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依晃 |
---|---|
論文名稱: |
教師宗教信仰影響道德教學觀念之探究—以基督教與佛教兩名國中教師為例 |
指導教授: | 李琪明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7 |
中文關鍵詞: | 道德教學觀念 、宗教信仰 |
英文關鍵詞: | moral teaching, religious belief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7 下載:56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師在道德教學上扮演重要角色,對於教師的宗教信仰及其在道德教學上的影響之研究卻很少被探討。本研究旨在利用質性研究,深度訪談一位信仰基督教與一位信仰佛教國中教師,輔以學生問卷調查與教室觀察等方式,探討教師的宗教信仰對其道德教學觀念之影響。
本研究目的為:一、探討信仰基督教與佛教之受訪國中教師所持的道德教學觀念,以及與宗教信仰的關連性。二、比較信仰基督教與佛教之受訪國中教師的道德教學觀念,並找出其相近處與相異處。三、對受訪國中教師宗教信仰影響道德教學觀念之情形進行批判反思,並歸納出宗教信仰影響道德教學觀念之助益與盲點。四、針對具宗教信仰的教師施行道德教學提出建議,以供後續研究參考。
本研究獲致之結論如下:一、教師宗教信仰會影響其道德教學觀念,並使她們在道德教學上更具有奉獻熱忱,對於道德教學上的問題,願意花費更多心力去處理、改進。二、承接宗教「勸人為善」的觀念,她們十分重視道德教學,並且會從自身信仰來尋找相關資源。三、如同她們崇拜的宗教領袖(耶穌、聖嚴法師)一樣,她們希望同樣作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因此她們不以權威教學來馴服學生,反而更重視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係。
然而,為了避免使道德教學變成傳教活動,並且顧及到不同信仰學生的感受,本研究針對具宗教信仰的教師施行道德教學提出以下建議:一、教師應將道德教學與宗教信仰加以釐清。二、分享與接納多元的宗教道德觀念。三、以討論與體驗等道德教學方式取代教條灌輸。四、道德教材可適度與宗教資源結合,但應避免於傳教。五、在處理學生問題上,以感化方式取代責罰。
Teach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oral teaching. The research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teachers with religious belief on moral education is seldom discussed. The thesis aimed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eachers’ religious belief on moral teaching. The researcher conducted qualitative method to interview one teacher with Buddhism and the other with Christianity, surveyed their students with semi-structural questionnaires and observed teacher-students’ interaction in cla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religious belief and their moral teaching was discussed in the study.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topics: (1) the notions that the teachers hold in their moral teaching,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religious belief (2) the comparison of the notions of moral teaching conducted between the teacher with Buddhism and the other one with Christianity(3)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the situation in which the effect of the teachers’ religious belief has on their moral teaching, and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the religious belief with moral teaching as well (4) the suggestions offered to teachers with religious belief when they conduct moral teaching, and functioned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 follow-up research.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teachers’ religious belief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moral teaching. They are willing to spend more time solving students’ problems related to moral teaching with more enthusiasm. (2)Out of the notion of “encouraging the public to behave righteous,” the teachers put emphasis on moral teaching and try to search related resources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from their religious belief. (3) They expect themselves to be role models of their students as they worship their religious leaders, such as Jesus Christ or Master Sheng-yen. Therefore, they don’t tame students with harsh authority, but emphasize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with students.
To avoid turning moral teaching into religious preach and to attend to the feelings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 the study provided severalsuggestions for the moral teaching of teachers with religious belief : (1) Teachers should differentiate their personal religious belief and moral teaching. (2) They may share and tolerate all opinions from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3) They may conduct their moral teaching in form of discussion and experienceinstead of preaching doctrines. (4) They may combine their moral materials with suitable religious resources while keeping off the preach. (5) They may influence students in a positive way instead of a harsh scold.
