同的危機》(新店市:左岸文化,2008年)。
    26.Timothy Corrigan著,曾偉禎等譯,《信手拈來寫影評》(臺北:遠流出版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26.Virinder S.Kalra, Raminder Kaur, John Hutnyk著,陳以新譯,
    《離散與混雜》(台北:國立編譯館與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合作翻譯發行,
    2008年)。
    27.王呈祥,《美國駐台北副領事葛超智與「二二八事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
    社,2009年)。
    28.王甫昌,《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2003年)。
    29.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
    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30.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
    1997年)。
    31.王炎,《美國往事─好萊塢鏡像與歷史記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
    店,2010年)。
    32.王桂榮,《王桂榮回憶錄:一個台美人的移民奮鬥史》(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1999年)。
    33.王景弘,《第三隻眼睛看二二八》(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
    年)。
    34.王貴全辦公室編著,《【特】黑名單現場報導》(台北:自立晚報,1991年)。
    35.王美譽總編,何榮幸總策畫,黃哲斌等執行小組,《台灣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
    (卷三)政經一百年》(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36.台灣教授協會編,《中華民國流亡台灣60年暨戰後台灣國際處境》(臺北:前衛
    出版社,2010年)。
    37.江自得,《遙遠的悲哀─江自得詩集》(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
    38.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1998年)。
    39.江南,《蔣經國傳》(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年)。
    40.吳錦勳採訪‧撰述,《台灣,請聽我說─壓抑的、裂變的、再生的六十年》(臺
    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41.呂秀蓮,《世界的台灣》(中和市: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42.呂秀蓮,《重審美麗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43.宋隆泉,《見證─台灣街頭運動影像錄》(台北:《將集團》大將宣傳企劃工作
    室,1992年)。
    44.李又寧主編,《華族留美使:150年的學習與成就國際學術論文集》(紐約:天
    外出版社,1999年)
    45.李紀祥編著,《圖像、電影與歷史》(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6年)。
    46.李敏勇,《海角,天涯,台灣─心境旅行‧詩晴散布》(臺北:圓神出版社有限公
    司,2009年)。
    47.李登輝口述,國史館編輯,《見證台灣─蔣經國總統與我》(臺北:允晨文化實業
    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48.李禎祥等編,《人權之路2008新版:台灣民主人權回顧》(中和市:財團法人陳
    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2008年)。
    49.汪士淳,《忠與過:情治首長汪希苓的起落》(臺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1999年)。
    50.林文淇,《我和電影一國:林文淇影評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10
    年)。
    51.林鎮山,《離散‧家國‧敘述》(台北:前衛出版社,2006年)。
    52.林衡哲,《開創台灣文化的新時代》(臺北:台灣出版社,1995年)。
    53.林逢慶編,《知識份子與反對運動》(臺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54.姚曉濛,《電影美學》,收錄於《袖珍美學叢書4》(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
    限公司,1993年)。
    55.施正鋒,《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56.施正鋒,《台中美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1年)。
    57.倪炎元,《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台灣與南韓的民主化歷程》(臺北:月旦出
    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58.夏春祥,《在傳播的迷霧中─二二八事件的媒體印象與社會記憶》(永和市:韋伯
    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59.迷走、梁新華編《新電影之死:從《一切為明天》到《悲情城市》》(臺北:唐
    山出版社,1991年)。
    60.高明輝口述,范立達整理,《情治檔案─一個老調查員的自述》(臺北:商周文化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61.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高俊明牧師回憶錄─十字架之路》(臺
    北:望春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62.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63.張炎憲主編,《戰後台灣媒體與轉型正義論文集》(臺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
    會出版,2008年)。
    64.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65.許建榮,曾韋禎,《馬經:你想像不到的馬英九》(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2007年)。
    66.陳佳宏,《海外台獨運動史:美國「臺獨」團體之發展與挑戰:50年代中至90年
