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月璧
論文名稱: 臺灣歌謠的台北意像
A Study of Taipei image in Taiwanese Ballads
指導教授: 陳龍廷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9
中文關鍵詞: 臺灣歌謠淡水河台北河流城市都市意像
英文關鍵詞: Taiwanese Ballads, Tam7–tsui2 River, Taipei, River, City, Image of the Ci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0下載:1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淡水河是臺灣第三大河,也是臺灣早期唯一有航行之利的河川,因此在沿河右岸形成艋舺、大稻埕市街,後來更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城市-台北。隨著淡水河河道的淤塞改變與污染、經濟型態及交通工具的轉型,讓它像河水般時起時落的轉移;不變的是,我們仍然脫離不了與淡水河互相依存的臍帶關係;多少古往今來的人事景物沉浮,造就了優美動人的淡水河人文風情面貌,引人深深陷入北台灣母親河的旎旎旋律中。
    臺灣歌謠是臺灣人在地生活的真實記錄。從臺灣歌謠走尋淡水河與台北城市中「人河關係」的生命歌謠。這些歌謠承載著發生在淡水河這片土地上的浮沉起落、鹹酸苦澀、甜美溫馨的故事。歌謠作詞作曲創作者細膩的觀察與批判,使用寫實或隱喻的方式,顯現出臺灣社會每個階層生活真實的聲音,留下使人感動並且具有時代意義與充滿生命力的臺灣歌謠,這種實在有感情的歌謠,讓人唱起會感動、很窩心、吐鬱氣、解憂悶。
    歌謠蘊含著民眾史,是傾聽人民與土地聲息很重要的途徑。筆者透過臺灣歌謠的整理,依據Kevin Lynch在《The Image of the City》理論來作研究。給民眾唱出好聽的歌謠,來熟識走過悠悠淡水河的人文歷史長河?歌謠怎樣抗議人類對河流的污染賤踏與期待?河流與台北城市用什款的歌謠來做對話?期望民眾熟識生養我們的土地,產生了認同、瞭解與愛慕;愛唱、守護與發展我們自己美麗優美感動的在地音樂文化–臺灣歌謠。

    Tam7–tsui2 River is the third largest river in Taiwan; most importantly, it is the river that has the advantage of sailing. On the right bank of Tam7–tsui2 River, therefore, had gradually formed the towns of Manga, Toa7–Tiu7–Tiann5, and Taipei—the capital city of Taiwan. With silting, pollu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y and transportation means, one witnessed the ebb and flow of Tam7–tsui2 River. What has remained the same is the intimate interdependence between Taipei citizens and the river. The vicissitudes through the ages have cultivated the beautiful cultural scenes of Tam7–tsui2 River, thus inspiring many artists to create fine melodies for this mother river of the northern Taiwan.
    Taiwanese Ballads are the truthful records of local life in Taiwan. In this research, I intend to find how Taiwanese Ballads portray the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Taipei, and Tam7–tsui2 River. These ballads carry the weight of the vicissitudes, happiness and sorrows, sweet and bitter memories of Tam7–tsui2 River. The songwriters and composers, through meticulous observation and critique, represent the voices from every corner of Taiwanese society by realist or metaphorical styles in their vibrant and meaningful Taiwanese ballads. These ballads with overflowing emotions can console the singers, express their thoughts, and release their sorrows.
    Ballads contain the history of common people; they also provide important way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nd and people. The author does the research based on Kevin Lynch in《The Image of the City》theory. The researcher explores how Taiwanese Ballads portray the flowing cultural history of Tam7–tsui2 River through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the songs. How do the ballads criticize the pollution done by local people? How do the ballads create dialogues between the river and Taipei city? Through this research, I hope to make Taiwanese people familiarize our nourishing land and form identity and appreciation on the one hand, and sing and protect our local music culture—Taiwanese ballads, on the other.

