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官淑如
Kuan,Shu-Ju
論文名稱: 建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之研究
A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Employability Indicator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Rotary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指導教授: 馮丹白
Feng, Dan-Pai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工業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6
中文關鍵詞: 就業能力就業能力指標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
英文關鍵詞: Employability, Employability Indicators, Vocational Rotary Cooperative Programs, Employability Indicator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Rotary Cooperative Program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55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以質性及量化研究方法建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首先從探討就業能力涵義及國內外相關研究開端,其次,深入瞭解建教合作相關理論基礎及目前實施現況,作為建構一套適切的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評估指標內涵的基礎;繼以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事業單位之觀點驗證就業能力指標內涵與分析就業能力指標權重,歸納研究發現,提出具體建議,俾供教育主管行政機關及高職學校規劃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課程內涵依據,並作為評估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辦理績效參考指標。根據統計結果,獲得具體結論如下:
    一、就業能力主要定義及內涵,包括「職場核心能力」、「自我管理與發展能力」、「團隊合作能力」。
    二、整體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架構為「三級制就業能力指標」(three-level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icators),包含一級指標有3項,二級指標有12 項,三級指標則有57項。
    三、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之3項一級指標,依業界重視程度排序,分別為「自我管理與發展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職場核心能力」。
    四、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之12項二級指標,依其重要程度排序前5項為「與他人一起工作能力」、「正向積極的工作態度表現」、「負責任的行為表現」、「參與任務及計畫能力」、「溝通能力」。
    五、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之57個三級指標,業界專家認為最需培養的前10項就業能力為「遵守上下班相關規範」、「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支持團隊成員,全力達成任務」、「瞭解團隊工作目標」、「做事積極進取」、「尊重個別差異,接受領導」、「準時完成指派之任務」、「自信、誠實與剛正不阿」、「尊重職場專業倫理」、「尊重團隊成員的角色與任務」。

    This study is purported to construct a number of employability indicator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rotary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First of all, we discussed the implication of employability and relevant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en, we probed deep into relevant theory basic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and their current implementation status. This was to serve as a basis for constructing assessment indicators for employability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on rotary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Cooperative business units’ view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rotary programs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implication of employability and analyze weights of employability. Research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of educational governing and administrative agencies and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for planni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rotary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Moreover, they would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assessi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rotary cooperative performance. Statistical results came to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Main definitions and implications of employability include “core abilities of workplace, self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teamwork ability”.
    2. Entire indicator framework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cooperative student employability includes 3 items on level 1 indicators, 12 items on level 2 indicators, 57 items on level 3 indicators.
    3. Entire indicator framework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cooperative student employability includes 3 items on level 1 indicators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rotary cooperative student employability indicators, in sequence of value level by the industry, are “self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ability”, “teamwork ability”, “workplace core abilities”.
    4. Entire indicator framework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cooperative student employability includes 12 items of level 2 indicators, in sequence of level of importance, are “ability to work with other people”, “positive and aggressive work attitude performance”,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of responsibility”,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missions and plan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5. Entire indicator framework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cooperative student employability includes 57 items of level 3 indictors, of which top 10 employabilities need to be cultivated in experts’ view are “observe work related regulations”, “maintain a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support team members to accomplish missions”, “understand teamwork goals’, “active and aggressive”, “respec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accept leadership”, “accomplish designated missions on time”, “confidence, honesty, and integrity’, “respect workplace professional ethics”, “respect team members’ roles and missions”.
    Keywords:Employability;Employability Indicators;Vocational Rotary Cooperative Programs; Employability Indicators for Vocational High School Rotary Cooperative Programs.

