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書正
論文名稱: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部徽之研究 (技術報告)
The study of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of Emblem
指導教授: 劉立行
Liu, Li-Hs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圖文傳播學系
Department of Graphic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行政院衛生福利部企業識別系統標誌符號學美的形式
英文關鍵詞: The Executive Yuan of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s, signs, semiotics, the form of beaut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6下載:8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2010 年 1 月 12 日,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行政院組織法」,將自 2012 年起啟
    動政府組織再造工作。2013 年 5 月 31 日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衛生福利部及 所屬機關(構)組織法」,將整併內政部社會司與內政部兒童局和衛生署升格為一 級部會單位──衛生福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並因應業務範圍擴大規劃籌建衛生 大樓。為突顯新部會新氣象,乃借鏡企業開發導入企業識別系統(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CIS]),提出新部徽設計的構想,以期迅速獲得國人對新部會的認同。為明 確地傳達新部會為人民健康把關及照顧人民福利的精神以及衛生大樓新建工程裝設 衛福部部徽工項之需求,新部徽設計需於 101 年 5 月前完成設計,後因行政問題而 延宕,部徽完成日期也往後順延。衛福部部徽設計自 2012 年 4 月 17 日、於衛生署 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至 2012 年 10 月1 日最終定稿,新部徽歷時將近半年完成, 衛福部也於 2013 年 7 月 23 日正式揭牌成立。
    識別標誌的設計包含了符號意義的傳達與形式構成的技巧。本研究以衛福部部 徽設計過程為例,詳細解說如何運用視覺設計手法與美的形式將創意的概念視覺化、 圖像化,並以符號學的理論作為部徽精神、意義,邏輯分析的方法。從本次協助衛 福部新部徽創作過程中,獲得執行政府行政機關識別系統設計之結論:(1)政府機 構標誌選擇傾向穩重的設計形式與調和的色彩搭配。(2)不為設計而設計,必要時 規劃保留舊有的識別元素,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3)與決策者溝通, 能有效縮短設計時程。
    本研究藉由系統性的步驟、了解部徽設計的完整過程,可以為設計者提供執行 政府機關識別系統之參考架構。

    Legislative Yuan three reading passed to amendment the “The Executive Yuan Organization Act" on January 1st, 2010, It starts government restructuring works. On May 31st, 2013, The Legislative Yuan passed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Organization Act". In this Act, it integrates and upgrades three departments: Department of Social Affairs, Children's Bureau, and Department of Health, the Act unites all these three become a ministry which names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MHW). The new ministry also plans to have its own building to extend service scale. In order to highlight its new image, MHW adopts experiences from enterprises and uses the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CIS) to establish its new emblem. For express distinctly to care about people and welfare concern likewise for the new building requirement, the new emblem design must be complete before the May of 2012. However, it put behind because of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Department of Health was holding on the first preparatory meeting for emblem design and planning on April 17th, 2012, and it finalize on October 1st, 2012. MHW commenced operation on July 23rd, 2013.
    The CIS contain the meaning of symbol conveying and the technique of form composing. This study utilize the process of MHW emblem design as example, to interpret the skill of visual design and the art concept to visual, Graphical, use the theory of semiotics to figure emblem’s spirit, implication and logical analysis.In the creation process of assistance for MHW emblem design, we obtain the conclusion from executiv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system design:
    (1) Government agencies tend to sedate logo design choice of form and harmony of color matching
    (2) Not to design for the redesign, keep the former identify elements if it’s necessary, seeking the balance point between traditional and creative point of view
    (3) Negotiation with decision makers, it will be cut down the process effectively.
    This study via systematic step, understanding the entire process for designing department emblem, it is the reference for who execute to design the identification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agencies.

