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佑倫
Lin, You-Lun
論文名稱: 自主管理推動學校改進之個案研究─以高中優質化為例
Promoting School Improvement Through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n High School Actualization Program
指導教授: 陳佩英
Chen, Pei-Y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7
中文關鍵詞: 學校改進自主管理高中優質化
英文關鍵詞: school improvement, school-based management, School Actualization Program
DOI URL: https://doi.org/10.6345/NTNU202202211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91下載:3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優質化輔助方案是我國為符應十二年國民教育政策所推動的學校改進方案,實施至今已近十年,而審核各校申請通過與否的準則之一即是各校在自主管理的規畫與實施,足見自主管理機制對於推動方案的重要性。
    據此本研究乃主要探討自主管理機制對學校實施改進方案的影響,故以兩所北區高中作為個案,透過學校改進理論與學校本位管理理論為理論基礎,以歸納兩所個案學校承辦優質化輔助方案的模式、策略與成效,並以此分析自主管理機制對學校改進的意義與重要性。
    研究過程採取文件分析與訪談方式蒐集資料,而訪談對象包含兩所學校參與方案的校長、主任、兩位組長、以及兩位專任教師,共12位教育人員,而綜合文獻探討及訪談研究結果之結論如下:

    壹、學校持續推動改進方案目的在於回應變動中的教育與社會環境。
    貳、學校自主管理的變革者是策動學校自主改進的重要關鍵。
    參、自主管理機制可以調控學校改進的整體運作。
    肆、自主管理具備回饋機制,促使學校轉型為學習型組織。
    伍、校本變革者的使命感是學校持續推動改進的動因。

    High School Actualization Program is a school-improvement program promoted in seeking to implement Taiwan’s twelve-year basic education policy. This program has been applied for nearly a decade. One of the major standards requested applicant schools to adopt and practice the school-based management in each individual school. This requirement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to promoting such programs.
    Hence,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to the operation of school improvement programs, studying two high schools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aiwan as cases. Based on school improvement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theories, the model, strategy, and efficacy of school actualization program in the two studied cases were inducted, and the importance and purpose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to school improvement were furthermore analyzed.
    The research procedure adopted document-analysis and interview as data collecting methods. Twelve educational staffs in total were interviewed, including two principals from two case-schools, office director, two section chiefs, and two teachers, all of whom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above mentioned program.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The needs to promote school improvement programs derives from challenges of the changes in national policy and education environment.
    2.The key to promoting school improvement programs lies in school change-agents.
    3.The anticipated effects of school improvement could be made and adjusted through the actualization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4.School-based management includes functions of reflection and modification, enabl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school improvement programs.
    5.The mission for education is key to sustain High School Actualization Program.

    致謝詞..................................................Ⅰ 中文摘要................................................Ⅱ 英文摘要................................................Ⅲ 目 次 ..................................................Ⅴ 表 次 .................................................Ⅶ 圖 次..................................................Ⅷ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限制...........................................8 第四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學校改進理論之意涵與各國實施情況.....................13 第二節 學校自主管理之相關理論..............................52 第三節 學校改進、學校自主管理與優質化方案之相關研究..........8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9 第一節 研究流程...........................................99 第二節 研究取徑與資料蒐集.................................103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107 第四節 研究資料處理與分析.................................111 第五節 研究信實度........................................115 第六節 研究者角色與研究倫理...............................117 第四章 兩所個案學校推動優質質化輔助方案的歷程...............121 第一節 穩健前行的老字號─城市高中的故事.....................121 