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鍾雅怡
論文名稱: 國中舞蹈資優生生態環境系統與其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
指導教授: 潘裕豐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特殊教育學系
Department of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8
中文關鍵詞: 國中舞蹈資優生生態環境系統家庭型態家庭社會地位生涯決定升學選擇
英文關鍵詞: Junior high dance-gifted student, Ecological system, Family style, Family socioeconomic status, Career decision-making, Option of school enrolment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318下載:11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舞蹈資優生於生態環境系統之「小系統」與「中系統」環境現況及其間的影響因素,從而分析面臨升學進路選擇與周遭生態環境間的交互作用情形,藉以瞭解促成其生涯決定的相關因素所在。本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臺灣北區四所國中103名應屆畢業舞蹈資優生為研究對象,並根據自行編修的「生態環境系統問卷」、「生涯決定與升學選擇問卷」兩種研究工具蒐集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及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進行討論。本研究結果發現如下所示:
    一、針對國中舞蹈資優生面臨未來升學進路選擇的實質影響層面進行討論,遂可得知影響個人程度多寡依序為:個人興趣、父母期望、學校行政提供生涯發展資料、目前國中舞蹈班的教育環境、學校教師期許、同班同儕影響;多數國中舞蹈資優生認為個人興趣對於生涯決定具有很大的影響面向。
    二、國中舞蹈資優生表示升學選擇所考量的其他可能相關因素經排序後發現,個人學科成績好壞影響舞蹈升學進路目標的學校選擇甚鉅;而個人舞蹈才能優劣表現,反致成為次要影響其升學選擇之要素。
    三、國中舞蹈資優生生涯決定與其國小教育階段是否已經開始習舞呈現正相關的表現情形。
    四、國中舞蹈資優生之生涯決定與其開始學舞年齡、習舞年資並無顯著相關。
    五、國中舞蹈資優生面臨升學進路目標選擇與小系統環境之家人關係、個人期望、學校關係及同儕關係並無顯著相關。
    六、國中舞蹈資優生面臨升學進路目標選擇與中系統環境之學校及教師關係並無顯著相關。
    七、不同類型的國中舞蹈資優生家庭型態,對於未來升學進路選擇就讀高中舞蹈資優班並無顯著相關。
    八、不同等級的國中舞蹈資優生家庭社會地位,對於未來升學進路選擇就讀高中舞蹈資優班具有正相關存在。
    九、生態環境系統問卷之「小系統」環境現況與升學選擇分量表在父母期望、同班同儕、學校教師所得到的結果是具有正相關存在。
    十、依據上述探討之結果,遂可得知生態環境系統之「小系統」與「中系統」環境對於國中舞蹈資優生的升學進路目標選擇並無相關性影響。

    最後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可行的教育輔導策略與改進模式,作為教育當局、學校教師、輔導人員、資優生家長及未來研究之建議。

    This study aims at inquiring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the factors relating to microsystem and mesosystem of ecological system regarding junior high dance-gifted students for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of options of school enrolment and ecological surroundings to understand the relevant factors urging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The methodology employ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with the subjects of 103 graduating dance-gifted students in 4 junior high schools in North Taiwan; meanwhile, the data are collected via the self-edited tools, “Ecological System Questionnaire”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and School Enrolment Questionnaire” and processed via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are concluded as below:
    1.Regard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options of future school enrolment, the factors in order are personal interest, parental expect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data offered by school administration, current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junior high dance class, expectation of school teachers, and impact from the peer in the same class; amidst, 64.1% of junior high dance-gifted students identify that the personal interest impacts career decision-making a lot.
    2.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in order, 69.89% of junior high dance-gifted students indicate that the personal academic achievements are the primary concern of the possibl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uture school enrolment whereas the personal dance performance is the secondary concern.
    3.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areer decision-making and the dance-learning in elementary school.
    4.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career decision-making and the age to dance and seniority of dance.
    5.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arget option of school enrolment and the family relation, personal expectation, school relation and peer relation of microsystem.
    6.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arget option of school enrolment and school-and-teacher relation of mesosystem.
    7.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option of school enrolment for senior high dance gifted class and diversity of family styles.