    中文摘要..........................................................................................................Ⅰ Summary...........................................................................................................Ⅱ 目錄...................................................................................................................Ⅲ 表目錄...............................................................................................................Ⅳ 圖目錄...............................................................................................................Ⅴ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緣起..............................................................................1 第二節 設計背景與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四節 研究流程..........................................................................................6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企業識別系統....................................................................................7 第二節 符號學概論......................................................................................19 第三節 美學與美的形式探討......................................................................27 第四節 表現形式探討..................................................................................32 第五節 文獻探討小結..................................................................................42 第参章 設計創作過程...........................................................................44 第一節 創作形式分析.................................................................................45 第二節 符號學分析.....................................................................................61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65 參考文獻....................................................................................................67 附錄..............................................................................................................73

    一、英文文獻
    Cheung, Victor. (2007). Logo logy. Viction : workshop.
    Fletcher & Forbes & Gill (1964). Graphic design: Visual comparison. New York:Reinho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Gomez-Palacio, B. (2012). Graphic design, referenced : a visual guide to the language, applications, and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 Beverly, Mass. : Rockport
    Moggridge, B. (2007). Designing interactions. Cambridge, Mass : MIT Press.
    Rivers, C. (2009). Logo-art : innovation in logo design. Hove : RotoVision.
    Seiter, E. (1992). Semiotics, structuralism, and television.Robert(Ed), Channels of Discourse Reassembled: Television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pp.31-36). London: Routledge.

