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啟霖 Lin, Chi-Lin |
---|---|
論文名稱: |
教師懲戒權理論與運作之研究-以我國國中小學教師為例 A Study on the Theory and Exercise of the Teacher’s Punishment Power - The Example of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
指導教授: |
劉昊洲
Liu, Hao-Jo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政治學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8 |
中文關鍵詞: | 懲戒 、懲戒權 、管教 、正當程序 |
英文關鍵詞: | punishment, punishment power, discipline, due process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1242 下載:39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以我國現行教育相關法規為規範之基礎,並參酌法理、教育學等觀點,探討我國國民中小學教師懲戒學生權力的法律問題,並期待以正當法律程序之概念,建構校園內教師行使懲戒權的正當程序。經由文獻研究之途徑,本研究歸納出下列幾項研究結果:
一、以教育學的觀點而言,懲戒具有報復性、嚇阻性及感化性的教育意涵;就管理學的觀點,懲戒可作為教師便於維持紀律的一種管理方法;而基於學生的在學關係,懲戒可視為教師被賦予的責任與義務。因此,教師應具有懲戒學生之權。
二、懲戒可分為懲戒行為及懲戒處分兩種,其與管教和體罰的目的均在於削弱學生不當行為的再犯,或是達成教育的目的,但在手段及程度上有所區別。
三、教師懲戒權的行使應以學校教育的範圍為限,並應遵守一般行政程序法上的規則。教師若違法懲戒學生時,可能會面臨法律上的責任。
四、學校訂定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時,應符合實質的正當性;懲戒處分的行使程序,需符合程序的正當性。學生若對學校所作成之處分不服時,得依法提起申訴以為權利救濟。
為使現行教師能在合理的範圍內行使專業的管教及懲戒,並受到社會的尊重,本文期待政府能夠在法律的位階上,明訂教師管教的目的、內容及範圍;並能參考國外經驗,由教育主管單位會同教師專業團體代表、家長代表及相關學者專家,共同研擬並建立管教分級制度,以作為教師管教或懲戒學生之依循;在家長方面,應配合學校的管教措施,以善盡教化子女之責;至於在學校方面,學校校長或行政人員,應以協助教師教學之態度從事行政支援之工作,積極維護教師權益;而教師除應熟悉管教的教育專業素養外,更應多加充實法律素養,以免因不當管教而遭受法律的懲罰。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laws regarding education and referring to leg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viewpoints,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discuss legal issues of the primary and junior high school teacher’s punishment power in Taiwan. Conforming the concept of due process of law, we expect to construct the due process of teachers exercising their punishment power on campus. With the approach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study draws some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punishment is provided with retributive, deterrent and reformative meanings in education. And in terms of management, punishment can be regarded as an efficient way to maintain discipline for teachers. On the basis of students’ relationship in school, punishmen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duty granted to teacher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be given the authority to have power to punish students.
2. Punish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punitive behaviors and disciplinary punishment. The purpose of punishment, discipline and corporal punishment is mainly to reduce students’ misbehavior, in attempt to reaching educational goals. But they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method and degree.
3. The punishment inflicted by teachers should be conducted within the scope of school education,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regulations of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Act. If a teacher punishes his (or her) student illegally, he (or she) will be subject to legal liability.
4. Schools should conform to the procedural due process in the formulation of teachers’ guidance and discipline rules for students. And the infliction of disciplinary punishment to students must conform to the substantive due process. If a student is unwilling to obey the disciplinary punishment made by school, he can appeal against his san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In order to make teachers exercise their power of discipline and punishment properly without going against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society, we expect our government to formulate the aim, content and scope of teacher’s discipline definitely. With the experiences overseas, the organization in charge of educational affairs should develop and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discipline classification in company with delegates from professional groups of teachers, parents and related experts and scholars. Parents should cooperate with the school to educate students responsibly. In the school aspect, principals and administrators should devote themselves to administrative affairs to help teachers and protect their right. Besides being equipped with professional discipline, teachers should broaden their legal knowledge to avoid the legal sanction resulting from improper discipline.
