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盈君 Ying-Chun Chen |
---|---|
論文名稱: |
桃園市蘆竹區國小教師健康飲食教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Study on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Amo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Luzhu District ,Taoyuan City ,Taiwan |
指導教授: |
陳政友
Chen, Cheng-Y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8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教師 、健康飲食知識 、健康飲食教育態度 、健康飲食教育社會支持 、健康飲食教育自我效能 、健康飲食教育行為 |
英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healthy eating knowledge,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attitude,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social support,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self-efficacy,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behavior |
DOI URL: |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5390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73 下載:2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橫斷式調查研究法,探討桃園市國小教師健康飲食教育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以102學年度任教於桃園市蘆竹區國民小學教師做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樣本共300位教師。利用自編結構式問卷進行資料收集,最後得有效問卷253份,有效回收率達84.3%。本研究的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健康飲食知識屬中上程度。研究對象的健康飲食教育態度為正向,較過去來看已有提升。研究對象的健康飲食教育社會支持屬中上程度,從學生家長方面的支持得分最低。研究對象的健康飲食教育自我效能屬中上程度,但在一般教學效能上的自信程度低於個人教學效能。研究對象的健康飲食教育行為方面屬中上程度,在學生學習成果的評量得分最低。
二、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中,與健康飲食教育態度有關的是「任教職務」、「教學年資」等二項;與健康飲食教育社會支持有關的是「性別」、「任教學校規模」、「任教職務」等三項;與健康飲食教育自我效能有關的是「任教學校規模」、「任教職務」等二項;與健康飲食教育行為有關的是「任教學校規模」、「任教職務」等二項。另外,研究對象的健康飲食教育態度、健康飲食教育社會支持、健康飲食教育自我效能都與健康飲食教育行為呈正相關。
三、研究對象的背景變項、健康飲食知識、健康飲食教育態度、社會支持及自我效能能有效預測其健康飲食教育行為,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之58.4%。研究顯示,在各預測變項互相控制之下,研究對象任教於中小規模學校者、健康飲食教育態度越正向者、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者、健康飲食教育自我效能越高者,其健康飲食教育行為越佳。
本研究依結論提出對未來教育單位的建議,以提高研究對象對健康飲食教育的落實。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tial factors amo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oyuan City , by using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300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 a stratified random sample , were teach in the 2013-2014 school year. Using a self-designed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 253 vaildate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 84.3% of all questionnaires. The key poin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The healthy eating knowledge is in the middle level ranged. Teachers who achieved better test results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developed a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attitude. The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social support tend to be of mid-upper level, and that from the students’ parents is the lowest. The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self-efficacy tend to be of mid-upper level, and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were lower than personal self-efficacy. The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behavior tend to be of mid-upper level, and the assessment for students is the lowest.
2.Background variables of the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attitude study were related to "the duties" and "teaching years".The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social support study were related to "gender" , "school size" and "the duties". The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self-efficacy study were related to "school size" and "the duties".The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behavior study were related to "school size" and "the duties".In addition,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attitude ,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self-efficacy had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behavior.
3.The background variables,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attitude,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social support,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self-efficacy found in the study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behavior among teachers, and explained 58.4% of the total variance.By controlling all variables that affected others, the study found that teach in small and medium school size, with a positive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attitude, with more social support, with a good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self-efficacy, have better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behavio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healthy eating education,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s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provided.
