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蘇香諭
Su,Hsiang-Yu
論文名稱: 新北市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師參與師資增能班情形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participation of teacher’s empowering class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ers in New Taipei City Junior High Schools
指導教授: 鄭淑惠
Cheng, Shu-H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教師在職進修生活科技教師師資增能班
英文關鍵詞: teacher in-service education,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eacher, teacher empowering clas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110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9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北市生活科技教師參與師資增能班之情形,108新課綱推行最重要的改變為科技領域的成立,師資增能班的生成即為解決科技領域師資不足狀況所規劃出的教師進修方案之一。

    本研究採質量混合的研究方式,透過半結構式的訪談及問卷調查蒐集資料,受訪者為新北市公立國民中學生活科技教師,並且參與106學年度由臺灣師範大學承辦之師資增能班的結業教師,共訪談六位教師。

    本研究獲得結論為:
    一、教師參與師資增能班之動機為個人教學精進及因應教育改革之需求。
    二、教師對於師資增能班的講師專業度、教材內容、教學方式與實務教學連結度表示滿意。
    三、教師於師資增能班進修後,皆能提升教學知能並會應用於實務教學上。
    四、教師對於師資增能班提出回流增能及課程分級的建議。

    最後,根據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主管機關、承辦學校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參考。

    he most important change in 108 new education guidelines is to establish the field of Technology. In order to fulfill the insufficiency of technology teachers, the authority has started empowering classes for teacher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particip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articipated in such classes. In the study, a mixed-method design was conducted by using semi-structural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to collect data. Six teachers from New Taipei City municipal junior high schools who have participated in empowering classes held b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n 2017 were targeted in this study.

    The following results have been concluded:
    1.The motivations of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theempowering classes
    were personal reasons includingimprovement of their teaching skills
    and the needs toconform the revolution in education.
    2.Teachers in this study were satisfied with the professionalism of the
    instructors, contents of the class materials and the linkage between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practicality of teaching.
    3.The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the empowering classes are able to
    apply the skills that they acquired to elevate their teaching
    knowledge and skills during teaching.
    4.Suggestions from teachers who participated theempowering classes about re-attending similar classes and suggestions about class levels.

    Finally, suggestions were made for references to the authorities of education, schools of execution and further researche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s.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生活科技課程變革及師資增能班規劃 9 第二節 教師在職進修之探討 21 第三節 教師在職進修成效評估之探討 30 第四節 教師在職進修之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8 第四節 資料處理及分析 49 第五節 研究倫理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教師參與師資增能班之動機 53 第二節 教師參與師資增能班之滿意情形 57 第三節 教師對於師資增能班規劃之建議 6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5 第一節 結論 75 第二節 建議 77 參考文獻 83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90 附錄二 訪談大綱 91 附錄三 教師參加師資增能班之調查表 92 附錄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辦理106年暑期科技領域生活科技科師資增能班 招生簡章 95

