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台灣開始出現一些女性社會菁英。本論文的討論重點是這些時代新女性,她們在傳統的保守氛圍中,如何突破重圍,又具備了哪些和傳統女性不一樣的能量和條件,最後才能脫穎而出,走出和傳統不一樣的路。
另外一個重點是這些本土新女性在不同政權底下,她們的政治經驗為何?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她們如何發展並彰顯其主體意識,來對抗其壓迫,在過程中有衝突、有妥協。
本論文以兩位台灣新女性楊千鶴和許世賢來做比較研究,看她們在不同政權底下,其政治經驗為何。她們兩位女性的生命史跨越日治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兩個政權都運用強大的國家機器,以粗糙的的方式,將其國家意識型態擴散至每一角落,生活在台灣的人,很難不受政治影響。日治時期的政治經驗主要表現在求學和職場經驗;戰後國民黨時期的政治經驗則表現在參政經驗上。
論文的架構,則由楊、許兩人的家世與童年開始討論,她們具備了什麼特殊條件,使她們有機會脫離傳統。接下來討論她們的求學及職場經驗,比較她們在日治時代的政治經驗有何不同。她們受到了哪些來自政權的壓迫,又如何提出抗辯或妥協。另外,整個教育的過程中,其內容的設計與教育的目標,無一不受日本政權意識型態的影響,想把台灣女性形塑為他們所想要的樣子。但無可否認,教育是新女性走出傳統最重要的一座橋。
到了戰後,國民黨政權給了女性哪些限制,而在限制之外,又給了女性哪些機會。在這段時期,女性首先獲得參政權,包括選舉與被選舉權。兩位女性都在這段時間拿到參政權,不僅有了選舉權,她們都有參選的經驗,實現了女性的參政權。然而,雖然有參政權,卻不是無往不利的。當時女性的參政,受到重重阻礙,甚至楊千鶴還為了理想的實現,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又兩位女性,在一個保守時代中,她們能不隨波逐流,努力超越所處的時代壓倒性的思潮,突破種種限制與束縛,不斷彰顯其主體意識,堪稱時代新女性,更足以為女性的模範。
一、楊千鶴著作
1、楊千鶴著,張良澤譯,<人生的三稜鏡系列 我替台灣人爭了一口氣 台灣第一個女記者回憶錄>,《聯合晚報》天地,1994.12.22,第21版
2、楊千鶴著,張良澤譯,<人生的三稜鏡系列 筆兼流出濃濃鄉土味 台灣第一個女記者回憶錄>,《聯合晚報》天地,1994.12.23,第21版
3、楊千鶴著,張良澤譯,<人生的三稜鏡系列 台灣第一個女記者回憶錄文學‧賴和‧戰鬥>,《聯合晚報》天地,1994.12.24,第15版
4、楊千鶴,《人生的三稜鏡》,張良澤、林智美合譯,台北,南天1995.4
5、楊千鶴,《花開時節》,台北:南天,2001.1
6、楊千鶴著、林智美譯,<待嫁女兒心>、<女人的宿命>,吳晟編註,《青少年台灣文庫-散文讀本1:吃豬皮的日子》,台北:五南,2006.1,頁142-151
二、報紙
1、《台灣時報》,昭和12-18年
2、《臺灣日日新報》臺北市:臺灣總督府發行,明治 31 年 5 月 6 日至昭和 19年 4 月 1 日(1898-1944)。今據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出版,1994年
3、《自立晚報》,1968年4月23日,5版
三、專書
1、刁筱華譯,Rosemarie Tong(羅思瑪莉‧佟恩)著、《女性主義思潮》,台北: 時報文化,1996.11。
2、王文裕:《台灣先賢先烈專輯‧李萬居傳》,南投:省文獻會,1997年
3、生安鋒,《霍米巴巴》,台北:生智,2005
4、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許世賢女士史料彙編(上)(下)),,台灣省諮議會編印,2001年12月
5、《台灣省通志》卷十,光復志,1952年6月,南投台灣省文獻會主編
6、任育德:《雷震與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台北:政大歷史學系,1999年
7、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台北:正中,1992.3。
8、吳濁流,《台灣作家全集-吳濁流集》,前衛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七月
9、吳濁流,《無花果》,台北:草根,1995.7。
10、吳濁流,《臺灣連翹》,台北:草根,1995.7。
11、李筱峰:《台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自立,1987年3版
12、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1987年
13、李筱峰,《島嶼新胎記──從終戰到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3.3。
14、李筱峰,《解讀二二八》, 台北:玉山社,1998.1。
15、李又寧、張玉法編著,《近代中國女權運動史料(下冊)》,台北市,傳記文學社,1975年12月
16、周啟乾譯,信夫清三郎著,《日本近代政治史》(四),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12初版1刷,
17、紀展南,《嘉義媽祖婆-許世賢傳奇》,張進通 許世賢文教基金會,2007年6月
18、紀欣,『女人與政治』,台北,女書,2000年
19、胡敏等譯,瑪麗.伊格爾頓編,《女權主義文學理論》,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
20、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揚智出版社,2003年2月
21、馬心韻,《三民主義婦女政策與我國婦女地位之研究》,台北市,正中書局,1992年1月
22、陳紹馨,《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民68年
23、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24、陶鐵柱譯,,Simone de Beauvoir(西蒙‧波娃)著、《第二性》,台北:貓頭鷹,1999.10。
25、張秀亞譯,Virginia Woolf (維金尼亞‧吳爾芙)著、《自己的房間》,台北: 天培,2003.5。
26、張良澤譯,《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卷七-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遠景出版社,一九七九
