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盧詠麗
Yung-Li Lu
論文名稱: 法院家暴事件服務處 社會工作倡導經驗之探究 ~以勵馨基金會為例
Social Work Advocacy in Department of Domestic Violence Service in District Court: A case study of The Garden of Hope Foundation
指導教授: 彭淑華
Pong, Su-Hw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Social Work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4
中文關鍵詞: 家暴事件服務處家庭暴力倡導
英文關鍵詞: Family Violence Service, Domestic violence, Advocac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45下載:46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究法院家暴事件服務處社會工作者於法院的社會工作倡導經驗,同時瞭解社會工作者對個案權益與倡導的認知,以及整理倡導經驗對社會工作者的影響與反思,並於了解後提出相關政策與實務建議。基於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採用質性研究、深度訪談,共計邀請16名家暴事件服務處社會工作者與督導受訪。最後,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個案權益內涵
    社會工作者認為個案權益的核心為「法律權益」、「人身安全」,除此之外,社會工作者擴大了個案權益認知的層次,將個案權益內涵歸納出3階段8項權益。最後,社會工作者認為個案「明瞭訊息的程度」,是促使個案行使各項權益的關鍵。

    二、社會工作倡導經驗
    社會工作者的倡導經驗內涵包括觀察焦點、策略、阻礙與因應等四面向。社會工作者觀察人員、制度、硬體環境等,並視倡導目的與情境,產出多元豐富的倡導策略,逐步發展「變形蟲模式」倡導模式。在過程中,會遭遇部分阻礙因素,社會工作者根據阻礙,再發展出因應解決方式,克服倡導阻礙。

    三、倡導經驗的影響與反思
    綜合倡導經驗,從中發現建構社會工作者的倡導概念有其重要性,其倡導概念培養與發展需要一定的時程,並且需要系統化的倡導概念與策略訓練。此外,在倡導經驗中,探究了社會工作者自我充權因素,並也針對服務與倡導並行、需具備的多元特質,以及組織的支持與投入表達看法與反思。

    根據以上結論,本研究分別針對倡導策略、社會工作者的倡導訓練與倡導工作上的支持提出建議。最後也建議政府能在網絡間建立倡導討論平台,協助服務處倡導工作進行,並且也建議學校社工教育能加強社會工作倡導教育,正視社會工作倡導觀點與實踐。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advocacy experience of social workers who work in Family Violence Service Court ,to get a grip on the cognition of social workers in case rights and advocacy, to organize advocacy experience and reflection of social workers and to bring up related policies and practical suggestions further. On the basis of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graduate adopted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 and interviewed 16 social workers and supervisor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ing:

    1.The connotation of case rights: Social workers think the rights which are cared about by cases are「legal rights」and「personal safety」Both of them are also the core of case rights .Besides, social workers have expanded the cognitive level of case rights and summarized 3 phase 8 rights of case interests connotation. Finally, social workers think that "the degree of understanding infornmation " is the key to push cases to exercise their rights.

    2.The experience of social work advocacy: The connotation of advocacy experience of social workers includes observation, strategies, barriers and hardware environment.In the aspect of advocacy strategies, output diverse advocacy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s and situations, finally developed "amoeba mode". About the impediments of advocacy, we bring up five obstacles, social workers develop solutions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of impediments to overcome them.

    3.The impact and reflection of advocacy experience: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advocacy, we can find it i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social workers’ concept. Training and developing the concept of advocacy spend a period of time and need systematic advocacy concept and strategy training. In addition, in the advocacy experience, explores the self-empowerment factors of social workers, and express their views and reflection about the equal emphasis of services and advocacy, multipl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upport and input of organizations.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bout advocacy strategies, social workers advocacy training and support. Finally also suggest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be able to establish platform for discussion between networks, promote the proceeding of advocacy and social workers education in school could strengthen the advocacy education, to value the social work advocacy point of view and practice.

    表 次-------------------------------------VI 圖 次-------------------------------------VI 摘 要-------------------------------------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5 第一節 家暴事件服務處發展與現況 5 第二節 家暴事件服務處社工服務特性與內容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6 第三節 資料蒐集方法 39 第四節 資料分析與嚴謹性 40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2 第四章 研究發現 43 第一節 個案權益的內涵 43 第二節 社會工作倡導經驗 52 第三節 倡導經驗中的影響與反思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9 第一節 結論與討論 109 第二節 建議與限制 123 文獻參考 127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33 附錄二 訪談大綱 134

