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傅雪芬 |
---|---|
論文名稱: |
《古詩十九首》篇章結構探析 |
指導教授: | 陳滿銘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4 |
中文關鍵詞: | 古詩十九首 、篇章結構 、意象 、章法 、風格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50 下載:103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古詩十九首》最早收錄於梁代蕭統所編《昭明文選》,雖然只是十九篇抒情詩,但因其具備高度的藝術性,以及相似的風格,後人將之視為整體;更由於它在古典詩發展中承上啟下的地位,歷來詩論家皆抱持極高的評價。《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已不可考,「不必一人之辭,一人之作」,大約是兩漢時期多人作品的集合。內容主題大致可分為離別相思、言志詠懷兩大類別,有思婦等待的怨,有遊子思鄉的悲,有生命短暫無常的驚心,有及時行樂的解脫。本文從篇章結構角度切入,以「意象學」與「章法學」的角度分析文本。先探討內容主旨並結合物材事材的運用以印證;再探討其章法結構,梳理為順向、逆向、轉位結構,呈現其具有邏輯結構之風格型態。繼而以章法結構所展現的對比與調和之美,與篇章設計之特色,歸納其章法風格之屬性。以此呈顯《古詩十九首》「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的藝術境界。
一、 關於《古詩十九首》之著作
王強模譯注《古詩十九首》(臺北:建宏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2刷)
朱自清、馬茂元《朱自清、馬茂元說古詩十九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2月)
張清鐘《古詩十九首彙說賞析與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6月初版4刷)
隋樹森《古詩十九首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3月)
劉履等著,楊家駱編《古詩十九首集釋》(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6月初版2刷)
二、 詩學、文學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初版)
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
王忠林等編《中國文學史初稿》(臺北:福記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85年)
王長俊主編《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1版1刷)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時報文化,1995年初版)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1984年2月臺初版)
王熙元《詩詞評析與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5年9月初版)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臺北:五南,1997年初版)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主編《修辭通鑑》(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3月初版)
朱自力《說詩晬語論歷代詩》(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0月初版)
江錦玨《詩詞義旨透視鏡》(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9月初版)
余光中《掌上雨》(臺北:大林文庫,1970年3月)
吳功正《中國文學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吳惠娟《唐宋詞審美觀照》(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8月)
吳戰壘《中國詩學》(臺北市:五南出版社,1993年11月)
吳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臺北:書林,1995年3月初版)
宋文蔚《評註文章津梁》(臺北:蘭臺書局,1983年7月)
宋咸萃《詩話》(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3年11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2月初版)
沈德潛《古詩源》(臺北:世界書局,1998年5月2版1刷)
沈謙《神話、愛情、詩──中國古典詩比較評析》(臺北:尚友出版社,1984年5月再版)
周先慎《中國文學的十五堂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周振甫《文學風格例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周振甫《詩詞例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5月初版)
胡有清《文藝學論綱》(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4月1版,2000年7月6刷)
胡適《白話文學史》(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年25日二版)
孫星群《樂記與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殷杰《中國古代文學審美理論鑒識》(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6月)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6月)
張少康《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6月)
張宏生、張亞權《三更月白-古典文學中的相思主題研究》(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張春榮、顏藹珠編《英美名詩欣賞》(臺北市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
張春榮《詩學析論》(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1月初版)
許恂儒《作文百法》(三)(臺北:廣文書局,1989年8月再版)
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1月初版,1991年12月3刷)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11月)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陳望道《美學概論》,《陳望道學術著作五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陳清俊《盛唐詩時空意識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年)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秦皇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8月)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4月初版四刷)