一、 中文部份
丁文鋒(2003)。國民小學職前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能力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丁吉文(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終身學習素養與其專業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元聖、王俊傑、高三福、洪敦賓(2012)。國中體育教師的不同背景變項與心理資本之差異。淡江體育,15,34-41。
王秀惠、蔣佳玲(2005)。高雄縣國小自然與生活領域教師教學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物理教育學刊,6(1),1-10。
王金惠(2009)。雲嘉南地區國小教師營養午餐知覺與營養教育實施之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臺南科技大學,台南市。
王瑞蓮(2005)。以台灣飲食健康指數評估台灣地區國小學童之整體飲食品質及其影響因子。行政院衛生署科技研究計畫(編號:DOH93-TD-F-113-044-(2)),未出版。
王曉菡(2012)。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與創新教學之相關研究-以金門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江芳華(2008)。國小教師人格特質、社會支持及婚姻滿意度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江滿堂(2003)。國民小學校長領導策略與學校企分隊教師知識分享意願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李文雅(2013)。彰化縣國小教師環境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李佳燕(2011)。國小教師人權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高瑞(2011)。臺南市國小教師人權知識與政治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李雅妮(2008)。國小教師多元文化教育中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復惠(2001)。台中市國小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健康與體育領域」健康教學範疇之認知與關注程度研究(未發表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李聖民(2008)。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知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鍾宜(2009)。高雄縣岡山區國中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台東縣。
沈介婷(2014)。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版印象對同性戀議題融入教學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沈建勳(2011)。桃園縣國小教師社會支持、休閒運動涉入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沃文豪(2007)。國小教師之科學教學自我效能與科學教學行為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呂政圭(2010)。國民小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組織公民行為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何方輝、張家桂(2011)。小學教師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外教育研究,5,186-186+197。
何嘉欣(2011)。國中生未來時間觀、學習資源的少慧支持與學習動機、學業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宗立、陳惠萍(2005)。國民小學教師閩南語教學態度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3,209-229。
吳宗立、李孟娟(2009)。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創新與影響因素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4,251-275。
吳幸娟、潘文涵、葉乃華、張新儀(2007)。台灣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2001-2002以24小時飲食回顧法評估國小學童膳食營養狀況。取自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http://consumer.fda.gov.tw/files/Research/2001%20-%202002/B.pdf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統計應用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孟駿、徐永億(2014)。熟年世代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運動健康休閒學報,5,295-310。
吳煥烘、林志丞(2011)。國中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相關研究以角色壓力為中介變項。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25-56。
邱婉婷(2006)。從課程取向探討國民小學英語教師使用英語教科書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
邱筱雯(2011)。國民小學特教教師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邱詩揚、陳富莉、劉潔心(2012)。促進小學生健康飲食行為之研究:整合跨理論模式及問題導向學習模式。台灣衛誌,31(6),581-596。
林小詩(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客語教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央大學,桃園縣。
林于萱(2011)。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林中惠、蘇柔丹、黃惠玲(2012)。團體式營養教育介入對國小過重學童體位之影響。嘉南學報,38,116-123。
林廷華(2012)。幼兒教師創造力教學行為研究。正修學報,25,201-224。
林君蓉(2009)。國民中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社會支持與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林佩萱(2013)。國人外食與蔬果攝取量現況報告。取自http://www.gvsrc.net.tw/dispPageBox/GvsrcHP.aspx?ddsPageID=GVSRCCHT
林佳蓉、謝秀幸、陳師瑩(2001)。學齡前托兒中心教保人員營養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醫護科技學刊,3(2),187-199。
林佳蓉(2002)。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林秋榮(2006)。特殊教育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美霞(2010)。國小及任教師自我效能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偉文(2006)。學校創意守門人對創意教學及創造力培育態度與教師創意教學之關係。教育學刊,27,69-92。
林清傳(2009)。臺北市國小教師實施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之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淑雯(2009)。桃園縣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東大學,台東縣。
林淑賢(2012)。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臺北市公立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萃芃(2011)。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社會支持與教學效能、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林惠敏(2002)。國小教師美術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榮俊(2009)。國小教師社會領域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林慧淳(2011)。打擊肥胖,哪個縣市最努力?。康健雜誌,154,52-66。
林薇、王慧琦(1998)。實施學校午餐指導活動對國小中年級學童飲食行為改變之研究。台灣營養學會雜誌,23(1),15-27。
侯世昌(1994)。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教師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施桂梅、范純美、熊夢萍(2012)。營養教育對過重與肥胖國小學童之成效。台灣營養學會雜誌,37(3),102-109。
施嘉琳(2010)。國中融合班教師社會支持、工作壓力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洪珠媚、劉海鵬(2005)。臺南市國民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4,35-43。
姚慧萍(2007)。學童肥胖之個人、家庭與學校因素之多層次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台中市。
柯澍馨、林亭如(2007)。台灣地區高職餐飲科教師效能信念與有效教學行為之研究。學校行政,51,72-92。
陳宇杉(2004)。國民小學身心障礙資源班教師教學信念、社會支持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9,187-188。
陳宗田、林燕卿(2006)。啓智學校教師性態度、性教育實施現況與進修需求研究。臺灣性學學刊,12(1),1-23。
陳坤生(2010)。國民小學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教師專業成長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陳青青(1972)。師資態度量表之編製。台北市立師專學報,1,154-188。
