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張師豪
Shih-Hao Chang
論文名稱: 完全中學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相關因素之探討—以臺北市某私立完全中學為例
The relationship of health lifestyle and related factors for complete school students of one private school in Taipei city
指導教授: 姜逸群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1
中文關鍵詞: 完全中學學生健康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行為吸菸與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
英文關鍵詞: complete school students, health lifestyle, eating habits, exercise and leisure, alcohol-tobacco behavior, stress manage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2下載:1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主要在了解臺北市某私立完全中學學生之健康生活型態(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行為、吸菸與飲酒行為、心理壓力調適),並探討其相關因素,以作為擬定教學計畫及學生健康促進之參考。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方式,以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臺北市某私立完全中學學生為母群體,經隨機抽樣,有效問卷為546 份,有效回收率為94.1%。
    研究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飲食習慣方面以:每天吃五穀根莖類食物、每天吃含蛋白質食物、每天吃早餐,表現較好;而在吃高纖維質的食物、喝含糖飲料 、吃甜食,表現較差需加以改善。運動與休閒行為方面,每週規律運動表現不佳。休閒活動參與的頻率也顯不足且多以從事「娛樂型」休閒活動為主。吸菸與飲酒行為方面,吸菸者第一次接觸時間是在較高年級;飲酒者第一次接觸時間則多數出現時間較早。菸品的主要來源以朋友供應為多;酒品的主要來源以家人給的為多。吸菸與飲酒的主要原因皆是以好奇、想試試為多。心理壓力調適方面,研究對象皆較不會藉由成癮物質、攻擊他人、破壞物品來處理情緒問題。大多數研究對象會找時間來放鬆自己。遇到情緒困擾時約有36.4%會尋求協助。尋求協助的對象以同學、朋友比率最高,而極少數尋求專業輔導人員協助。
    二、本研究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生活型態的關係,結果發現:似乎女生普遍比男生在各項健康生活型態有較佳表現、年級愈低、學業成就越好、家庭氣氛愈融洽、父母關係愈良好、家庭社經地位愈高、學業成就愈好,其健康生活型態表現愈好。
    三、本研究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生活型態的預測,結果發現:「性別」、「年級」、「學業成績」能有效預測健康生活型態。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health lifestyle (eating habits, exercise and leisure, alcohol-tobacco behavior, and stress management) of school students for one complete school in Taipei City. The relations between health lifestyle and social-demographic variables were also examined for the reference of designing teaching plan and improving students’ health.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o the students of one private High School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 the academic year in 2010. After random sampling, there were 546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In the aspects of eating habit, students performed better in daily food and root-tuber crops, high-protein diet, and daily breakfast. What needs to be improved was drinking beverage containing sugar, eating sweets and having high-fiber food. As for the exercise and leisure aspect, they do not perform well on forming regular habit for exercising per week. Moreover, the frequency of participation in leisure activities is obviously not sufficient, either. The participants’ major leisure activities were mainly “leisure entertainment. Comparing to other studies, the ratio of alcohol-tobacco behavior had decreased.
    However, the time of their first contact of alcohol-tobacco for the students became earlier. The main sources of tobacco were primarily from friends, and the major sources of alcohol were mostly from family. The main reason for using tobacco mostly was out of curiosity and the thought of giving it a try. In the stress management aspect, participants in this research do not release their emotions by using addictive substances, attacking others or destroying stuff. Most of the participants would try to spare time for relaxing themselves. Of the participants, 36.4% of them would seek for help when encounter emotional disturbance. The priority for seeking help was mainly schoolmates and then friends. They seldom ask for the assistance of experts or counselors.
    The relation between health lifestyle social-demographic variables indicated the girls’ performances in every aspect of health lifestyle are commonly better than the boys’. Also, the parenting style is more democratic, the family atmosphere is better, and relationship of mother and father is better as the grade of the students gets lowe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health lifestyle are higher when social-economic status gets higher.