    一、中文文獻
    王宜芬、張玉芳(2006)。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社工參與家庭暴力保護網絡之初探—
    以苗栗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為例。發表於2006年11月由財團法人勵馨社會
    福利事業基金會主辦之「婦女與家暴實務研討會」。
    王佩玲、沈慶鴻(2008)。駐地方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方案評估研究。內政部委
    託計畫,內政部。
    王佩玲(2010)。警察、檢察官、法官對社工認知之探討:以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案
    件處理為例。台大社工學刊,21,1-54。
    王佩玲(2007)。社工司法倡導的影響與相關因素探討-以家庭暴力及性侵害案件為例。發表於2007年11月由中華家政學會主辦之「法律與家庭社會工作---跨界之整合與挑戰國際學術研討會」。
    王篤強(2009)。社會工作電子倡議的應用與省思。社區發展季刊,126,95-109。
    古允文、洪文潔(1998)。臺灣社會工作教育倡導取向之分析: 以三本常用的社會工作概念教科書為例。思與言,36,85-158。
    古孟平(2004)。以CIPP評估模式評估「新竹市學校社會工作人員輔導方案」。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江亮演(2005)。家庭暴力與社會工作直接服務處與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2,
    4~21。
    李文富(2003)。海德格的詮釋現象學及其在教育學方法論的意涵。花蓮師院學
    報,16,89-107。
    林慈玲(2003)。加拿大家庭暴力防治業務考察報告。內政部。
    林瑛瑛(2007)。我國與美國 澳洲 日本 保護令制度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林春燕等人(2009)。英國家庭暴力、性侵害及性騷擾防治業務考察報告。內政部。
    吳秉正(2010)。地方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社會工作者陪同出庭專業角色實踐經驗。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
    洪雅莉等(2006)。陪同出庭很難嗎?~家暴服務處社工的難為與可為。發表於
    2006年11月由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主辦之「婦女與家暴實務
    研討會」。
    洪遠亮(2010)。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制度簡析—以加拿大法治為鑑。司法週刊,99,1493。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主義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芳靜(2006)。司法與社工人員在處理婚暴案件中角色與期待之研究。國立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 堂課揚帆再訪之旅。臺北:麗文。
    姚淑文(2005)。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團隊運作分享。現代婦女基金會。
    姚淑文、李姿佳(2009)。從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設置談司法倡導。現代婦女基金
    會經驗分享。
    莊秀美(2003)。芮奇孟的生平與社會工作思想。社區發展季刊,103,170~184。
    莊雅鈴(2006)。政策倡導過程之研究-以婦女政策倡導者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郭彩榕(2006)。婚姻暴力防治工作人員之網絡整合態度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
    北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
    郭彩榕等人(2010)。美國加州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業務考察報告。內政部。
    陳延道(2007)。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社會工作輸送與處遇探討。亞洲大學社會工
    作學系研究所。
    陳武宗(2009)。醫院社會工作部門社會資源運用與倡導經驗回顧。社區發展季刊,126,20-33
    陳麗欣(2011)。國中、國小教師與一般社會工作員對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內容與角色之認知----台中市之調查研究。社區發展季刊,131,。
    張英陣(2001)。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
    張錦麗(2004)。法院「家庭暴力事件聯合服務處方案的倡導歷程分析」。朝陽人文科技學刊,2,103~148。
    張嘉鴻(2009)。南投仁愛之家育幼所社會資源運用與倡導之工作歷程。社區發展季刊,126,123-135
    賴月蜜(2006)。社會工作在法院體系內發展之探討與省思。發表於2006年實踐大
    學主辦之「台灣社會工作實務與社會工作教育之對話與省思國際研討會」。
    曾璟婷(2004)。受虐兒童遊戲治療師實務經驗與專業發展之探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淑滿(2003)。 婚姻暴力的發展路徑與模式:臺灣與美國的比較。社區發展季
    刊,101, 276-292。
    潘淑滿(2007)。親密暴力:多重身份與權利流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頌善(2006)。婚姻暴力之民事保護令研究~從婦女權益保障之觀點出發~。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心怡等人(2008)。婚姻暴力被害人法律扶助團體成效評估研究。發表於97 年
    11 月財團法人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主辦之「現代婦女基金會97 年度婦女人
    身安全實務研討會—全方位安心,婦女都放心」。
    黃松林(2006)。。獨立倡導-在老人社會照顧之應用。社區發展季刊,114,270-280。
    黃竑瑄、許珍維(2009)。現代婦女基金會駐法院家暴服務處分享。發表於2009年
    11月內政部主辦之「駐地方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方案觀摩交流暨座談
    會」。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謝懷嫻(2006)。影響婚姻暴力婦女使用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之相關因素探
    討—以高高屏地區為例。發表於2006年11月由財團法人勵馨社會福利事
    業基金會主辦之「婦女與家暴實務研討會」。
    畢恆達(2009)。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小畢空間。
    蘇培茹(2009)。教育體系與社會行政體系對學校社會工作者角色期待之探討。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夏林清譯(2004)(原著Schon DA)。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台北:遠流。
    焦興鎧(2009)。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體系之政府職能分析。行政院研考會委辦
    台灣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委託研究報告。
    劉淑瓊(2002)。台灣地區家庭暴力防治業務取向研究─地方政府推動防治家庭暴
    力實務運作模式及建構跨專業資源網絡之規劃研究。內政部委託計畫,內政
    部。
    劉文湘(2005)。家庭暴力被害人緊急救援機制之研究-以臺北市社工人員與警察之合作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麗評(2005)。姊姊妹妹站起來-美國與台灣反親密伴侶暴力史介紹,於柯麗
    評、王珮玲、張錦麗等著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p.16-27。台北:巨流。
    邱美芳、黃竑瑄、黃心怡、李姿佳(2007)。婚姻暴力之受虐婦女期身心健康狀
    態、保護令相關司法訴訟互動經驗之探討。發表於96 年8 月內政部主辦之
    「在地發現,多元探討-婦女人身安全議題學術暨實務研討會」。
    蔡佳旻、許珍維、謝明芳、徐美芳、呂珮瑛(2007)。婚暴婦女撤回保護令原因
    與影響探討-以臺灣台中地方法院為例。發表於96 年8 月內政部主辦之「在
    地發現,多元探討-婦女人身安全議題學術暨實務研討會」。
    蔡佳旻、許珍維、謝明芳、蔡雅雯、陳郁媛(2008)。婚暴婦女關係復原團體辦理
    經驗。發表於97 年11 月財團法人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主辦之「現代婦女基
    金會97 年度婦女人身安全實務研討會—全方位安心,婦女都放心」。
    余亭樺、陳怡伶、顧哲蕙、鄭玉蓮、柯麗評等(2007)。從烏龜變鐵鎚—北院家
    暴服務處社工從苦悶到發聲的歷程。發表於96 年8 月內政部主辦之「在地
    發現,多元探討-婦女人身安全議題學術暨實務研討會」。
    鄭玉蓮、劉雯馨(2011)。以士林、台北地方法院家暴服處91-99年度直接服務模式
    介紹。發表於100年3月財團法人現代婦女教育基金會主辦之「十年用心,百
    年傳承:現代婦女基金會駐士林、台北地方法院家暴事件服務處十周年
    成果暨實務研究發表會」。
    勵馨基金會各家暴事件服務處工作人員等(2009)。社工專業在司法~家暴事件服務
    處。發表於2009年11月內政部主辦之「駐地方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方案
    觀摩交流暨座談會」。