27、張京媛主編,《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28、張炎憲等採訪紀錄:《嘉義驛前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年。
29、張炎憲等採訪紀錄:《諸羅山城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年。
30、張炎憲等採訪紀錄:《嘉義平野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年。
31、張進通、許世賢文教基金會:《許世賢博士紀念集》,嘉義市:編者,1997年,
32、梅家玲主編,《文化啟蒙與知識生產》,麥田出版,2006年8月
33、曾淑卿譯,竹中信子著 《日治台灣生活史 大正篇(1912-1925)》,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11月,
34、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 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台北,時報文化,1993.5。
35、葉肅科,《日落台北城:日治時代台北都市發展與台人日常生活, 1895-1945 》,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
36、廖炳惠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2003
37、鄭牧心,《台灣議會四十年》,台北市,自立晚報社,1987年
38、蔡龍保譯,竹中信子著 ,《日治台灣生活史 明治篇(1895-1911)》,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11月
39、賴澤涵等,《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台北,時報
40、賴和,《賴和先生全集》,明潭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三月,
41、簡炯仁,《台灣民眾黨》,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
42、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 》,台北:女書,1999. 10。
43、顧燕翎主編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1996.9。
四、論文
1、丁鳳珍,<臺灣日據時期短篇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6. 7。
2、王曉波編,《二二八真相》,海峽學術出版社,2002年2月,頁9-10
3、王昶雄,1999,<序「流」-貼心之作,其流淙淨>,見辜顏碧霞《流》,台北,草根出版社。1994年4月
4、王紹齋、章君榖,<解決糧荒緊急措施>,《俞鴻鈞傳》,台北:中外雜誌社,1986年10月,頁185
5、王志弘譯,貝兒‧胡克斯(bell hooks)著、<選擇邊緣進開放的空間>,收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1999.10,頁361-362
6、向陽<楊千鶴<花開時節>導讀>,《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小說卷.日治時期,台北:聯合文學,200.1,頁372-373。
7、吳晟編註,<作品導讀>,《青少年台灣文庫-散文讀本1:吃豬皮的日子》,台北:五南,2006.1,頁152-153
8、吳秀蓮,<突破婦女參政的瓶頸>《人權論壇》(11:3)(1986年1月)頁43
9、呂明純<日據時期女性作家之自我呈現-以辜顏碧霞、楊千鶴為主要討論>《台灣新文學》,第15卷,2006年6月,頁138-155。
10、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女性創作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 1。
11、沈乃慧,<日據時代台灣小說中的女性議題(上、下)>,《文學台灣》第15-16期,1995年7月,1995年10月,頁284-304、167-203。
12、邱貴芬,1999,<台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27卷9期,1999年2月,
13、若林正丈,《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月旦出版社,2000年3月,頁58
14、林莊生,<楊千鶴女士與她「無聲的一代」>,《台灣文學評論》第3卷第2期,2003年4月,頁50-69。
15、林智美,<楊千鶴小傳>,《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2001.7,頁65。
16、林倩如,<威權體制下臺灣女性參政之研究──以女性省議員為例(1950-1987>,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6。
17、林濁水:<撤退就是投降:許世賢決心再為嘉義市民服務>,《政治家》,第22期,1982年,頁15-17
18、洪瑞重:《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教育的接收與推展 1945-1947》,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頁85
19、施叔編,楊千鶴<花開時節>,《日據以來台灣小說選》,台北:前衛,1992.12頁289-311
20、施叔青、蔡秀女編:<許世賢:台灣第一位女市長>,《世紀女性‧台灣第一》,台北:麥田,1999年,頁155-158
21、夏金英,<台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師大歷史系碩士論文,1995年
22、 陳芳明編,《台灣戰後史資料選-二二八事件專輯》,二二八和平促進會發行,1991年3月,頁50
23、陳芳明,〈女性自傳文學的重建與再現〉,《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 邊》,台北:麥田,2002. 4,頁 151-172。
24、許雪姬,<台灣光復初期的民變:以嘉義三二事件為例>,賴澤涵主編,《台灣光復初期歷史》,台北: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3年,頁175