    8.There is a correlation between option of school enrolment for senior high dance gifted class and diversity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9.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microsystem in ecological system questionnaire and parental expectation, peer in the same class and school teachers of option of school enrolment scale.
    10.According to the preceding findings, the microsystem and the mesosystem of ecological system do not impact the option of school enrolment of junior high dance-gifted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the concrete applicable educational counseling strategies and improving modes are proposed as the references to the educational competent authority, school teachers, counselors, parents of gifted students and future studies.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 次 VII 表 次 IX 圖 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11 第三節 名詞釋義 1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21 第一節 資優生的生態環境系統 21 第二節 國中舞蹈資優生的生涯決定影響因素 41 第三節 生態環境系統對資優生生涯決定之相關研究 8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0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10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10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104 第四節 研究程序 11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12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13 第一節 國中舞蹈資優生生態環境系統現況 113 第二節 國中舞蹈資優生生涯決定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125 第三節 國中舞蹈資優生生態環境系統對生涯決定影響之相關分析 13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2 參考文獻 159 附錄一 189 附錄二 193

    于曉平(1998)。雙親在資優生生涯發展中的角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于曉平(2007)。高中數理資優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發展之關聯及角色楷模課程實驗之影響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尹萍(譯)(1990)。John Naisbitt & Patricia Aburdene原著。2000年大趨勢(Meqatrends 2000)。臺北:天下文化。
    王克芬、蘇祖謙(1996)。中國舞蹈史。臺北:文津。
    王佩玲(1992)。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社會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振宇(1999)。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振德(1981)。培育藝術特殊才能-文化向下植根。資優教育季刊,3,1。
    王振德(1988)。我國資賦優異教育的回顧與展望。刊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20週年慶特刊。79-100頁。
    王振德(1996) 。我國資優教育課程與教學之問題與改進芻議。資優教育季刊, 59,11-15 。
    王彩鳳(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雅蘭(2003)。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意見調查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雅麗(2005)。國高中階段視覺障礙學生生涯成熟與職業興趣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慧豐(2002)。生涯覺察教育方案對國小都市原住民學童生涯覺察能力與生涯抱負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平珩主編(1995)。舞蹈欣賞。臺北:三民。
    何美瑤(2001)。國中生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星輝(2003)。中部地區國中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華國(1996)。特殊兒童親職教育。臺北: 五南。
    沈容伊(2000)。高中數理資優生生涯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汪佳佩(2006)。台北縣市技專校院二技部應屆畢業生生涯自我效能、自我認定狀態與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心瑩(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 21世紀的發展前景與實際應用。(Gardner, Howard 原著,譯自 Intelligence reframed : multiple intelligences for the 21st century)。臺北:遠流。
    李玉琳(2004)。母親對兒童參與舞蹈活動的期望價信念的影響。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文弘(2001)。國中應屆畢業生升學意願與升學職校之相關背景因素研究-以彰化縣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慧貞(2005)。生涯發展決策課程對國三學生生涯成熟效果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錫鑫(2005)。國中資優班教師及學生對高中多元入學方案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花敬凱(2000)。自我效能理論對資優障礙學生生涯發展的啟示。資優教育季刊,75,18-25。
    林生傳(1994)。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林正隆(1998)。臺灣地區國民小學舞蹈資優班畢業生追蹤調查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宇涵(2001)。國中舞蹈班畢業生職業選擇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良惠(2000)。談資優父母與學校之合作關係。國小特殊教育,30,25-29。
    林幸台(1981)。資優生需要職業輔導。資優教育季刊,3,4-6。
    林幸台(1993)。高一資賦優異學生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 ,191-214。