    二、西文文獻
    Buzawa, E. S., Hotaling, G., Klein, A., & Byrne, J.T. (1999).Response to domestic violence in a pro-active court setting: Final repor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Barata, P. C. (2007). Abused women's perspectives o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response to domestic violence. 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1 (2007), 202–215. Blackwell Publishing, Inc.
    Canada. Health Canada (2002). Canada-The family violence initiative year five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www.phac-aspc.gc.ca/ncfv-cnivf/pdfs/fv-fiveyear-report_e.pdf
    Cohen, D., de la Vega, R & Watson, G. (2001).Advocacy for social justice: A global action and reflection guide. Sterling, VA, Kumarian Press.
    Cox, J.W., & C.D. Stoltenberg (1991).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program for battered wive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6(4):395-413.
    Lincoln,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McLaughlin, A. (2009). Clinical social workers: Advocates for social justice. Advances in Social Work. Volume 10, Number 1, 51-68.
    Payne, M. (2005).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3rd ed).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Schneider, R. L., & Lester, L.(2001). A new framework for action: Social work dvocacy. Belmont, CA: Brooks/Cole
    Sack, E., (2002). Creating a Domestic Violence Court : Guidelines and Best Practices. http://www.futureswithoutviolence.org/userfiles/file/Judicial/FinalCourt_Guidelines.pdf. 瀏覽日期:2011/01/05.
    Lopez-Baez, S. I. and Paylo, M. J. (2009).Social Justice Advocacy: Community Collaboration and Systems Advocacy, Journal of Counseling& Development , 87,276-283.
    Wilson, M. (2010). Criminal justice social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Adapting to new challenges. Washington, DC. NASW Center for Workforce Studies.

    三、參考網站:
    內政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http://dspc.moi.gov.tw/mp.asp?mp=1瀏覽日期2010/11/05.

    Holder, R.(2001).Domestic and Family Violence: Criminal Justice Interventions.
    http://www.austdvclearinghouse.unsw.edu.au/documents/issuespaper3.pdf.瀏覽日期2011/11/05.

    Wolf et al., (2004). Planning a Domestic Violence Court The New York State Experience
    http://www.communitycourts.org/sites/default/files/dvplanningdiary.pdf 瀏覽日期:2011/11/0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