    代中》(臺北:前衛出版社 ,1998年)。
    67.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6
    年)。
    68.陳佳宏,《鳳去臺空江自流─從殖民到戒嚴的臺灣主體性探究》(臺北:博
    揚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
    69.陳芳明,《台灣人的歷史與意識》(台北:敦理出版社,1998年)。
    70.陳登武,《歷史與人生》(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71.陳榮儒,《台美人的民間外交》(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年)。
    72.陳榮儒編著,《FAPA與國會外交1982~1995》(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年)。
    73.閔宇經等主編,莊達欣等合著,《人權影像─從電影文本理解公民社會》(臺北:
    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74.陳翠蓮,《派系鬥爭與權謀政治:二二八悲劇的另一面相》(台北:時報文化出
    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75.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O─一九五O》 (台北:遠出版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2008年)。
    76.陳儒修,《電影帝國另一種注視》(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77.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
    年)。
    78.彭明輝,《台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79.黃紀男,《黃紀男泣血夢迴錄》(臺北:獨家出版社,1991年)。
    80.黃娟,《故鄉來的親人》(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81.黃新生,《偵探與間諜敘事從小說到電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2008年)。
    82.楊振隆總編輯,《大國霸權or小國人權:二二八事件61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
    論文集》(台北:二二八基金會,2009年)。
    83.楊振隆總編輯,《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傳承學術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
    事件紀念基金會,2009年)。
    84.楊遠薰,《咱的故事(二)─北美洲台灣人的故事》(臺北:望春風文化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2006年)。
    85.楊澤主編《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
    86.葉怡君,《島嶼軌跡》(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87.趙建民著,《威權政治》(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88.劉鳳翰,何智霖,陳亦榮訪問,何智霖,陳亦榮整理,《汪敬煦先生訪談錄》,
    國史館口述歷史從書(1)(新店市:國史館,1993年)。
    89.潘光哲、陳儀深、孫善豪、薛化元、李福鐘編選,《自由中國選編 選集6:黨國
    體制的批判》(板橋市:稻鄉出版社,2003年)
    90.鄭純宜主編,《被出賣的台灣:葛超智(George H. Kerr)文物展綜覽:從世
    界史的角度反省二二八事件》(台北:二二八紀念館,1999年)。
    91.盧兆麟等口述,胡慧玲,林世煜採訪記錄,《白色封印》(臺北:國家人權紀念
    館籌備處,2004年)。
    92.盧建榮,《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93.盧建榮主編,《文化與權力─台灣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94.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
    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
    95.錢復,《錢復回憶錄(卷一)外交風雲動》(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2005年)。
    96.錢復,《錢復回憶錄(卷二)華府路崎嶇》(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2005年)。
    97.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98.蘇新,《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的自傳與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
    限公司,1993年)
    三、教科書
    1.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台北:臺灣省政
    府教育廳,1954年)
    2. 中學標準教科書歷史科編輯委員會,《高級中學歷史第二冊》(台北:臺灣省政
    府教育廳,1968年)
    3. 國立編譯館,《高級中學歷史第三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83年8月改編本
    再版)
    4. 薛化元主編,《歷史第一冊》(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5. 賴澤涵主編,黃富三審定,《歷史1》(新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2
    年)
    6. 林能士主編,《歷史第一冊》(台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7. 陳豐祥編著,《歷史(一)》(新北市: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8. 鄭政誠、趙祐志主編,《歷史1》(台北:康熹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9. 戴寶村主編,《歷史1》(台北: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10.許雪姬、劉妮玲編著,《歷史(下)》(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11.高中歷史教科用書編輯委員會,《歷史(下)》(台北:正中,2000年)
    12.林能士主編,《歷史(下)》(台北:南一書局,2000年)
