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江孏乙
Shyan-Yii Chiang
論文名稱: 日治時期臺灣桃竹苗地區的客家教育(1895-1945)
A Study on Hakka Education at Taoyuan, Shinchu and Miauli Areas in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1895-1945)
指導教授: 周愚文
Chou, Yu-Wen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15
中文關鍵詞: 日治時期客家客家教育臺灣教育桃竹苗地區
英文關鍵詞: Japanese colony, Hakka, Hakkan education, Taiwan education, Tao Zhu Miao areas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24下載:32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是透過日治官民調查的各項資料、校史紀錄、耆老訪談,與訪談所得的文件、照片,輔以今人的論著等資料,以探討代日治時期桃竹苗地區客家子弟教育推動的情形,包括對新式教育的因應情況、對傳統文教的傳承與轉化,及受教情況與社會地位的關係等三大項。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一、 桃竹苗地區客家人勇於接受且支持新式的學校教育
    早期桃竹苗地區各地學校的設置有限,客家人也對新式教育包持觀望的態度,但是當這些受過新式教育者,有機會成為社會上的老師、醫生、庄長、企業家等精英階層後,學校教育就變成地方士紳競相支持的對象。以關西地區而言,雖位屬偏僻,但在咸菜硼公學校設置後,前幾屆的畢業生即培養出當地最早的西醫、庄長與農園實業家,而且女子教育也開始受到重視。

    二、 桃竹苗地區客家人努力進行傳統文教的傳承與轉化:漢學的延續與詩社的勃興
    首先,漢學的延續主要在非立案的書房,表現出傳統語言文化的傳承,但立案書房設置後採納新式教育學科與師資又是一種轉化。其次,桃竹苗地區詩社數量在日治時期的不降反升,反映出傳統文教成就的傳承;但是詩社參與者受教方式與身分的改變,及創作內容的因應時事,顯然又是一種轉化。

    三、 接受學校教育有助於桃竹苗地區客家精英階級的養成及家族地位的維持
    傳統教育被系統化的學校教育取代後,能成功掌握新式教育機會的人,就能得到更好的社會地位。於是留日也好,留臺就學也罷,總有某幾個關鍵人物、某幾個家族,成為迎向新式教育,向社會上層流動的帶領者。例如:日治時期石光公學校就有呂、朱、陳、范四大家族表現優異,影響當地對教育的重視。

    總之,客家人重視教育的傳統,由清代延續至日治,教育方式由儒學轉往學校教育發展,透過個人、家族與鄉親共同努力,終於培養出許多社會上的精英階層,使得客家人在不同的政權交替後,一樣能享受成功的教育果實。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n education in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The sources such as the information investigated by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ment and scholars, school history records, and oral records interviewing senior citizens were used to explore how to promote Hakka children’s education in the Tao, Zhu and Miao area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Hakka in the Tao, Zhu and Miao areas accepted new education and supported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schools when they cultivated good generation. Educational outcomes were reflected in the formation of new elite class and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for girls. At Kansai County, the first doctor and mayor and modern farmer were graduated from the Shyan Tsay Perng common school. Once public school graduates became new social elites, the advantages of schooling were presented significantly.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was gradually replaced by schooling.
    2. In the Tao, Zhu and Miao areas, continuity and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culture, mainly in the continuity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poetry societies. First, the continuity of Confucianism mainly was carried out by the studios,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was succeeded, but new subjects were taught in those studios which showed a kind of modern pedagogy transformation. Secondly, the poetry societie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Tao, Zhu and Miao areas which reflected the achieve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distinct change was different background of participants, and the content of poets responding to current events.
    3. Schooling was helpful to the upward social mobility, certain key figures and their family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Tao, Zhu and Miao areas, such as the four families of the Shi Guang common school at Kansai.
    In short, the empha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of the Hakka tradition was continued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Although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were changed from private studios to public common schools, due to the efforts of individuals, families and the folks together, new social elites were educated, which made the Hakka in the Tao, Zhu and Miao areas enjoy successful educational fruits after regime shifted.