第二節 睡獅變成火戰車─水城高中的故事.......................149 第五章 綜合討論與分析.....................................173 第一節 從學校改進意涵探討個案學校推動改進方案之背景.........173 第二節 從學校自主管理理論分析個案學校自主管理之意義.........180 第六章 研究結論、建議、與省思.............................205 第一節 研究結論..........................................205 第二節 研究建議..........................................208 第三節 研究省思..........................................215 參考文獻................................................219 中文部分................................................219 英文部分................................................233 附錄 附件一 我國學校改進相關論文研究...........................239 附件二 我國學校本位管理相關論文研究.......................242 附件三 我國優質化輔助方案相關論文.........................249 附件四 訪談同意書........................................256 附件五 訪談大綱..........................................257

    中文部分
    文高上(2010)。高屏地區原住民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王文科(1994)。課程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王文霖(2002)。高級中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王民珍(2008)。英國專門重點中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南投縣。
    王全興(2009)。CIPP評鑑模式的概念與發展。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5,1-27。
    王政智(2011)。高雄市立完全中學組織溝通、 學校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人力資源發展系,高雄市。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Danny L. Jorgensen著。參與觀察法。臺北:弘智出版社.。
    王順平(1999)。學校本位管理之理論建構與實證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瑞壎(2014)。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之個案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12),120-126。
    王慧秋(2001)。桃園縣國民小學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丘昌泰(2000)。再造組織生機的動力。載於孫本初、江岷欽(主編),公共理論文精選(1),(頁147)。台北:元照。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 ,臺北:揚智。
    朱淑英(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江惠真(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進學校革新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余景達(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中市。
    吳大千(1998)。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做為臺北市國民中學組織管理改革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吳宗立(2005)。學校行政決策。高雄:麗文。
    吳武典(2005)。台灣教育改革的經驗與分析──以九年一貫課程和多元入學方案為例。當代教育研究,13(1),35-68。
    吳俊憲(2006)。社區總體營造融入學校課程發展之研究─以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1),39-62。
    吳建華、謝昱發、黃俊峰、陳銘凱(2003)。個案研究。載於潘慧玲(主編),教育研究的取徑:概念與應用(頁199-236)。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建鋒(2000)。學校本位管理與綜合高中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彰化市。
    吳思達(2000)。高職學校全面品質管理系統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吳茹嵐(2006)。學校革新方案整合實施策略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臺北。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1-7。
    吳清山(2011)。學校革新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山、林天祐(1994)。全面品質管理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初等教育學刊,3,1-28。
    吳清山、林天佑(1999)。教育名詞-行動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27,66。
    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吳智偉 (2007)。中部五縣巿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吳錦惠(2012)。優質化高中的教育行銷策略-以個案學校推動優質化方案在課程與教學的改革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0),43-46。
    李子建(2002)。課程、教學與學校改革:新世紀的教育發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李子建(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與取向。課程與教學季刊,6(3),105-127。
    李子建、趙志成 (2002)。邁向優質教育:躍進學校教育的角色,。載於李子建編著,課程、教學與學校改革:新世紀的教育發展,(頁253-268)。香港: 中文大學出版社。
    李天興(2002)。我國綜合高中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俊湖、張素貞、陳香吟、廖慧伶(2011)。香港學校改進計畫:對我國推動中小學課程與教學輔導體系之啟示。中等教育,62(4),50~75。
    李希揚(1998)。學校本位管理之淺析。教育資料文摘,42(4),163-167。
    李志川(2002):方針管理之實施與組織績效探討-以某台商公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桃園市。
    李昆林(1998)。PDCA管理循環的活用。中衛簡訊,135,52。
    李冠嫺(2007)。國民小學校長培育課程與績效管理能力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臺北市。
    李振銘(2011)。運用平衡計分卡建立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績效評估模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桃園縣。