    摘 要 i 目 次 iii 表 次 vi 圖 次 x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1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1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步驟 13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23 第六節 名詞釋義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7 第一節 建教合作理論基礎 27 第二節 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實施現況及其相關研究 54 第三節 就業能力的涵義及其相關研究 79 第四節 指標建構的方法及其相關研究 99 第五節 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建構芻議 109 第六節 本章結語 11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11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14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1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20 第四節 實施程序 12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1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37 第一節 業界專家訪談實施結果分析 137 第二節 建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 145 第三節 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相對權重調查結果分析 159 第四節 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相對權重加權結果分析 174 第五節 綜合討論 2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213 第一節 結 論 213 第二節 建 議 226 參 考 文 獻 231 中文部分 231 英文部分 244 附 錄 附錄一 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相關研究彙整表…………………247 附錄二 「建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業界專家訪談題綱……………………256 附錄三 「建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之研究」 業界專家調查問卷(專家學者諮詢卷)………258 附錄四 「建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之研究 -指標權重」業界專家調查問卷………………………268 附錄五 「建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之研究」 業界專家深度訪談內容記錄 ……………………………281 附錄六 「建構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就業能力指標之研究」 訪談回饋檢核表 ……………………………………305

    中文部分
    文崇一、楊國樞(2000)。訪問調查法。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市:東華書局。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如哲(2008)。評鑑大學績效的新指標-就業力。評鑑雙月刊,15,20-23。
    王秀瑾(2002)。高職工業類輪調式建教合作學生休閒活動現況與休閒輔導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怡茵(2007)。建構服務創新衡量模式之研究-以台灣國際觀光旅館業為例。私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田振榮、宋修德(2003)。我國技職教育體系能力標準建構之可行性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田振榮、黃廷合(2002)。建立技專校院提昇教學品質指標之研究報告。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委託專案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白秀雄(1991)。社會學(全)。台北市:華視文化。
    石偉平(1998)。國際與比較教育專題研究。台北市:商鼎出版社。
    伍振鷟、林逢祺、黃坤錦、蘇永明(2008)。教育哲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江鴻鈞(2008)。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能力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行政院(2006)。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2007-2009年)產業人力套案。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行政院主計處(2009)。2009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年報。台北市:行政院。2010年5月11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26553&ctNode=3247。
    行政院主計處(2010)。2010年2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台北市:行政院。2010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ct.asp?xItem=26704&ctNode=519。
    行政院青輔會(2006)。「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摘要報告。台北市:作者。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9)。「青年勞工就業狀況調查」。2010年4月18日,取自http://www.cla.gov.tw/cgi-bin/Message/MM_msg_control?mode=viewnews&ts=4975789c:7f30&theme。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0)。「工廠法施行細則」。2010年05月10日,取自http://laws.cla.gov.tw/Chi/FLAW/FLAWDAT0202.asp。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11)。「中華民國行業標準分類」。2011年07月19日,取自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4ea945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10)。強化實習制度,提升青年就業力。2010年04月26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8910。
    吳明烈(201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展終身學習對學校教育發展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89,53-60。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ichael Quinn Patton 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圖書。
