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高淑媛 Kao, Shu-Yuan |
---|---|
論文名稱: |
《聊齋志異》夢故事的敘事功能與願望補償研究 |
指導教授: | 李志宏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國文學系 Department of Chines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67 |
中文關鍵詞: | 聊齋志異 、夢 、願望補償 |
DOI URL: | http://doi.org/10.6345/NTNU201900416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48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聊齋志異》中夢故事研究所能觸及的內容範圍龐雜,本文就夢在不同的敘事結構安排時,蒲松齡如何運用夢產生不同的敘事功能,及造成的奇幻美感,再進一步討論作者如何用「夢」來反應「人事」,將人物、事件、環境三者影響關係進行探討,最後將「夢」故事作為人的願望補償,談論感情的三個層次—愛情、親情、知己;功名的三層次—科舉、文才、德行和經濟三階段—困頓—找尋出路(經商)—經營治家,三者的功能表現。
專書
﹝清﹞蒲松齡著,張友鶴輯校:《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于天池:《蒲松齡與《聊齋志異》脞說》,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王溢嘉:《聊齋搜鬼》,新北市:野鵝出版社,1989年。
王溢嘉:《夢的世界》,新北市:野鵝出版社,1983 年。
石育良:《怪異世界的建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孫名之譯:《夢的解析》,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佛洛伊德著,清風譯:《說夢》,新北市:大智文化有限公司,2012年。
李悔吾:《中國小說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沈錦惠:《夢與生活》,臺中市:光啟出版社,1983 年。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年。
徐小梅:《聊齋志異與唐人傳奇的比較研究》,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馬瑞芳:《聊齋的愛情習題:背叛、禁忌與生死戀》,新北市:大地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郭玉雯:《聊齋誌異的幻夢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
陳悔吾:《中國小說史》,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
陳葆文:《聊齋誌異癡狂士人類型析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
董崇選:《文學創作的理論與教學》,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
鄒強:《中國經典文本中夢意象的美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廖藤葉:《中國夢戲研究》,臺北:學思出版社,2000年。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藍慧茹:《從《聊齋志異》論蒲松齡的女性觀》,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期刊論文
丁海蓉:〈賞善罰惡,婆心救世--《聊齋志異》〉,《蒲松齡研究》第7期(2010年7月),頁55~57。
子矜:〈魯迅與《聊齋》〉,《蒲松齡研究》2006年第4期,頁5~12。
尹祚鵬:〈淺談《聊齋志異》三教合一的天道觀〉,《蒲松齡研究》第1期(2007年3月),頁82~92。
王佃印:〈變形對《聊齋志異》女性意蘊的開拓〉,《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3期(2009年6月),頁47~48。
王飛,林智海:〈論《聊齋志異》的藝術特徵〉,《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82~42。
朱瑞:〈淺析《聊齋志異》的「一書而兼二體」〉,《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9年7月,頁71~72。
吳興蘭:〈2006年蒲松齡研究綜述〉,《蒲松齡研究》2006年第3期,頁140~145。
李杰:〈論《聊齋志異》中的儒商形象〉,《蒲松齡研究》2009年第3期,頁58~68。
李軍鋒:〈試論宋元話本小說對《聊齋志異》的影響〉,《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10年3月),頁44~46及頁54。
肖瑩:〈幽冥幻境的絢爛之花—論《聊齋志異》中的鬼女形象〉,《才智》,2010年第20期,頁196~197。
姚穎:〈現實世界的回歸—析《聊齋》遇仙故事中的凡間男子〉,《蒲松齡研究》2010年第4期,頁42~52。
夏林瑩:〈淺論中國古代文學中夢幻描寫的審美意義〉,《黑龍江科技信息》2007年13期,頁208。
徐文翔:〈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淺談《聊齋誌異》對《幽明錄》的繼承與創新〉,《蒲松齡研究》2010年第2期,頁59~69。
涂宗潔:〈《聊齋志異》夢境故事初探〉(《中國文化月刋》,第231期(1999年6月),頁100~120。
張華豔、徐澤亮:〈《聊齋志異》夢意蘊解〉,《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3月),頁91~93。
張進德、王景曉:〈論《聊齋志異》中的夢〉,《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5月),頁22~26。
黃麗卿:〈從社會批判與心理轉化論《聊齋誌異》「形變」之核心價值〉,《淡江史學》第19期(2008年9月),頁153~170。
劉豔玲:〈《聊齋志異》夢創作類型及意蘊摭談〉,《東方論壇》2009年第6期,頁57~ 61。
衛壘壘:〈人異之戀的桃花源模式——兼論《聊齋志異》情愛故事思想內涵〉,《蒲松齡研究》2011年第1期,頁73~81。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的神秘描寫〉,《蒲松齡研究》2010年第4期,頁14~23。
謝明勳:〈《聊齋誌異》「離魂」故事之承繼與新變:以「葉生」故事為中心〉,《東華漢學》第18期(2013年12月),頁305~330。
學位論文
王景曉:《《聊齋志異》中的奇幻現象》,開封: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付巖志:《《聊齋志異》詮釋史論》,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申瑞妮:《《聊齋志異》「鬼報型」作品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朴松花:《唐傳奇與《聊齋志異》的比較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宋華偉:《接受視野中的《聊齋志異》》,濟南:山東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
李孟芳:《家國徵兆與理想寄託—兩漢夢喻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李珮:《《聊齋志異》與民間童話》,臺南:臺南師範學院國語文教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杜豔紅:《《聊齋志異》仿作研究》,金華:浙江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林舜英:《夢在唐傳奇情節結構中的作用與意義》,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禹東完:《《聊齋志異》夢境與變形故事之研究》,臺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86年。
張桂琴:《明清文言夢幻小說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張嘉惠:《《聊齋誌異》女妖故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2年。
張曉丹:《從唐傳奇到《聊齋志異》的橋梁──論《剪燈新話》》,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陳貝枝:《《聊齋志異》夢境研究》,香港:香港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陳玟璇:《唐代「夢」詩研究》,新竹: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彭美菁:《《聊齋志異》影響之研究》,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
馮陽:《明清小說中的「夢」「異」現象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
黃洽:《《聊齋志異》與宗教文化》,濟南: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楊惠婷:《《聊齋誌異》夢故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
冀運魯:《《聊齋志異》敘事藝術之淵源研究》,上海市:上海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薛米鈞:《頓入人間:蒲松齡的仙境想像》,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