    李國禎(2000)。國中學生對教師有效教學行為的知覺與其學習策略、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李雪梨(2002)。基隆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周燦德(2003)。「高中職社區化」的政策意涵與推動策略:專訪教育部技術及職業教育司周燦德司長。教育研究月刊,107,5-11。
    林士和(2000)。績效評估與績效管理的流程與步驟。能力雜誌,537,118-120。
    林公孚(1996)。TQM之標準與模式~國際標準與標準法介紹。臺北市:中華民國品質管制學會。
    林天佑 (2000)。學校家長關係。載於吳清山(主編),有效能的學校,141-160。 台北: 國立教育資料館。
    林亦成(2011)。學校與社區發展歷程研究:從學校本位課程與社區文化交融經驗分析。教育行政論壇,3(2),89-117。
    林永豐(2009)。英國學科重點中學之發展與爭議。教育資料集刊,42,203-221。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239-262)。高雄:麗文文化。
    林佩璇(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背景探討。研習資訊,17(1),50-62。
    林妮燕(2008)。英國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之政策網路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比較教育學系,南投市。
    林其賢(2009)。學校層級資料導向決策系統資料內容之研究: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之意見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臺北市。
    林明地(1996)。學校與社區的關係:從家長參與學校活動的理念談起。教育研究雙月刊,51,30-40。
    林明地(1999)。以學校為基礎的管理:一個學習的行旅。師友,382,9-14。
    林明地(2002)。校長學:工作分析與角色取向研究。臺北:五南。
    林偉鈞(2009)。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執行之個案研究─從利害關係人的觀點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林國楨(2011)。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學校增能支持系統:校際交流與自主管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0),24-28。
    林清達 ( 2006 )。優質學校的學校行銷與社區關係。花蓮市;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林貴芬(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本位管理、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林雍智(2000)。臺北市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鴻章(2000)。臺北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現況調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騰蛟 (1997)。台灣地區高等技術及職業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耀榮 (2012)。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政策執行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邱天欣(譯)(2002)。R. Bacal著。績效管理立即上手。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邵俊豪(2002)。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交易領導與學校本位管理決策類型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侯涼烝(2008)。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實施現況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洪郁婷(2013)。高中優質化政策與執行之研究─以屏東地區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洪詩婷(2012)。美國「邁向巔峰」政策內涵及其評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臺北市。
    涂仲箎(2012)。高中優質化學校之實務經驗與滾動成長:專家諮詢輔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0),29-33。
    施能傑(2010)。建構政府機關團體績效評比機制之研究。考試院專案報告。臺北:政治大學。
    柯瑞英(2008)。優質學校改進計畫簡介:香港為例。取自:http://epaper.cere.ntnu.edu.tw/index.php?id=52。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
    范迪慧(2000)。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之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范熾文(2007)。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組織績效的關係。載於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43屆年會暨第13屆品質管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頁13),臺北。
    孫本初(2007)。由理論及實務層面分析公部門績效管理中的激勵問題。人事月刊,5(45),31-44。
    孫志麟 (2004)。教育政策與評鑑研究:追求卓越。臺北:學富文化。
    孫志麟 (2008)。學校本位教師評鑑的實踐與反思。教育實踐與研究,21(2),63-94。
    袁芳煌 (2002)。工作評價、績效管理與薪資管理之關係應用於實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桃園市。
    高強華(1999)。學校變遷與學校革新。臺北:台灣師大。
    張世忠 (2013)。高級中學參與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與學校品牌形象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南投縣。
    張弘勳(1997)。國民中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育菁(2010)。高級中學優質化的學校經營與作為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臺北市。
    張典魁(2012)。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增能機制與指標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南投縣。
    張明輝(1998)。學校改革的研究內涵與學理基礎。教育研究集刊,1(40),1-21。
    張明輝 (1999)。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張家宜(2002)。高等教育行政全面品質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高等教育。
    張家宜、李怡禎,(2002)。全面品質管理應用於高等教育行政之實證研究。教育資料研究,10(1),29~54。
    張淑美(1996)。績效管理。載於蔡培村(主編),學校經營與管理(頁427-461)。高雄:麗文文化。