    吳政達(1995)。階層分析法與模糊評估法在學前教育指標系統之應用。國立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模糊德菲術、模糊層級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估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清基(1995)。給技職教育一片美好的天空和尊嚴。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27,2-5。
    吳清基、馮丹白、林騰蛟(1998)。台灣地區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中心。
    吳萬益(2008)。企業研究方法。台北市: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吳榕峯(2001)。實施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的問題探討。師友月刊,412,56-60。
    吳榕峯、官淑如(2010)。臺德菁英計畫實施成效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89,61-73。
    吳榕峯、林琴珠(2008)。高中職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問題及改進途徑。教育資料與研究,84,115-140 。
    吳德業(2001)。生涯教育的新方向─就業力(employability)教育初探。教育資料與研究,39,53-58。
    呂錘卿(2000)。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的指標及其規劃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大偉、王昭明(1989)。技職教育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姵築(2007)。我國金融保險學群學生就業力之研究。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李健鴻(2004,12月)。勞動市場彈性化與職業訓練改造趨勢。論文發表於大葉大學人力資源學系主辦之「第一屆關係管理學術研討會─全球化與人力資源發展」(79-102),台中縣。
    李清田、吳富炰(1979)。建教合作新論。台北市:正中書局。
    李錦旭(譯)(1987)。David Blackledge & Barry Hunt原著。教育社會學理論。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李隆盛、張良德、賴志樫、林坤誼、黃進和、王詩婷、蔡建民和鄭國聯(2004)。綜合高中績效指標建構與檢視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畫。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李聲吼(譯)(2003)。Lowell P. Lerwick原著。技職教育哲學-多元概念的探討。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沈健華、賴兆昱、周春美、許舒翔(2004)。企業商管類人力核心能力之研究。商管季刊,6(2),185-204。
    林燈松(2001)。高職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現況與發產策略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4,34-40。
    林秀碧、劉碧琴、楊仁壽(2004,12月)。以建教合作開發人力資源對企業競爭力影響的實證研究。論文發表於「2004 大學發展與產學合作大學校院學術論文發表暨研討會」,雲林。
    林芳筠(2008)。我國高等教育保險金融學群課程規劃與學生就業力之研究-以學校教師及學生之觀點。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林俊彥(2002)。技職學校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91-MOE-S-027-006-X3,未出版。
    林清江(1975)。建教合作理論與制度比較分析。教育研究所集刊,17,113-145。
    林琴珠(2008)。我國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制度與改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琴珠、吳榕峯、程榮凱(2004)。台灣省職業學校實施建教合作之現況與未來發展。建國科技大學等主辦之「2004海峽兩岸高職(技職)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66-981),彰化縣。
    邱惠華(2006)。學習環境、個人屬性對吸收能耐關係之實證研究–以S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餐旅管理科學生為例。私立樹德科技大學經營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侯世光、陳金福(2007)。青少年職業訓練的實施與展望。2010年04月26日,取自http://klesa.evta.gov.tw/index.php?Keyword=%E8%BD%89%E6%A5%AD&act=search&x=1&y=1。
    姜吉甫(1989)。ㄧ個制度的誕生。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二十週年慶專輯(頁11-16)。台中縣: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胡茹萍、于承平、範靜媛、官淑如、蕭玉真、謝麗君等人(2010)。創新經濟下我國大學工業設計系畢業生核心就業能力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 98-2511-S-003-028),未出版。
    胡哲生(1995)。技術職業教育體系內行銷管理類課程架構規劃之研究。商業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77-201。
    香港新聞公報(2006)。政府致力提昇青少年就業能力。2010年4月26日取自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611/27/P200611270147.htm。
    唐智(1986)。建教合作通論。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孫仲山、王信智(1999)。建教合作教育。載於孫仲山等(合著),職業教育論,頁239-264。高雄市:復文圖書公司。
    孫志麟(1998)。國民教育指標體系的建構與應用。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孫邦正(1989)。教育概論。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徐宗國譯(2005)。質化研究概論。台北市,巨流圖書。
    徐超聖(2002 )。九年一貫課程品質管理機制-淺談「學力指標」之意義。教育資料與研究,0(26),33-39。
    泰山職業訓練中心(2005)。臺德菁英訓練模式延伸及擴充之研究報告。行政院勞工委員會職訓局泰山職業訓練中心,未出版。
    秦夢群、莊清寶(2010)。大專生求學. 經歷與就業力關係。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4,85-112。
    翁興利(1995)。政策假定與政策方案之研究:AHP、SAST 與SAA 之比較研究。公共政策學報,16,81-122。
    康自立(1985)。建教合作教育原理。台北市:全華書局。
    康自立(1989)。建教合作教育之探討。輪調式建教合作二十年專輯,頁17-57。
    張芳全(2001)。教育政策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奕華、許正妹(2008)。研究方法與軟體應用-概念與實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美蓮(1996)。我國大學教育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添洲(1991)。培育技術人員的搖藍—輪調式建合作班,技術職業教育,4,28-31。
