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郁歡
Yu-Huan Peng
論文名稱: 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
Research on teenagers internet usage behavior and addiction during leisure time
指導教授: 李晶
Li, Ch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port, Leisure and Hospitality Management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7
中文關鍵詞: 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
英文關鍵詞: Adolescence, leisure time, using-Internet behavior, Internet addiction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493下載:207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青少年的休閒特質及探討青少年在休閒時間中的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關係,比較使用者背景變項間的差異。
    研究對象以全國國中、高中(職)在學學生為母群體,採隨機叢集抽樣法,抽出2,000位學生為樣本,回收問卷1,913份,有效回收率96﹪,施以問卷調查法;問卷包括三部份「中文網路成癮量表」、「網路使用行為量表」與「休閒特質量表」,並採統計方法中的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的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青少年休閒特質有所改變,網路使用成為主要休閒活動之一。
    二、性別、國高中別、居住區域、家庭社經背景及休閒特質與青少年的網路使用行為有顯著的差異。
    三、性別、國高中別、居住區域、家庭社經背景及休閒特質與網路成癮有顯著的差異。
    四、經常使用網路的青少年較容易有網路成癮的症狀產生。
    本研究的建議為學校及教育體系應協助青少年建立社會支持網絡,鼓勵青少年發展其他休閒活動,避免網路沉迷現象發生,事前預防工作更顯重要。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牽涉生理與心理,屬於多層次的概念,對於後續研究,可與家長配合並做質性的深度訪談,並且增加更多心理變項的因素加以探討;網路成癮的測量,目前尚無網路成癮症狀性診斷的量表,需要更多學者及相關單位投入研究,發展國內的參考數據,作更深入探討。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was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olescence leisure, as well as to discover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using-Internet behavior and Internet addiction during the leisure tim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among the variable items of the user.
    Th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selected from the students at junior high schools,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Taiwan. Meanwhile, the researcher applied survey to collect data.2,000 students were selected by Randomly Cluster Sampling. After investigation, 1,913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The receiving rate was 96%. There were three parts of the questionnaire, Chinese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the using-Internet behavior scale, and the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scale. The researcher also used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Chi-Square Test, T-test, and One-way ANOVA to analyze the data.The research results were found as following:
    1. Adolescences had changed their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Using Internet was one of the major leisure activities.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using-Internet behavior of adolescences, because of their gender, educational level, living area, family social-economic background, and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Internet addiction of adolescences, because of their gender, educational level, living area, family social-economic background, and leisure characteristics.
    4. Adolescences that usually used Internet easily had Internet addiction.
    The suggestion of this paper was that the school and the educational system should assist adolescences to build up the network of social support and encourage them to be engaged in the other leisure activities to prevent from Internet addiction. In addition, the previous prevention was also very important. The using-Internet behavior and Internet addiction were related wi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 so they belonged to the multi-level concept. Consequently, it was worthy to study via cooperating with adolescence’s parent and deep interview in quality, besides, to increase more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variable for exploring in th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as no diagnosed scale for Internet addiction now. Therefore, it was necessary that the more researchers and relevant institutes should involve such studies, so that much more data will be produced in Taiwan for deeply probing.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假設……………………………………………………………6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6 第六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青少年休閒行為……………………………………………………10 第二節 網路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23 第三節 網路成癮之相關研究………………………………………………30 第四節 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之研究…………………………………4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一節 研究架構……………………………………………………………48 第二節 研究步驟……………………………………………………………50 第三節 研究工具……………………………………………………………55 第四節 資料處理……………………………………………………………61 第五節 預試結果……………………………………………………………6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第一節 受試者基本資料之分析.