    張寒菱(2009)。從教師發展到學校發展:利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促進學校改進的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新北市。
    張鈿富(2000)。學校行政決定原理與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張德銳(1995)。學校行政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張德銳(1996)。以「學校為中心的管理」推行開放教育。載於尤清(主編),臺北縣教育改革經驗(頁313-334)。高雄:復文文化公司。
    張德銳(1998)。以學校中心管理推動學校教育革新。教育政策論壇,1(2),133-150。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手冊理念、配套措施與行政篇。臺北市:教育部。
    許哲文(2005)。國民小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行政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屏東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屏東市。
    許添明(2000)。教育經費與教育改革。師友月刊,頁5-10。
    許嘉政(2004)。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組織文化特性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郭生玉(201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量化、質性與混合研究法。臺北:五南。
    郭昭佑(2001)。學校本位評鑑─內外部評鑑的差異與結合。國立政治大學學報,28,27-61。
    陳木金(2002)。學校領導研究─從混沌理論研究彩繪學校經營的天空。臺北:高等教育研究。
    陳可兒、李文浩、黃顯華 (2010)。大學與學校協作下學校發展主任的角色:「專家」與「夥伴」的再探。教育學報,38(2), 41-69。
    陳正泰(2004)。臺北巿國民中學本位管理實施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臺北市。
    陳向明(2006)。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
    陳向明(2011)。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佩英(2012)。教師專業發展的第四條路:學習社群的理論轉化。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2020教育願景(頁307-358)。臺北市:學富文化。
    陳佩英、高嘉徽、應尹甄(2012)。促進高中優質化的專業學習社群發展。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36-42。
    陳佩英、鍾蔚起、林國楨、高嘉徽(2012)。教育部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之高槓桿發展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1),43-50。
    陳佩英、簡菲莉(2015)。高中優質化的藍海航程紀實。臺北:教育部及學前國民教育署。
    陳明印(2008)。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實施成效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陳俊雄(2012)。地方督學教育視導與學校改善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陳柏璋(1999)。九年一貫新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及內涵。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7(1),1-15。
    陳素卿(2009)。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行政決定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陳震宇(2007)。中部五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台中市。
    陳燕萍(2011)。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評鑑─R.E.Stake回應式評鑑取向之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陳憲正(2008)。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學校質性指標執行成效與學校組織執行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陳錫珍(2013)。美國的小型高中教育改革運動。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79/pta_7233_6414302_14886.pdf。
    陳麗珠(2009)。我國教育財政改革之回顧與展望: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實施之檢視。教育學刊,33,1-34。
    陳鐘金(2002)。國民中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市。
    彭新強。教育質素、質素文化與躍進學校計畫。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hkier/content/document/OP/SOP2.pdf。
    彭瓊瑤(2002)。國民中學全面品質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臺北市。
    曾兆興(2011)。國民小學校長創新領導、教師創意教學與學校績效管理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臺北市。
    曾振興(2007)。國民小學校長辦學績效管理系統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曾燦金(1996)。美國學校本位管理及其在我國國民小學實施可行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臺北市。
    舒富男(2012)。高中優質化學校之實務經驗與滾動成長:校際交流與自主管理。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0),34-38。
    辜榮賢(2011)。高中優質化方案推動現況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嘉義市。
    黃尹竼(2006)。國內實踐學校本位管理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大學,台南市。
    黃同圳(2006),人力資源管理:全球思維本土觀點(三版)。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東華。
    黃昆輝(1988)。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三版)。臺北:漢文。
    黃國珍(2001)。高屏地區國民中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嘉雄(1999)。如何落實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教育研究月刊,88,9-14。
    黃榮村(2003)。現行教科書審定制之檢討與未來規劃專案報告。中華民國九十二年元月二日立法院第五屆第二會期。取自http://teach.eje.edu.tw/edu_resource/07/02.doc。
