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翁乃貞
Weng, Nai-Chen
論文名稱: 一位國中導師對國中生同儕霸凌的關懷倫理學之實踐
Applying the Ethics of Care to Students Involved in School Bullying: A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Narrative Inquiry
指導教授: 劉美慧
Liu, Mei-Hu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關懷倫理學班級經營敘事探究
英文關鍵詞: ethics of care, class management, narrative research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4542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215下載:39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建立友善校園是人人都認同的理想。然而成長中的青少年,價值觀的建立以及人生經驗、人際互動都尚待學習,應對進退間容易犯錯,同儕打鬧玩耍容易踰矩成了欺凌。我在教學現場擔任二十二年班級導師,和學生有密切的互動。每一屆的學生都會發生一些有意或無意的同儕霸凌事件,每一宗個案的發生都有其特殊性,導師的事前預防與事後輔導都要耗費巨大的心力與無數的時間,本研究主要想探討的問題是:身為國中導師的我,如何看見同儕霸凌現象,如何運用關懷倫理學處理同儕霸凌事件並輔導學生。
    有鑑於此,本研究希望能藉教學現場的導師經驗,發現同儕霸凌現象並以四個實例,記敘班級導師透過觀察、訪談、文件分析等方式記錄如何運用關懷倫理學的教育方式,探討在班級經營中實踐的成效與歷程。透過敘事探究的方式,釐清一位國中班級導師在進行班級經營時,如何運用對話、身教、實踐與肯定的方式實踐關懷倫理學,建立學生的良好品格。實踐關懷,化解班級間同儕霸凌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正確人生觀。
    在實踐過程中,主要發現如下:1.同儕霸凌現象多發生在私下場合,班級導師要從細微處發現學生有異,觀察與關心最直接能發現異於平常之處。其次,班級導師可善用與學生的溝通管道得知問題,例如聯絡簿的生活札記可以透露出學生的日常生活,從而發現問題。2.班級導師運用關懷倫理學處理同儕霸凌事件並輔導學生。教師透過身教、對話、實踐與肯定等四個方式,落實在班級經營中,掌握關懷倫理學的教育原則。
    最後本研究建議理論與實務相結合,讓教師更能掌握正確的方式進行班級經營,同時,透過關懷倫理學的實踐讓更多需要幫助的青少年在徬徨時得到關懷與理解,特殊個案則視需要求助其他專業領域的協助。

    The school bullying happens again and again, but our goal is to have friendly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The immature teeangers are prone to make mistakes while they are ineracting with others. I have been a homeroom teacher for 22 years and have close interaction with students. Every year there are bullying cases in my classs, whether the students behave that way on purpose or not. Furthermore, due to the uniqueness of every case, the teacher has to spend a lot of energy and time to prevent the bullying beforehand and do the counselling afterwards. This study aims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As a homeroom teacher at a junior high school, how can I find out bullying cases in my class? Besides, how can I deal with the bullying and guide my students by practicing the ethics of care?
    This study explored peer-bullying through the teacher’s interaction with four cases. I described how I utilizesd ehtics of care to discuss the outcome and process during class management in three different ways: observation, interviewing and document-analysis. Through narrative research, I described how a junior high school homeroom teacher practicesd ethics of care and developed students’ characters by using conversations, examples, practices, and assertiveness.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bullying cases mostly happened in private occasions. The homeroom teachers noticed students’ subtle differences. Observation and care for them helped teachers discover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directly. Besides, the homeroom teacher made good use of communication books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 Students diaries revealed their daily lives and the teacher thus found out the problems. Second, The teacher was sensitive enough to find out students’ differences and intervene in the cases at a proper time. The teacher taught the whole class about values during class hours and at the same time deal with the cases properly in time.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suggestions for homeroom teacher to solve peer bullying and to practice of ethics of care.

    誌謝詞 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v 目錄 vii 表目錄 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 熙來攘往的十字路口 1 第一節 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1 第二節 紛亂中的指揮者 8 第三節 名詞界定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霸凌的定義、現象與類型 13 第二節 霸凌的成因與影響 17 第三節 關懷倫理學 21 第三章 我該怎麼前進? 27 第一節 選擇途徑 2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 3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6 第四節 資料分析 40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2 第四章 我與被霸凌學生的相逢與相處 45 第一節 適時引路的前輩 45 第二節 融入艱難的特殊生 59 第三節 遭排擠的獨行俠 77 第四節 有靠山的轉學生 85 第五節 被忽視的教室客人 110 第六節 霸凌的類型特徵與被霸凌對象的分析與討論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與省思 147 參考文獻 155 中文部分 155 西文部分 158 附錄 159 表目錄 表3-1訪談記錄表 38 表3-2資料代碼代號表 40 表5-1教師生涯歷程表 128 表5-2教師關懷本研究學生歷程表 129 表5-3視角對照表 132 圖目錄 圖3-1主題分析螺旋圖 41