壹、中文部分
人本基金會(2005)。2005論「立法禁止體罰」。2007年4月23日,取自http://tfar.info/archives/category/manifesto/。
方永泉(1999)。宗教哲學與教育。載於歐陽教(主編),教育哲學。高雄:復文。
方永泉(2000)。宗教與道德間的關係--兼論多元社會中的宗教與道德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5,99-125。
王孝雲、王學富譯(1992)。伊‧尼‧亞布洛柯夫著。宗教社會學。台北:水牛。
王順民(2002)。宗教心理學。載於郭靜晃(主編),心理學概論,464-485。台北:揚智。
尹美琪(1987)。大學生宗教信仰與人生意義感、心理需求及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中壢浸信會網頁(2005a)。牧師信息分享:聖經允許墮胎嗎?。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cccbc.net/message/ethics-1.html
中壢浸信會網頁(2005b)。牧師信息分享:從聖經的觀點看同性戀。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cccbc.net/
中華基督教福音協進會網頁(2007)。婚前不可有性行為?。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ccea.org.tw/water/discuss/d1/d1summary.htm
毛連塭(1994)。生活教育與道德成長。台北:心理。
田毓英(2000)。釋迦牟尼與耶穌基督。台北:光啟。
石樂三(1997)。認識伊斯蘭教。載於劉真(主編),宗教與教育,153- 202。台北:正中。
台南市美好基督教會(2002)。美好教會歷史。2008年2月16日,取自http://www.churches.org.tw/meeihaochurch/About.asp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06)。關於我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2008年2月16日,取自http://www.pct.org.tw/ab_doc.htm
同志同光長老教會(2001)。暗夜中的燈塔:台灣同志基督徒的見證與神學。 台北:女書文化。
朱雅琪(2000)。國中女性教師認識論及其教育實踐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六(1986)。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水牛。
沈六(2005)。道德發展之擬情論,公民訓育學報,16,85-112。
汪詠黛(2006)。和「小菩薩」一起成長~「面對、接受、處理、放下」,讓孩子走出一片天,講義雜誌,232。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台北:五南。
李宗誼(2003)。國中教師體罰學生成因及處置措施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琪明(2004)。品德教育之課程設計理念及其教學模式,學生輔導,92,8-23。
李琪明(2005,5)。國中小教師道德發展與學校環境影響因素之質性探討。論文發表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主辦之「社會重建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覺醒、增能與行動」國際研討會,台北。
李琪明(2006)。新品德教育的興起與發展—美國經驗在台灣的反思與轉化,課程與教學,9(2),55-74。
李奉儒(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92,38-55。
李鍇偉(2002)。慈濟精神對慈濟教師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以台北市國小慈濟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怡慧(2002)。教室理的企鵝爸爸—三位國中男性教師關懷經驗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幸珍(2003)。性別教育外一章-三個國中女同性戀學生的故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未出版,台北。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呂維理(譯)(2004)。J. Rest, S. J. Thomas, Y. L. Moon, I. Getz 著。不同文化、性別與宗教。載於張鳳燕(總校閱),道德發展—研究與倫理之進展,117-176。台北:心理。
何琦瑜(2003)。品格,大不如前,載於天下雜誌(主編),品格決勝負(頁22-29)。台北:天下雜誌。
周倩慧(2001)。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生孝道態度、行為效果之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
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教?。載於天下雜誌(主編),品格決勝負(頁46-55)。
林文瑛、賴昭香譯(1992)。村田昇著。道德教育。台北:水牛。
林玉体(1994)。一方活水─學前教育思想的發展。台北:信誼。
林銘光(2001)。國小宗教性課程設計與發展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市佛教教育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2006)。2006年7月24日,取自http://oldweb.ddm.org.tw/index.asp
洪素貞(1996)。靜思語緣起。靜思語教學月刊,1,1-4。
南懷瑾(1997)。浩如煙海的佛生。載於劉真(主編),宗教與教育,85-114。台北:正中。
胡幼慧(1996)。轉型中的質性研究:演變、批判和女性主義研究觀點。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7-25。台北:巨流。
美國國務院(2003)。2003年度國際宗教自由報告,2006年7月24日,取自:http://www.usinfo.org/mgck/usinfo.state.gov/regional/ea/mgck/archive03/relitw03.htm
俞筱均等譯(1993)。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L. Kuhmerker, U. P. Gielen, R. L. Hayes等著。台北:洪葉文化。
孫效智(1999)。當宗教與道德相遇。台北︰台灣書店。
孫效智(2002)。宗教、道德與幸福的弔詭。 台北 ︰立緒文化。
基督教聖經體罰經文選(2004)。2007年4月14日,取自「體罰論述」研究室
http://tfar.info/index.php?s=%E5%9F%BA%E7%9D%A3%E6%95%99