    黃麗純(2010)。校長推動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之轉型領導經驗-以關懷倫理為領導核心價值(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黃顯智 (2000) 。雲嘉南地區國中教評會運作與學校本位管理可行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黃顯華、朱嘉穎、余詠思(2006)。學校發展主任的個人成長及團隊發展:一個協作計畫下學校改進的視域。取自: http://www.fed.cuhk.edu.hk/~cthk/paper/e2.pdf。
    楊巧玲 (2007)。教育改革與教師工作:台灣南部一所國中之個案研究。教育政策論壇,10(3),143-181。
    楊朝祥 (2006)。台灣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沿革與經濟發展。中等教育雙月刊,57(2),4。
    楊朝祥 (2010)。因應十二年國教,後期中等教育何去何從。教育資料集刊,46,1-25。
    楊朝祥、徐明珠(2007)。十年來臺灣教育之改革與發展。取自: http://www.npf.org.tw/post/2/1720。
    楊登進 (2013)。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實施現況與成效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四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楊德東(1999)。國中教師學校革信念之探究─以宜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溫明麗 (2006)。1988以降英國教育改革對台灣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48, 5-16。
    葉玉淘 (2012)。離島地區實施高中職優質化輔助方案政策成效之研究─以澎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葉連祺 (1997)。全面品質管理在學校行政的應用。國教月刊,7(43),57-68。
    葉連祺 (1999)。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意涵和取向。教師天地,103,頁22。
    廖仁智 (2001)。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經營模式建構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市。
    廖美鳳(2002)。學校自主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廖婌妤 (2013)。以台灣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學校增能策略檢視馬來西亞吉蘭丹中華獨立中學之運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
    廖崇義(2009)。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執行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趙日磊(2003)。全面理解企業的績效管理。取自http://www.e-works.net.cn/ewkArticles/Category175/Article12654.htm。
    趙志成(2005)。優質學校計劃與學校改進:大學與學校協作計劃的經驗。教育學報,33(1&2),109-123。
    趙志成(2003)。香港學校改進的關鍵因素及策略。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hkier/content/document/OP/SOP11.pdf。
    趙志成(2003)。優質學校計畫:學校改進的知識基礎。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hkier/content/document/OP/SOP10.pdf。
    趙志成(2005)。有效學習的探索。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hkier/content/document/OP/SOP23.pdf。
    趙志成(2007)。有效教學策略的應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香港教育研究所。
    趙志成(2009)。大學與學校伙伴協作的反思:學校改進計畫的進路。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cthk/paper/issue2009/02.pdf。
    趙志成、何碧愉、張佳偉、李文浩(2013)。學校改進:理論與實踐。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
    趙志成、陳可兒、黃家聲、趙李婉儀(2002)。優質學校計畫與學校改進。取自http://web2.fg.tp.edu.tw/~slwang/blog/wp-content/uploads/2011/03/%E9%A6%99%E6%B8%AF%E5%84%AA%E8%B3%AA%E5%AD%B8%E6%A0%A1%E6%94%B9%E9%80%B2%E8%A8%88%E7%95%ABsch_improvement_1_1%E8%B6%99%E5%BF%97%E6%88%90%E9%99%B3%E5%8F%AF%E5%85%92%EF%BC%8C2002.pdf。
    趙志成、麥君榮(2011)。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在香港教育改革下的作用:學校領導的視角。教育學報,39(1-2),39-65。
    趙苡彣(2010)。公立高級中學績效管理之研究─平衡計分卡之運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會計學系,台中市。
    劉雅婷 (2000)。學校本位管理教師角色知覺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劉慶仁(2003)。美國學校本位管理作法。教育資料與研究,52,50-54。
    劉慶仁(2007)。英國中等教育改革現況及其啟示。教育資料集刊,34,1-15。
    顏慶芳(2003)。一位國小校長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新竹市。
    歐用生(1999)。落實學校本位的課程發展。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主辦「迎向千禧年-新世紀中小學課程改革與創新教學」學術研討會。高雄。
    潘家妤(2010)。優質化高中中層管理團隊策略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潘慧玲(1999)。學校效能研究領域的發展。教育研究集刊,43,77-102。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臺北:雙葉。
    蔡志明(2012)。高中優質化輔助方案之政策規劃構念。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10),14-21。
    蔡家廷(2004)。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組織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台東市。
    蔡清田、陳延興(2011)。英國自主型中等學校教育革新評析。教育資料集刊,50, 125-147。
    鄭彩鳳(2004)。教育績效管理與績效責任。教育研究月刊,124,5-21。
    鄭清波(2003)。台中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工作士氣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鄭博真(2001)。課程與教學革新。高雄:復文。
    鄭琨耀(2008)。應用PDCA 管理循環在半導體製造工程上之重大異常處置管理系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學院,新竹市。
    鄭燕祥(2004)。學校效能及校本管理。臺北:心理出版社股有限公司。
    盧乃桂(2006)。學校的改進:協作模式的「移植」與本土化。取自:http://www.fed.cuhk.edu.hk/~cthk/paper/k3_abstract.pdf。