    13.陳豐祥、林麗月,《歷史(下)》(台北:建宏出版社,2000年)
    14.王仲孚主編,《歷史(下)》(台北:大同資訊,2000年)
    15.李孝悌編著,《歷史(下)》(台北:龍騰,2000年)
    四、學位論文
    1. 林欣穎,〈當記憶作為一種新聞文本-以新聞雜誌節目『福爾摩沙事件簿』例〉,
    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2. 丘月亭,〈解嚴後「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創傷敘事與記憶政治〉,國立清華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3. 吳語心,〈博物館展視與電影之敘事比較:以「西仔反─清法戰爭與台灣」特展與
    「怒海爭鋒─極地征伐」為例〉,國立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2004年。
    4. 李育如,〈影視史學在國中歷史教學的實踐—以影片《稻草人》為例〉,國立中
    興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5. 李皖玲,〈九五「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分析─以台灣史與中國史的歷史教
    科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6. 徐叡美,〈歷史劇情片「赤色份子」的歷史書寫與思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
    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7. 莊峰綱,〈台灣戒嚴時期愛國電影的政治傳播:1974-1986〉,中國文化大學中
    山學術研究所,2009年。
    8. 郭淑美,〈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臺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年。
    9. 陳怡伶,〈台灣與中國意識在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角逐─以台灣歷史為例〉,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10.曾彥宴,〈敘事與記憶─藍博洲的報導類作品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
    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1.黃靖涵,〈影視教材在高中臺灣「白色恐怖教學的運用」:以電影《超級大國
    民》、《天公金》為中心〉,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五、期刊論文
    1. 王汎森,〈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思想季刊9中國哲學:危機與出路》,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
    2. 王志弘,〈記憶再現體制的構作:台北市官方城市書寫之分析〉,《文化研究學
    會年會暨「靠文化‧By Culture」研討會論文》,2003年。
    3. 王明珂,〈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當代》第91期,1993年11月。
    4. 王明珂,〈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認同與國家:近
    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5. 王明珂,〈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2001年第五期。
    6. 王海玲,莫琪,〈淺析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
    會科學版》,2008年第12期。
    7. 任育德,〈評張廣智《影視史學》與費侯(Marc Ferro)《電影與歷史》二
    書〉,《政大史粹》創刊號,1999年6月。
    8. 吳乃德,〈服從權威是邪惡的根源嗎?〉,《思與言》第47卷第3期,2009年
    9月。
    9. 吳乃德,〈書寫民族創傷: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思想季刊8後解嚴台灣
    文學》,2008年1月。
    10.吳乃德,〈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收錄於《思想季
    刊2歷史與現實》,(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6年) 。
    11.吳彥明,〈台灣國族認同的連續或斷裂?評《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
    1950〉,《台灣史研究》,第十六卷第二期,2009年6月。
    12.吳珊妃,〈影視教材在歷史教學的運用—以電影〈一八九五〉為例〉,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中學歷史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2009年。
    13.李友東、王靜,〈影像史學與歷史教學〉,《歷史教學》NO.15,2008年。
    14.李依倩,〈歷史記憶的回覆、延續與斷裂:媒介懷舊所建構的「古早台灣」圖
    像〉,《新聞學研究》第87期,2006 年4 月。
    15.李道明,〈幕然回首─台灣電影一百年〉,《歷史月刊》158期,2001年3月。
    16.周樑楷,〈歷史意識是種思維的方法〉,《思想(2)歷史與現實》(台北:聯經
    出版公司),2006年7月。
    17.周樑楷,〈辛德勒選民─評史匹柏的影視敘述和歷史觀點〉,《當代》第96期,
    1993年4月。
    18.周樑楷,〈書寫歷史與影視史學〉,《當代》第88期,1993年8月。
    19.周樑楷,〈銀幕中的歷史因果關係─以「誰殺了甘迺迪」和「返鄉第二春」為
    討論對象〉,《當代》第74期,1992年6月。
    20.周樑楷,〈影視文本與歷史教學的理念─以羅馬帝國皇帝尼祿的形象為實例〉,
    《龍騰歷史教學通訊》第15期,2001年1月。
    21.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大歷史學報》(台灣
    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第23期。
    22.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大歷史學報》第2期,
    1999年6月。
    23.周樑楷,〈歷史劇情片的「實」與「用」─以「羅馬帝國淪亡錄」和「神鬼戰
    士」為例〉,《當代》第156期,2000年8月。
    24.林文淇,〈「回歸」、「祖國」、「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台灣歷史與國
    家屬性〉,《當代》第106期,1995年2月。
