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信杰 Wang, Hsin-Chieh |
---|---|
論文名稱: |
蒙元法制對明律的影響 The Influence of Yuan Legal System on Ming Code |
指導教授: |
陳登武
Chen, Den-Wu |
口試委員: |
陳昭揚
Chen, Chao-Yang 許守泯 Hsu, Shou-Min 劉馨珺 Liu, Hsin-Chun 陳俊強 Chan, Chun-Keung 陳登武 Chen, Den-Wu |
口試日期: | 2023/07/25 |
學位類別: |
博士 Doctor |
系所名稱: |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9 |
中文關鍵詞: | 《元典章》 、《明律》 、《唐律疏議》 、贓罪 、不應得為 、六贓 、《至正條格》 |
研究方法: | 歷史研究法 、 比較研究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2301702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03 下載:5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般論述中國古代法典發展時,都會指出以下的軌跡:《唐律疏議》→《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元朝法制似乎與唐宋律令無涉,對明清律例亦無重大影響。本文透過明初法典的編撰過程,說明元代條格體法典,律令位階定位不分明缺乏總則性篇章〈名例〉,導致《明令》《明律》有明顯轉鈔轉寫的關係,如大量〈刑令〉轉寫成日後的《明律‧名例律》,部分令文設有「不應」罰則,多可以從元條格追溯其立法來源,非唐宋之舊。
接著討論「贓罪」,傳統中國法有以贓計罪的傳統,觀察蒙元汗廷是如何繼受漢地的贓罪觀念,並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頒布如同唐宋律的枉法、不枉法、強盜、竊盜、監守自盜與時常充當贓罪用的「不應得為」,說明為何元代沒有發展出「坐贓」計贓罪名。《明律》六贓中常人盜倉庫、與監守盜倉庫兩贓罪,實係自元〈侵盜錢糧通例〉發展而來,另外因《明律》無強盜贓導致原先在元代以強盜贓計罪的「白晝搶奪」,只好依違在強、竊之間。
利用元代大量利用「不應為罪」對應無舊例或沒有條格明確對應的犯罪,採笞三十七、杖七十七論處的特色。透過「不應得為」刑度的定錨,這樣的特色亦保留在《明令》、《明律》之中,針對原先舊律所無的犯罪型態,給予單純快速地處置,挑選這些保留元制「不應為罪」刑度框架的條文,探討元明兩代特別立法防範的私役型犯罪條文,與管制軍器與買賣相關律文及賭博罪可發現,這些罪本有唐宋律的舊條,但在元代卻因時空環境的變化,脫離原先的發展脈絡。
最後討論《明律》婦女相關法規中舊律所無的特點,犯姦婦人「隨夫嫁賣」、婦女犯罪,杖以上罪一律收贖,是受那些元代立法所影響導致而成,其背後反映何種價值觀,分析說明犯姦婦人「隨夫嫁賣」是如何發展而成,元明兩代對「隨夫嫁買」的運用差異為何。婦女犯罪,杖以上罪一律收贖是延續舊律對婦女犯徒流刑的優免發展而來,還是蒙古價值觀強勢逆滲透而成,自元代案例中所見的法律發展趨勢,婦女法律地位的財產化與徒流刑虛刑化是如何一步一步達成的。
元代在中國法制史上的重要性與特殊性,既非律令也非律例,自成一格,承先啟後。唐宋的律令明清的律例,兩者的特點兼而有之,為搭起中國傳統律學兩大法典《唐律》與《明律》之間的橋樑,應給予蒙元法制更高的評價。
關鍵字:《元典章》、《明律》、《唐律疏議》、贓罪、不應得為、六贓、《至正條格》
史料古籍
(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北京,中華書局,1983。
(宋)竇儀等詳訂;岳純之 校證,《宋刑統校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元人文集珍本叢刊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元)沈仲緯,《刑統賦疏》收入島田正郎主編,《中國法制史料》第二輯第二冊,臺北,鼎文書局,1979。
(元)徐元瑞等撰,楊納點校,《吏學指南》,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元)趙承禧等編撰;王曉欣點校,《憲臺通紀(外三種)》,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元)脫脫等撰,《金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
(元)陶宗儀撰,《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59。
(元)蘇天爵編,《國朝文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四部叢刊縮印元刊本。
(元)蘇天爵編,《元文類》,收入任繼愈主編,《中華傳世文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
(明)葉子奇,《草木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
(明)夏原吉監修,胡廣等總裁,《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
(清)清高宗 敕撰,《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清高宗 敕撰,《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
(清)沈家本撰:鄧經元,駢宇騫點校,《歷代刑法考附寄簃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
(清)薛允升撰、懷校鋒、李鳴點校,《唐明律合編》,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天一閣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天聖令整理課題組校證,《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附唐令復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6。
方齡貴校注,《通制條格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1。
洪金富校定,《洪金富校定本元典章》,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16。
陳高華、劉曉、張帆、党寶海點校,《元典章: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北京,中華書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