    目次 謝誌………………………………………………………………………………………………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次………………………………………………………………………………………………ⅳ 表次………………………………………………………………………………………………ⅵ 圖次………………………………………………………………………………………………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方法與限制、對象與步驟…………………………………………3 第三節 研究史料…………………………………………………………………………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名詞釋義……………………………………………………………9 第五節 研究限制…………………………………………………………………………12 第二章 日治時期的臺灣……………………………………………………………………13 第一節 政治與社會………………………………………………………………………13 第二節 教育政策…………………………………………………………………………27 第三節 桃竹苗客家聚落的特徵…………………………………………………………37 第三章 學校教育…………………………………………………………………………51 第一節 桃竹苗地區的初等教育機構概述………………………………………………51 第二節 桃竹苗地區的中等教育機構概述………………………………………………71 第三節 關西地區初等教育的推廣………………………………………………………81 第四節 關西地區的升學情況……………………………………………………………106 第五節 小結………………………………………………………………………………115 第四章 社會教育……………………………………………………………………………119 第一節 概述………………………………………………………………………………119 第二節 家長會與主婦會…………………………………………………………………123 第三節 青年團……………………………………………………………………………130 第四節 日語推廣………………………………………………………………………… 141 第五節 小結………………………………………………………………………………157 第五章 傳統文教…….………………………………………………………………………159 第一節 客家族群傳統文教概況…………………………………………………………159 第二節 漢學延續…………………………………………………………………………164 第三節 詩社發展…………………………………………………………………………205 第四節 小結………………………………………………………………………………228 第六章 結論與省思…………………………………………………………………………231 第一節 結論………………………………………………………………………………231 第二節 後續研究的省思…………………………………………………………………233 參考文獻………………………………………………………………………………………239 附錄………………………………………………………………………………………………249 附錄一 採訪日誌………………………………………………………………………………249 附錄二 受訪人物照片…………………………………………………………………………265 附錄三 桃竹苗地區的公學校…………………………………………………………………277 附錄四 日治時期臺灣的中學校………………………………………………………………289 附錄五 日治時期臺灣公私立高等女學校……………………………………………………293 附錄六 石光公學校畢業生升學情況整理……………………………………………………297 附錄七 日治時期桃竹苗地區詩社一覽表……………………………………………………305 附表7-1 桃園地區的詩社………………………………………………………………………305 附圖7-1 以文吟社今址…………………………………………………………………………309 附表7-2 新竹地區的詩社………………………………………………………………………310 附圖7-2 江穎川擔任第一屆新竹縣陶社詩會理事長賀匾……………………………………313 附圖7-3 江穎川與擔任第二屆新竹縣陶社詩會理事長賀匾…………………………………313 附表7-3 苗栗地區的詩社………………………………………………………………………314 表次 表1-1 訪談人物表………………………………………………………………………………4 表2-1 日治時期新竹州各郡的閩客人口區域分布……………………………………………41 表2-2 新竹州閩客人口的區域分布……………………………………………………………43 表2-3 桃園縣閩客族系人民之區域分布………………………………………………………44 表2-4 新竹縣各鄉鎮巿人民之族系分布………………………………………………………46 表2-5 苗栗縣各鄉鎮巿人民之族系分布………………………………………………………48 表2-6 日治新竹州時期客家人集中地…………………………………………………………50 表3-1 新竹國語傳習所畢業生名單……………………………………………………………55 表5-1 日治時期新埔的蒙館……………………………………………………………………168 表5-2 日治時期關西的書房……………………………………………………………………171 表5-3 《增廣昔時賢文》取材來源…………………………………………………………202 圖次 圖2-1 