    Finally, it was also indicated that statistically “gender”, “grade”, and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health lifestyle of the participants.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假設…………………………………………………6 第五節 名詞界定…………………………………………………7 第六節 研究限制…………………………………………………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健康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11 第二節 飲食習慣…………………………………………………17 第三節 運動與休閒行為…………………………………………22 第四節 吸菸與飲酒行為…………………………………………26 第五節 心理壓力調適……………………………………………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6 第三節 研究工具…………………………………………………37 第四節 研究步驟與進度…………………………………………38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4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健康生活型態現況……………………………46 第三節 研究對象健康生活型態相關因素………………………64 第四節 社會人口學變項對研究對象健康生活型態的預測……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87 第二節 建議………………………………………………………8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93 英文部分………………………………………………………… 100 附錄一 13~18歲臺閩地區男、女性身體質量評等表………… 103 附錄二 問卷內容效度考驗專家名單………………………………104 附錄三 正式問卷……………………………………………………105 圖目次 圖3-1 研究架構………………………………………………………34 表目次 表2-1 國內外學者對生活型態的定義………………………………11 表2-2 健康生活型態相關研究………………………………………13 表2-3 飲食習慣研究調查結果………………………………………19 表3-1 99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某私立完全中學學生分布……………36 表3-2 問卷之信度分析………………………………………………38 表4-1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分佈………………………………44 表4-2 研究對象飲食習慣分佈情形…………………………………48 表4-3 研究對象運動與休閒行為分佈情形…………………………51 表4-4 研究對象吸菸與飲酒行為分佈情形…………………………56 表4-5 研究對象心理壓力調適分佈情形……………………………59 表4-6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飲食習慣的差異…………………………65 表4-7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規律運動行為的X2 檢定……………… 67 表4-8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吸菸行為的X2 檢定…………………… 70 表4-9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飲酒行為的X2 檢定…………………… 73 表4-10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心理壓力調適的差異………………… 76 表4-11 社會人口學變項與飲食習慣、心理壓力調適相關分析… 79 表4-12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對飲食習慣之複迴歸分析…… 80 表4-13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對規律運動行為之邏輯斯迴歸分析………………………………………………………… 81 表4-14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吸菸行為之邏輯斯迴歸分析 82 表4-15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對飲酒行為之邏輯斯迴歸分析 83 表4-16 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心理壓力調適之複迴歸分析 8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丁志音(1998)。生活方式與健康―概念、倫理及政策的探討。公共衛生,15(1)16-26;15(2)157-173。
    王水文(1994) 。臺南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桃園縣。
    王文科(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方進隆(1994)。臺北市中學生生活和身心狀況與健康體能之比較研究報告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
    尤秀菁(2008)。台中縣某國中學生健康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行政院衛生署(2001)。臺閩地區國民健康訪問調查。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4)。衛生統計(二)生命統計。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9)。死因統計結果摘要。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9)。臺灣地區十大死因年齡結構別死亡概況。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9)。臺灣地區主要死亡原因。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中華民國胸腔病學會、中華民國家庭醫學醫學會聯合聲明(1994)。臺灣地區拒菸宣言。中華衛誌,13期,頁532-534。
    行政院體委會 (2003)。我國國民運動意識之調查研究。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沈志強(2004)。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
    林武雄(1991)。臺北市國小學生健康生活型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靖斌(2001)。國中學生規律運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縣文化國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明憲(1998)。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花蓮縣宜昌國民小學、宜昌國民中學二所學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欣瑩(2002):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蘭(1988)。健康促進。摘自陳拱北預防醫學基金會主編:公共衛生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景美、林秀霞、劉雅馨(1998)。中學生藥物濫用認知、態度、行為及教育需求調查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1,59-76。
    江承曉、沈姍姍、林寶香、林為森(2000)。南區大專生壓力調適行為與身心健康狀況之相關研究。嘉南學報,26,54-69。
    余坤煌(1994)。由青少年吸菸行為探討吸菸教育計劃。研習資訊,11(6) ,55-60。
    邱一峰(1996)。國中生憂鬱傾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性別、年 齡、 家庭狀況、鬱卒與尋求幫助、自殺傾向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文銘(2001)。人格特質、自我娛樂能力、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線性關係結構之建構與驗證。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 桃園縣。