    中文部分
    記憶空間學會(2010)。反霸凌教師手冊。取自:http://hpjhsantibully。pixnet。net/blog/post/7579324
    方志華(2001)。關懷倫理學相關理論開展在社會正義及教育上的意涵。教育研究集刊,46,31-52。取自http://www.edubook.com.tw/OAtw/File/PDf/49064.pdf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學與教育。臺北市:洪葉。
    方志華(2004)。從關懷倫理學看欣賞教學在道德教育的運用—以欣賞[蒼蠅王]的教學實踐為例。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2,139-161。取自http://readopac2.ncl.edu.tw/nclserialFront/search/summny_list.jsp?sysId=0005769517&dtdId=000040
    方志華(2010)。道德情感與關懷教學。臺北市:學富。
    吳怡慧(2011)。陽剛少女國中校園性別操演的敘事探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吳清山、林天祐(2005)。校園霸凌。教育研究月刊,130,143。
    吳銘祥(2007)。當孩子遇上霸凌。師友,479,45-49。
    宋文里(2002)。敘事與意識:另一個對話的位置,16,157 - 165。臺北市:應用心理研究。
    宋碧雲(譯) (1993)。威廉.高定William Golding著。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 臺北市:遠景。
    李佳蓉(2011)。倫理美學品格教育的力量:以Nel Noddings思想初探。美育雙月刊,177,66-75。
    李惠怡(2005)。防治國小學童校園欺凌行為教學計畫及其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2011)。J. William Worden著。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心理衛生工作者手冊。台北市:心理。
    林正文(1987)。暴力少年犯的人格特質—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 臺北市:五南。
    林官蓓(2012年)。臺灣校園霸凌事件及其危機管理機制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54,6。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35/pta_6009_4631686_16819.pdf
    林玫君、歐怡雯(2007)。酷凌行動應用戲劇手法處理校園霸凌與衝突。 臺北市:心理。
    林雅萍(2012)。國中校園學生霸凌現象與因應策略:以丁丁國中為例(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邱珍琬(2001)。國小校園欺凌行為與教師因應策略。屏東師院學報,15,41-80。邱珍琬(2009)。 親職教育。 臺北市:五南。
    邱顯智(2011年1月20日)。霸凌對學童的身心影響。取自國家網路醫院: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26371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校園「霸凌」影響深遠。2010年9月,取自http://www.children.org.tw/database_p0.php?id=199&typeid=26&offset=15
    施宜煌、張素如 (2011年8月)。陶育幼兒關懷別人的能力素養。資訊研習,28(4), 37-46。取自http://study.naer.edu.tw/UploadFilePath//dissertation/l028_04_06vol028_04_06.pdf
    柯清心(譯)(1995)。Kim Zarzour著。校園暴力:別讓孩子成為沉默的受害者(Battling the School-Yard Bully)。 臺北市: 遠流。
    柯華葳(2008)。關懷,要先懂得別人的需要。學前教育,31(5),30-31。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
    張信務(2007)。營造友善校園—從去霸凌開始。北縣教育,61, 31-35。
    教育部 (2012年)。教育部防治校園霸凌專區。 取自https://csrc。edu。tw/bully/bullying。asp
    莊明貞(2005)。敘事探究及其在課程研究領域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30,14-29。
    莊明貞(2010)。敘事探事─課程與教學的應用。 臺北市:心理。
    許文宗(2009)。國中學生虛擬霸凌與傳統霸凌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許龍君(1998)。校園安全與危機處理。 臺北市:五南。
    游璧如(2005)。兩位站崗女的愛情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曾端真、曾玲珉(譯)(2000)。Tony Humphreys著。教師與班級經營(A different kind of teacher)。臺北市:揚智。
    楊宜學(2009)。 臺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校園霸凌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 取自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溫信學(2012年)。校園霸凌對學童的影響。取自http://gene。bhp。doh。gov。tw/index。php?mo=CaseaPaper&ac=paper1_show&sn=127
    雷俊新(2009年12月15日)。校園霸凌事件的防治與輔導。國教之友--學校之策略管理專輯,60(4),33-41。
    蔡岱安(譯)(2007)。約翰.湯森德(Joho Townsend)著。為青少年立界線(Boundaries with Teens)。臺北市:道聲。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D. J. Clandinin,F.M. Connelly著。敘事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
    鄭英耀、黃正鵠(2010)。教育部校園霸凌現況調查與改進策略研究計畫期末報告。臺北市: 教育部。
    鄭進斛 (2013年6月)。學校品德教育之實踐與檢核~以一所國小為例。論文發表於李奉儒(主持人),數位時代之教育議題與發展。2013教育高階論壇「數位時代之教育議題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南市。
    鄭維瑄 (2012年9月)。校園霸凌成因與處遇--社會生態觀點。社區發展季刊,135,194-216。
    鄧京(譯)(2012)。Jack London著。海狼(The Sea-wolf)。新北市:雅書堂文化。
    魯宓、廖婉如(譯)(2011)。(Barbara Coloroso著)。陪孩子面對霸凌:父母師長的行動指南(The Bully, the Bullied, and the Bystander: from preschool to high school-how parents and teachers can help break the cycle of violence)。臺北市:心靈工坊。

    西文部分
    Ryan, K. (2004). The six 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Retrieved December 11, 2004 , from http://www.bu.edu/education/caec/files/6E.htm].
    Mason, K. L.(2008). Cyberbullying: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for school
    personnel.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45(4), 323-348.
    Noddings, N. (1984).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lweus, d.(1991).Bullying/victim problems among schoolchildren: Basic facts and effects of a school based intervention program. In D. J. Pepler & K. H. Rubin (Eds.), The development and treatment of childhood aggression (p.411-448). Hillsdale, NJ:Erlbaum.
    Olweus, D. (1993). Bully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Oxford,UK: Blackwell.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