陳銘《說詩:中國古典詩詞美學三昧》(臺北市:未來書城,2004年)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抽象與想像力的衍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5月)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文津,1987年8月)
童正炳、程正民編《文藝心理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中國書局,1997年10月)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1月1版5印)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9年9月初版12印)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9月1版14刷)
黃永武《抒情詩葉》(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9月9版)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84年12月初版,1987年12月4版)
黃錦鋐《國文教學法》(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市:學海出版社,1984年5月初版)
葉嘉瑩《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初版)
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新1版)
葉嘉瑩《迦陵學詩筆記》(臺北:桂冠圖書,2001年12月修訂一版)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2月初版)
蒲基維、涂玉萍、林聆慈《散文‧新詩義旨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1月初版)
趙敏俐《兩漢詩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5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劉世劍主編《文章寫作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4月初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詩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77年)
劉懷榮《中國古典詩學原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3月初版)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臺北:里仁書局,1997年12月)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
蔡英俊主編《意象的流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鄭玄箋注《毛詩鄭箋》(臺北:學海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錢谷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1990年)
錢穆《中國文學論叢》(臺北:東大出版社,1983年)
錢鍾書《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
鍾嶸《詩品》,汪中注(臺北:正中書局,1969年初版,1990年10刷)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顧亦生、王運熙《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年初版)
Austin Warren、Rene Wellek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1992年12月再版)
三、 引用古籍相關資料
《尚書》,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2月)
《詩經》,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禮記》,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丁福保《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方東樹《昭味詹言》,(臺北:廣文書局,1962年8月初版)
毛公傳,孔穎達正義,周何分段標點《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2001)
王士禎《漁洋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82年)
王夫之著,戴鴻森注《薑齋詩話箋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4月初版)
王若虛《滹南遺老集》,《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臺一版)
王國維《人間詞話》,收於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冊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月)
王弼《周易略例》,收於王弼、韓康伯《周易王韓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
司空圖《詩品》,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5月一版三刷)
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6月初版)
司馬遷《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2月初版四刷)
朱筠《古詩十九首說》,隋樹森編《古詩十九首集釋》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3月)
朱熹《楚辭集注》(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
吳淇《古詩十九首定論》,收於隋樹森編《古詩十九首集釋》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3月)
李昉《太平御覽》(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李塗、陳騤《文章精義》〈文則〉(臺北:莊嚴出版社,1979年3月)
沈德潛《古詩源》(臺北:世界書局,1956初版,1998年5月二版一刷)
姜任脩《古詩十九首繹》,隋樹森編《古詩十九首集釋》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3月)
姚鉉撰,郭慶補遺《唐文粹》(臺北:臺灣商務,1968年)
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61年)
姚鼐《惜抱軒文集》,《叢書集成三編》冊58(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3月)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范曄《後漢書》(臺北:中華書局,1997年)
孫星衍、莊逵吉輯校《三輔黃圖》(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12月初版)
徐陵編,吳兆宜注《玉臺新詠箋注》(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7月初版)
桓寬《鹽鐵論》(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4月)