    張鈿富(2001)。教育指標理念簡介。「當代教育指標:國際比較觀點」,1-25。台北市:學富文化。
    教育部(2004a)。高級職業學校建教合作實施辦法。教育部台參字第 0930029110A令。
    教育部(2004b)。第四部分 追求卓越技職教育的具體措施。載於技職教育白皮書。2010年05月10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important.asp?id=38。
    教育部(2008)。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教育部台技(三)字第 0970027618C號。
    教育部(2009)。公私立高級中等學校辦理建教合作教育班三年免學費經費補助注意事項。中華民國98年6月8日部授教中(三)字第0980508011B號令。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4)。高級職業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作業規範,2004年3月30日教中(三)字第0930504947號函。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6)。高級職業學建教合作教育辦理模式及申辦途徑簡報資料。台中縣: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7)。國立暨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概況手冊。台中縣: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9a)。98學年度建教合作推展及改進工作計畫期末報告。台中縣: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9b)。98學年度辦理建教合作教育概況。台中縣:作者。
    教育部中部辦公室(2009c)。98學年度國立暨臺灣省私立高級中等學校建教合作申辦學校之合作廠商評估工作行前會議記錄。2010年12月12日,取自http://203.72.21.158/bbs/modules/practice/。
    教育部技職司(2008)。推動產學合作人才培育, 技職教育做中學,學中做。高教技職簡訊,023。
    教育部技職司(2010)。職業學校群科課綱規劃原理及修正重點。載於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推動工作圈(主編),99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暨學校本位課程宣導會手冊,4-21。
    曹學仁(2007)。我國公立高級職業學校競爭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莊明貞、陳怡如(合譯)(2006)。Corrine Glsene原著。質性研究導論。台北市:高等教育。
    許明欽(2006)。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芳菊主編(2006)。你的孩子該學什麼?全球化下的關鍵能力。天下雜誌教育專刊,15-19 。
    許嘉猷(1986)。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台北市:三民書局。
    郭志安、李文清(2009)。高職商業類科教師之財金專業能力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113-140。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1-278。
    郭為藩(1981)。教育發展與精神建設。台北市:文景書局。
    陳介玉(2003)。大學校院會計系學生專業能力指標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陳立言(2007,3月16-17日)。技職校院推動生命教育之重要性及策略,論文發表於九十五年度大專校院生命教育學術與教學研討會(頁33-43),台北市。
    陳育俊(1997)。德國職業訓練。載於陳聰勝等(編),各國職業訓練制度, 29-81。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定瑜(2006)。人資會議結論蘇揆擬交部會執行。2011年11月22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1482。
    陳怡芬(2008)。生涯發展教育。2010年05月10日,取自http://sctnet.edu.tw/knowledge/view.php?serial=1188+&+class=13。
    陳信憲、陳美華(2005)。技職校院商管學群學生財金專業能力指標建搆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50(2),121-138。
    陳奎熹(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昭君(2003)。我國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學生應具備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昭雄(1992)。工業職業技術教育。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美紀、林美純(2007)。高職資料處理科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 。商業職業教育,106,16-23。
    陳啟榮 (2008)。私立中學學校競爭力指標建構與權重體系之研究-標竿管理觀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啟榮(2003)。以全面品質管理建構教育行政機關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瑞榮(2004)。科技大學學生創業意向之理論模式建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彭台臨(1990)。人力發展理論與實施。台北市:三民書局。
    彭懷恩(2006)。社會學導論。台北市: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曾碧淵(2007)。青少年因應全球化應有之就業準備。就業安全半年刊,96(1)。
    曾騰光(2002)。我國技職學校學生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 91-2511-S-324-002-X3),未出版。
    游靜秋(1997)。台灣地區環境品質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程榮凱(2008)。科技大學教育國際化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丹白(1994)。建教合作。載於臺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臺灣省八十二年度高級中等學校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研討,頁40-50。
    馮丹白、沈玟佐、陳宗呈、蕭名鈞(2005)。高等技職教育畢業生應具備能力之研究。技術及職業教育學報。30,33-80。
    黃光雄(1993),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東榕、梁朝雲(2003)。廣告製作主管的專業實務之初探研究。「2003應用媒體暨動畫藝術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市:臺灣藝術大學。
    黃政傑(1998)。質化研究的原理與方法。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市:漢文書局。