新竹州郡圖………………………………………………………………………………39 圖2-2 桃園地區大正9年郡庄圖………………………………………………………………45 圖2-3 桃園縣閩客分布圖………………………………………………………………………45 圖2-4 新竹地區大正9年郡庄圖………………………………………………………………47 圖2-5 新竹縣閩客分布圖………………………………………………………………………48 圖2-6 苗栗縣閩客分布圖………………………………………………………………………49 圖3-2-1桃農第二屆畢業照………………………………………………………………………77 圖3-2-2桃園農業學校校門、校舍、走廊………………………………………………………77 圖3-2-3桃農豐富詳實的農業實習課……………………………………………………………77 圖3-2-4相撲、劍道、運動會……………………………………………………………………77 圖3-2-5桃園農校學生打靶及行軍等軍事訓練…………………………………………………78 圖3-2-6桃農第二屆學生畢旅:阿里山神木、小火車及臺南社神社…………………………78 圖3-2-7國語學校的學生…………………………………………………………………………78 圖3-2-8劉熙春國語學校漢文作文簿封頁………………………………………………………79 圖3-2-9劉熙春國語學校漢文作文簿舉例………………………………………………………79 圖3-3-1關西地區設校過程………………………………………………………………………82 圖3-3-2黃南琚(字燭環)所撰聯句及〈石光公學校之起源〉一文…………………………….88 圖3-3-3石崗仔公學校時期獎狀…………………………………………………………………90 圖3-3-4江兆和第六學年全勤獎狀………………………………………………………………90 圖3-3-5石光公學校家庭通信簿…………………………………………………………………91 圖3-3-6昭和17年(1942)石光國民學校師長……………………………………………………95 圖3-3-7范鼎香老師在坪林國民學校上課………………………………………………………98 圖3-3-8石光的畢業生返校留念…………………………………………………………………99 圖3-3-9剛就讀臺北高等學校尋科的呂燿樞與父親呂阿全……………………………………100 圖3-3-10昭和17年坪林國民學校開校紀念……………………………………………………104 圖3-3-11昭和17年坪林首屆畢業生師長………………………………………………………104 圖3-4-1新竹家政女學校同學……………………………………………………………………108 圖3-4-2呂燿樞於臺北高等學校尋常科時期……………………………………………………110 圖3-4-3呂燿樞於臺北高等學校高等科三年級…………………………………………………110 圖4-1 羅士鑑的石光青年團手帳………………………………………………………………134 圖4-2 范士敬勤行報國青年隊修業證書………………………………………………………136 圖4-3 江兆和畢業證書與畢業紀念冊…………………………………………………………137 圖4-4 江兆和勤行報國青年隊手冊……………………………………………………………138 圖4-5 江兆和勤行報國青年隊修業證書………………………………………………………138 圖4-6 江兆和勤行報國青年隊指導員助手結業證書…………………………………………139 圖4-7 臺灣總督府新竹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第一回結訓照…………………………………140 圖4-8 特別鍊成所隊員名簿……………………………………………………………………140 圖4-9 國語講習所結業證書……………………………………………………………………155 圖5-2-1范士敬公學校畢業證書…………………………………………………………………182 圖5-2-2英才書院女學生…………………………………………………………………………186 圖5-2-3陳德秀向陽書院束脩帳…………………………………………………………………188 圖5-2-4陳德秀詩習作……………………………………………………………………………189 圖5-2-5塾師劉善元及家人………………………………………………………………………189 圖5-2-6劉仕英的〈誨人不倦〉…………………………………………………………………190 圖5-2-7劉仕英的〈富與貴〉……………………………………………………………………190 圖5-2-8劉仕英小楷詩文…………………………………………………………………………191 圖5-2-9劉善元家族照……………………………………………………………………………191 圖5-2-10范士敬使用的《童子尺牘》舉例………………………………………………………193 圖5-2-11徐慶松使用的童蒙書…………………………………………………………………199 圖5-2-12范士敬所用4本童蒙書…………………………………………………………………200 圖5-2-13 3本尺牘類童蒙書………………………………………………………………………200 圖5-3-1 栗社詩人合影…………………………………………………………………………226

    壹、中文資料
    一、 史料
    不著撰者:《人生必讀》,新竹縣:竹林書局,2001年,木刻本重印。
    不著撰者:《千金譜》,新竹縣:竹林書局,2000年,木刻本重印。
    不著撰者:《四言雜字》,新竹縣:竹林書局,2001年。
    不著撰者:《昔時賢文》,新竹縣:竹林書局,1999年,木刻本重印。
    不著撰者:《昔時賢文註解》,新竹縣:竹林書局,1999年,木刻本重印。