    林幸台、李乙明、王淑棻(2006)。「輔導與追蹤-主題二:資優學生的升學與生涯輔導」。發表於全國資優教育發展研討會。教育部主辦。2006.7.20。臺北:教育部。
    林叔陵(1999)。屏東縣國中畢業生升學意願之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文(1994)。大學生生涯確定狀態及其因徑模式經驗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1980)。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教育研究集刊,22,129-188。
    林梅琴(2005)。國小資優生其父母管教方式、A型行為與生活適應之研究-以五位資優生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淑娥(2004)。台南縣國民中學學生內外控信念、生活適應與國中基本學力測驗關係之研究。致遠管理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錦坤(2001)。青少年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卓韋瑩(2004)。國小教師的生涯發展-已婚女性教師的觀點。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樹人(1986)。生計決策面面觀。諮商與輔導月刊,8,22-26頁。
    吳芝儀(1991)。五專五年級學生生涯決定信念、情境ㄧ特質焦慮與生涯決定行動之研究ㄧ以國立台北商專五專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
    吳芝儀(2003)。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臺北:濤石。
    吳竺穎(1997)。家庭因素、父母親教養方式與內外控信念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蔡崇建、陳美芳(1985)。國中資優學生的個人特質、學習環境與教育效果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277-312。
    吳武典、洪有義(1987)。心理衛生。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吳武典(1995)。第十一屆世界資優教育會議的講話。資優教育季刊,56,34-37。
    吳武典(1994)。資優教育的研究與課題。收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開創資優教育的新世紀(頁1-2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研究所。
    吳武典(1997)。教育改革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3,1-7。
    吳武典(2005.10.1)。我國資優教育的未來發展。資優教育學術研討會專題演講稿。中華資優教育學會。
    吳美玲(2001)。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教師期望與習得性無助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美賢(2002)。國小資優學生生態環境系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育楷(2006)。國民中小學資賦優異班學童父母教養行為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秀玲譯(1992)。美國教育的改革與資優學生。資優教育季刊,45,18-25。
    吳昆壽(1987)。資賦優異與智能不足兒童家庭與社區生活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俊憲(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五南。
    吳毓津(1997)。大學生科系選擇因素的分析--以中央大學與政治大學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劍雄(1996)。專科生職業認知、生涯自我效能和生涯決定程度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鐵雄(1996)。工作價值觀量表之編制研究。臺北: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周美慧(2004)。從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新台灣之子的生活適應-以台中縣國小學童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泰萱(1994)。資優學生學習環境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52,24-28。
    周淑娟(1988)。談同儕關係的另類思考。教育資料文摘,4(6),188-192。
    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
    周曉虹(譯)(1995)。社會學習論。臺北:桂冠。
    邱卉綺(2004)。高中生生涯決定困難、生涯自我效能與焦慮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素蕙(2003)。國中學生因應高中高職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嚴賀(2003)。「高中及高職多元入學方案」評析。教育研究,11,137-148。
    邵俊德(1994)。高中音樂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志誠(2005)。美術班學生藝術學習、生涯決定與政府相關文化政策認知之研究---以大台北地區公立高中美術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唐璽惠(2004)。舞蹈資優教育的現況與展望。高雄:復文。
    章昆超(2002)。國小資優班學生家長對學校實施親職教育的態度與需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幼靜(2001)。舞蹈才能班教師工作士氣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淑穗(1998)。生涯自我效能、個人變項、與環境因素對大學生生涯選擇的影響-生涯選擇之徑路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莊珮真(2003)。高中生因應大學多元入學方案生涯決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曹春隆(2001)。專科學生升學與選擇校系態度之研究。大葉大學工業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招生試務委員會(2008)。國立臺北藝術大學97學年度舞蹈學院舞蹈學系七年一貫制大學先修班招生簡章。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舞蹈學系(2007)。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舞蹈學系七年一貫制現況。2007年11月3日,取自http//www2.tnua.edu.tw/tnua/ modules/alumni/index.php?pa=view&cid=70。
    曾美鈴(2006)。以生態系統的觀點看安定期國中教師的生涯定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晏慧(2004)。國小資優班畢業生之追蹤研究-以臺中市太平國小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彭一芳(1994)。不同生涯決定類型高職學生生涯探索與生涯重要性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裡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 燕(1999)。托育服務的社會福利定位─生態系統觀點的分析。社會工作學刊,5,1-35。