    鮑慧門(2005)。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推動學校本位管理現況與期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謝文全(2002)。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2),1-36 。
    謝文豪(2004)。國民小學校長之變革關注與變革領導策略之探討。花蓮師院學報, 18,1-30。
    謝發昱(2004)。績效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以臺北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謝傳崇、謝義鄉(2005)。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1),63-94。
    謝義鄉(2002)。苗栗縣國民中學實施學校本位管理之可行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臺北市。
    鍾肇光(2009)。國民中學學校本位管理與教師參與行政決定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臺北市。
    羅清水(1999)。學校教育的核心發展-落實學校本位經營。師友,382,18-21頁。


    英文部分
    Ainscow, M., Clarke, P., and West, M. (2005).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for all: Framework for school improvement. Lancashire: IQEA Ltd.
    Allen, E. L. (1993). School-based management, shared decision-making,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n the school renewal project.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 54(4).
    Armstrong, M.(2006). Performance management: Key strategies and practical guidelines (3rd ed.). London, UK: Kogan Page.
    Barth, R. S. (1990). Improving schools from within: Teachers, parents, and principals can make the difference.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Inc.
    Beaudette, D.J.(1987). School-based Management : A typology and analysis of practices in two New Hampshire school district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Boston University, MA.
    Berman, P., & McLaughlin, M. (1978), Federal programs supporting educational change (Vol. 8), Santa Monica, CA: Rand.
    Denisi (2008).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s: A global perspective. London: Routledge.
    Brown, D. J. (1990). Decentralization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 New York: Falmer Press.
    Bullock,A.and Thomas,H.(1997). Schools at the Centre:A Study of Decentralisation. London, UK: Routledge.
    Bush,T.(1998).The national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for headship;the key to effective school leadership?School Leadership &Magement,18(3),321-333
    Chapman, J. D. (1990).Preface of 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In J.D. Chapman(Eds.),School-based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pp.xix-vii).London:Falmer.
    Cheng, Y. C.(1993). The the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7(6), 6-17.
    Cheng, Y. C.(1996).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based management:A mechanism for development. London, UK:Falmer Press.
    Clune, W.H.& White, P.A.(1988).School-based management:Institutional vari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iss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New Brunswick, NJ: Retgers University, Eagleton Institute of Politics,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in Education.
    Cokins, G. (2009).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tegrating strategy exection, methodologies, risk, and analytics. Hoboken, NJ: Wiley.
    David, J. L.(1989).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 46(8), 45-53.
    David,J.L.(1996).The who,what, and why of site-based management.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4),4-9.
    Dimmock, C.(1993).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London, UK : Routledge.
    Drury, D. & Levin, D.(1994). School-based management:The changing locus of control in Amerucan public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ED 368 063)
    Elmore, R. F. (2005). Agency, reciprocity, and accountability in democratic education.
    In S. Fuhrman & M. Lazerson (Eds.), The public schools (pp. 277–301). Oxford, England;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theridge, C. P., Valesky, T. C.,Horgan, D. D., Nunnery, J., & Smith, D.(1992). School based decision making processes and the impact on school climate variabl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Francisco."