黃時鑑 點校,《通制條格》,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黃時鑑 輯點,《元代法律資料輯存》,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
黃彰健,《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79。
薛梅卿點校,《宋刑統》,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編,《至正條格》(校註本),城南:韓國學中央研究院,2008。
懷效峰點校,《大明律》,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近人專著
仁井田陞著、栗勁、霍存福等編譯,《唐令拾遺》,吉林,長春出版社,1989。
內蒙古典章法學與社會學研究所編,《成吉思汗法典及其原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王信杰,《元代刑罰制度研究──以五刑體系為中心》,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
亦鄰真,《亦鄰真蒙古學文集》,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吳海航,《元代法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吳海航,《元代條畫與斷例》,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
宋國華,《元代法制變遷研究:以《通制條格》和《至正條格》為比較的考察》,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7。
李崇興、祖生利、丁勇著,《元代漢語語法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李崇興、祖生利著,《《元典章‧刑部》語法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
孟祥沛,《中國傳統行刑文化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林咏榮編著,《唐清律的比較及其發展》,臺北,國立編譯館,1982。
林茂松,《中國法制史探索》,臺北,正典出版文化有限公司,2005。
姚大力,《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胡興東,《中國古代判例法運作機制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党寶海著,《蒙元驛站交通研究》,北京,昆侖出版社,2006。
島田正郎,《北亞洲法制史》,臺北,中國文化學院,1964。
島田正郎撰、葉潛昭譯,《東洋法史─中國法史篇》,臺北,鼎文書局,1979。
徐道鄰,《中國法制史論略》,臺北,正中書局,1953。
祖生利、李崇興點校,《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刑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張金銑校注,《元典章校注(詔令 聖政 朝綱 臺綱 吏部卷)》,合肥,黃山書社,2011。
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史研究綜述(1949─1989)》,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
郭東旭,《宋代法制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陳垣,《元典章校補釋例》,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4。
陳垣,《沈刻<元典章>校補》,北平,國立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1931。
陳顧遠,《中國法制史概要》,臺北,三民書局,1965。
曾代偉,《金元法制叢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曾代偉,《金律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
滋賀秀三著,張建國等譯,《中國家族法原理》,北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程樹德,《九朝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臺北,犁齋社,2013。
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上海,上海書局,1990。
葉潛昭,《金律之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劉俊文,《唐律疏議箋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
德‧傅海波 英‧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箭內亙著,陳捷、陳清泉譯,《元朝怯薛及斡耳朵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3。
蕭啟慶,《西域人與元初政治》,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6。
戴建國,《宋代刑法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戴建國,《宋代法制初探》,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
戴建國,《唐宋變革時期的法律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臺北,里仁書局,1984。
魏殿金,《宋代刑罰制度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9。
蘇振申,《元政書經世大典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4。
期刊論文
Henry Serruys, C.I.C.M著,朱麗文譯,〈明初蒙古習俗的遺存〉,《食貨復刊》,5:4,臺北,1975.7,頁179-200。
王信杰,〈唐至宋舊五刑體系的破壞與元代近世新五刑的建立〉,《史耘》,17,臺北,2015.6,頁1-52。
何茲全,〈中國社會發展史中的元代社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2:5,北京,1992.10,頁39-47。
宋國華〈論新發現《至正條格》的編纂〉,《西部法學評論》2016:6,蘭州,2016.12,頁9-17。
李治安,〈元與明前期南北差異的博弈與整合發展〉,《歷史研究》,2011:5,北京,2011.10,頁59-77。