    陳玉菁(2005)。國小藝術才能學童自我覺察、生涯覺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長益(1987)。臺北地區中學資優學生生涯發展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長益(1993)。臺北地區中學資優學生生涯發展之調查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215-232。
    陳貞蓉(1994)。國中資優班學生家庭環境,親子關係與其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昭儀(1991)。高創造力及特殊才能者之生涯發展。諮商與輔導,55,14-16。
    陳昭儀(1993)。聰穎的孩子、智慧的父母。資優教育季刊,48,16-20頁。
    陳淑丹(2002)。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目標達成及其對國中學生選校的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碧涵(1998)。桃園縣立復旦國民小學舞蹈班課程評鑑。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3(上),265-286頁。
    陳蕙君(1998)。運用社區資源,充實學習內容。資優教育季刊,67,28-31。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A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素雲(2003)。家庭環境、人格、自我效能對大專學生生涯未定之影響。諮商輔導文粹-高師輔導所刊,8,155-190。
    黃意惠(1994)。有線電視頻道供應者之研究-從組織區位談起。輔仁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淑敏(1999)。師院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動機、生涯成熟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雅琤(2005)。國中畢業生因應高中多元入學方案升學選擇歷程之研究-以屏東女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峯(2006)。成人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轉換相關之研究—以大學成人學生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詩容(2006)。高中舞蹈班學生知覺舞蹈教師領導風格、舞蹈承諾與自覺能力對退出意圖的影響。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毅志(1998)。教育階層、教育擴充與經濟發展。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臺北:巨流。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1990)。七十八學年度國民中小學舞蹈教育班評鑑報告書。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1999)。八十七學年度國民中小學舞蹈班評鑑報告書。臺北:臺北市立體育學院。
    教育部(1996.09)。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07年5月7日,取自http://www.set.edu.tw/frame.asp
    教育部(1998)。高級中學多元入學方案簡介。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1999)。特殊教育法規編輯(四版一刷)。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九十學年度高中職、五專多元入學方案暨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檢討工作深度座談會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2004)。特殊教育法規選輯。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全國資優教育發展研討會手冊。臺北:教育部。
    張介(2003)。分析臺灣區高中舞蹈班學生對專業課程之學習滿意度。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中煖(1997)。舞蹈統整課程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
    張中煖(2002)。舞蹈教學研究。收於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下冊(頁513-540)。臺北:桂冠。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臺北,五南。
    張智勝(2005)。國中生升學進路決策歷程影響因素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新松(1984)。國民中學利用社區資源之途徑。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6,227-235。
    張靖卿(1996)。資優兒童同儕關係之探究。資優教育季刊,59,25-30。
    張錦昌(2003)。舞蹈教師教學效能指標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錫勳(2001)。臺北縣國民中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麗珠(1996)。特殊才能資優教育-舞蹈類。發表於全國資優教育會議。教育部主辦。1996.5.12.。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張麗芬(1997)。研究兒童發展的新觀點―生態學觀點。國教天地,123,22-25。
    張麗珠、江映碧、嚴子三、林春梅、陳旭芬(2000)。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中學舞蹈篇。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游恆山(譯)(1990)。Philip G.Zimbardo原著。心理學(Psychology and Life)。臺北:五南。
    郭靜姿(1987)。從影響資優發展的因素談資優學生的教育輔導。資優教育季刊, 23,1-6。
    郭靜姿(2007)。舞蹈資優生的鑑定、追蹤與省思。北體舞蹈,6,80-95。
    郭俊賢與陳淑惠(譯)(2001)。Linda & 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Teaching & Learning through Multiple Intelligences)。臺北:遠流。
    楊珮妤(2004)。國中學生父母教育態度、教師期望、生涯抱負與課業任務價值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
    楊清順(2003)。中部地區國小舞蹈班學生生態環境系統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淑煐(2001)。中部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智馨(1997)。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惠琴(2000)。國小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2002)。臺北市九十一學年度資優教育評鑑報告。臺北:臺北市資優教育資源中心。
    臺北市政府(2004)。臺北市資優教育白皮書【修訂版】。臺北:臺北市政府。
    臺北市立北安國民中學(2007)。臺北市立北安國民中學舞蹈班歷屆畢業生動向追蹤。臺北:臺北市立北安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北安國民中學(2007)。臺北市立北安國民中學藝術才能舞蹈班91學年度至95學年度畢業生動向調查。臺北:作者。