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
王澤鑑(2004),《民法概要》,台北:三民。
王鍾和(2004),〈國中小教師管教現況、問題與因應〉,《學生輔導》,93期,頁46-55。
朱健文(2005),〈中小學學生申訴程序之研究〉,《人權保障之理論與實務2005》,台北:台北市法規會。
朱敬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吳 庚(2006),《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第九版,台北:三民。
吳其鴻(2001),〈民主校園中教師管教的兩難〉,《臺灣教育》,612期,頁44-51。
吳昌期(2005),〈從學生獎懲案件談國民中學法制之評析〉,《學生事務》,44卷2期,頁5-16。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月刊》,5期,頁123-136。
吳清山(2004),《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佑(2008),〈正當法律程序〉,《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0期,頁221-222。
呂來添(2002),《論中小學教師輔導管教之專業自主權—以教師法第16條及第17條為中心》,未出版:中正法研所碩士論文。
呂阿福(1999),〈從法律觀點看體罰之正當性〉,《國教世紀》,185期,頁49-61。
呂俊甫(1991),《發展心理與教育》,台北:臺灣商務。
李介至、林美伶(2000),〈國中教師管教現況與問題〉,《中等教育》,52卷2期,頁67-76。
李永久譯(1971),Jeremy Bentham著,《道德與立法原理》,(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台北:帕米爾書局。
李芊蒂、李石傳(2002),〈試論教師的專業自主〉,《士林高商學報》,創刊號,頁13-23。
李建一(1996),〈處罰是否等於體罰-教師懲戒權之我觀〉,《教育實習輔導》,2卷2期,頁51-55。
李建良(2002),〈過當的「管教」措施(上)-國家賠償責任與公務員賠償責任〉,《月但法學教室-公法學篇》,台北:元照。
李惠宗(2002),《行政法要義》,台北:五南。
李惠宗(2004),《教育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
李鴻生(2006),〈教育人員使用管教之研究-以技專院校為例〉,《耕莘學報》,第4期,頁114-129。
辛年豐(2006),〈淺論教師懲戒權之違法性問題〉,《立法院院聞》,400期,頁50-69。
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台北:教育部。
周志宏(2001),〈教育義務與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誰的義務〉,《月旦法學雜誌》,75期,頁8-9。
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高等教育。
周志宏(2007),〈學生管教法治之再檢討〉,《國民教育》,47卷4期,頁4-14。
林山田(1999),《刑法各罪論(上)》,台北:林山田。
林石猛(1997),〈從學生受退學處分之行政救濟看我國特別權利關係之演變〉,《公教資訊》,1卷3期,頁54-63。
林志成(2004),〈從系統化的教育理論剖析體罰問題〉,《國教世紀》,211期,頁81-88。
林秀雄(2004),〈懲戒權〉,《月旦法學教室5,民法學篇》,台北:元照。
林佳範(2004),〈憲法入校園-淺譚學生人權的法律保障〉,《師友月刊》,420期,頁8-14。
林佳範(2006),〈論「育教於禁」的法治教育觀與處罰之教育性意涵〉,《全國律師》,95年6月號,頁24-32。
林佳範(2007a),〈憲法的原理原則與教師的輔導管教〉,《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二版,台北:五南,頁163-178。
林佳範(2007b),〈學生的隱私權與財產權-老師,不要偷看〉,《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二版,台北:五南,頁163-178。
林孟皇(2007),〈教育改革潮流下的校園民主、法治與人權保護〉,《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林東茂(2007),《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台北:五南。
林金悔(1977),〈我國國小教師體罰態度及其人格特質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9輯,頁399-482。
林俊傑(2004),〈體罰的存與廢〉,《師友月刊》,445期,頁38-41。
林威志(1999),〈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制度之探討-兼評析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處理要點〉,《教育研究集刊》,43輯,頁185-211。
林鈺雄(2004),〈阻卻違法事由各論(下)〉,《月旦法學教室》,21期,頁72-73。
林憲聰(2001),《教師懲戒行為與刑法》,未出版:成功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
林靜淑(1998),〈臺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第3集,頁61-78。
邱秀如、吳瑞仁(2006),〈從混沌理論觀點來看學生的管教與體罰〉,《師說》,190期,頁51-54。
柯嚴賀(2006),〈皮德司「社會控制」官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教育研究》,14期,頁46。
洪女玉(2001),〈身心健全教育-中等學校體罰制度存廢之探討〉,《大明學報》,2期,頁72-81。
洪含詩(2006),〈從法律觀點探討體罰的相關問題〉,《師說》,190期,頁56-58。
洪鼎堯(2002),《從現代法治理念探討我國高中學生之申訴制度-以臺北市立高中為例》,未出版:師大公領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夏征農主編(1992),《辭海》,台北:東華。
夏紹彰(2003),〈認識「體罰」-及學校「人權教育」應有的作法〉,《學校行政》,92年11月,頁140-153。
徐 賁(2004),〈從懲罰到權利的法律正義〉,《二十一世紀》,83期,頁109-116。
徐永誠(2006),《懲罰與教育:以洛克的觀點為例》,台北:師大書苑。
徐美玲(2004),〈教師的難為與應為-談國中學生的輔導管教問題〉,《學生輔導》,93期,頁78-89。
徐澄清(2001),〈正面懲罰〉,《健康世界》,189期,頁97-103。