李治安,〈兩個南北朝與中古以來的歷史發展線索〉,《文史哲》,2009:6,濟南,2009.11,頁5-19。
李新峰,〈論元明之間的變革〉《古代文明》,4:4,吉林,2010.10,頁83-102。
肖劉威,〈淺析錨定效應〉,《學理論》,2010:31,哈爾濱,2010.11,頁129。
周東平,〈律令格式與律令制度、律令國家——二十世紀中日學者唐代法制史總體研究一瞥〉,《法制與社會發展》,8:2,長春,2002.04,頁131-136。
武波,〈元代刑法體系中的出軍制度探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3:2,臨汾市,2006,頁79-84。
柳立言,〈何謂 “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2006:l,上海,2006.03,頁125-171。
胡小鵬、李翀,〈試析元代的流刑〉,《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46:6,蘭州,2008。頁57-61。
時培磊,〈傳承與創新:近百年來《元典章》的整理與研究〉,《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8:2,新鄉市,2021.05,頁102-108。
張凡,〈《大明令》與明代的律令体系——明代“令”的作用與法律效力〉,《殷都學刊》2009:3,安陽,2009.9,頁140-145。
張凡,〈略論明代法律形式的變革——以《大明令》為中心〉,《寧夏社會科學》,2009:5,銀川,2009.9,頁8-11。
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問題〉,《新史學》,10:2,臺北,1999,頁29-76。
郭建,〈明律的輕重及其原因探析〉,《史林》,1991:2,上海,1991.7,頁20-26。
陳高華,〈《至正條格‧條格》初探〉,《中國史研究》,2008:2,北京,2008.5,頁135-158。
黃阿明,〈明代督察院更置時間考論〉,《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蘇州,2012.5,頁76-80。
黃源盛,〈法律繼受與法律語言的轉換—以晚清《大清新刑律》的立法為例〉,《政大法學評論》,145,臺北,2016.6,頁199-255。
黃彰健,〈律解辯疑大明律直解及明律集解附例三書所載明律之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9上,臺北,1969,頁289-308。
楊一凡,〈《大明律》修訂始末考〉,《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1990:2,北京,1990.4,頁41-48。
楊一凡,〈明代典例法律體系的確立與令的變遷——〝律例法律體系〞說、〝無令〞說修正〉,《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7:1,上海,2017.1,頁5-19。
趙文坦,〈元代刑罰輕重考辨〉,《中國史研究》,1999:2,北京,1999.5,頁119-130。
趙世瑜,〈明清史與宋元史:史學史與社會史視角的反思——兼評《中國歷史上的宋元明變遷》〉,《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北京,2007.9,頁87-95。
劉曉,〈《大元通制》到《至正條格》:論元代的法典編纂體系〉,《文史哲》,2012:1,濟南,2012.1,頁64-78。
譚家齊,〈明太祖對刑罰輕重的態度(上篇)—太祖用刑態度的演變軌跡〉,《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1,香港,2001,頁87-109。
蘇凱平,〈第二審量刑與定錨效應〉,《月旦法學教室》,249,臺北,2023.7,頁26-29。
專書論文
王信杰,〈唐以後舊五刑體制的破壞與近世新五刑的建立──兼論元代刑罰體系對明清的影響〉文收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秩序》,臺北,元照出版社,2013,頁345-383。
吳謹伎,〈六贓罪的效力〉文收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頁161-227。
吳謹伎,〈論唐律「計贓定罪量刑」原則──以名例律之規定為主〉文收高明士主編,《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為中心》,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頁187-230。
姚大力,〈論元代刑法體系的形成〉,收入柳立言編,《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和社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頁83-128。
姚大力、郭曉航,〈泰和律與元初的刑政〉收入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頁423-480。
柏清韻(Bettine Birge),〈遼金元法律及其對中國法律傳統的影響〉,收於柳立言編,《中國史新論》(法律史分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頁141-191。
范德(Edward L. Farmer)著、鄧國亮譯,〈《大明令》——明初社會立法的工具〉,收入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明史室 編著,《明史研究論叢第八輯:明代詔令文書研究專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頁36-46。
宮崎市定,〈宋元時代的法制與審判機構──《元典章》的時代背景與社會背景〉,收入楊一凡總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丙篇,第3卷,「日本學者考證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宋遼西夏元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1-121。
張帆,〈金元六部及相關問題〉收入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頁423-461。
張帆,〈重現于世的元代法律典籍——殘本《至正條格》〉,《文史知識》,2008:2,北京,2008.2,頁31-38。
張帆〈《元典章》整理的回顧與展望〉文收中國史學會,《中國史學》,京都,朋友書店,2008,第18卷,頁57-67。
張斐怡,〈蒙元統治下親屬殺傷罪的處理及其意義〉收入於黃寬重主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臺北,政大歷史系等出版,2008。