    王金國(2015)。創造正向的教師研習經驗。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0),55-58。
    朱正雄、林俊瑩(2011)。追求卓越精進的動力來源-學前教師參與專業成長活動的影響機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2(1),125-156。
    余作輝(2003)。教師進修與專業成長。國教世紀,208,111-117。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子建、尹弘?(2005)。教師對課程變革的認同感和關注:課程實施研究的探討。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1),107-128。
    李俊湖(1992)。國小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俊湖(2007)。教師專業成長。研習資訊,24(6),97-102。
    李俊湖(2011))。實踐本位教師專業學習規劃。教師天地,175,31-37。
    李健芮(2017))。國小自造者教師專業成長歷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高雄市。
    李崇賢(2001)。人力資源的訓練與發展。臺北市:商鼎。
    李隆盛(1986)。我國國中階段工藝課程發展之研究。中學工藝教育月刊,19(5),5-10。
    林和春(2007)。國民小學候用校長行政領導信念與效能感發展歷程─培訓成效及影響因素之分析(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林秉毅(2008)。高齡學習方案規劃人員培訓成效評估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嘉義市。
    林新發(1982)。五專校長領導方式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聯喜(2000)。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在職進修之需求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
    吳清山(2010)。師資培育教育。臺北市:高教出版社。
    吳瓊治(2006)。訓練成效的評鑑。品質月刊,10,44-48。
    邱明寬(2016)。桃園縣國民中學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邱熙堯(2012)。國民中學教師在職進修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邱慧玲、謝傳崇(2015)。有效教師專業成長方案的特徵與規劃。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7),90-96。
    洪國峰(2010)。臺灣國中階段生活科技課程發展之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43(1),3-18。
    洪婉紋(2013)。家庭生活教育實務工作者參與課程學習動機與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洪榮昭(2002)。人力資源發展-企業教育訓練完全手冊。臺北市:五南。
    胡悅倫(1995)。方案評鑑及其研究方法之運用與省思以輔導網路方案鑑為例。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式寬(2013)。淺談十二年國教中教師專業的挑戰。台大教育實習輔導通訊,64,3-4。
    翁玲巧(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資優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學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市。
    馬芳婷(1989)。社教機構短期研習班教師教學行為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教育部(1983)。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出版社。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www.naer.edu.tw/files/15-1000-7944,c639-1.php?Lang=zh-tw
    教育部(2016a)。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規準(105 年版)。取自https://reurl.cc/O56ED
    教育部(2016b)。國民中小學暨普通高級中等學校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7)。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辦理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國民中小學教學品質要點。取自https://reurl.cc/jQ6RD
    畢恆達(1996)。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臺北市︰學富文化。
    許宜婷(2015)。科技教育教學內容之探討。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2(2),16-29。
    許添明(1996)。教改須顧及監督與評鑑。康橋,22,8。
    陳志樺(2002)。成人技職繼續教育參與動機與障礙因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彰化縣。
    陳沁怡(2003)。訓練與發展。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秀琪(2012)。宜蘭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花蓮市。
    陳怡華(1999)。我國國民中學補習學校學生學習參與障礙極其因應策略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陳芳妤(2017)。高雄市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陳瑋婷(2017)。以Guskey五層面模式探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成效─七位參與教師之評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陳靜婉(2001)。國民小學教師在職進修與專業成長知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彭映江(1997)。高級中學生活科技教師專業知能進修需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彭富源(2009)。台灣初等教育改革與省思。教育資料集刊,41,1-24。
    黃富順(1992)。成人學習的動機。高雄市:復文出版社。
    黃富順、吳淑娟、林雅音(2008)。臺灣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教育之實施、特色與問題。取自http://ir.lib.cyut.edu.tw:8080/bitstream/310901800/14019/2/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素貞、李俊湖(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精進教學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張素貞、李俊湖(2014)。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方案成效評估之研究。教育資料與 研究,114,95-124。
    張?文(2014年,9月)。三把鑰匙,下一波教改成功關鍵。親子天下雜誌。取自https://reurl.cc/ZXLRg
    黃坤錦(2015)。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41-258。
    黃昭勳(2017)。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知能、專業發展需求、專業發展困境與專業發展滿意度徑路模式之建構及驗證(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楊巧玲(2008)。教育改革對教師專業認同之影響:五位國中資深教師的探索性研究。師大學報,53(1),25-54。
    楊正德(2011)。台北縣國小教師在職進修動機、教學準備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楊振昇(2003)。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教育資料集刊,28,287-313。
    楊裕仁(1994)。國民中學實習教師研習活動之現況調查與評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廖素慧(2017年,9月)。科技領域師資培訓師憂來不及。中時電子報。取自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914000614-260107?chdtv
    趙曉美(2018)。由九年一貫到十二年國教的課程改革與教師專業成長。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10),178-181。
    趙麗玲、郭重吉、溫育德、林宗岐、王瑋龍(2015)。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障礙因素之探討。自然科學與教育,1(1),1-22。
    劉怡君(2015)。臺中市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在職進修方式與專業知能成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劉淑芬(2007)。企業教育訓練評鑑方法應用之研究:Kirkpatrick 四層次模式理論分析的觀點(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嘉義縣。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安繕(2015)。我國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現況及其精進策略之探討。校務經營個案研究實務研討會成果集,104,141-157。
    蔡峰源(2016)。教師在職進修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臺北市。
    蔡進雄(2010)。國民中小學學校行政人員研究所在職進修成效評鑑之研究:Kirkpatrick 評估模式之應用。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10,1-26。
    親子天下(2015年,10月)。阿甘老師:美國教師的學習機制不進修,就丟飯碗。翻轉教育親子天下。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1647
    賴姿伶(2014)。公務人員基本能力培訓成效之評估。T&D飛訊,198,1-25。
    賴春金(2003)。幼稚園教師的關鍵能力。教育資料與研究,52,75-83。
    謝文全(199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五南書局。
    鍾玉枝(2019)。高雄市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學習動機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簡紫玲(2019)。國中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對教師教學效能及教師專業認同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顏伊君(2016)。教師專業成長、教師在職進修動機與教師專業倫理實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魏秀燕(2006)。國民小學教師研習活動現況與需求之研究---以台中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中市。
    魏稜諭(2018)。國小教師參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後在教學助益情形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饒見維(1996)。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Bloom, B.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Handbook: The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NY: David Mc Kay.
    Clarke, D., & Hollingsworth, H. (2002). Elaborating a model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growth.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18(8),947-967.
    Cole, P. (2012). Linking effective professional learning with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 The Australian Institute for Teaching and School Leadership and Education Services Australia. Retrieved from http://clearinghouse.aitsl.edu.au/Citation s/fc64c27c-b7c0-4bc8-9714-a23d01076 393
    Desimone, L. M. (2009). Improving impact studie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oward better conceptualizations and measure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38(3), 181-199.
    Gagne, R. M. (1984). Learning outcomes and their effects: Useful categories of human performan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39(4), 377-385.
    Gulamhussein, A. (2013). Teaching the teachers: Effectiv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n era of high stakes accountability. Alexandria:Center for Public Education.
    Guskey, T. R. (2000).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Guskey, T. R., & Huberman, M. (1995).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New paradigm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Guskey, T. R. (2002).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eacher change. Teachers and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8(3/4), 381-391.
    Joan Dean (1991).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School. London, UK: Open University Press.
    Kirkpatrick, D. L. (1959). Techniques for evaluating programs: Part 2-Learn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Training Directors, 13, 21-26.
    Kirkpatrick, D. L. (1996). Great ideas revisited. Training & Development, 6, 54-59.
    Kirkpatrick, D. L., & Kirkpatrick, J. D. (2006). Evaluating training programs: The fourlevels (3rd ed.). San Francisco, CA: Berrett-Koehler.
    Thomas R. Guskey. (2002). Evaluat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9(6), 45-51.
    Valli, L., & Hawley, W. D.(2002). Desigming and implement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W. D. Hawley & D. L. Rollie (Eds.), The keys to effective schools: Educational reform as continuous improvement,(pp.86-96).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