    二、中文文獻
    Airey, D.(2010)。《好LOGO,如何好?》(譯者:邱春煌)。 臺北:大雁。(原出版年:2010)
    Faimon, P. & Weigand, J.(2009)。《設計原點:優質設計通用十大法則》
    (譯者:洪慧芳)。臺北:馬可孛羅出版。(原出版年:2004)
    Fiske, J.(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譯者:張錦華等)。臺北:遠流。 (原出版年:1990)
    Grear, M.(2008)。《設計的表裡 : 內x外.造形x結構.平面x空間的設計思考與實作》 (譯者:陳品秀)。臺北:臉譜。(原出版年:2006)
    Lupton, E.(2012)。《圖解設計思考:好設計,原來是這樣想出來的》 (譯者:林育如)。臺北:商周。(原出版年:2012)
    Maquet, J.(2003)。《美感經驗: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 (譯者:武珊珊、王慧姫)。臺北:雄獅美術。(原出版年:1986)
    Sturken, M., & Cartwright, L.(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
    導論》(譯者:陳品秀)。臺北:城邦文化。(原出版年:2000)
    久野尚美、FORMS色彩情報研究所(2006)。《高品味.魅感配色》 (譯者:陳琇琳)。臺北:笛藤。(原出版年:2004)
    中國生產力中心企業形象組 (1991)。《CIS 活用手冊》。臺北:中國生產力中心。
    王桂沰(2005)。《企業.品牌。識別.形象:符號思維與設計方法》。 臺北:全華科技。
    王無邪(1980)。《平面設計原理》。臺北:雄獅美術。
    王藍亭、陳娜文(2010)。〈企業識別標誌圖像設計與形象策略之關聯性研究〉。 《中華印刷科技年報》頁545-564。
    任紅偉、劉衍聰(2009)。〈人物符號在標誌設計中的表現〉。《包裝工程》 第30卷第9期,頁189-191。
    伊達千代(2012)。《色彩的準則》。臺北:悅知。(原出版年:2006)
    吳曉(1995)。《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臺北:書林。
    李銘龍(1997)。《視覺傳達設計之美感創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
    周鴻祥(2008)。〈設計文化符碼理論與分析運用〉。《藝術欣賞期刊》 第四卷第二期,頁53-56。
    林依俐(2008)。《大學附設單位品牌識別設計策略規劃以臺師大國語教學中心 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俊良(2005)。《基礎設計》。臺北:藝風堂。
    林政緯(2010)。《「意識形態風格」之臺北市形象廣告設計創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磐聳 (1988)。《企業識別系統》。臺北:藝風堂。
    侯純純、林品章(2008)。〈企業識別系統設計方法與程序之研究〉。《設計學報》 第13卷第4期,頁65-81。
    洪華偉(2012)。《企業識別系統CIS》(二版)。臺北:憲業企業顧問。
    洪雅玲(2011)。 《後現代數位媒體設計:美學評析與實證研究》。 臺北:田園城市。
    洪碩延、漆梅君 (2006)。〈視覺傳達設計中之符號理論〉。《中國廣告學刊》 第11期,頁70-82。
    朗濤設計顧問群(1996)。《NO.1品牌:朗濤設計顧問公司的CI經驗》 (譯者:余友梅、高蘭馨)。臺北:聯經。
    凌嵩郎(1970)。《藝術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崔京遠(2010)。《Good Design頂尖大師教你瘋創意》(譯者:金哲)。 新北市:漢皇國際。(原出版年:2005)
    康柏楷(2009)。《運用符號學觀點分析《山海經》神怪造形之創作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康臺生、呂靜修(2008)。〈視覺、標誌符號與表徵〉。《設計研究學報》 第1期,頁78-89。
    張岩、關強(2012)。《視覺傳達設計準則》。臺北:上奇資訊。
    張法、王旭曉(2005)。《美學原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張家維(2008)。《企業識別體系中標誌的種類與複雜度對記憶度之影響》。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碧珠(1999)。《創意精選. 視覺識別設計篇》。臺北:藝風堂。
    張麗琦、林東海(1993)。《企業識別設計》。臺北:新形象。
    陳由男(1992)。商標的形狀和創意構思。高雄市:古印。
    陳玫霖(2002)。《性別、政治與媒體:報紙如何報導女性政治人物》。 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亭儒(2004)。《從符號學角度詮釋傳統吉祥圖案之研究-以蝙蝠吉祥圖案為例》。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信文(2007)。《視覺傳達設計之創意構思方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雅凡(2003)。《國內新設大學校徽造形意象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鶴勳(2007)。《2008臺灣博覽會之標誌與海報設計創作研究》。
    黃華新、陳宗明(2004)。《符號學導論》。河南:河南人民。
    楊裕富(1999)。《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臺北:田園城市。
    靳埭强(1993)。《商標與機構形象》。臺北:臺灣珠海。
    趙飛帆(2008)。《符號學應用於平面廣告創意與視覺風格之影響-以泰國、日本、 臺灣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趙毅衡(2012)。《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
    劉立行(2012)。《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臺北:五南圖書。
    鄭建華(2003)。〈符號學理論研究與應用之初探〉。《設計研究學報》 第3期,頁132-139。
    鄭國裕、林磐聳 (1987)。《色彩計劃》。臺北:藝風堂。
    蘇文清、嚴貞、李傳房(2007)。〈符號學與認知心理學基礎理論於視覺設計之運 用研究-以“標誌設計”為例〉。《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第3卷第1期,頁95-104。
    三、參考網站
    Cart208Fall12(2012年10月23日)。〈Fedex〉。2012 年 4 月 20 日, 取自:http://cart208fall12.wordpress.com/2012/10/23/fedex/。
    MBA智庫百科。〈標誌〉。2012 年 3 月 30 日, 取自:http://wiki.mbalib.com/zh-tw/%E6%A0%87%E8%AF%86
    王焜台(2010 年 4 月 30 日): 〈企業識別系統CIS概說(二)〉。 《飛盟廣告部落格》。2012 年 3 月 24 日, 取自:http://www.famous1993.com.tw/tech/tech113.html
    和訊網。〈logo的故事:世界著名品牌logo演變盤點〉。2012 年 4 月 22 日, 取自:http://bschool.hexun.com/2012-07-20/143792659_1.html
    林磐聳(2010 年 8 月 18 日)。〈企業識別設計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CIS〉。 臺灣大百科。2012 年 3 月 21 日,取自: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511&Keyword=CIS

    設計自己也設計別人。〈五個好的跟五個做壞的商標翻新案例〉。 2012 年 4 月 22 日,取自:http://jaichang2008.pixnet.net/blog/post/32037633
    維基百科。〈麥當勞〉。2012 年 4 月 22 日,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麥當勞
    維基百科。〈蘋果公司〉。2012 年 4 月 22 日,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Apple-logo.png
    臺灣商標網。〈你可能不知道的 LOGO 5 特性〉。2012 年 4 月 20 日, 取自:http://www.logoinlogo.tw/Logo-Design-Blog/Article-show-83.htm
    臺灣視覺形象設計協會(2008 年 6 月 1 日)。〈CI設計發展介紹〉。 2012 年 3 月 21 日,取自:http://blog.yam.com/tvida/article/15831495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