    臺北市97學年度國民中學藝術才能舞蹈班新生暨轉學生入班鑑定安委員會(2008)。
    臺北市97學年度國民中學藝術才能舞蹈班新生暨轉學生入班鑑定安置簡章。臺北:臺北市國民中學藝術才能舞蹈班新生暨轉學生入班鑑定安委員會。
    臺北市資賦優異教育資源中心(2007.1.15)。國民教育階段資優學生鑑定安置流程圖。國民教育階段資賦優異學生鑑定安置流程實施程序案會議修正版。2007年10月20日,取自http//trcgt.ck.tp.edu.tw/resource_law aspx
    臺北市資賦優異教育資源中心(2008)。臺北市資優班實施現況-96學年度藝術才能舞蹈類北安國中。2008年5月11日,取自http//trcgt.ck.tp.edu.tw/ cir_practice.aspx
    臺灣北區高級中等學校舞蹈班(科)聯合甄選入學委員會(2008)。臺灣北區97學年度高級中等學校舞蹈班(科)聯合甄選入學委員會簡章。臺北:臺灣北區高級中等學校舞蹈班(科)聯合甄選入學委員會。
    趙華鈴(2005)。生涯發展方案對高職建教班男生生涯決策與生涯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過修齊(200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承諾、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協助需求相關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子安(1992)。高職資料處理科畢業生就業與升學意願影響因素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美華(2002)。高中資優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蔡明富(1997)。多元文化觀與資優教育。資優教育季刊,65,16-22。
    蔡典謨 (1997)。價值觀與孩子的發展。資優教育季刊,63,13-17。
    蔡典謨(1999)。低成就資優學生的家庭影響。資優教育季刊,72,1-9。
    蔡毓智(2002)。學習資產對學業成績之影響─以臺北市國三學生基本學力測驗成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佳蕙(2001)。打造音樂家的夢─提琴學習者的特質與學習生涯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黎麗貞(1997)。大學女生性別角色、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與職業選擇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如吟(2004)。高一舞蹈資優班學生生涯決定及相關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淵全(199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過程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蕭鈞育(2003)。中部地區國中音樂資優生生涯決定與升學選擇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孟芳(2002)。性別、家庭背景及職業興趣對國中資優班學生教育及職業選擇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金青、侯世昌、趙靜苑(2003)。國民中學家長教育期望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新竹師院學報,16,89~115。
    謝茉莉(2004)。工作角色壓力、性格特質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以助人專業者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蔣家娟(2002)。台灣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就業或升學意願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蔣國慈(2005)。生涯決策因素影響大學生選擇延畢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陽儀(1997)。教養方式與依附關係代間傳遞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逸瑩(2000)。國小資賦優異學生生態系統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 寶(2003)。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賴正珮(2004)。國小兒童其父母管教方式、非理性信念及A型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宏昇(2000)。國小學童因應父母不當管教之歷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蔚起(2000)。學生次級文化及其差異因素。高雄師院教育文粹,11,9-15。
    簡伊淇(2002)。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對教師、父母期望知覺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美姿(2002)。我國國中舞蹈班學生就讀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灣
    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1,1-24。
    簡茂發、蔡崇建、陳玉珍(1996)。資優概念深析。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資優教育的革新與展望─開發潛能培育人才(頁3-19)。臺北:心理。
    簡維君、郭靜姿、林美和(2005)。婚姻與家庭的影響-高中美術資優班畢業女性生涯發展之助力與阻力。資優教育研究,5(1),1-22。
    魏麗敏(1989)。讓您的孩子成為快樂的資優兒童-談家庭環境對資優兒童之影響。國教輔導,28(6),6902-6904。
    魏麗敏(2001)。國民中小學學生家庭因素、學習歷程與成就之分析研究。臺中師院學報,15,61-99。
    鄧志平(1997)。高中生選擇大學主修科系決策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戴文青(2004)。Bronfenbrenner「發展過程生態學」在台灣幼教相關研究之評析。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6,157-176。
    顏士程(2001)。中部地區國小音樂班學生生態系統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譚光鼎(1996)。臺灣原住民青少年家庭文化與生涯規劃關係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84-2413-H-260-001。
    羅一萍(1996)。父母的傳統性、現代性、管教方式與兒童的創造力相關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文基、朱湘吉、陳如山(1991):生涯規畫與發展。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羅佳芬(2002)。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曠慧君(2003)。兒童腦瘤長期存活者的工作期望與困境。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蘇建文(1992)。發展心理學。臺北:心理。
    Alwin,D.F.,&Thornton,A.(1984).Family origins and the schooling process:Early versus late influence of parental characteristics. American Socilogical Review,49,784-802.