陳怡靜(2014)。國小教師飲食教育知識、態度及行為之研究-以嘉義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陳彥宇、賴香如(1999)。台北市國中教師照護氣喘學生相關知識、態度與自我效能之研究。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19,29-41。
陳昭男(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國家認同觀及其國家認同議題教學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惠萍(2003)。高雄市國小教師閩南語教學態度與教師自我效能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陳嘉雄(2009)。桃園縣國小體育教師專業成長與教學效能之關係。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8,80-90。
陳瑩甄(2010)。國小補救教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以嘉義縣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錦釧、陳玉枝(2006)。不同學校規模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5,159-164。
孫敏芝(2006)。實習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探討:教學設計與教學實務。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67-92。
莊婷媜(2007)。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關係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金池(1989)。國民小學教師價值觀念、進修態度與教師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郭瑞玲、陳政友(2009)。臺北縣國小教師對學童近視預防的信念與相關教學行為之研究。學校衛生,55,1-18。
徐瑾如(2012)。嘉南地區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師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教育部(2012)。推動中小學健康體位五年計畫。【新聞群組】。取自http://epaper.edu.tw/topical.aspx?topical_sn=739
教育部(2013)。中華民國教育統計。台北市:五南。取自https://stats.moe.gov.tw/files/ebook/Education_Statistics/102/102edu_EXCEL.htm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08)。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取自http://www.tpde.edu.tw/ap/sid17_law.aspx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3)。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午餐及校園食品工作手冊。取自http://203.68.64.24/six/main/hsub13.html
張文遙(2012)。臺北市國小特教班教師對融合式適應體育教學態度及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郁芬(2000)。國小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嘉義大學,嘉義縣。
張芳瑜(2010)。大專院校英語教師自我效能探究:探討其與預測因子和教學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雨霖、陳學志、徐芝君(2010)。教師創造力信念、創造力教學自我效能對創造力教學行為之影響。復興崗學報,99,151-171。
張俊一、林家傑(2012)。桃園縣退休教師社會支持與休閒餐與行為之相關研究。交大體育學刊,4,1-15。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淑玲(2006)。國小教師口腔衛生知識、態度及行為之探討-以高雄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張雅萍(2008)。探討青少年體位、課業表現、飲食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醫學大學,台北市。
張雅筑(2005)。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知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張慧芩(2012)。國民小學教師閱讀教學自我效能與閱讀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張廣義(2006)。國民小學教師教學關聯資本、教學信念、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許珮茜(2013)。國小教師生活課程專業知能與教學態度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許惠英、蔡慧敏(2013)。新北市國小健康與體育教師自我支持、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之關係。中原體育學報,3,68-75。
曹登皓(2012)。桃園縣國小教師在環境安全與衛生方面之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相關性研究-以生物性危害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曾秀媛(2006)。台北縣國小教師對推動學童體重控制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之探討(未發表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台北市。
曾花妹(2011)。國小教師綠色消費知識、綠色消費教學態度、綠色消費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曾怡寧(2004)。台北縣市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教學態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游家玫(2011)。澎湖縣國小教師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黃淑貞、徐美玲、莊苹、姜逸群、陳曉玟、邱雅筑(2005)。台灣地區國小實施健康促進學校現況之研究。學校衛生,46,1-23。
黃淑華(2012)。幼兒園教師資訊素養及其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使用態度及行為意向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黃淑嫆、莊麗珠(2008)。幼兒教師對創意教學態度之研究。幼教研究彙刊,2(1),151-166。
黃雅鈴(2014)。國民小學專家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黃鈺雯(2004)。嘉義地區國小高年級教師教學態度、師生互動與學生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靖惠(2013)。國小教師社會支持、工作倦怠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黃慶芳(2006)。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有效教學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台南市。
黃麗君(2006)。國中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馮莉雅(2002)。影響國中教師教學效能相關因素之研究。文藻學報,16,123-142。
葉麗芳、陳政友、郭李堂(2009)。台北市某完全中學學生飲用含糖飲料與肥胖之研究。學校衛生,55,87-105。
楊小淇、劉貴雲、杭極敏、姜小敏、林薇(2009)。我國各級學校營養教育及飲食環境探討及建議(二):國民中小學。台灣營養學會雜誌,34(1),1-10。
楊美惠(2004)。國民小學教師課程領導行為及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詹宏基(2008)。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以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為例。大專體育學術專刊,97,95-103。
鄭心嫻、溫昱彥、劉姚伶、謝孟志、謝明哲(1998)。高雄市及雲林縣國小五年級學童營養素、體位及血脂質之研究。台灣營養學會雜誌,23(1),1-13。
鄭國良(2013)。國小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蔡慶文、范熾文、林清達(2006)。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3,29-48。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原行政院衛生署)(2013a)。101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取自 http://health99.hpa.gov.tw/TXT/HealthyHeadlineZone/HealthyHeadlineDetai.aspx?TopIcNo=6798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原行政院衛生署)(2013b)。2011 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取自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https://consumer.fd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597
劉妙真(2004)。幼稚園教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劉威德(1994)。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影梅、陳美燕、蔣立琦、簡莉盈、張博論、洪永泰(2007)。促進學生健康體位之全國性整合計畫經驗。護理雜誌,54(5),30-36。