    Evans, R. (1996). The human side of school change: Reform, resistance, and the real-life problems of innovation.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Faucette, S.L.(1991).Superintendent’s report on the school board adopted “Resolution of support for school based management and shared decision making.(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ED373449).
    Fullan M. G. (200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Fullan, M. (2005). Leadership and sustainability: System thinkers in action.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Fullan, M. (2007).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4th ed.)New York, N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P.70.
    Fullan, M.(1991). The new mea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 London, UK: Cassell. Hodge,
    B. J., Anthony, W. P., & Gales, L. M.(1996). Organization theory- A strategic 110 approach. New-Jersey, NJ: Upper Saddle River.
    Fullan, M., Beryani, A., & Quinn, J.(2004). New Lessons for Districtwide Reform.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1(7), 42-46.
    Gamage,D.T.P.Sipple& P.Partridge(1996).Research on school-based management in Victoria.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34(1),24-40.
    Gaoutle, W.G.(1998). Participative management and psycohlgy. New York, NY:Vantage Press.
    Harris, A. (2002). School improvement: What's in it for schools? London, UK: Falmer Press.
    Hartel, F. (1994). Performance Management Where Is It Going. London, UK: Kogan Page.
    Houldsworth, E. (2007). Measuring and Managing Performance. Personnel Today, 9, 2007, 24-26.
    Herman , J. J. & Herman , J.L.(1993). School-based management:Current thinking and practice. Springfield, IL:Charles C Thomas.
    Hess,G.A.(1999). Understanding achievement(and other ) changes under Chicago school reform.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21(1), 67-83.
    Hill, P.T. , & Bonan, J.(1991).Decentraliz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in public education. Santa Monica, CA: RAND.
    Hopkins, D.(1996). Towards a theory od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Gray, D. Reynolds, C. Fitz-Gibbon, & D. Jesson (Eds.) , Merging traditions: The future of research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omprovement(pp. 30-51). London, UK: Cassell.
    Hopkins, D., & Reynolds, D. (2001),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school improvement: Towards the third age,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7(4), 459-75.
    Hopkins, D., Ainscow, M., & West, M. (1994).Shool improvement in an era of change. London, UK: Cassell.
    Huberman, M. & Miles, M. (1984). Innovation up close, New York: Plenum. Pang, S.K.(1998). Should quality school education be a Kaizen (improvement) or an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 7(1): 2-12.
    Keith,S.& Girling ,R.H.(1991).Education,management,and participateon:New directions in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Boston, MA:Allyn and Bacon.
    Kellaghan, T. & Stufflebeam, D. L.(2003).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Dordrecht Boston, MA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eithwood, K. & Menzies, T.(1998).Forms and effects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A review of educational policy,12(3),325-346.
    Lincoln, Y. S., & Guba, E. G.(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 Beverly Hills, CA: Sage.
    Lindelow,J.(1981).School-based management.In S.C.Smith, J.A.Mazzarella,& P.K.Piele(Eds.),School leadership: handbookfor survival (pp.94-129). Eugene: university of oregon, ERIC clearing house on educational management.
    Lodge, C. (1998). Training aspiring heads on NPQH: Issues and progress. School Leadership & Management, 18(3), 347-357
    Lofton, G.G.,et.al., (1998). Five years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role of the district in maintaining an ongoing schoolimprovement process.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9(1), 58-69.
    Maclure, S. (1992). Education re-formed: A guide to the Education Reform Act (3rd ed).London, UK: Hodder & Stoughton.
    Malen, B., Ogawa, R. T., & Krauz, J. (1990). What do we know about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 cas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A call for research. In Clune, W. H., & White, J. F.(Eds), Choice and control in American education, (vol 2): The practice of choice, decentralization, and school restrcturing(pp. 289-342). London, UK: The Falmer.
