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翠媛
論文名稱: 寺廟與地域社會---以彰化縣大村鄉五通宮為中心的探討
指導教授: 蔡淵洯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歷史學系
Department of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0
中文關鍵詞: 地域社會祭祀圈地緣組織文化權力網路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69下載:164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漢人對祖先鬼神的崇拜與祭祀,屬於人類學家習用的「民俗宗教」,不依據教典、教義,未被制度化,也沒有明確的組織要素,其特色為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歲時祭儀裡,廣泛影響著傳統社會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各層面的發展。
      而從鄉土史的觀點而言,一座寺廟的建立與成長即為一部傳統聚落的鄉土開發史,而寺廟的沿革與廟務擴張,與地方菁英、地方政治互相交織成一文化權力網路,影響著地域社會的變遷。
      傳統漢人社會凝聚社群的力量是靠信仰,五通宮凝聚了附近十個庄頭的黃姓宗親人口,形成了跨四個鄉鎮的祭祀圈,顯示濃厚的鄉土神信仰型態。而清領時期漳泉械鬥、閩粵械鬥的威脅,促使居少數的漳客兩集團尋求合作以自保,而聯結的媒介即為寺廟「永安宮」與「天門宮」,顯示寺廟的整合力量及與地緣組織的緊密性。
      在台灣傳統的漢人聚落裏,寺廟為傳統藝術的極致展現,也是中國建築與文化的保存者;在缺乏正式教育的時代,更是具有維護行為規範、教忠教孝的功能。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分工日趨細緻與專業,寺廟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層次的影響力與互滲性已大為降低。不過也有些寺廟,設置獎學金、組織行善社團,以寺廟的財力從事社會服務,以另一種方式關懷社會。總而言之,不管寺廟的功能隨著社會變遷有哪些變化,其信仰的神聖空間,因應人們祈福避禍的世俗需求,滿足人類的終極關懷,這些是永不改變的。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3   第二節 相關研究回顧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3 第二章  彰化縣中部四鄉鎮的開發   第一節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16   第二節 漢人的移入與拓墾--------------------------------22   第三節 聚落的形成與發展--------------------------------36 第三章  五顯大帝的信仰由來與五通宮的沿革   第一節 五顯大帝信仰來源--------------------------------42   第二節 五通宮的建立-----------------------------------58 第四章  五通宮與地緣組織   第一節 五通宮祭祀圈之演變------------------------------63   第二節 五通宮祭祀圈與週遭祭祀圈的聯合--------------------71   第三節 地方廟宇的新近發展對五通宮祭祀圈的衝擊------------101 第五章  五通宮與地方權力結構   第一節 廟務的參與與管理-------------------------------122   第二節 地方菁英與寺廟---------------------------------128 第六章  五通宮與社會生活   第一節 寺廟祭典與宗教活動------------------------------136 第二節 寺廟與信眾日常生活----------------------------------144   第三節 寺廟與地方文教----------------------------------149   第四節 寺廟與社會服務----------------------------------165 第七章  結論--------------------------------------------167 參考書目-------------------------------------------------171

    參考書目:
    林蕤
      《彰化白龍庵三山匯館沿革》,彰化:白龍庵財團法人,2003。
    王必昌
      《重修台灣縣志》,台北:台銀,1961。
    周元文
      《重修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周鍾瑄
     《諸羅縣志》,台北市:文建會,2005。
    周璽
      《彰化縣誌》,台北:臺灣銀行,1957。
    高育仁主修
      《重修台灣省通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高拱乾
      《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張義清
      《員林鎮志》,彰化:員林鎮公所,1990。
    曾慶國
      《埔心鄉志》,彰化:埔心鄉公所,1993。
    范咸
      《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市:文建會,2005。
    賴熾昌主修
      《彰化縣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
    劉良璧
      《重修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蔣毓英
      《台灣府志》,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丁仁傑
      《社會分化與宗教制度變遷─當代台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
    台北市:聯經,2004。
    葉德輝校刊,不著撰人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市:丹青圖書,1983。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編