25、許芳庭,(戰後初期臺灣婦女團體與婦運議題),《臺灣史料研究》第15期,2000年6月,頁19-20
26、許俊雅,<《花開時節》導讀>,邱貴芬編《日據以來台灣小說家選讀(上)》頁94-99,台北,女書文化,2001年
27、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 代》,台北:南天,1997.10,頁 27-60。
28、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中的婦女問題〉,《臺灣文學論──從現代到當 代》,台北:南天,1997.10,頁 27-60。
29、許俊雅,<楊千鶴<花開時節>導讀,《日據以來台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台北:女書,2001.7,頁94-99
30、許俊雅,<楊千鶴<花開時節>,,《我心中的歌-現代文學星空》,台北:文史哲,2006.6,頁233-238
31、許淑貞,<日據時期台灣的地方選舉與政治參與-以兩次民選市議會議員及州會議員為例(1935-1940)>,中興大學歷史所碩論,1995年
32、莊雅茹,<戰後台灣女性參政的先驅:世賢的政治生涯>,師大歷史系碩士論文,2003年7月。
33、莊子秀,<多元、差異的凸顯與尊重>,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學派》頁299-335,台北,女書文化,1996,9月
34、張炎憲等採訪紀錄:<訪盧炳欽之妻林秀媚>,《嘉義驛前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基金會,1995年,頁25
35、葉石濤,1990,<台灣文學史的抗議精神>,葉石濤《台灣文學的悲情》,頁101-104,高雄,派色文化,1990年1月
36、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8月,頁441
37、葉明勳,<後世忠邪自有評>,《傳記文學》,1988年5月,第52卷第5期
38、游鑑明,<台灣地區的婦運>,收錄於陳三井主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台北市:近代中國出版社,2000年12月
39、游鑑明,<日據時代臺灣的女子教育>,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1987. 12。
40、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台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 論文,1995.5。
41、楊雅慧,<戰時體制下的台灣婦女(1937-1945)-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7月
42、潘立夫:<嘉義市長當選人許世賢訪問紀>,《政治家》,第22期,1982年1月,頁15
43、潘立夫,<許世賢當仁不讓>,《政治家》,第24期,1982年3月,
頁8-9
44、楊千鶴:<我對日據時代台灣文學的一些看法與感想 >,《文學台灣》第16卷,1995.10
45、蔡其昌,<戰後台灣文學發展與國家角色>,東海大學歷史碩士論文,1995年
46、蔡秀女,<[附錄]楊千鶴的記者生涯>《世紀女性‧臺灣第一》,台北:麥田,1999.12,
47、鄭梅淑,<日據時期台灣公學校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年6月
48、鄭梓,<試探戰後初期國府之治台策略>,《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前衛,1992
49、簡偉斯<[生平]懷著夢想,勇往直前>,《世紀女性‧臺灣第一》,台北:麥田,1999.12,頁 240-244。
50、簡偉斯,<〔訪談〕站在時代的先端──訪問楊千鶴、張良澤>,《世紀女性‧ 臺灣第一》,台北:麥田,1999.12,頁 252-263。
51、簡瑛瑛,<囡仔歌、羅仔胗與織布機──尋找臺灣阿媽的故事>,《女兒的儀典:臺灣女性心靈與文學/藝術表現》,台北:女書,2000.8,頁 31-54。
52、羅郁崑,<台灣地方政治菁英之任期時間分析-以省議員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53、<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學刊>創刊號,台北淡水,淡江大學中國女性文學研究室,2000年,頁16
54、嘉義縣政府編印:<光復志>,《嘉義縣志‧卷十》,嘉義縣:編者,1978年,頁300
五、外文資料
1.《民俗台灣》,東都書籍台北支店發行,昭和 16 年 7 月 10 日 至昭和 20年 2 月 1 日( 1941-1945)今據中譯版為林川夫編譯《民俗台灣》(共七冊)台北,武陵出版社,1995年
2.加藤邦彥《一視同仁の果て‧台灣人元軍屬の境遇》,勁草書房,1979年5月
3.竹中りつ子,《わが青春の台灣》,圖書出版社,1983年
4.佐治惠美子,<軍事援護と家庭婦人-初期愛國婦人會論>,《女たつの近代》,近代女性史研究彙編,東京,柏書房,1978年7月
5.近藤正己,<異民族に對すゐ軍事動員と皇民化政策-台灣の軍夫を中心にして>,台灣近現代史研究彙編《台灣近現代史研究》第六號,綠蔭書房,1988年10月
6.橫森久美,<台灣におけゐ神社-皇民化政策の關聯において>,《台灣近現代史研究》,第四號,東京,綠蔭書房,1982年
7.藤原彰《太平洋戰爭史論》,青木書店,1985年10月4刷
8.Fanon,Black Skin,White Masks,London,Pluto Press,1986
9. Toni. Morrison,The Bluest Eye.,New York,Penguin Group,1994,
10.Irigaray,An Ethics of Sexual Difference,tr. By Carolyn Burke&Gillian Gill(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
六、訪談
(一)<林山生先生訪問紀錄>
時間:2008年6月8日
地點:嘉義士林山生宅
(二)<張博雅女士訪問錄>
時間:2008年7月7日
訪問方式:電話訪問
七、網路及影視資料
影音資料:天下雜誌社,<為台灣築夢的人報導紀錄片DVD(三):許世賢(1908-1983)嘉義媽祖婆>,1999年11月15日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