    摘要 1 章節大綱 3 緒論 6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6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 29 第壹章 台北的通道意像 32 第一節 淡水河 34 壹 視覺上的美景 35 貳 心理情感寄託的意像 40 參 民俗節慶的意像 47 肆 生態環保的意像 48 第二節 街道 49 壹 中山北路的國道意像 50 貳 艋舺風花雪月的場域街道 53 參 大稻埕街道的夜市意像 56 肆 台北街道的心理意像 58 第三節 運輸道路 65 第四節 鐵道 69 第五節 小結 73 第貳章 台北的邊緣意像 75 第一節 淡水河的悲情意像 76 第二節 城牆或河道的包圍 77 壹 被淡水河阻隔的心牆 77 貳 污醜化的河水和台北城的離水 77 第三節 淡水河的整治與願景 80 第四節 小結 82 第參章 台北的地域意像 83 第一節 從流浪到人群聚集 84 第二節 從聚落到都會 89 第三節 小結 91 第肆章 台北的節點意像 93 第一節 渡河擺渡口 94 第二節 路邊的小攤位與便利超商 96 壹 路邊的小攤位 96 貳 便利超商 98 第三節 核心 100 壹 台北車站 100 貳 西門町 102 參 圓環 104 第四節 小結 108 第伍章 台北的地上標識意像 110 第一節 高山 111 第二節 當地的土產 113 第三節 永誌不忘的標識 117 壹 台北西區的老地標 117 貳 台北東區的新中心點 120 第四節 一段史蹟,一個符號 121 第五節 小結 127 結論 129 引用書目 134 附錄(臺灣歌謠加註臺羅拼音) 141 〈淡水渡口〉 141 〈上媠兮淡水河〉 142 〈觀音山〉 146 〈台灣真是風光好〉 147 〈傷心的淡水河〉 149 〈淡水暮色〉 150 〈淡水河邊〉 151 〈淡水河畔〉 152 〈河邊春夢〉 153 〈懷念的淡水河邊〉 154 〈八零年代美麗的哀愁〉 156 〈管芒花開〉 157 〈水中月〉 158 〈淡水情歌〉 159 〈中元普渡-金韻獎〉 160 〈思念青春〉 161 〈MADE IN TAIWAN〉 162 〈淡水河要報仇〉 163 〈可憐的淡水河〉 166 〈台北調〉 167 〈口丟口丟咚〉 168 〈丟丟銅(仔)〉 169 〈田莊兄哥〉 171 〈搭車歌〉 173 〈火車〉 174 〈落南的火車〉 178 〈台北發的尾班車〉 180 〈向前走〉 181 〈台灣圈一輾(一) 〉 183 〈台灣圈一輾(二) 〉 186 〈打拳賣膏藥〉 189 〈雨中台北〉 192 〈台北上午零時〉 193 〈相逢台北橋〉 194 〈月夜中興橋〉 196 〈有影無〉 197 〈流浪到台北〉 198 〈台北賣花姑娘〉 199 〈孤女的願望〉 200 〈華西街一蕊花〉 202 〈慈母淚痕〉 204 〈天涯找愛人〉 205 〈唱著心內彼首歌〉 206 〈點心擔〉 208 〈台北今夜冷清清〉 209 〈逐瞑一通電話〉 211 〈風雲飛過全台灣的厝頂〉 212 〈幸福進行曲〉 214 〈一嘴乾一杯〉 216 〈彼呢愛你〉 217 〈永遠的思念〉 219 〈台北迎城隍〉 221 〈台北新故鄉〉 223 〈第一的台北城〉 224 〈愛國神經病(原酒後的心聲) 〉 225 〈台北帝國〉 228 〈愛情故事〉 231 〈青春的煙火〉 234 〈寶島四季謠〉 235 〈倒退嚕〉 236

    壹、學位論文
    方漵溱(1999),《日據時代台語創作歌曲之研究:一九三二~一九三九》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88/碩士
    吳國禎(2004),《論台語歌曲反殖民的精神》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3/碩士
    李怡慧(2004),《在台外籍人士對台北市城市形象評價之研究》大同大學/事業經營學系(所)/93/碩士
    李慧美(2003),《我國高中音樂教科書台灣歌謠比較及分析之研究》國立臺灣師大/音樂研究所/92/碩士
    杜文靖(1999),《臺灣歌謠歌詞呈顯的臺灣意識》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88/碩士
    沈佳珊﹙2007﹚,《二十世紀前半葉臺灣漢人之清潔生活–以身體清潔為主》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96/碩士
    林純宇(2005),《思想起歌謠研究》國立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94/碩士
    林森仁(2003),《解嚴以來台語流行歌曲研究--歷史探索與語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92/碩士
    邱蘭婷(2006),《臺灣意識歌曲研究–以閩南語為例》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95/碩士
    洪千惠(1995),《河流與城市的對話----THE RIVER SITE》東海大學/建築(工程)學系/84/碩士
    郭肇立(2002),《殖民城市經營之現代性與民族性之相關性研究 ---以日治時期台北市區改正計畫之理念為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91/碩士