      《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台北市:台灣大通書局。
    仇德哉
      《台灣之寺廟與神明》,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3。
    李亦園
      《信仰與文化》,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1985。
    李豐懋計畫主持
      《文英館館藏台灣宗教文物分類圖錄》,台中市:台中市政府,2000。
    呂理政
      《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台北縣:稻鄉出版社,1992。
    呂宗力、欒保群編
      《中國民間諸神》,台北市:台灣學生,1991。
    呂威
      《財神信仰》,台北市:漢揚出版:揚智總經銷,1996。
    呂威
      《華夏諸神》,台北市:雲龍出版,1999。
    沈宗憲
      《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台北市:商鼎文化,1993。
    宋光宇
      《宗教與社會》,台北市:東大,1995。
    追雲燕
      《台灣民間信仰諸神傳》,台北市:逸群圖書有限公司,1984。
    林衡道
      《台灣地區神明的由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林衡道口述,楊鴻博整理
      《鯤島探源》,台北縣:稻田,2000。
    林國平
      《閩台民間信仰源流》,台北市:幼獅文化,1996。
    林本炫編譯,瞿海源校閱
      《宗教與社會變遷》,台北市:巨流,1993。
    林美容主編
      《信仰、儀式與社會》,台北市:中研院民族所,2002。
    姚福均編
      《鑄鼎餘聞》,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89。
    郁永河
      〈裨海紀遊〉,《海濱大事記‧裨海紀遊》,台灣文獻叢刊第七輯,台北:台灣大通書局。
    洪敏麟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
    洪英聖
      《彰化八堡圳傳奇》,彰化:彰化縣政府,1996。
    洪邁
      《夷堅志》,台北市:明文書局,1994。
    陶弘景
      《真誥》,台北市:廣文,1989。
    追雲燕
      《台灣民間信仰諸神傳》,台北市:逸群圖書有限公司,1984。
    馬書田
      《華夏諸神. 俗神卷》,台北市:雲龍出版,1993。
    韋伯著,劉援、王予文譯
      《宗教社會學》,台北市:桂冠,1993。
    連橫
      《台灣通史》,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6。
    陳夢雷編
      《古今圖書集成》第49冊,〈神異典〉上,台北:鼎文書局。
    陳宗仁
      《彰化開發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
    陳澤主編
      《台灣省開闢資料續編》,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
    陳其南
      《台灣的傳統社會》,台北市:允晨文化,1987。
    陳郁夫
      《人類的終極關懷》,台北市:幼獅,1994。
    黃均注譯
      《新譯搜神記》,台北市:三民,1996。
    黃秀政
      《台灣史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5。
    黃清鎮、黃慶淼編輯撰稿
      《黃氏宗族譜》,彰化:南昌堂心南公派下編印,1986。
    黃紹倫編
      《中國宗教倫理與現代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彭明輝
      《中和地區的寺廟與聚落發展》,台北:北縣文化出版,1995。
    周星譯,渡邊欣雄著
      《漢族的民俗宗教---社會人類學的研究》,台北市:地景,2000。
    程大學
      《台灣開發史》,台北市:眾文圖書有限公司,1991。
    廖風德
      《台灣史探索》,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1996。
    趙莒玲
      《台灣開發故事---中部地區》,台北市:天衡文化,1998。
    劉枝萬
      《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市:聯經,1983。
    劉麗雯執行主編
      《宗教與社會倫理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書評書目社,1993。
    董芳苑
      《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台北市:常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黃有興譯,增田福太郎著
      《台灣宗教信仰》,台北市:東大,2005。
    鄭志明
     《台灣民間宗教論集》,台北市:台灣學生,1984。
      《宗教與文化》,台北市:台灣學生,1990。
      《神明的由來─台灣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當代宗教與社會文化》,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9。
    潘英
      《台灣拓殖史及其族性分佈研究》,台北市:南天,2000。
    戴炎輝
      《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市:聯經出版社,1979。
    蔡相煇
      《台灣的祠祀與宗教》,台北市:台原出版社,1993。
    簡惠美
      《韋伯論中國─〈中國的宗教〉初探》,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1988。