    吳淑玲(1995)。青少年休閒之道。台灣教育,546 ,36-39。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涂柏源(1987)。國三學生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學業成就之因果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晏涵文,劉潔心(1989)。國中健康教育課程、教師教學困難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公共衛生,15(4),359-374。
    晏涵文(1991)。健康教育:健康教學與研究。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松元(1989)。國民中學健康教育教學問題之研究。臺北:中等教育輔導叢書。
    黃松元、陳政友、賴香如、胡益進、洪華君、張富琴等(1999)。我國國民健康促進之研究。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黃松元(2000)。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黃松元(1991)。臺灣地區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5,45-66。
    黃松元、余玉眉、江永盛、陳政友、賴香如(1991 )。臺灣地區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研究報告。臺北:行政院衛生署保健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黃淑貞、伍連女、張桂禎(1998)。健康促進詞彙。學校衛生, 33, 77-99。
    黃璉華、左如梅、尹祚芊、楊瑞珍、黃子庭(1996)。國民中學學生吸菸知識、態度與行為之探討。護理雜誌,43(2),35-45。
    黃有志(2002)。青年自殺與壓力調適。國家政策論壇,2(4),45-66。
    黃湘玲(2008)。臺北市國中生課業壓力、五大人格特質與情緒性飲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碧瑟、劉美媛、李燕琴(1999)。臺灣地區在校青少年藥物使用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臺北: 行政院衛生署。
    周碧瑟(1992)。青少年用藥盛行率與危險因子之探討。臺北:行政院衛生署。
    周新富(199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承諾教師效能信念與學生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唐子俊、郭敏慧譯(2002)。自我傷害的評估與治療。臺北。五南出版社。
    教育部(1995)。校園自我傷害防制處理手冊。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司(2003)。臺閩地區中小學校學生身體發育測量結果。 教育部。
    陳清雄(1986)。台灣地區國民中學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問卷調查研究報告。中等教育,38(2),63-68。
    陳素芬(2004)。臺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仁熙(2006)。不正當生活習慣與癌症的關係。癌症新探,26(3)。
    陳玉欣(1998)。國中生飲食行為及相關因子的流行病學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陳美芬(1996)。淺談青少年的休閒生活及其功能。國教之聲,29(3) 37-42。
    陳哲喜、林惠生、劉怡妏(2002)。國人之健康行為初探。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陳香君(2007)。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國民中學健康教育教師教學困難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北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毓文(2001)。青少年自傷行為分析及其因應策略。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陳麗婷(2010)。嘉義市公立國中學生體位與飲食行為、身體活動相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明淑、葉文婷、潘文涵(1996)。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1993-1996 臺灣地區居民之飲食特性。 臺北: 行政院衛生署。
    陸玓玲(1990)。國中階段學生的健康行為研究-現況、變化及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富琴(2001)。臺北市高中生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淑慧(2003)。影響國小教師體育教學效能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許芳懿(1998)。國民小學教師溝通型態、自我角色知覺與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台南師院),4:261-282。
    連婷治(1998)。臺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賴保禎、度正容、唐先梅、林銳敏、張德聰、林連聰、陳玟秀、李淑娟、劉嘉年(1996)。生活科學慨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郭靜姿(1986)。壓力調適對於國中資優學生及前段班學生心理適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美媛、呂昌明(2006)。大一學生健康行為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北某大學學生為例, 學校衛生,48(1),19-35。
    劉美媛、周碧瑟(2001)。臺灣在校青少年飲酒盛行率與相關因素的探討。臺灣公共衛生雜誌,20(2),143-152。
    楊美賞、張紫峰、鍾信心、陳順勝、葛應欽(1995)。父親為酒癮之青少年飲酒行為之危險因素探討。高雄醫學雜誌,11,686-696。
    楊瑞珍、蘇秀娟、黃秀麗(2000)。臺北市不同學制學生健康促進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討。醫護科技學刊,3(1),1-18。
    楊紫璇(2006)。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之因素分析。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歐用生(1997)。新世紀的教育發展。臺北:師大書苑。
    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沁芳(2003)。臺北市某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之相關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雅玲(2004)。苗栗縣國中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廖翔毅(2003)。報紙閱聽人生活型態與自我概念分析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7)。每日ㄧ萬步,健康有保固。2007年7月     19日,取自www.health99.doh.gov.tw/Media/public/html/21552.txt
    嚴道、黃松元、馬藹屏、楊美雪、周曉慧(1996 )。台北市國中學
    生之吸菸行為與其心理特質調查研究。台北:財團法人董事基金會。
    龔宣穎(2007)。教育與健康行為關係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二、英文部份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1990). Position stand: the recommended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exercise for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cardio respiratory and muscular fitness in healthy adult.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2, 265-274.