    陳冠允(2003),《觀光發展衝擊對居民社區意識、生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淡水鎮社區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92/碩士
    陳軒偉(2009),《布拉格都市意象》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研究所/98/碩士
    黃裕元(1999),《戰後臺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88/碩士
    楊亭鈺(2007),《城市行銷:城市官方旅遊網站訊息面與組織面之國際比較》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96/碩士
    楊麗仙(1885),《西洋音樂在台灣之沿革( 西元一六二四–一九四五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74/碩士
    溫振華(1985),《二十世紀初之台北都市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74/博士
    溫賢吟(2006),《鄧雨賢音樂的時代風格與意涵》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研究所/95/碩士
    葉文傑(2001),《1981年至2000年間國民小學音樂教育發展之調查研究–以淡水鎮為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90/碩士
    葉泰民(1999),《台北市發展國際會議觀光之潛力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88/碩士
    葉蓁蓁(2006),《文化政治下,城市文化資本BOT策略–以台北之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95/碩士
    廖春生(1887),《台北之都市轉化–以清代三市街(艋舺、大稻埕、城內)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76/碩士
    臧汀生(1979),《台灣民間歌謠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68/碩士
    劉木燕(2007),《台灣光復前後閩南語流行歌曲之研究》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研究所/96/碩士
    劉雅芳(2006),《王明輝與黑名單工作室:台灣新音樂生產的第三世界╱亞洲轉向》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95/碩士
    蔡維倫(2007),《淡水河流域河段屬性對遊憩者偏好之影響》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含碩專班)/96/碩士
    謝佳芬(2006),《台北市大學生對於台北市城市媚力觀點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研究所/95/碩士
    鍾宜春(2005),《城市行銷:以音樂為媒介–高雄市策略發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研究所/94/碩士
    簡博秀(1992),《日據時期台北市:殖民主義下都市計畫與空間構造》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81/碩士
    蘇正偉(1993),《台灣通俗歌曲之發展與影響–解嚴後(1987)迄今(1993)之探討》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82/碩士

    貳、專書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年10月),《台灣歌謠創作大師–楊三郎作品集‧記念專輯》(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田中一二編.李朝熙譯(1998年6月),《臺北市史–昭和六年》(台北市: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李錫津(1999年7 月),《說我家鄉》(台北市:台北市政府)
    何培齊(2007年1月),《日治時期的臺北》(台北市:國家圖書館)
    呂泉生(1996年9月),《呂泉全生歌曲集5》(台北市:樂韻出版社)
    呂鈺秀(2003年),《臺灣音樂史》(台北市:五南)
    李雲騰(1994年),《台語創作歌謠集101首》(台北市:李雲騰)
    杜文靖(1993年),《大家來唱台灣歌》(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阮文池(2003年2月),《郭芝苑台語歌曲集》(台中縣:靜宜大學人文科)
    林文義(1993年),《母親的河:淡水河紀事》(台北市:臺原出版)
    林礽乾等總編輯﹙2004年﹚,《台灣文化事典》,﹙台北市:師大人文中心)
    姚世澤(2003年6月),《現代音樂學新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洪伯恩(1994年12月3 0日初版),《台北地誌新探》(台北市:龍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單位:滬尾文化工作室、委托單位:台北縣淡水鎮公所(1994年),《民國八十三年度淡水文化資源提引–以淡水為台北縣文化示範鎮之評估報告》