秦夢群(2002),《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2004),《美國教育法與判例》,台北:高等教育。
高光義(2004),〈校規與人權〉,《國教新知》,50卷2期,頁26-33。
高涌誠(2007),〈學校規範的正當性-老師,你管我〉,《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高廣孚(1995),《教育哲學》,台北:五南。
張文郁(2009),〈論訴願及其決定效力〉,《月旦法學》,165期,頁137-152。
張巧琳(2006),〈談懲罰策略在班及管理的應用〉,《師說》,190期,頁48-51。
張家洋(1993),《行政法》,台北:三民。
張添雄(2001),〈校園法律常識-校園常見問題之探討〉,《訓育研究》,40卷4期,頁29-32。
張潤書(2000),《行政學》,台北:三民。
張澤平(2007a),〈學校與警察、司法機關的互動〉,《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張澤平(2007b),〈權威、隱私、責任與正義〉,《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梁正宏(2007),〈從教師的角度看零體罰入法〉,《師友月刊》,473期,頁60-63。
莊國榮(2007),〈告別體罰,培養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師友月刊》,482期,頁10-15。
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未出版: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
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
許宗力(1992),〈教師與特別權利關係〉,《教師法定身份權》,台北:全國教育會。
許禎元(2005),〈中、小學生輔導與管教之探討〉,《教師與教育法制》,台北:雙葉書廊。
許禎元(2006),〈學生申訴權利之探討-兼評「台北縣各級學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設置要點」〉,《研習資訊》,23卷2期,頁99-102。
郭明德(2003),〈論懲罰(體罰)在班級管理上的問題〉,《學生事務》,42卷4期,頁49-55。
郭明德(2004),〈談教師心中的最痛-因管教學生而被告〉,《學生事務》,43卷3期,頁57-66。
郭俊宏(2000),〈淺談校園體罰問題〉,《南縣國教》,2期,頁69-71。
郭湘婷(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未出版: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陸建國(2006),〈教師管教學生與法律問題〉,《教育社會學通訊》,66期,頁21-24。
陳奕文(2004),《中小學學生申訴制度之研究-以兒童少年教育權為中心》,未出版:中正法研所碩士論文。
陳志全(1995),〈教師懲戒權之探討〉,《法律評論》,61卷11期,頁28-31。
陳啟榮(2004),〈淺談正當法律程序-以教師解聘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卷5期,頁106-118。
陳清秀(2008),〈行政罰實務問題之探討(上)〉,《月旦法學》,157期,頁146-171。
陳雅貞(2007),〈從教師輔導管教落實人權教育〉,《國民教育》,47卷4期,頁34-45。
陳新民(2002),《行政法學總論》,台北:三民。
麥幼萍(2006),《論中小學教師對學生之懲戒權-訂定教師輔導管教辦法之研究》,未出版:國防管理學院碩士論文。
傅木龍(1998),〈讓學生權益獲得應有的保障-從學生申訴制度之建立談起〉,《學生輔導》,59期,頁5-13。
傅木龍(2004),〈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失與突破〉,《學生輔導》,93期,頁9-45。
傅肅良(1994),《行政管理學》,台北:三民。
彭致遠(2007),〈從法律的觀點論教師之體罰行為〉,《國民教育》,47卷4期,頁27-33。
曾大千(2003),《學生法制之研究: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未出版:政大教研所碩士論文。
曾家樓(2005),〈從教師法談國民中小學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學生事務》,44卷2期,頁17-29。
游美惠(1994),《體罰之法規範及其實證基礎-以桃園縣國中、小學教師為對象》,未出版:師大公訓所碩士論文。
黃木蘭(2007),〈管教難以面對的真相-學生管教問題〉,《師友月刊》,482期,頁22-26。
黃玉清等(2005),《司法研究年報. 第25輯. 第16篇, 對少年觸法行為質性分析模式之實務研究》,台北:司法院。
黃旭田(2007a),〈校園中的性、謊言與暴力攻擊〉,《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黃旭田(2007b),〈老師輔導管教的法律基礎〉,《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黃居正、薛化元(1994),〈關於教師地位之建議書〉,《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稻鄉。(譯自: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教師地位之建議書英文版全文)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研究》,未出版:屏東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
黃姬芬(2001),《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台中師範國教所碩士論文。
黃振豊(2004),〈康德《論教育》中的管教觀〉,《學生輔導》,93期,頁56-65。
黃常仁(2001),《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辯證》,台北:黃常仁。
黃清和(1983),《我國現行訴願制度之研究》,未出版:政大公行所碩士論文。
黃添勇(2006),〈擘劃時代新校規〉,《師友月刊》,473期,頁27-30。
黃順利(2000),〈以康德道德教育思想論述教師體罰問題〉,《訓育研究》,頁69-76。
黃營杉(2003),《管理學》,台北:東華。(譯自:Griffin,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core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3rd ed.)