    瞿海源
      《台灣宗教變遷的社會政治分析》,台北市:桂冠,1997。
    顧忠華
      《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市:允晨文化,1999。
    尹今黎、張蕾譯,Ronald L. Johnstone 著
      《社會中的宗教─一種宗教社會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
    何光滬、高師寧譯,John Macquarrie 著  
      《二十世紀宗教思潮》,台北市:桂冠,1992。
    張慧端譯,B Morris 著
      《宗教人類學導讀》,台北市:國立編譯館,1996。
    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譯,E.c.Cuff,W.W.Sharrock,D.W.Francis著
      《最新社會學理論的觀點》,台北縣: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3。
    ---------
    《五通宮管理委員會組織名冊》,彰化:五通宮管理委員會,1992~2005。
    _______
    《西嶽肇華》,彰化:西嶽肇華宮編印,1999。
    _______
    《菜寮五龍宮祈安慶成三獻法會程序表》,彰化:五龍宮管理委員,1997。
    _______
    《聖玄會媽宮天上聖母駕往大陸湄洲祖廟謁祖進香程序表》,彰化:聖
       玄會媽宮編,2005。 

    論文:
    李綺文
      《從宗教信仰與地方產業看麻豆鎮的社區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李鳳華
      《由祭祀圈看區域的整合與發展─以松山十三街庄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02。
    林素梅
      《台南市媽祖信仰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
    林渭洲
      《台灣地區清水祖師信仰研究---以台北、台南地區為中心》,國立成功大學史語所碩士論文,1993。
    高麗珍
      《台灣民俗宗教之空間活動---以玄天上帝祭祀活動為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莊芳榮
      《台灣地區寺廟發展之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7。
    曾月吟
      《日據時期朝天宮與北港地區之發展》,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
    莊淑菁
      《清代溪湖鎮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黃大展
      《信仰、儀式與社會---以嘉義民雄大士爺為例》,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黃郁文
      《鹿港寺廟空間研究---俗民文化與空間行試探微》,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黃勝雄
      《民俗宗教建築及其土地使用秩序問題之探討---以台北市媽祖廟為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蔡相煇
      《台灣寺廟與地方發展之關係》,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6。
    龍玉芬
      《北埔慈天宮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02。
    鍾振坤
      《城市中祭祀圈之地域變動研究─以中和地區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期刊論文:
    丁荷生、鄭振滿
      〈閩台道教與民間諸神崇拜〉,《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3期,1992,頁33~52。
    三尾裕子
      〈廟宇活動與地方社區:以屏東縣琉球鄉漁民社會為例〉,《思與言》,第25卷第3期,1987,頁257~272。
      〈從地方性廟宇到全台性廟宇:馬鳴山鎮安宮的發展及其祭祀圈〉,《信仰、儀式與社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頁229~296。
    王世慶
      〈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1994,頁295~372。
    李亦園
      〈社會變遷與宗教皈依─一個象徵人類學理論模型的建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6期,1983,頁1~28。
    岡田謙著,陳乃蘗譯
      〈台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台北文物》第9卷第4期,1960,頁14~19。
    林文龍
     〈大武郡社的社址、社域及地權的喪失〉,《彰化文獻》,創刊號,彰化縣文化局,2000,頁102~145。
      〈半線社的漢化與消失〉,《彰化文獻》,創刊號,彰化縣文化局,2000,頁70~99。
    林美容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2期,1986,頁53~114。
      〈土地公廟─聚落的指標:以草屯鎮為例〉,《台灣風物》,第37卷第1期,1987,頁53~81。
      〈從祭祀圈到信仰圈─台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三輯,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95~125。
      〈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8期,1989
      頁41~104。
    施振民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頁191~206。