潘文涵、吳幸娟、葉志嶸、莊紹源、張新儀、葉乃華、謝耀德(2010)。台灣人飲食與健康之趨勢:1993-1996與2005-2008兩次營養健康調查之比較。取自食品藥物消費者知識服務網https://consumer.fd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287
潘義祥(2005)。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師自我效能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3),51-59。
賴香如、吳德敏、呂昌明、卓俊辰、李碧霞、溫婉玉、葉懿萱、余柏欣(2008)。國中健體教師實施自尊與身體意象融意教學意圖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9,51-72。
賴清標(1979)。師專生任教意願及教學態度之調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盧思玲(2013)。臺南市國小教師自我效能感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與意願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台科技大學,台南市。
謝孟珂(2013)。國民小學特殊教育教師的社會支持與其工作滿意度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縣。
謝鈱鏞(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教學態度對教學效能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闕月清(2003)。體育初任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體育學報,35,193-205。
羅珮芸(2011)。臺北市立國民中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師創意教學自我效能與創意教學行為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科技大學,台北市。
嚴金恩、趙哲毅(2012)。學齡前兒童零食攝取現況與體位狀況之探討。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0(1),233-256。
蘇怡如(2000)。台南市國小英語教師教學態度及教學策略取向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
蘇苓娟(2009)。高雄縣國小教師品格教育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台南市。
蘇亭如(2013)。雲林縣國小教師全球暖化、低碳飲食知識與低碳飲食行為意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二、 英文部份
Bandura,A.(1977).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84(2),191-215.
Bandura,A.(1986).Social Foundation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New Jersey:Prentic-Hall,Inc.
Bandura,A.(1995).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andura,A.(1997).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New York:Freeman.
Caplan, G. (1974), Social support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New York.
Chase, C. I. (1978). Measurement for educational evaluation.(2nd ed.). Reading,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38,300-314.
Cutrona, C. E., & Russell, D. W. (1990). Type of social support and specific stress: Toward a theoty of optimal matching. In B. R. Sarason, & G.R.Pierce(Eds). Social support: An interactional view(pp.319-366). New York: Wiley.
Farmer, T. W., & Far mer, E. M. Z. (1996), Social relationships of students with exceptionalities in mainstream classrooms: Social networks and homophily. Exceptional children, 62,431-450.
Gibson, S., & Dembo, M.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6,569-582.
Gigiotti, E. (2004). Types and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maternal-student role stress in married associate degree nurs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Nursing,25(4),415-432.
Gladow, N. W. & Ray, M. P. (1986). The impact of informal support systems on the well being of low income sigle parents. Family Relations,35,113-123.
Hauck, E. L., Snyder, L. A. & Cox, L. E. (2008). Workload variability and social support: Effects on stress and performance. Current Psychology,27(2),112-125.
Hoover-Dempsey, K. V., Bassler, O. C., & Brissie, J. S. (1987). Parent involvement: Contribution of teacher efficacy, school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other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4,417-435.
Katz, D.,&Scotland E.(1959), A preliminary statement to a theory of attitude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S. Koch(Ed.),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Vol.3,pp.423-475), New York: McGraw-Hill
Kemm JR (1987). Eating patterns in childhood and adult health. Nutr Health 4:205-215.
Kim, S., Price, J. L., Mueller, C. W., & Watson, T. W. (1996). The determinants of career intent among physicians at a U.S. Air Force hospital. Human Relations,49(7),947-976.
Kohlberg, L. (1984).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Essays on moral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Haper & Row.
Krejcie, R. V., & Morgan, D. W. (1970). Determining Sample Size for Research Activit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0(3), 607-610.
Ning-sing,S.,Jui-Line,W.,Wen-Harn,P.,Pei-Chun,L.,Feili Lo,Y.(2007).Thiamin and riboglavin status of Taiwamese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v.Asia Pac J Clin Nutr,16(S2),564-571.
Noll, V. H., Scannell, D. P., & Craig, R. C.(1979).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th ed.).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Piaget, J. (1999).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London: Routledge.
Rokeach , M. (1986). Beliefs, attitudes, and values: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 and change.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Press.
Rosenberg, M. J., & Hovland, C. I. (1960).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In C. I. Hovland & M. J. Rosenberg (Eds.), Attitude organization and change (pp.1-14).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Shuma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40,11-36.
Thoits, P. A. (1982). Lif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vulnerability: Epidemiolog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0,341-362.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an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54(4),416-42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Retrieved from http://www.who.int/topics/die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