    高傳棋(2004年初版),《穿越時空看臺北:臺北建城120週年:古地圖 舊影像 文獻 文物展》(臺北市:北市文化局)
    張明雄、單兆榮、郭亭著(1996年),《躍昇的城市–台北市》(台北市:前衛)
    莊永明(1999年),《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出版社)
    莊永明(2004年3月1日修訂改版),《大道埕逍遙遊》﹙台北霞海城隍廟﹚
    莊永明、孫德銘合編(1995年),《台灣歌謠鄉土情》(台北:台灣的店)
    莊柏林(1995年),《莊柏林臺語詩曲集》(台北市:臺笠出版)
    許梅貞(2001年7月),《葉俊麟先生紀念專輯》(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郭麗娟(2002年2月),《台灣歌謠臉譜》﹙台北市:玉山出版社﹚
    郭麗娟(2005年),《寶島歌聲之壹》﹙台北市:玉山出版社﹚
    郭麗娟(2005年),《寶島歌聲之貳﹙台北市:玉山出版社﹚
    陳郁秀(1997年),《台灣音樂閱覽》(台北市:玉山社)
    陳郁秀(1998年),《百年台灣音樂圖像巡禮》(台北市:時報出版)
    陳郁秀(1998年),《音樂台灣》(台北市:時報出版)
    陳郁秀(2008年11月),《臺灣音樂百科辭書》(台北市:遠流)
    陳碧娟(1995年10月),《臺灣新音樂史–西式新音樂在日據時代的產生與發展》(台北市:樂韻出版社)
    章永鐘(1981年12月),《20年代台語老歌曲》(台中市:立誼出版社)
    喜安幸夫(2006年),《臺灣》﹙台北縣中和市:久佑達﹚
    黃秀政(2003年),《臺灣音樂史》,(台北市:五南)
    黃信彰(2009年5月),《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台北市:北市文化局﹚
    黃富三(2001年7月),《台北市歷屆市長議長口述歷史》(台北市:北市文獻會)
    楊克隆(2007年9月),《台灣歌謠欣賞》(台北縣中和市;新文京)
    溫振華、戴寶村(1998年2月),《淡水河流域變遷史》(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溫惠雄(2007年11月),《快樂學台語歌集》(台北市:宏欣文化)
    路寒袖(1995年),《春天个花蕊》(台北:皇冠出版社)
    劉還月(2001年9月),《淡水河系人文地景完全閱讀》(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
    蔡棟雄(2007年)《三重唱片業、戲院、影歌星史》(台北縣:北縣三重市公所)
    鄭恆隆(1994年),《吾鄉吾土4》(財團法人和成文教基金會)
    簡上仁(1982年5月),《臺灣民謠》(台北市:眾文圖書)
    簡上仁(1988年),《臺灣音樂之旅》(台北市:自立晚報)
    簡上仁(1998年),《台灣福佬系民歌:老祖先的台灣歌》(台北縣汐止鎮:漢光文化)
    顏綠芬(2006年),《台灣當代作曲家》﹙台北市:玉山社﹚
    羅基敏(1997年),《當代音樂文化反思》(台北市:揚智文化)
    蘇碩斌(2005年8月初版),《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清末至日治時期台北空間權力運作模式的變遷》(台北:左岸文化)

    參、期刊及研討會論文
    王美珠(1992年),(音樂社會學簡介),《美育》26期,頁20
    李安和(1983年4月),〈從音樂社會學看歌樂〉,《益世雜誌》3 卷7 期,頁10。
    李安和(1988年11月),<從音樂社會學來談~「詩吟歌唱」在台灣傳統戲曲中的地位>,《民俗曲藝》56期,頁20
    李松根(2006年3月6日),<社會問題理論之問題意識(一)>(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
    李勤岸(2008年11月),《第一屆台灣羅馬字青年學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市:開朗雜誌)
    林淇瀁(2008年12月),《作詞家葉俊鱗與台灣歌謠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
    郁永河(1959年),<台灣文獻叢刊44種~裨海紀遊>(台北:台灣銀行)
    陳乃菁(2003年6月3日),《新台灣新聞週刊-台灣音樂記憶收藏家–李坤城》,第375期
    陳龍廷(2010年9月),《流浪的奇遇與糊塗的慧黠–郭大誠臺語歌謠的口白藝術》(台北市: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廖威浩等作(2005年),《第一屆台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北市文化局﹚
    謝里法(2008年10月15日),<永樂町台展少年>《文學台灣》68期,頁246
    鍾逸人(2008年10月15日),<許世楷及其周邊>《文學台灣》68期,頁151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