    25.林玉梅記錄,〈美國版「太平洋世紀」vs. 台灣華視版「太平洋風雲」座談
    會〉,《當代》88期,1993年8月。
    26.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
    《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第25卷第5期,1996年10月。
    27.侯坤宏,〈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2期,2006年8
    月。
    28.洪英雪,〈用影像寫歷史─論老舍《我這一輩子》的電影改編〉,《東海中文學
    報》第16期,2004年7月。
    29.胡正光,〈從柏格森到阿布瓦希:論集體記憶的本質〉,《政治社會哲學評論》
    第21期,2007年6月。
    30.胡慶明,〈影視史學與歷史教育的思考〉,《新西部》,2007年第12期。
    31.夏春祥,〈「集體記憶」的記憶─台灣社會中觀念接受史的考察〉,《文化研究
    學會年會暨「靠文化‧By Culture」研討會論文》,2003年。
    32.徐叡美,〈電影與歷史:評介史家費侯、戴維斯與羅森史東〉,《中央研究院近
    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5期,2004年9月。
    33.翁秀琪,〈集體記憶與認同構塑─以美麗島事件為例〉,《中華傳播學會論文
    集》,2000年。
    34.馬嘯釗,〈40年來的政治逮捕與肅清〉,收錄於慈林文教基金會典藏/國立台灣
    大學數位化《台灣社會運動史料中心》,1988年11月。
    35.高思博,〈紀念日與歷史記憶〉,《中國時報》,2003年2月28日,15版,收
    錄於慈林文教基金會典藏/國立台灣大學數位化《台灣社會運動史料中心》編號
    0276-12。
    36.高源,〈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青海民族研究(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3
    期,2007年7月。
    37.張廣智,〈重現歷史—再談影視史學〉,《學術研究》,2000年08期。
    38.張廣智,〈影視史學與書寫史學之異同—三論影視史學〉,《學習與探索》,
    2002年01期。
    39.張廣智,〈歷史教育與現代影視〉,《歷史教學問題》,2003年02期。
    40.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必修科目「歷史」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2011年5月。
    41.梁新華,〈被壓縮、替換、倒置的歷史記憶〉,收入氏編《新電影之死》(臺北:
    唐山出版社),1991年。
    42.莊宜文,〈從個人傷痕到集體記憶─《橘子紅了》小說改寫與影劇改編的衍義
    歷程〉,《台灣文學學報》第七期,2005年12月。
    43.郭譽先,〈《被出賣的台灣》:葛超智其書其人與台灣民族主義〉,《思想季刊8
    後解嚴台灣文學》,2008年1月。
    44.陳芳明,〈轉型正義與台灣歷史〉,《思想季刊5轉型正義與記憶政治》,2007
    年4月。
    45.陳登武,〈一場大屠殺與人民的記憶—以Atom Egoyan的電影「A級控訴」為
    中心〉,《興大歷史學報》第17期,2006年。
    46.陳登武,〈影視教材在高中歷史教學的應用—以隋唐史教學為中心〉,《台灣師
    大歷史教育》第14期,2009年。
    47.黃延齡,〈歷史集體記憶的作用與濫用〉,《歷史月刊》第247期,2008年8
    月。
    48.黃俊傑,〈論「臺灣意識」中「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的關係〉,收錄於
    《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
    49.黃俊傑,〈論「臺灣意識」的發展及其特質:歷史回顧與未來展望〉,收錄於
    《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06年)。
    50.黃儀冠,〈台灣電影的歷史敘事與─以《好男好女》及《超級大國民》為主〉,
    收錄於《從近現代到後冷戰:亞洲的政治記憶與歷史敘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2009年。
    51.廖炳惠,〈重寫台灣史─從二二八事變談起〉、〈重寫台灣史‧附錄1:既聾又
    啞的攝影師〉、〈重寫台灣史‧附錄2:歷史的揚棄─再論「悲情城市」〉,收入
    氏著《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集》(臺北:麥田,1994年)。
    52.蕭阿勤,〈世代認同與歷史敘事:台灣一九七○年代「回歸現實」世代的形成〉,
    《台灣社會學》第九期,2005年6月。
    53.蕭阿勤,〈威權統治下的國族認同:隱蔽與公開、連續與斷裂〉,《思想季刊4
    台灣的七○年代》,2007年1月。
    54.蘇瑤崇,〈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係〉,
    《國史館學術集刊》4,2004年9月。
    55.蘇瑤崇,〈沖繩縣公文書館藏葛超智(George H. Kerr)台灣相關資料與其
    生平〉,《台灣史研究》第十八卷第三期,2011年9月。
    六、網路、多媒體
    1. Formosa Betrayed. Dir. Adam Kane. Perf. James Van Der
    Beek, Wendy Crewson and Will Tiao. 2010. Formosa Films,
    and Living Flims, DVD.
    2. 教育部中等教育司高級中學課程標準暨綱要:
    http://www.edu.tw/high-school/content.aspx?
    site_content_sn=8403
    3. 新台灣新聞週刊:http://www.newtaiwan.com.tw/index.jsp
    七、西文文獻
    1. George H. Kerr, Formosa Betrayed, 2nd ed., CA: Taiwan
    Publishing Co., 1992.
    2. Hayden White, ”Historiography and historiophot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93:5,1998.
    3. 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 (Heritage of
    Sociology Serie), Lewis A. Coser(Translato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September,1992)
    4. Sylvia Li-chun Lin, Representing Atrocity in Taiwan: The
    2/28 Incident And White Terror In Fiction And Fil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7).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