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顯喨 |
---|---|
論文名稱: |
線上測驗提升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機械製圖為例 Study of Enhancing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byOnline Tests—TakingMechanical Drawing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劉紀嘉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1 |
中文關鍵詞: | 線上測驗 、紙本測驗 、學習成效 、機械製圖 |
英文關鍵詞: | online test, paper-based tes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mechanical drawing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344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313 下載:8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傳統教學配合線上輔助測驗系統能提升教學成效。研究對象為基隆某高職二年級學生,甲班為實驗組共34位、乙班為控制組共43位,兩班皆為同一老師以相同的方式授課,實驗組學生小考測驗的模式以線上輔助測驗為主,控制組學生小考測驗的模式以紙本測驗為主。本研究採前、後測實驗設計,於教學前統一進行前測,之後施以為期五週的教學實驗,最後再進行後測,以診斷學生的學習成效。
研究結果顯示:
一、線上測驗輔助學習系統能使學生學習成效達到顯著程度。
二、線上測驗輔助測驗系統可增進教師對學生的輔導效果。
三、實驗教學後實驗組學生之學習成就測驗顯著高於控制組。
四、線上測驗輔助學習系統可成為教師未來在輔助學生學習的方式之ㄧ。
Abstract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mproved by traditional pedagogy incorporated with online test system.
The objects of study included 2-grade students of a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in Keelung, namely, 34 students of Class A as experimental group and 43 students of Class B as control group. Both classes were lectured by the same teacher using the same pedagogy. Online test was conduct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hereas paper-based test was conducted to the control group. Pre – and post – tests were adopted. Pre-test was conducted to both groups before the teaching began, followed by 5 week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Finally, post-test was conducted to diagnose the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1. Online test-assisted learning system helps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2. Online test-assisted test system enhances the counseling effect of teachers to students.
3.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 learning performance for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fter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both show significant progress.
4.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from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experimental instruction shows higher significance than the that of control group.
5. Online test-assisted learning system can become one of the methods for teachers’ counseling on future student learning.
中文部分
邱忠呈(2014)。102學年度數學科段考試題分析之研究-以高雄市某高中二年級為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丘關誼(1999)。應用線上測驗評量試題難易度之網路題庫系統。大安高工學報,11,193-204。
邱貴發(1991)。情境學習理念與電腦輔助學習-學習社群理念探討。臺北市:師大書苑。
朱學亭、高成炎(2003)。自動線上測驗生成系統。中華民國資訊學會通訊,6(3),25-31。
朱則剛(1993)。教學設計核心理念-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知識基礎的研究。視聽教育雙月刊,35(2),1-32。
何榮桂(1990)。電腦教學系統中的測驗設計。中等教育,41(2),29-34。
何榮桂(1991)。電腦化題庫設計的基本架構。教師研究月刊,20,21-26。
何榮桂(1994)。電腦化題庫概述。測驗與輔導,126,2576-2578。
何榮桂、郭再興(1997)。網路化適性測驗系統。第六屆國際電腦輔助教學、研究會論文集,186-196。
何榮桂、陳麗如、郭再興、蘇建誠、籃玉如(1997)。虛擬測驗服務中心建構在Internet 之適性測驗環境。1997 台灣區網際網路學術研討會 (Taiwan Area Network Conference),10 月,台北。
何榮桂(1999)。量身訂製的測驗-適性測驗。測驗與輔導,157,3288-3293。
吳裕益(1995)。電腦在測驗上的應用。教育實習輔導季刊,1(5),10-13。
吳裕益、陳英豪(1998)。測驗與評量。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吳錫修(1998)。電腦輔助測驗之動態命題與試卷驗證模式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吳英孝(2004)。網路化數學學習之成效研究-以高中三角函數複習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大偉(1995)。技職教育測量與評鑑(再版)。台北:三民書局。
李連順(2000)。國中生活科技線上測驗系統。測驗與輔導,157,3282-3284。
沈中偉(1995)。魏考斯基理論在認知策略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2,23-31。
周文正(1998,March)。www 上電腦輔助測驗系統之研製。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舉辦之中華民國第七屆電腦輔助教學研討會,高雄市。
周倩、簡榮宏(1997)。網路評量系統之發展與研究。遠距教育,4,12-15。
周文欽、歐滄和、許擇基、盧欽銘、金樹人、范德鑫(2003)。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心理出版社。
岳修平 (2003) 。數位學習推動策略之機構觀點。台大教與學電子報,第24期,專家專欄。
林信昌(2005年5月18日)。國家考試電腦化點多多。經濟日報,第A14版。
林璟豐(2001)。全球資訊網測驗題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鴻源(1999)。線上測驗回饋型態對國小學童學習影響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林裕集(2001)。適用於電腦教室之網路測驗系統—以國小英語科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林政斌(2001)。線上學習代理人之分析與設計。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洪榮昭(1999)。網路教學。台北:華采。
洪靖民(2004)。資訊科技融入高職補救教學之成效研究-以機械力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財團法人語言訓練中心(2003 年)。TOEFL測驗簡介。2004 年11 月10 日,取自http://www.lttc.ntu.edu.tw/Toefl.htm
張基成、唐宣蔚(2002)。大學生網路學習社群。資訊與教育,89,65-80。
張史如(1997) 。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網路超文件超媒體應用於教學上的意義。資訊與教育,58,39-48。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壽山主編(1991)。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印行。教育部(2001.05.03)。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總綱『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總綱』。2005.06.01,取自http://masterplan.educities.edu.tw/ conference/total.shtml