    Caspersen, C.J., Powell, K.E.,&Christensen, G.M.(1985). Physical activity,exercise,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s, 100(2):126-131.
    David,B.C.R.,R.Turner(1985).The impact of instruc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 effects of cumulative instruction.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5(8),324-331.
    Galvin,M.M.,Ph.D.(1992).Alabama superintendents’ percentions and factors affecting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 health instruction. 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Gillis,A.J.(1994).Determinant of life-promoting in adolescent female.Canadia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6(2),13-28.
    Harris ,D., & Guten, S.(1979). Health proective behavior-adolescent health.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 14, 495-498.
    Hawton,K.&Fagg,J.(1992).Deliberate self-poisioning and self-injury in adolescents:A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in Oxford,1976-1989.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161,816-826.
    Hawkins, D. I., Best, R. J. & Coney, K. A. (1992). Consumer Behavior.Implication for Marketing Strategy, Fifth ed., Richard D Irwin,inc.
    Hallberg (2010), LR-M (Ed). Hälsa & Livsstil. Forskning och Praktiska tillämpningar (Health & Lifestyle.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Lund: Studentlitteratur.
    Jusczak,L. & Ssdler,L.(1999).Adolescent development:Setting the stage for influencing health behavior. Adolescent Medicine:State of the Art Review,10(1),1-11.
    Krejcie,R.V.,&Morgan,D.W.(1970).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30,607-610.
    Kolter, P.(1991). Marketing Management 7th ed. Prentice Hall.
    Lazer, W. (1963). Life style concepts and marketing. In S. Greyser (Ed.), Toward Scientific Marketing (pp. 196-197). Chicago: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Hawkins, Del I., Roger J. Best, and Keh A. Coney (1992). Consumer Behavior.
    Lalonde,M.(1974).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ealth of Conadins:A Working Document Ottawa:Government of Ganada.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Strategy, Fifth ed., Richard D. Irwin, Inc.
    Luoto, R.,Prattala, R.,Uutela, A.,& Puska, P. (1998).Impact of unhealthy behaviors on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Finland 1978-1993.Preventive Medicine,27(1),93-100.
    Lee,A.,Tsang,K.K.,Lee,S.H.,&To,C.Y.(2001a).Older school children are not necessarily healthier:Analysis of medical consultation parttern of school children from a territory wide school health Surveillance.Public Health,115(1),30-37.
    McLellan,L.,Rissel,C.,Donnelly,N.,&Bauman,A.(1999)Health behavior and the school environment in New South Wales,Australia.Social Science &Medicine,49(1999),611-619.
    Pan, X.R.,Yang, W.Y.,Li,G.W.,& Liu,J.(1997)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China, 1994. Diabetes Care,20(11),1664-1669.
    Paul Ray(1998)The Cultural Creatives: How 50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World.
    Peltzer,Karl(2002)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s and personality among black South African students.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30(4),417-422.
    Pattison,E.M.&Kahan,J.(1983)The deliberate self-harm syndrome.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40,867-872.
    Sarvela,P.D.,&Monge,E.A.(1999).Health behavior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rural southern Illinois.Rural Research Report.
    Susan A Myers-Clack,S.E.C.(2001).Effectiveness of a health course at influencing preservic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health.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71(9),462-466.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