    不著撰者:《清聖祖實錄選輯》,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
    不著撰者:《增廣賢文》,新竹縣:竹林書局,2000年,木刻本重印。
    朱利注釋:《治家格言、增廣賢文、女兒經》,上海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呂杰全:《岳三小集》,作者自刊,1978年。
    呂順安主編:《新竹縣鄉土史料》,南投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汪知亭:《臺灣教育史料新編》,臺北巿: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
    林占梅:《潛園琴餘草簡編》,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年。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光緒24年),臺北巿:大通書局,1987年。
    林品桐等編譯:《臺灣總督府檔案中譯本.第五輯》,南投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年。
    林柏燕:《大新吟社詩集》,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0年
    林柏燕:《陶社詩集》,新竹縣: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馬偕著、陳宏文譯:《馬偕博士日記》,臺南巿:人光出版社,1996年。
    張氏新編:《四言雜字》,新竹縣:竹林書局,2001年。
    連雅堂序:《人文薈萃》,臺北巿:遠藤寫真館,1921年。
    連橫:《臺灣詩乘》,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
    陳世峰編譯:《增廣昔時賢文》,鳳山巿:世峰出版社,1999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同治10年),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6年。
    陳朝龍、鄭鵬雲編:《新竹縣采訪冊》(光緒二十年),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陳運棟:《向陽書院詩文集》,臺北巿: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9年。
    陳運棟:《潁川陳氏大族譜》,苗栗巿:協和嘗,2000年。
    黃南琚:〈石光公學校之源起〉,1927年,收於石光國小存:《學校沿革誌》,未刊。
    劉國昌編:《善元劉公派下族譜》,未出版,1985年7月。
    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臺北巿:大通書局,1987年。
    蔡崑山修訂:《增廣昔時賢文讀本》,新竹縣:竹林書局,1999年修訂二版。
    鄭用錫:《北郭園詩鈔》,臺北巿: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
    謝金蘭編、新竹文獻委員會譯:《咸菜硼沿革史》,新竹縣:新竹文獻委員會,1953年。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巿:臺灣總督府,1916年。

    二、專書
    Michael J. Sandel著、樂為良譯:《正義:一場思辯之旅》,臺北巿:雅言文化,2011年。
    王幼華:《冰心麗藻入夢來--日治時期苗栗縣的詩社》,苗栗巿:苗栗文化局,2001年。
    王晴佳、古偉瀛:《後現代與歷史學--中西比較》,臺北巿:巨流出版社,2000年。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臺北巿:海峽學術出版社,1999年。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巿:五南書局,2008年。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臺北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3年。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制度》,臺北巿:南天書局,1997年。
    周愚文:《中國教育史綱》,臺北巿:正中書局,2001年。
    林仁煥主編:《石光國民小學創校九十週年紀念特刊》,新竹縣:新竹縣關西鎮石光國民小學,2004年。
    林洋港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林桂蘭主編:《新竹縣坪林國民小學創校六十週年校慶特刊》,新竹縣:新竹縣關西鎮坪林國民小學,2002年。
    施崇武、劉湘櫻、唐菁苹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十五桃園縣》(上),南投巿:臺灣文獻館,2009年。
    施淑宜總編:《見證臺灣總督府1895~1945(上)》,臺北巿:立虹出版社,1996年。
    洪六:《新竹國小百週年校慶特刊》,新竹巿:新竹巿新竹國民小學,1998年。
    派翠西亞‧鶴見(E. Patricia Tsurumi)著,林正芳譯:《日治時期臺灣教育史》,宜蘭巿:仰山文教基金會,1999年。