教育部(2004)。九年一貫課程十大基本能力,2007年8月23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8.php
教育部(2006)。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07年10月28日,取自http://www.fsnps.ntct.edu.tw/school/data/files/200702230126070.swf
教育部愛的教育網(2007)。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2007年12月24日,取自http://epaper.edu.tw/love-edu/news_detail.php?code=05&sn=288
培基文教基金會(2007)。培基文教基金會簡介,2007年12月15日取自http://tw.iblp.org/zh/
張鳳燕(1995)。教師道德推理測驗之發展,教育與心理研究,18,103-138。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檉(1997)。淺說道教。載於中華道教會(主編),我們對道教應有的認識,42-52。
張繼忠(1997)。道成肉身—基督教的基本精神與信仰。載於劉真(主編),宗教與教育,45-74。台北:正中。
張予晅(2002)。得榮社福~推動生命教育的橋樑。2005年11月30日,取自生命力新聞http://www.newstory.info/2002/06/post_29.html
張琬琴(2004)。靜思語教學對增進國小學童孝道實踐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得勝者教育協會網頁(2000)。得勝者教育協會簡介,2006年7月24日,取自http://www.champ.org.tw/cearoc12/cro0.htm
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網頁(2005)。2005年11月31日,取自http://www.glory.org.tw/About.asp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陳光輝(1988)。公民與道德科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陳郁夫(1995)。人類的終極關懷。台北:幼獅。
陳迺臣(1997)。世俗教育和宗教教育。普門月刊,213,17-24。
陳淑美(1998)。國中公民與道德科教師之德行觀點及其教學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建榮(2001)。宗教題材編入九年一貫課程適切性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埩淑、陳惠美(2006)。教師專業倫理與道德教育教學的實踐。課程與教學, 24(2),77-83。
陳沛彤(2007)。一位國小低年級教師實施生命教育的信念與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傅佩榮(1992)。人生定位~從厭煩到安頓。台北:業強。
單文經(譯)(1986)。L. Kohlberg 著。道德發展的哲學。台北:黎明文化。
單文經(2000)。兼論道德氣質的成分與道德教育的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5,169-184。
單文經、汪履維(譯)(1988)。R. H. Hersh, D. P. Paolitto & J. Reimer 著。道德發展與教學。台北:五南。
彭昌義(1992)。大學生皈依佛教信仰之歷程研究:深度訪談分析。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曾約農(1997)。漫談基督教。載於劉真(主編),宗教與教育,29-43。台北:正中。
賀正楨(1999)。國民小學靜思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馮厚美(2001)。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黃天長(1999)。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
黃藿(1999)。德行倫理學的復興與當代道德教育,社會文化學報,9,1-18。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黃彼得(2006)。耶穌登山寶訓選—馬太福音第五章簡明釋義。金燈臺活頁刊,121。2008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glb.php?GLID=12103
福智文教網站(2006)。福智基金會簡介,2006年7月24日,取自http://educational.blisswisdom.org/content/section/6/192/
慈濟教師聯誼會(2002)。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中學第二冊。台北:靜思文化。
楊國賜(1992)。宗教與成人教育。成人教育,17,2-6。
楊宜音(譯)(1997)。E. D. Starbuck 著,宗教心理學。台北:桂冠。
楊淑娟(2003)。國際經驗四:加拿大地方—政府力倡品格可貴,載於天下雜誌(主編),品格決勝負(頁78-84)。台北:天下雜誌。
楊昭瑾(2006,8月26日)。看民調 零體罰 七成民眾不贊成。國語日報,1版。
楊惠芳(2006,12月13日)。零體罰立法三讀通過。國語日報,1版。
楊惠芳(2007,2月15日)。零體罰管教定義 無共識續交鋒。國語日報,1版。
楊惠南(2006)。我所知道的台灣同性戀佛教徒,弘誓雙月刊,83。2007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83/83-3.htm
溫明麗、黃奕清(1998)。國民小學道德與健康教材教法。台北:師大書苑。
詹棟樑(1992)。教育專業人員的道德責任與專業精神。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101-127。台北:五南。
廖怡玲(2006)。青少年性別認同問題。2007年4月25日,取自http://mental.doctor.com.tw/article.asp?channelid=M54&serial=693
趙曉薇(2003)。 參與佛教團體辦理活動教師的宗教信仰生活實踐與專業態度之研究 - 以國際佛光會教師成員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永行(1986)。耶穌基督的道德教育。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秋木(1995)。國民小學道德教育的內涵、教學活動及教學評量之研究—花師仁至互動德育模式研究報告。教育研究資訊, 3 (3),36-46。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37)。台北:巨流。
劉真(1997)。宗教與教育,載自劉真(主編),宗教與教育(頁6-15)。台北:正中。