    黃政傑、李隆盛主編(1996)。技職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主編(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禹昌(1989)。輪調式建教合作技能訓練之檢討與改進。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二十週年慶專輯」(頁142-148),台中縣。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8)。Fraenkel, J.R. & Wallen, N.E原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
    楊明恭(1986)。理論基礎。載於江文雄主編,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啟棟(1989)。輪調式建教合作班發展經緯。載於台灣省政府教育廳主辦之「輪調式建教合作班二十週年慶專輯」,頁195-199,台中縣。
    楊深耕(2007)。臺灣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評估指標系統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朝祥(1991)。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三民書局。
    楊瑞明(2008)。臺灣高職教育應有的變革與調準。研習資訊,25(5) ,19-24。
    楊慶麟(1997)。國小教師生涯階梯制度規劃與評審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溫玲玉(2008)。技職專刊:經濟命脈 商業與管理群簡介(上)。2011年11月30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8971。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頁17-23。
    葉連祺(2004)。AHP和CPC分析方法之比較──以教育資料為例。教育與心理研究,27(4),751-774。
    葉連祺(2005)。層級分析法和網路分析法。教育研究月刊,132,152-153。
    董碧水(2007)。大學生求職難在就業能力差 。2011年11月22日,取自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6nsWVLnHarMJ:www.jsslszx.cn/xuekijiaoyan/ShowArticle.asp%3FArticleID%3D1874+%E8%91%A3%E7%A2%A7%E6%B0%B4+%E5%A4%A7%E5%AD%B8%E7%94%9F%E5%B0%B1%E6%A5%AD%E5%8A%9B&hl=zh-TW&gl=tw&strip=1。
    榮泰生(2011)。Expert Choice在分析層級程式法(AHP)之應用(附光碟)。 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褚志鵬(2009)。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層級分析法(AHP)理論與實作,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暨研究所教學講義。2010年04月20日,取自http://faculty.ndhu.edu.tw/~chpchu/POMR_Taipei_2009/AHP2009.pdf 。
    劉孟奇(2006)。在正式教育中提升就業力。青輔會「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摘要報告。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劉孟奇(2006)。調整教學方法以提升學生就業力:英國Skills Plus計畫 。高教簡訊,187。
    劉孟奇、邱俊榮、胡均立(2006)。青輔會「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滕春興(2004)。先進國家職業教育之比較研究專論:建教合作制度。 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蔡明田、莊立民、薛文榮、陳建成(2007)。「電子商務創新商業模式建構之研究」,中小企業發展季刊,5,153-182。
    蔡金田(2006)。國民中小學校長能力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瑞明(1999)。台灣、美國與日本社會流動的結構分析,台灣社會學刊,22,83-125。
    蔡瑞明、林大森(2001)。教育組織的轉型與制度實踐:台灣專科學校改制成技術學院的過程,論文發表發表於「教育與勞力市場的連結」小型研討會。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系。
    蔣維功(2005,4月)。「臺德菁英計畫」實施報告。論文發表於泰山職業訓練中心主辦之「臺德菁英計畫─雙軌制職業訓練國際研討會」,台北市。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上)。中國統計學報,27(6),13707-13724。
    鄧振源、曾國雄(1989)。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7),13707-13724。
    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 。基隆市: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
    盧信昌(2008,9月)。如何提升青年就業力以因應高失業的年代,論文發表於青輔會主辦之「97年分區青年政策論壇」,台北市。
    盧雪梅編譯(1991)。教學理論—學習心理學取向。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戴文雄(1996)。建教合作教育要義。載於台灣省教育廳主編,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事業單位生活輔導人員研習會研習手冊,頁37-43。
    謝小芩、張晉芬、黃淑玲(1996)。技職教育政策與職業學校的運作。教改論叢,AB11。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謝文魁、蔡光第、彭建文 (2002)結構變遷下財務金融科系學生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與應用。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 91-2511-S-237-001-X3),未出版。
    謝金青(1997)。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與權重體系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雨生、黃毅志(1999)。社會階層化。載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157-97。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鍾瑞國(1996)。建教合作。載於江文雄主編,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市:師大書苑發行。
    謝謹如(2008)。國民中學學校危機管理模式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顏玉雲(1996)。後現代主義與比較教育學之發展。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傳統、現代化與後現代化,125-143,台北市:師大書苑。
    顏瑞柳(2007)。高職辦理輪調式建教合作教育實施現況之探究—以高雄市S家商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屏東縣。
    羅大涵(1986)。高工輪調式建教合作實施與檢討。工業職業教育雙月刊,4(1),32-33。
    鐘琳惠(2007)。從歐盟經驗談台灣青少年就業與失業問題,就業安全半年刊,96(1)。

    英文部分
    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2). 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Future. Canberra: AusInfo.