    范明遠主編:《新竹縣石光國民小學--創校八十週年校慶紀念特刊》,新竹縣:新竹縣石光國民小學,1993年。
    徐聖凱:《日治時期臺北高等學校與菁英養成》,臺北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2年。
    徐慶松:《八十自述--徐慶松全集》,作者自刊,2003年。
    校慶籌備委員會主編:《新竹縣石光國民小學--創校六十週年校慶紀念特刊》。新竹縣:新竹縣石光國民小學,1973年。
    校慶籌備委員會主編:《新竹縣新埔國民小學百週年校慶專刊》,新竹縣:新竹縣新埔國民小學,1998年。
    張志公:《傳統語文教材論--暨蒙學書目和書影》,上海巿: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
    張典婉:《臺灣客家女性》,臺北巿:玉山社,2004年。
    張鐸嚴:《臺灣教育發展史》,臺北縣:空中大學,2005年。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臺北巿:國立編譯館,1997年。
    陳志豪:《機會之庄--十九、二十世紀之際新竹關西地區之歷史變遷》,新竹縣:竹縣文化局,2010年。
    陳南宏、戴玉蘭主編:《百年榮耀鹹菜甕—關西國小創校百週年特刊 》,新竹縣:新竹縣關西鎮關西國民小學,1999年。
    陳運棟:《天香吟社詩集存稿》,苗栗巿:苗栗文化局,2006年。
    陳運棟:《栗社詩選--苗栗之美詠我故鄉》,苗栗巿:苗栗文化局,2001年。
    陳運棟:《臺灣客家族群史‧人物篇》,南投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曾水妹主編:《春風一百希望兩千--竹東國小百週年校慶》,新竹縣:新竹縣竹東國民小學,1999年。
    曾繁蓉:《十子十登科的父親--范朝燈》,臺北巿:月旦出版社,1997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臺北巿: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年。
    湯錦台:《千年客家》,臺北巿:如果、大雁出版社,2010年。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巿:五南圖書公司,2002年。
    黃卓權:《進出客鄉--鄉土史與田野研究》,臺北巿:南天書局,2008年。
    黃卓權:《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臺北巿: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4年。
    黃國憲:《關西鎮誌(稿本)》,新竹縣:關西鎮公所,2000年。
    新埔鎮誌編輯委員會:《新埔鎮誌》,新竹縣:新埔鎮公所,1997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臺灣省通志稿》(第20冊),臺北巿:捷幼出版社,199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臺灣省通志稿》(第22冊),臺北巿:捷幼出版社,199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編:《臺灣堡圖集》,臺北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重修臺灣通誌》,南投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劉立敏計畫主持:《關西坪林地區百年發展與文化記憶名錄》。新竹縣:竹縣下橫坑文化產業發展協會,2011年。
    劉明怡等撰述:《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四新竹縣》,南投巿:臺灣文獻館,2010年。
    劉淑英總編輯:《飛躍110再創巔峰--建功國小一百一十週年校慶特刊(1896-2006)》,苗栗巿:苗栗巿建功國民小學,2006年。
    劉漢初主編:《滋蘭集--北師壹百週年紀念文錄》,臺北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1996年。
    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上冊),臺北巿:南天書局,2000年
    編輯小組:《新埔國小百週年校慶專刊》,新竹縣:新竹縣新埔國民小學,1998年。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冊),臺北巿: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黎芳雄總編:《百年大愛千年大隘--北埔國小創校百週年特刊》,新竹縣:新竹縣北埔國民小學,1998年。
    鍾壬壽主編:《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巿:常青文化,1973年。
    龍漢宸主編:《增廣賢文》,北京巿:燕京出版社,1996年。
    羅肇錦:《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巿: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蘇子建:《塹城詩薈》,新竹巿:新竹巿文化中心,1994年。

    三、學位論文