班固《漢書‧藝文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版6刷)
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11月初版,1991年12月3刷)
陸時雍《詩鏡總論》,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楊載《詩法家數》,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5月3刷)
葛立方《韻語陽秋》,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5月3刷)
虞世南《北堂書鈔》(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劉光蕡《古詩十九首注》,隋樹森編《古詩十九首集釋》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3月)
劉向《列仙傳》,收於《叢書集成》(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劉攽《中山詩話》,何文煥訂《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5月3刷)
劉熙載《藝概》(臺北:漢京文化,2004年3月初版一刷)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10月初版8刷)
劉履《古詩十九首旨意》,隋樹森編《古詩十九首集釋》卷三(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3月)
劉履《古詩十九首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蕭統編,李善等六臣注《六臣注文選》,《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臺一版)
鍾嶸《詩品》,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5月3刷)
譚獻《復堂詞話》,唐圭璋《詞話叢編》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嚴羽《滄浪詩話》,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4月,1992年5月3刷)
釋皎然《詩式》(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1月臺一版)
四、 章法、文學理論
《辭章學論文集》上(福建:海潮藝術出版社,2002年12月)
仇小屏《文章章法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初版)
仇小屏《古典詩詞時空設計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2007年)
仇小屏《篇章結構類型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初版)
王德春《修辭學辭典》(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5月出版)
成偉鈞、 唐仲楊、向宏業《修辭通鑑》(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一刷)
江錦玨《詩詞義旨透視鏡》(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9月初版)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8月一版三刷)
修辭學會《修辭論叢》第二輯(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一刷)
修辭學會《修辭論叢》第五輯(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一刷)
修辭學會《修辭論叢》第四輯(臺北:洪葉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一刷)
夏薇薇《賓主章法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一刷)
陳佳君《虛實章法析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
陳滿銘《國文教學論叢》(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4月初版4刷)
陳滿銘《章法結構原理與教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7年4月初版)
陳滿銘《章法學新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月初版)
陳滿銘《章法學論粹》(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7月初版)
陳滿銘《章法學綜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6月初版)
陳滿銘《篇章結構學》(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5月初版)
陳滿銘《意象學廣論》(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6年初版)
五、 美學、風格學
仇小屏《古典詩時空設計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
王旭曉《美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菊生《造形藝術原理》(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年3月1版)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5月初版)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2月初版)
李澤厚《李澤厚哲學美學文選》(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5月)
李澤厚《美學三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
周振甫《文學風格例話》(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7月)
邱明正《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張紅雨《寫作美學》(高雄:麗文文化,1996年)
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
陳雪帆《美學概論》(臺北:文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12月)
曾祖蔭《中國古代文藝美學範疇》,(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8月初版)
童正炳、程正民編《文藝心理學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童慶炳《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中國書局,1997年10月)
黃淑貞《以「石」傳「情」──談廟宇石雕意象及其美感》(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2006年12月)
黑格爾《美學》(臺北:商務印書館,1979年)
楊辛、甘霖《美學原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2月)
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劉雨《寫作心理學》(高雄: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歐陽周、顧建華、宋凡聖《美學新編》(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1版9刷)