    Cranton, P.(1989). Planning Instruction for Adults Learners. Tronto :Wall & Thompson.
    De Neufiville,J.I.(1978).Validating policy indicators. Policy Sciences,10,173.
    Department of Labor, National Skill Standards Board. (2000). Built to Work: A Common Framework for Skill Standards, 20.
    Dukes, S. (1984). Phenomenological methodology in the human sciences.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23(3), 197-203.
    Evans,R.N.(1971).Foundation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Charles E.Merrill Publishing Co.
    Finn.C.E.(1987).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ndicators in brief.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Harvey, Locke & Morey. (2002).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Recognising Diversity. London: Universities UK.
    Imel,S.(1999). School-to-work. myths and realities No. 4, ERIC Clearinghouse on Adult, Career,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umbus, OH.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2004).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 2004[Official reports].Geneva: ILO.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ILO)(2006). Global employment trends for youth 2006[Official reports]. Geneva: ILO.
    Johnstone,J.N (1981)..Indicators of education systems. London:Kogan Page Press.
    Kerlinger,F.N.(1986).Foundation of behavior research.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Lim, P. (2006, December). Upgrade yourself: 10 core employability skills to acquire. Challenge, 11,19.
    McCracken, G. (1988). The long interview. Newbury Park, CA: Sage.
    McLaughlin, M. (1995).Employability skills profile: What are employers looking for? ERIC Digest(selected)(073). (ERIC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99484.)
    Mitchel,E.F.(1977).Cooperative vocational education.Allyn&Bacin Inc.
    Oakes,J.(1986).Educational indicators: A guide of policymakers. New Brunswick. NJ: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OECD(1982).The OECD list of social indicators. Paris:OECD.
    OECD(1992). 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indicators. Paris: Author.
    Patton,M.Q.(1990).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Raizen,S.A.(1989).Reforming education for work : A cognitive science perspective.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ichert, S. & Tacch, C. (2004).Bologna four years later: Steps towards sustainabl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Europe, European Education, 36(3), pp. 36-50.
    Robbins, S. P. (1994). Management. New Jersey: Prentice, Prentice Hall Inc.
    Saterfiel, T. H., & McLarty, J. R.(1995).Assessing employability skills. ERIC Digest(selected)(073). (ERIC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91109.)
    Saaty, T.L. (1980)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New York: McGraw Hill.
    Spee,A.,& Bormans,R.(1992).Performance indicators in government institutional relations:The conceptual framework.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4(2),139-155.
    Stemmer,P.,Brown,B.&Smith,C(1992).The Employability skills portfolio.Edeucational Leadership,49(6),32-35.
    Super D.E. (1953). A theory of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n Psychologist, 8,185-190.
    Taylor,Anthea.(2005).What Employers Look for : The Skills Debate and the Fit with Youth Perceptions .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18(2),201-208.
    The Conference of Board of Canda.(2010). Employability Skills 2000+. Retrieved May 02,2010,from http://www.csc-scc.gc.ca/text/prgrm/corcan/es2000-eng.shtml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Workplace Relations.(2002). 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future.Retrieved May 01,2010,from http://www.dest.gov.au/sectors/training_skills/publications_resources/other_publications/.
    The UK Commission for Employment and Skills(2009).The Employability Challenge . A report by the UK Commission for Employment and Skills.UK: Author.
    Wikipedia encyclopedia(2011).Employability.Retrieved from May 01,2011,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Employability.
    Yin, Robert K. (1993). Applications of case study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Yin, R. K. (2003).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