    王文顏:《臺灣詩社之研究》,臺北巿: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王幼華:《日治時期苗栗縣傳統詩社研究--以栗社為中心》,臺北巿: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1年。
    王慧芬:《台灣客籍作家長篇小說中人物的文化認同》,臺北巿: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
    江淑美:《清代臺灣客家子弟教育研究(1684~1895)》,臺北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何憶如:《桃園縣新屋國小校史之研究(1905-2003)》,臺北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吳衿鳳:《龍瑛宗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與社會》,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2003年。
    宋健行:《我國傳統啟蒙教材研究--以臺灣地區為觀察重心》,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張心愷:《明清時期蒙學施教所啟導之文化典範與應世智能》,臺北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張秀琪:《日治時期新屋范姜家族社會領導階層之探究》,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臺北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86年。
    許楓萱:《清代明志書院研究》,臺北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陳欣慧:《「詩」的權力網絡:日治時期桃園吟社、以文吟社的文學/文化/社會考察》,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曾絢煜:《栗社研究》,嘉義縣: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游馥瑋:《從國語傳習所看臺灣的教育政策(1896年7月-1898年10月)》,臺中巿:東海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游鑑明:《日據時期臺灣的職業婦女》,臺北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1995年。
    黃震南:《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研究》,臺北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
    潘進福:《吳濁流的詩論與詩歌》,臺北巿: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賴韻如:《戰後桃園縣南勢國民小學校史之研究》,臺北巿:臺北巿立教育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簡志龍:《賴和漢詩中的社會現象分析與研究》,屏東縣: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2003年。

    四、其他論文
    朱介凡:〈「增廣賢文」的幾段公案〉,《中國民俗學歷史發微》,臺北巿:渤海堂文化公司,1995年,頁615-621。
    朱玉娟、顏秀惠:〈《增廣昔時賢文》初探〉,《語文教育通訊》,22期,2000年,頁69-82。
    江孏乙:〈石光國小日治時期的升學表現及傑出校友〉,葉文泫、王文俊主編:《新竹縣關西鎮石光國民小學百週年校慶特刊》,新竹縣:新竹縣石光國民小學,2013年,附件。
    吳中杰:〈客語次方言與客語教學〉,曹逢甫、蔡美慧編:《臺灣客家語論文集》,臺北巿:文鶴出版社,1995年,頁289-306。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16卷第3期,1978年,頁62-89。
    吳文星:〈日據時代臺灣書房教育之再檢討〉,《思與言》,26卷第1期,1988年,頁101-108。
    周慶華:歷代啟蒙教材中兒童觀念的演變及其意義〉,《孔孟月刊》,37卷8期,1999年,頁30-37。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臺東師專學報》,11期,1983年,頁1-81。
    黃卓權:〈拓墾家黃南球傳〉,《三台雜誌》,10期,1987年,頁44-49。
    莊吉發,〈從現藏檔案資料看清代臺灣的文教措施〉,《臺灣文獻》,51卷4期,2000年,頁15-31。
    陳聰明:〈清代臺灣地區客家教育略述〉,《史聯雜誌》,18期,1991年,頁156-170。
    陳鸞鳳:〈戰後桃竹苗之客家與原住民的族群關係〉,施雅軒等著:《第六屆臺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2002年,頁43-64。
    黃美娥:〈北臺文學之冠--清代竹塹地區的文人及其文學活動〉,《臺灣史研究》,臺北巿: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5卷1期,頁91-139。