黃馨儀(2000),《論我國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未出版:師大三研所碩士論文。
楊守全、王正偉(1990),〈教師體罰學生之刑事法律問題研究系列一〉,《師友月刊》,272期,頁53-55。
楊式愷(2006),〈化作春泥更護花〉,《師友月刊》,473期,頁35-37。
楊旻睿(2007),〈學生行為分級管教制度芻議-以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學生行為分級管教措施參考表草案為例〉,《國民教育》,47卷4期,頁15-24。
溫公頤(1972),《哲學概論》,台北:自版。
溫騰光(1999),〈從教育法令談校園民主〉,《國民教育》,39卷6期,頁102-106。
董保城(1992),〈教師身份之我見〉,《教師法定身份權》,台北:全國教育會。
董保城(1995),〈論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政大法學評論》,54期,頁117-133。
董保城(1997),《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月旦。
葉飛揚(2002),《法治國的在學關係與學生懲戒制度之研究》,未出版:屏東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
賈馥茗等譯(2002),Immanuel Kant著,《論教育》,(Vorlesungen über Pädagogik.),台北:五南。
趙慧如(2005),〈「髮禁」所引發「體罰」之議題:從 Locke 觀點來探討〉,《教師之友》,46卷5期,頁78-84。
劉貴傑(1994),《教育的邏輯》,台北:五南。
潘志賢(2005),《國小教師對體罰行為的態度即體罰法令認知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中正犯防所碩士論文。
歐陽教(1992),《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歐陽教(1996),〈體罰問題與學生管教〉,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探討會」,1996年6月8日。
蔡文正(2007),〈體罰與處罰的紅線在何處〉,《師友月刊》,482期,頁27-29。
蔡志方(1992),〈從釋字第308號解釋談教師的法律地位〉,《教師法定身分權》,台北:全國教育會。
蔡銘津(2000),〈教師選擇懲戒策略之相關因素探討〉,《國教之友》,52卷1期,頁58-62。
盧映潔(2000),〈以刑法的觀點淺論體罰之適法性〉,《新竹律師會刊》,5卷1期,頁14-16。
檀傳寶(2004),〈論懲罰的教育意義及其實現〉,《中國教育學刊》,2期,頁20-23。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孟勳(2006),《我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之研究》,未出版:中正法研所碩士論文。
謝瑞智(1992),〈教師、學生與學校之法律關係〉,《教師法定身分權》,台北:全國教育會。
謝瑞智(1996),《教育法學》,台北:文笙。
鍾任琴(2000),《教師專業權能之研究:理論建構與實證分析》,台北:五南。
顏國樑(2000),〈從教育法學的觀點譚學生的輔導與管教〉,《桃縣文教》,17期,頁105-119。
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6),《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之理論與實踐》,台北: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二、英文書目
Cottingham, John. (1988), “The Philosophy of Punishment,” in G.H.R. Parkinson (ed.), An Encyclopaedia of Philosophy. London: Routledge.
Heller, Agnes. (1989), Beyond Justice,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Longma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1983). Hong Kong: Longman。
McCarthy, M. M. & Cambron-McCabe, N. H. (1992), Public School law – Teachers’ and Students’ Right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Menacker, J. (1987), School law: Theoretical and case perspectives, Englewood, NJ: Prentice-Hall.
Peters, R. S. (Richard Stanley) (1960), Authority, Responsibility and Educa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Peters, R. S. (Richard Stanley) (1966), Ethics and Educa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Simpson, J. A. & Weiner, E. S. C. (Eds.)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Webster’s Desk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1983). New York: Random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