……………………………………………71 第二節 青少年休閒特質之研究.……………………………………………74 第三節 青少年網路使用行為之探討……………………………………76 第四節 分析青少年網路成癮程度…………………………………….122 第五節 探討青少年網路使用與網路成癮程度………………………132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150 第二節 建議………………………………………………………………154 參考文獻……………………………………………………………………158 附錄 附錄一 中文網路成癮問卷同意書…………………………………163 附錄二 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問卷數據引用同意書………164 附錄三 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預試問卷……………………………165 附錄四 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正式問卷……………………………172

    中文部分: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2002)。中新社,9月2日。中國大陸:廣州。
    王思海(2003)。新華網,1月18日。 大陸:北京。
    交通部統計處(1999)。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交通部統計處。88年1月,取自: http://www.motc.gov.tw/service/ana90/9006-1.doc
    交通部統計處(2001)。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交通部統計處。91年2月11日,取自: http://www.motc.gov.tw/service/ana90/9006-1.doc
    交通部統計處(2003)。台灣地區民眾使用網際網路狀況調查報告。交通部統計處。92年6月,取自: http://www.motc.gov.tw/service/ana90/9006-1.doc
    朱美慧(2000)。我國大專學生個人特性、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成癮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論文。
    江南發(1991)。青少年期自我統合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余嬪(1995)。青少年休閒活動狀況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40,122-125。
    余嬪(1998)。國中生之性別學業成就遊憩參與型態與自重感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9,119-147。
    李怡志(2004年5月25日)。焦點新聞。中時晚報。
    李明宗(1998)。戶外遊憩研究。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協會。
    李茂興譯,Richard S.Sharf著(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台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李晶(2000)。休閒遊憩事業概論。台北:桂魯。
    李增祿(1999)。社會工作概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03年5月28日)。
    周倩(1999)。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二: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教育傳播觀點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On-line]. Available: http://report.ice.ntnu.edu.tw/nscreport/872511009013N。
    周倩、林希展(2002)。青少年網咖態度量表發展與使用。2002 網路與社會研討會。http://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conference2002/。
    周榮(1998)。電腦角色扮演遊戲中的神話原型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榮、周倩(1997)。網路上癮現象網路使用行為與傳播快感經驗之相關性初探。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會。
    林生傳(1999)。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秀美(2003年10月2日) 。網路成癮症耐心輔導不要硬碰硬。民生報。
    林惠生。2000年台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之性知識、態度、危害健康行為及網路之使用。台北: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人口與健康調查研究中心。
    邱浩政(2004)。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邱智強(2001)。網路成癮-一種新的文明病?。松德醫訊,40 期http://www.tcpc.gov.tw/package/electric-book/40/40-2.htm。
    金車教育基金會(1996)。都會區青少年寒假假期媒體休閒調查。台北: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
    施香如(1998)。中學生父母對子女電腦網路使用之態度與行為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http://paper.nt1.isst.edu.tw/data01/nsc_report/872511S009015N/parent.add.html。
    孫秀英(2001)。網路使用者溝通才能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所論文。
    徐西森、連廷嘉(2001)。大專學生網路沈迷行為及其徑路模式之驗証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119-149。
    高俊雄(1996)。青少年休閒的自我管理。測驗與輔導雙月刊。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張春興(1983)。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藍圖總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台灣地區中等以下各級學校學生學習及生活概況調查摘報告
    教育部(2002)。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許義雄(1993)。青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許瓊文(1992)。生活型態與休閒行為有關變項之研究。
    陳世運(2002)。資策會Find。民2002年2月8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0105/howmany/index.asp
    陳怡伶(2001)。美中學生視網際網路為課業研究主要資訊來源。資策會民91年2月8日,取自: http://www.find.org.tw/0105/news/0105_news_disp.asp?news。
    陳淑惠(1998)。我國學生電腦網路沈迷現象之整合研究-子計畫一: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病理之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媒體識讀推廣中心(2003)。媒體識讀教育月刊。台北:媒體識讀推廣中心。
    彭郁歡(2001)。休閒教育專刊。回饋。台北:教育部社教司。
    彭郁歡(2003)。青少年休閒大聲說問卷調查。台北:金車教育基金會。
    彭郁歡(2003)。國小學童媒體細細看問卷調查。台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彭郁歡(2004)。青少年休閒時間網路使用行為與網路與網路成癮之研究。台北:第四屆中華民國運動與休閒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