劉進幅(2003)。杜威哲學思想在國中教育上的啟示。2005年10月21日,取自http://www.knsh.com.tw/edupaper/paper30.asp
歐陽教(1985)。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歐陽教(1987)。道德判斷與道德教學。台北:文景。
歐陽教(1995)。教育哲學導論。台北:文景。
潘小慧(2005)。倫理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史文哲。
蔡維民(2001)。永恆與心靈的對話—基督教概論。台北:揚智文化。
鄭志明(1990)。宗教與文化。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鄭石岩(1997)。推薦人的話。載於劉真(主編),宗教與教育(頁1-5)。台北:正中。
鄭石岩(2004)。中小學生道德發展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61,(頁7-13)。
儒伶(2003)。因果與輪迴。 台北 ︰中華華藏淨宗學會。
曉曉(譯)(2004)。T. Lickona 著,人格培養白皮書。台北:高富。
靜思文化(1999)。靜思語教學概說。台北:靜思文化。
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桂冠。
簡成熙(2006)。品德教育能夠促進公德嗎,課程與教學,9(2),13-30。
羅光(1997)。天主是愛—天主教的精神。載於劉真(主編),宗教與教育(頁19-28)。台北:正中。
關婉玲(2004)。溫馨時刻 教學相長──記「福智教師聯誼會參訪活動」。2007年4月14日取自eNPO青年福利社http://www.eshare.tw/eshare_response_Text.asp?Txt_ID=244
關渡國小(2006)。品德教育簡報,2006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kdps.tp.edu.tw/a1/pps/關渡國小品德教育簡報.pps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95-221)。台北:巨流。
釋星雲(1953)。無聲息的歌唱。2007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ebook/system/index-main.htm
釋淨空(1997)。認識佛教。高雄市淨宗學會。
釋聖嚴(1978)。戒律學綱要。台北:天華。
釋聖嚴(1999)。兩千年行腳─聖嚴師父1998遊化行腳﹝五﹞如何在西方世界弘揚佛法,法鼓雜誌,117。
釋證嚴(2002)。大捨無求的教育志業。載於慈濟教師聯誼會(主編),希望的引航師。台北:靜思文化。
釋宣化(2005)。各宗教對同性戀的看法。2007年4月15日,取自http://www.bfnn.org/book/books3/2053.htm
釋星雲(2006)。佛教對「管理」的看法。2007年4月11日取自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library/discussion/020.htm
釋昭慧(2006)。「同志」豈必承負罪軛?,弘誓雙月刊,83。2007年4月14日,取自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83/83-2.htm
釋堅意(2007)。從佛教倫理學看墮胎行為。2007年4月5日,取自http://www.awker.com/ethics/data/data041015.htm
貳、英文部分
Brian, H.(2005). The use of moral teaching strategies in American Catholic schools, grades 7 and 8.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San Francisco.
Center of the 4th and 5th Rs(1994). A 12-Point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July 5, 2006, from http://www.cortland.edu/character/12pts.asp
Groves, F. H. (1991). A Qualitative Study of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in a Public School and a Conservative Christian School.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Lake Geneva, WI, April 7-10, 1991).
Hanson, W. (2002). Making Sense of Ethics.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07, from http://www.josephsoninstitute.org/MED/MED-intro+toc.htm
Korniejczuk, V. A.(1993). Psychological Theories of Religious Development: a Seventh- Day Adventist Perspective. Retrieved August 28, 2007, from http://www.aiias.edu/ict/vol 10/10cc 257-276.htm
Lickona, T. (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New York : Bantam.
Lickona, T. (1999). Religious belief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Phi Delta Kappan, 81(1), 21-24, 26-27.
Mannix, D. (2002). Character building activities for kids: Ready-to-use character education lessons & activities for the elementary grades. N. J. : The 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Oser, F. and Gmunder, P. (1991). Religious judgement :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Alabama: Religious Education Press.
Kohlberg,.L. (1981).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vol.1.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Moral Stages and the Idea of Justice. San Franciscol: Harpe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