郭曉航、姚大力,〈金《泰和律》徒刑附加決杖考〉收入楊一凡總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甲篇,第5卷,《歷代法制考‧宋遼金元法制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469-484。
陳昭揚,〈金代的杖刑、杖具與用杖規範〉收入於臺師大歷史系、中國法制史學會、唐律研讀會主編,《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論集》,臺北,元照出版社,2011,頁73-93。
陳高華,〈論元代的和雇和買〉,收入元史研究會編,《元史論叢》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頁130-143。
植松正,〈元初法制史一考─與金制的關係〉,收入楊一凡總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丙篇,第3卷,《日本學者考證中國法制史重要成果選譯‧宋遼西夏元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203-232。
黃時鑑,〈《大元通制》考辨〉,收入柳立言編,《宋元時代的法律思想與社會》,臺北,國立編譯館,2001,頁16-37。
黃源盛,〈唐律不應得為罪的當代思考〉收入高明士編,《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二) 唐律諸問題》,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頁3-66。
楊一凡,〈洪武《大明律》考〉文收 楊一凡總主編 本卷主編楊一凡,《中國法制史考證 甲編 第六卷 歷代法制考‧明代法制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1-53。
趙晶,〈《至正條格》研究管窺〉,收曾憲義主編,《法律文化研究 第六輯(2010)》,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頁404-417。
蕭啟慶,〈中國近世前期南北發展的歧異與統合:以南宋金元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為中心〉,收入蕭啟慶著,《元代的族群文化與科舉》,臺北,聯經,2008,頁1-22。
薛梅卿,〈《刑統賦》及解疏本初考〉一文收入楊一凡總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甲篇,第5卷,「歷代法制考‧宋遼金元法制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頁1-20。
日文部分
淺見倫太郎,〈元ノ経世大典並二元律〉,《法學協會雜誌》(41:7 8),東京,1923.7.8。
淺井虎夫,《支那ニ於法典ケル編纂ノ沿革》,東京,京都法學會,1911。
梅原郁主編,《訳註中国近世刑法志》,東京,創文社,2002。
梅原郁主編,《中國近世の法制と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3。
梅原郁主編,《前近代中國の刑罰》,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6。
徳永洋介,〈金元時代の流刑〉,收入梅原郁主編,《前近代中国の刑罰》,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7,頁285-322。
島田正郎,《北方ユーラシア法系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81。
辻正博,《唐宋時代刑罰制度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0。
辻正博,〈唐代流刑考〉文收梅原郁主編《中國近世の法制と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3,頁73-110。
辻正博,〈杖刑と死刑のあいだ──宋代における追放刑‧労役刑の展開〉收入梅原郁主編,《前近代中國の刑罰》,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6,頁212-216。
瀧川政次郎,《中国法制史研究》,東京,巌南堂書店,1979。
大島立子,〈新出『至正條格』の紹介──『通制條格』との比較から〉收入大島立子主編,《前近代中国の法と社会──成果と課題》,東京,東洋文庫,2009。
仁井田陞,《中國身分法史》,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83。
仁井田陞,《中国法制史研究──法と慣習.法と道德》,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64。
仁井田陞,《中国法制史研究──刑法》,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59。
植松正編,《元典章年代索引》,京都,同朋舍,1980。
小林高四郎,《モンゴル史論考》,東京,雄山閣,1983。
滋賀秀三,《中國法制史—基本資料の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1993。
滋賀秀三,《中國家族法の原理》,東京,創文社,1967。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元典章研究班編,《元典章索引稿》,京都,京大人文科學研究所元典章研究班,1954。
岩村忍、田中謙二校訂,《校訂本元典章‧刑部》,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元典章研究班,1964、1972。
安部健夫,《元代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1970。
內藤乾吉,〈大明令解說〉,《東洋史研究》,2:5,京都,1937.6,頁439-465。
西文部分
Herbert Franke, “The Legal System of the Chin Dynasty,” in Herbert Franke, & Hoh-lam Chen, Studies on the Jurchens and the Chin Dynasty.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pp. 387-409.
Herbert Franke, “Jurchen Customary Law and the Chinese Law of the Chin Dynasty,” in Herbert Franke, & Hoh-lam Chen, Studies on the Jurchens and the Chin Dynasty. Aldershot: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 1997, pp. 215-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