    賴玉玲:〈清代咸菜甕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客家人拓墾〉,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論文集》,2002年,頁101-122。
    羅肇錦:〈清代臺灣書院童蒙教育初探--通行童蒙書所呈現的教學理念〉,古鎮清總編:《崇文載道書院情》,南投巿:臺灣省政府文化處,1999年,頁156-164。

    貳、日文資料
    大園巿藏編:《臺灣人物誌》,臺北巿:谷澤書店,1916年。
    不著撰者:《苗栗廳報》,苗栗廳,1904-1908年。
    不著撰者:《桃園廳報》,桃園廳,1903-1920年。
    不著撰者:《新竹州報》,新竹州,1920-1927年。
    不著撰者:《新竹廳報》,新竹廳,1901-1920年。
    五味田恕編:《新竹州の情勢と人物》,新竹巿:菅武雄,1938年。
    片崗巖:《臺灣風俗誌》,臺北巿: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年。
    石光國小存:《學校沿革誌》,手書稿,未出版。
    吉野秀公:《臺灣教育史》,臺北巿:臺灣日日新報社,1927年。
    江立保為戶主的戶籍謄本,竹縣關戶謄字第(甲)004933,2012年5月7日列印。
    江兆和使用:《公學校家庭通信簿》,未明單位,1932-1938年。
    江兆和使用:《軍隊手牒》(陸軍),未明單位,1944年。
    江阿德為戶主的戶籍謄本,竹縣關戶謄字第(甲)004933,2012年5月7日列印。
    波越重之編:《新竹廳志(一)》,臺北巿:成文出版社,1908年排印,1985年重刊。
    社會課編纂:《臺灣總督府勤行報國青年隊手帳》,臺北巿,臺灣總督府文教局,1942年,江兆和使用本。
    桃園廳編:《桃園廳志》,臺北巿:成文書局,1906年排印,1985年重刊。
    菅野秀雄:《新竹州沿革史》,臺北巿:成文出版社,1985年。
    新竹州:《新竹州第一統計書(大正10年)》,新竹州,1923年。
    新竹州:《新竹州第一統計書(大正11年)》,新竹州,1924年。
    新竹州:《新竹州第三統計書(大正12年)》,新竹州,1925年。
    新竹州:《新竹州第一統計書(大正13年)》,新竹州,1926年。
    新竹州:《新竹州第十一統計書(昭和6年)》,新竹州,1933年。
    新竹州:《新竹州第十三統計書(昭和8年)》,新竹州,1935年。
    新竹州:《新竹州第十六統計書(昭和6年)》,新竹州:1938年。
    新竹州:《新竹州第十八統計書(昭和13年)》,新竹州:1941年。
    新竹州:《新竹州要覽(昭和12年版)》,新竹州,1937年。
    新竹州:《新竹州要覽(昭和15年版)》,新竹州,1940年。
    新竹州內務部教育課:《新竹州教育統計一覽(昭和4年)》,新竹州,出版年不詳。
    新竹州內務部教育課:《新竹州教育統計要覽》,新竹州:新竹州內務部教育課,1932年。
    新竹州內務部教育課:《新竹州教育統計要覽(昭和8年)》,新竹州教育課,1933年。
    新竹州內務部教育課:《新竹州教育統計要覽(昭和9年)》,新竹州教育課,1936年。
    新竹州內務部教育課:《新竹州教育統計要覽(昭和10年)》,新竹州教育課,1937年。
    新竹州內務部教育課:《新竹州教育統計要覽(昭和11年)》,新竹州教育課,1938年。
    新竹州衛生課:《新竹州衛生概況(昭和11年度)》,新竹州衛生課,1938年。
    新竹廳:《新竹廳統計摘要(明治41年)》,新竹廳,1909年。
    新竹廳:《新竹廳統計摘要(大正7年)》,新竹廳,1919年。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1898-1935年。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巿:南天書局,1939年初版,1995年重刊。
    臺灣總督府:《臺灣統計要覽》,臺北巿:臺灣總督府,1912年。
    臺灣總督府:《臺灣戶口統計(昭和18年)》,臺北巿:臺灣總督府,1944年。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學事第二十八年報》,臺北巿:臺灣總督府,1932年。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學事第三十六年報》,臺北巿:臺灣總督府,1940年。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臺灣學事一覽(昭和十八年)》,臺北巿:臺灣總督府,1944年。
    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臺灣31年統計摘要》,臺北巿:臺灣總督府,1936年。
    臺灣總督府勤行報國青年隊花蓮訓練所,《第二十一回勤行報國青年隊員名簿》,1943年,12月。
    臺灣總督府勤行報國青年隊新竹訓練所,《第三十一回勤行報國青年隊名簿》,1944年3月。
    臺灣總督府新竹第二青年特別鍊成所,《第二回隊員名簿》,1944年9月。

    參、英文資料
    Derrick Armstrong. Historical voice:philosophical idealism and the methodology of ‘voice’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History of Education, vol.32, no.2, pp.201-217, 2003.