    彭郁歡(2004)。青少年媒體使用行為研究調查。台北:富邦文教基金會。
    彭德中譯,加藤秀俊(1989)。餘暇社會學。台北:遠流出版社。
    游森期(2001)。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網路成癮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森期(2002)。青少年網路成癮之成因探討。學生輔導,83,109-118。
    黃厚銘(2000)。網路人際關係的親疏遠近。臺大社會學刊,6月號
    楊正誠(2003)。大學生網路成癮、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貢金、許聲胤(2004年3月3日)。籌錢打電玩小六男生賣身同志。民生報F4版。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市:東華書局。
    資策會(2001)。網路咖啡產業發展現況與趨勢探討。資策會Find。民91年2 月8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0105/trend/0105_trend_disp.asp?trend_id=11。
    資策會推廣處FIND(2000)。網路脈動。Available:http://www.find.org.tw/news_disp.asp-news_id=734.htm
    廖怡景(2004)。誰綁架你的孩子。台北:今周刊。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03)。寬頻網路使用狀況。
    蕃薯藤(2001、2002、2003)蕃薯藤網路調查。http://survey.yam.com/survey2003/chart/。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1998)。青少年暨兒童網路使用行為調查。http:// taiwan.yam.org.tw/98/98result_01.htm。
    蕃薯藤全球資訊網(1999)。第四次台灣網際網路使用調查。http:// taiwan.yam.org.tw/99/99result_01.htm。
    蕭銘鈞(1998)。台灣大學生網路使用行為、使用動機、滿足程度與網路成癮現象之初探。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智謀(2000)。統計學。台北:弘智。
    韓佩凌(2000)。臺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路沉迷現象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2001)。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心理。
    嚴敏秀(2000)。加強實施青少年休閒教育的努力方向。學生輔導通訊,70,120-131。
    英文部分:
    Anderson, K. E.(1999).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 Anexploratory study.〔On-line 〕. Available: http://www.rpi.edu/~anderk4/research.html
    Brenner, V.(1997).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VII. Parameters of internet use, abuse and addiction: The first 90 days of the internet usage survey. Psychological Reports,80,879-882.
    Chicago Press.Mahoney, G. (1990). A national study of mothers’perceptions family-focused early intervention . Journal of Early Intervention, 14(2), 133-146.
    Cooper, A.(1998).Sexuality and the internet: Surfing into the new millennium.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1(1), 181-187.
    Erikson, E. H.(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W.W. Norton.
    God Bey,Geofferey(1981). Leisure in Your Life,Saunders College Publisling
    Goldberg, I. (1996).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physics.wisc.edu/~shaizi/internet_addiction_criteria.htm
    Greenfield, D. N.(2000).The net effect: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mpulsive internet use. [Online Available]at http://www.virtual-addictin.com/.
    Griffiths, M.(1998).Internet addiction: Does it really exist? In J. Gackenbach(ed.),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 San Diego,CA: Academic Press.
    GVU (1995a). The GVU Center’s 3 th WWW User Survey.[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gvu.gatech.esu/user_survey/suvey-04-1995/。
    Hatterer, L. J.(1994). Addictive Process.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NY: Longman.
    Havighurst,R.J.(1972).Developmental tasks and education.N.Y.:Longman Ine.
    John Kelly(1982),eisure,Prantice-Hall Inc Piaget,J.(1977).The development of thought: Equilibration of cognitive structure. New York: Viking Press.
    King, S. A.(1996).Is the internet addictive, or are addicts using the internet?[ On-line ] Available at http://www.concentric.net/~Astorm/iad.html
    Kraut, R., Patterson M., Lundmark, V., Kiesler, S., Mukopadhyay, T., & Scherlis, W.(1998). 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1017-1031.
    Shaffer, H. J.(1996).Understanding the means and Objects of Addiction: Technology,the Internet and Gambling. Journal of Gambling Studies, 12(4),461-469.
    Suler, J.(1996).Cyberspace Romances.[Online Available]at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bvinterview.html.
    Suler, J.(1999). Cyberspace as Psychological Space.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rider.edu/~suler/psycyber/psychspace.html.
    Turkle, S.(1995). 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Young, K. S. (1996).Center for on-line addiction.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www.netaddiction.com/contact.htm
    Young,K.S.(1996).Internet addiction survey. [On-Line]Available at http://www.pitt.edu/~ksy/survey.html
    Zimbardo, P. G.(1992).Psychology and life(3rd. ed.).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