蔣孔陽《美學新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蔣孔陽等《美與審美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1版)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6月初版)
繆郎山《西方文藝理論史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年)
Kurt Koffka著,黎煒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7月)
六、 學術論文
王莉莉《古詩十九首修辭藝術探究》(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林聆慈《東坡詩月意象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3年)
郭姿秀《古詩十九首抒情美學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佳君《虛實章法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5月)
陳佳君《辭章意象形成論》(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陳瑩珠《古詩十九首語言藝術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
黃淑貞《辭章章法統一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蒲基維《章法風格析論-以《蘇軾詞》、《姜夔詞》為考察對象》(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
七、 期刊論文
仇小屏〈章法在新詩裡的運用及其美感類型─由正反法與賓主法切入〉,《花蓮師院學報》16期,2003年5月。
仇小屏〈論「圖底」章法的空間結構〉,《國文天地》第17卷5期(2001年10月)。
石彥〈古詩十九首百年研究綜述〉,《語文學刊》2008卷11A期(2008年11月),頁58-62。
吉川幸次郎〈推移的悲哀──古詩十九首的主題〉,《中外文學》6卷4期(1977年11月),頁24-54。
朱艷〈論東漢《古詩十九首》之過渡性〉,《天水師範學院學報》29卷6期(2009年11月),頁91-94。
李永梅〈漢代詩歌的空間結構-《古詩十九首》的空間結構〉,《語文學刊》2008卷7B期(2008年7月),頁75-76。
周明儀、趙桂芬〈陵墓塋域及其常見植物傷悼意象之探討-以宋代之前古典詩歌爲例〉,《臺南科大學報》27期(2008年9月),頁161-180。
林香伶〈從人物性格的二重組合談古詩十九首〉,《中國學術年刊》第20期(1999年3月),頁335-354。
林彩淑〈漢代樂府詩與古詩十九首之關係析論〉,《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1998年3月),頁163-183。
林綉亭〈《古詩十九首》女性形象探析〉,《玄奘人文學報》第9期(2009年7月),頁115-138。
邵曼珣〈采藥鍾山隅,服食改姿容──六朝士人採藥與服食養生之風〉,《國文天地》287期,2009年4月。
郁沅、羊列榮、謝昕〈《文心雕龍》審美感應論探微〉,《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2年)。
夏松涼〈《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賞析〉,《中國語文》457期(1995年7月),頁39-41。
徐傳勝、林蔚蘭〈委婉含蓄餘味無盡〉──《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 賞析〉,《國文天地》8卷5期(1992年10月),頁64-68。
張幼良〈20世紀《古詩十九首》研究述評〉,《貴州文史叢刊》(2003年04月),頁1-5。
張福民〈淺析《古詩十九首》中的忠君思想〉,《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6期,(1998年5月),頁57-60。
許芳儒〈當詩人推開她的窗──以《文心雕龍。物色》析論張秀亞《北窗下》的美文書寫〉,《張秀亞文學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12月)
陳玉倩〈論古詩十九首與漢代樂府詩的關係〉,《輔大中研所學刊》第5期(1995年9月),頁143-160。
陳志源〈古詩十九首中的植物意象〉,《輔大中研所學刊》(1997年6月)。
陳佳君〈情景法的理論與應用〉《國文天地》15卷5期(1999年10月)。
陳望衡〈中國文化中崇陽戀陰情結及其美學開顯〉,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求索》月刊,1998年第5期。
陳清俊〈中國詩人的鄉愁空間意識〉《牛津人文集刊》1995年第1期。
陳清俊〈生與死的關懷──中國詩人對死亡的凝視〉,《中國學術年刊》第16期(1995年3月),頁79-97。
陳滿銘(論幾種特殊的章法)《國文學報》第31期,2002年6月。
陳滿銘〈章法風格中剛柔成分的量化〉,《國文天地》第19卷6期(2003年11月)。
陳滿銘〈語文能力與辭章研究-「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考察〉,《國文學報》36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4年6月),頁88。
陳滿銘〈論章法「多、二、一(0)」的核心結構〉,《師大學報》第48卷第2期(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2003年)。
陳滿銘〈論章法的哲學基礎〉,《國文學報》第32期,(2002年12月)。
陳滿銘〈論章法與情意的關係〉,《國文天地》第17卷6期,(2001年11月)。
陳滿銘〈論篇章的「點染」結構〉,《國文天地》(2002年4月)。
陳滿銘〈論篇章辭章學〉,《國文學報》第35期( 2004年6月)。
陳滿銘〈辨語文能力與辭章研究的關係──以「多」、「二」、「一(0)」的螺旋結構切入作考察〉,《國文天地》20卷5期(2004年10月)。
陳滿銘〈辭章意象論〉,《師大學報》50卷第1期( 2005年4月)。
彭庭松〈論《古詩十九首》之感傷情懷及審美特徵〉,《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6期(2003年12月),頁92-95。
黃文吉〈文學三要素與南渡詞人研究〉,《國文天地》24卷9期(2009年2月),頁17-18。
黃瑞枝〈析探古詩十九首意象特質〉,《屏東師院學報》第7期(1994年6月),頁195-210。
楊芙蓉〈古典詩詞中「月」意象探幽〉,《廣東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頁58-62。
葉嘉瑩講,安易整理〈古詩十九首講錄〉,《國文天地》109期(1994年6月),頁48-58。
董洁〈士人的真情悲歌-論《古詩十九首》的抒情性〉,《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8卷4期(2008年8月),頁110-113。
劉則鳴〈古詩十九首研究百年綜述〉,《集寧詩專學報》第2期(1999年),頁20-22。
歐明俊〈古詩十九首百年研究之總檢討〉,《社會科學研究》2010卷3期(2010年5月),頁18-24。
練怡〈《古詩十九首》用韻研究〉,《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30卷4期(2010年4月),頁118。
鄭頤壽〈中華文化沃士,辭章學圃奇葩–讀陳滿銘《章法學新裁》及其相關著作〉,《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研討會論文集》(2002年5月)。
鄧樂群〈鴻雁在中國古代詩詞中的文學意象〉,《中國語文月刊》第461期,(1995年11月)。
魏靖峰〈試析古詩十九首的比興〉,《中國語文》第500期(1999年2月),頁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