張美玉(1996)。歷程檔案評量在建構教學之應用:一個科學的實徵研究。教學科技與媒體,27,31-46。
莊謙本(1997)。數位電路技術電腦化適性測驗之研究。師大書苑。
許清姿(2004)。網頁輔助教學對國二學生在「光的傳播與光速的測量」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振揚(2003)。建構科學概念雙階層式線上測驗系統之發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郭重吉(1992)。從建構主義的觀點探討中小學數理教學的改進。科學發展月刊,20(5),548-570。
陳李綢(1997)。教育測量與評量。台北:五南。
陳英豪、吳裕益(1982)。測驗的編製與應用。台北:偉文出版社。
陳金仁、王宗銘(1999)。以Web為基的網路線上測驗系統之研究。1999台灣區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
陳新豐(2002)。線上題庫與適性測驗整合系統之發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陳佳賢(2001)。美國企業線上學習市場發展現況與趨勢。資訊與電腦,10,92-96。
陳秀枝、李啟塤(1997)。教育心理學名詞總彙。台北:千華。
游玉梅 (2002) 。公部門的學習革命-線上學習概論。人事月刊,34(3),32-45。
童宜慧、張基成(2000)。網路化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取自http://acbe.tku.edu.tw/iccai8/109/109.htm
黃國禎、曾秋蓉、朱蕙君、蕭經武(2002)。智慧型線上測驗系統題型之分析與改進。科學教育學刊,10(4), 423-439。
黃啟彥(2003)。應用試題反應理論於科技素養適性測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黃綉貴(2003)。高職數學科題庫的建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黃貝玲(2002)。從線上學習的發展看企業線上訓練。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19,12-23。
黃偉豪(2002)。網路教學之獎懲機制與認知風格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楊錦潭(1999)。國中小教師網路題庫系統開發經驗談。測驗與輔導,157,3285-3287。
楊錦明(2001)。網路教學系統之設計與建置-以計算機概論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葉連祺、林淑萍(2003)。布魯姆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分類修訂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5,94-106。
葉連祺(2003)。測驗細目表在教學設計之應用。中等教育,52(4),98-109。
鼎茂(2000)。教育與心理測驗。台北市:鼎茂出版社。
劉長萱(1991)。紙筆測驗改用電腦施測對信度、效度的影響。測驗與輔導,95,1800-1811。
劉亞平(1998)。教育改革的關心程度問卷與線上測驗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蔡怡鈴 (2004) 。網路輔助教學---教學網站的介紹與製作(上)。台大教與學電子報第,23,教學錦囊。
蔣得勉(1988)。電腦輔助教學的發展。科學教育月刊,64,25-31。
戴建耘、饒達欽、陳瑞榮(1994)。發展電腦化測驗題庫的重要理論基礎—試題反應理論IRT之意義沿革與發展。教育研究雙月刊,39,60-72。
戴文雄、胡俊宏、陳華昌、郭德盛(1994)。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建構模式之研究。視聽教育,38(3),1-6頁。
謝銘勳(2002)。數位電路在虛擬實驗教室的教學評量模式。逢甲大學,台中市。
簡瑞華(2002)。線上題庫與評量系統之開發。臺中師範學院,台中市。
英文部分
Airasian, P.W. & Madaus, G.F. (1972) Functional types of student evaluation,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Guidance, 4, 221-233.
Alessi, S.M., & Trollip, S.R. (1991). Computer-BasedInstruction: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2nd)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Bennett, M.G., Hessinger, J. Kahn, H., Ligget, J. Marshall, G., & Zack, J. (1999). Using Multimedia in Large-Scale Computer-Based Testing Program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5, 283-294.
Chase, C. I. (1978). Measurement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2nd ed.)Reading, MA:Addison-Wesley.
Driver, R.,Asoko, H., Leach, J.,Mortimer, E., & Scoti, P.(1994). Construct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3(7), 5-12.
Gronlund, N.E. (1998). Assessment of Student Achievement.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Gagne, R. M. (1985).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4th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 (1988) Bunderson, C.V., Inouye, D.K., &Oslen, J.B. The four generations of computerize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In R. L. Linn(E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New York:Macmillan.
Mark, D.R. (1997). The Next Generation of Computerized Tests: Implications for Testing of Advances in Multimedia.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 and Language Processing, AEDS Journal, 19(2-3), 81-108.
McCormack, C.,&Jones, D., Building a Web-Based Education System. NY: Wiley (1998). Lord, F. M. Application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to practical testing problems.
McCormack, D., & Jones, D. (1997). Building a web-based education system. N.Y.:Wiley.
Millman, J., & Arter, J. (1984). A. Issue in bank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21(4), 315-330.
Niguidula, D.(1993). The digital portfolio: A richer picture of student performance. Studies on exhibitions .
Shores, E. F. & Grace, C. (1998). The Portfolio Book A Step-by-Step Guide forTeachers, Gryphon House, Inc.
Van der Linden W. J., & Glas, C.A.W. (2000). Computerized adaptive es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Dordrecht, Boston: Kluwer Academic.
Wainer, H. & Dorans, N.J. (2000).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ing: A Primer (2nd ed.). Mahwah, N. 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Woolfolk, A. E., (199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5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