    McDonnell, L. M. (2005). No child left behind and the federal role in education: Evolution or revolution?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80(2), 19-38.
    McGregor,M.(1960),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New York, NY:McGregor-Hill.
    Merriam, S. B.(1988).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Jossey-Bass.
    Miles, M. B. (1986). Research findings on the stages of school improvement, New York, NY: Center for Policy Research.
    Milstein, M.M.(1993).Retructuring schools:Doing it right.London, UK:Corwin Press.
    Mishler, E. G.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ontext and Narrative. M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ojkowski, C., & Fleming,D.(1988).School-site management:Concepts and approaches. Andover, MA:Regional Laboratory for the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of the Northeast and Islands.
    Murlis, H. (1992). Performance-related pay in the context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H. Tomlinson, (Ed.), Performance related pay in education (pp. 55-67). London, UK: Routledge.
    Murphy, J. (1994). Principles of school-based manag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36 845.)
    Murphy, J., & Beck, L.G.(1995).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school reform:Taking stock. Thousand Oaks, CA: Crowin.
    Murphy, J., & Louis, K. S. (1994). Reshaping the principalship: Insights from transformational reform efforts.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Murphy,J.(1997). Restructuring through school-based management. In T. Townsend(Ed.).Restructuring andquality: Issues for tomorrow’s school(pp. 35-60). New York, NY: Routledge.
    Odden, A., & Wohlstetter, P. & Odden, E.(1995).Key issues in effective site based management. School Business Affairs, 61(5),4-16.
    OECD, Directorate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Labor and Social Affairs, Education Committee(1994)Effectiveness of schooling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 Management:Synthesis of Country Studies.Points 22 and 23,OECD.55"
    Ogawa, R. T., & White, P. A.(1994), School-based management:An Overview, In Mohrman, S. A., Mohlstetter, P. & Associates (Eds.), School-based management: Organizing for high performance, (pp. 53-80), San Francisco, CA: Jessey-Bass Pub.
    Owens, R. G. (1995).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education. (5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Reezigt, G. J., & Creemers, B. P. M. (2005).A comprehensive framework for effective school improve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16(4), 407-424.
    Robertson., & Briggs.(1998). Improving schools through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n examination of the process of change,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orovement, 9(1), 28-57.
    Sabar,N.(I983).Towa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raining school curriculum coordinators.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5(4), 431-434.
    Schneier, C. E. & Others (1986). Creating a performance management system.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40(5), 74-79.
    Schuler, R.S. and Jackson, S.E.(1996)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ositioning for the 21st Century, 6th edn. St Paul, MN: West Publishing.
    Sergiovanni, T. J. (1992). Moral leadership: Getting to the heart of school improvement.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eyfarth, J.T.(1996). Personnel management for effective schools. Boston, MA: Allyn & Bacon.
    Spring, J. H. (1994). American education. (6th Ed). New York, NY: McGraw-Hill.
    Stoll, L.(1998). Link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Issues and possibilities. In J. Gray, D. Reynolds, C. Fitz-Gibbon, & D. Jesson(Eds.), Merging traditions: The future of research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pp.51-73). London, UK:cassell.
    Storey, A. (2002). Performance management in schools: Could the balanced scorecard help School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22(3), 321-338.
    Stufflebeam, D. L. (1971). The relevance of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for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5, 19-25.
    Stufflebeam, D.L.( 2003 ).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 T.Kellaghan, D. L. Stufflebeam and L. A. Wingate (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part one :31-62, Norwell, MA: Kluwer academic.
    Supovitz, Jonathan A. (2006). The case for district-based reform : leading,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school improvement.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Education Press.
    Wohlstetter , P.(1995). Getting school-based decision making right. What works and what doesn’t. Phi Delta Kappan,77(1),22-26.
    Wohlstetter, P., & Odden, A. (1992). Rethinking school-based management policy and research.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28(4), 529-549.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