    Pierre Bourdieu.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A. H. Halsey, P. Brown, H. Lauder, and A. S. Wells (eds.). Education:Culture, Economy, and Society(pp.45-58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J. S. Coleman. Society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94, pp.95 -120.
    Joseph W. Esherick and Mary Rankin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Patti Lathe. Research as Praxi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Vol.56 no.3, pp.257-277, 1986.
    Michael J. Sandel.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0.
    E. Patricia Tsurumi ,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1895-1945.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77.

    肆、網路資料
    天主教內思高工--在台復校五十週年校誌(1954-2004),〈肆章、篳路藍縷、胼手胝足〉,網址:http://www.savs.hcc.edu.tw/50years/htm/04_r_3.html,查詢日期:2013年3月1日。
    苗栗縣大同國小網頁,〈校史沿革〉,網址: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31360136/dt.htm,查詢日期:2013年6月7日。
    苗栗縣通霄國小網頁,〈沿革大事紀〉,網址http://www.te.mlc.edu.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22&Itemid=1171,查詢日期:2013年6月7日。
    徐養齡,〈關西陳家出19醫生可開綜合醫院〉,網址:http://pr.ntnu.edu.tw/newspaper/index.php?mode=data&id=8098,查詢日期:2013年2月1日。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友中心,〈歷屆校友名冊〉,網址:http://r8.ntnu.edu.tw/pastalu/01-06.htm,查詢日期:2013年1月11日。
    張致遠,〈苗栗縣各族群語言的變遷初探〉,網址:http://taup.yam.org.tw/PEOPLE/961116-4.htm,查詢時間:2012年8月20日。
    陳板,〈湳湖陳隆昊老屋要整修〉,網址:http://blog.nownews.com/article.php?bid=736&tid=18709&tyid=D,查詢日期:2013年2月1日。
    楊建成,〈日治時期臺灣人士紳圖鑑〉,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amesyang-007/article?mid=40698&prev=-1&next=4067,查詢日期:2013年2月28日。
    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灣五十年來教育統計概況〉,網址: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statistic50/Edu.htm,查詢日期:2013年3月4日。
    臺灣歷史辭典-八畫-〈青年訓練所〉,網址http://nrch.cca.gov.tw/ccahome/website/site20/contents/008/cca220003-li-wpkbhisdict001754-0541-u.xml,查詢日期:2013年3月2日。
    鹹菜甕客家文化工作室,〈關西文化旅遊行腳-1百年老樹生態之旅〉,網址:http://archives.hakka.gov.tw/blog/josef5274/articleAction.do?method=doViewBlogArticle&articleId=NzEzODM=,查詢日期:102年2月19日。
    鹹菜甕客家文化工作室,〈關西文化旅遊行腳-3關西三合院古宅之旅(一) 〉,網址:http://land.ihakka.net/blog/josef5274/none,查詢日期:2013年2月19日。
    鹹菜甕客家文化工作室,〈關西鎮大同里陳家茄苳樹〉,網址:http://travel.hsinchu.gov.tw/page.aspx?wtp=1&wnd=182&id=593,查詢日期:2013年2月19日。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