    徐雪霞
      〈明鄭時期漢人在台灣的拓展〉,《台南文化》,新18期,1984。
    康豹
      〈屏東縣東港鎮的迎王祭典:台灣瘟神與王爺信仰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0期,1990,頁95~210。
    〈新莊地藏痷的大眾爺崇拜〉,《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16期,1997,頁123~159。
      〈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第64期,200頁80~100。
    張志成
      〈台灣早期民間信仰發展與廟宇建築型態的演變〉,《史聯雜誌》,第34期,1999,頁27~50。
    張珣
      〈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意涵之分析〉,《人類與文化》,第22期,1986,
       頁46~54。
      〈光復後台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之回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1期,1996,頁163~215。
      〈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002,頁78~109。
    莊金德
      〈清廷對台灣實施海禁政策的經緯〉,《台灣文物論集》,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6。
    莊英章
      〈台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型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4。
    許嘉明
      〈祭祀圈之於居台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11卷,第6期,1973,頁59~68。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1973,頁165~188。
    陳正祥
      〈台灣之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台灣銀行季刊》,第10卷第1期,1958,頁18~35。
    陳漢光
      〈日據時代台灣漢族祖籍調查〉,《台灣文獻》,第23卷第1期,1972,頁85~104。
    黃玉齋
      〈明永曆帝晉封朱成功為延平王考〉,《台灣文物論集》,台北:中華大典編印會,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66。
    溫振華
      〈清代台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1期,1983,頁43~93。
       〈北港媽祖信仰大中心形成試探〉,《史聯雜誌》,第4期,1986,頁10~20。
      〈台北縣鄉土史之重建─以三貂設為例〉,《北縣文化》,第43期,1995,
      頁25~48。
      〈寺廟與鄉土史─以淡水福佑宮與鄞山寺為例〉,《北縣文化》,第49期,1996,頁1~10。
      〈蘆洲湧蓮寺─一座鄉廟的形成〉,《北縣文化》,第50期,1996,頁15~23,
    劉平
      〈拜把結會、分類械鬥與林爽文起義〉,《史聯雜誌》,第35期,1999,頁93~118。
    劉妮玲
    《游民與清代台灣民變》(上)(下),《台灣文獻》,第32卷1~2期,1982,頁1~22,及頁15~44。
    劉枝萬
      〈清代台灣的寺廟〉,《台北文獻》,第4期,1963,頁101~120。
    劉寧顏
      〈談台灣的寺廟建築〉,《史聯雜誌》,第5期,1984,頁1~5。
    蔡淵洯
      〈清代台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第2期,1983頁25~〈清代台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第3期,1983,頁
       34~64。
       〈清代雲林地區民間宗教之發展1683~1695〉,「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頁667~687。
    蔡錦堂
    〈日本治台時期的神道教與神社建造〉,《宜蘭文獻》,第50期,2001,頁3~32。
    鄭志明
      〈從台灣俗諺談傳統社會的宗教思想〉,《史聯雜誌》,第8期,1986,頁
      65~73。
    鄭道聰
      〈從民俗信仰看漢人社會的建立─以台南市為例〉,《歷史月刊》,第136期,1999,頁96~102。
    黃振琅
      《五通宮史略》,彰化:五通宮管理委員會,1989。
    蕭永富
      〈永靖鄉永安宮簡介〉,彰化:永安宮管理委員會,2003。
      
     
    外文參考資料:
    不著撰人
      《寺廟台帳》〈員林郡Ⅰ〉〈員林郡Ⅱ〉,1924。
    不著撰人
      《台灣堡圖》,台北市:遠流。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編
      《台灣土地慣行一斑》(上),台北: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1905。
    Ahern, Emily M.
      The Power and Pollution of Chinese Women, in: Wolf, M. and R. Witke
    (ed.), Women in Chinese Society, Ctanford: Stanfoed University Press,1975.
    Douglas, Mary D.
      Cultural Bias, Occasional Paper No. 35, 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of Great Britain, London ,197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