    Amato,P.R.(1989).Family processes and the competence of adolescents and primary school children.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ence,18(1),39-53.
    Baker,J.A.,Bridger,R.&Evans,K.(1998).Models of underachieve-ment among gifted preadolescents:The role of personal,fam-ily,and school factors. Gifted Child Quarterly,43(1),5-15.
    Bandura,A.(1977).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ical Review,84(2),191-215.
    Bandura,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andura,A.(1986).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Belsky,J.(1984).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A process model.Child Development,55,83-96.
    Benbow,C.P. & Stanley,J.C.(1980).Intellectually talented students: Family profiles Gifted Child Quarterly,24(3),119-122.
    Berk,L.E.(1994).Child development.Boston:Allyn and Bacon.
    Betz,N.E.&Hackett,G.(1981). 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of Psychology,28,399-410.
    Betz,N.E.,& Hackett,G.(1983).The relationship of mathematics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3,329-345.
    Betz,N.E.& Hackett,G.(1986).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understanding career choice behavior.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4,279-289.
    Betz,N.E.(1992).Counseling uses of career self-efficacy theory.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41,22-26.
    Blustein,D.L.(1988).A canonical analysis of career choice crystallization and vocational maturity.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35,294-297.
    Bratton,M.(1997).The academic experiences,career self-efficacy,and performance,self-esteem of female and male doctoral students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ProQuest Files.(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action Item:9719306).
    Bronfenbrenner,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nfenbrenner,U.(1989).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In R.Vasts(Ed.) Annals of child development.(Vol.6,pp.187-251).Greenwich,CT:Jai Press.
    Borgen,F.H.(1984).Counseling psycholog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5,579-604.
    Canale,J.R.,&Dunlap,L.L.(1988).Factors influencing career aspirations of senior and freshmen college student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ED301787).
    Clark,B.(1978).Growing up gifted.Columbus:Charles E.Merrill.
    Clark,B.(1988). Growing up gifted: Developing the potential of children at home and at school.Columbus: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Clark,B.(1992).Growing up gifted(4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Clevette,C.A.(1994).Barriers and barrios:issues of hispanic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 Parents involvement.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T Thomas.
    Croteau,J M.,& Slaney,R.B.(1994).Two methods of exploring interests: a comparison of outcomes.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42(3), 252-261.
    Colangelo,N.,& Dettmann,D.F.(1983).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arents and families of gifted children.Exceptional Children,50(1),20-27.
    Colangelo,N.,& Zaffrann,R.T.(1979).Special issues in counseling the gifted.Counseling & Human Development,11,1-12.
    Collin,A.& Young,R.A.(1986).New directions for theories of career.Human Relations,39,837-853.
    Cornell,D.G., & Grossberg,I.N.(1987). Family environment and personality anjustment in gifted program children.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1(2), 59-64.
    Daggy,P.P.(1994).Factors related to maintaining adolescent females in a gifted program[CD ROM].Abstract from:ProQuest File: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9528016.
    Day,D.E.(1983).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mherst,MA: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Delisle,J.,& Squires,S.(1989).Career development for gifted and talented youth:Position statement,division o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Gifted.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the Gifted, 13(1),97-104.
    DeRidder,L.(1992).The influences of parents and parenting on career developmet.Knoxville,TN: Comprehensive Career Development Project.
    Emmett,J.D.,& Minor,C.W.(1993).Career decision-making factors in gifted young adults.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41,350-365.
    Fredricks,J.& Eccles,J.S .(2004). Parental in fluenceson youth involvement in sport.In M. Weiss (Ed.),Developmental sportand exercise psychology : A lifespan perspective ,145-164 .
    Friedman,D.E.(1993).New York state’s policy on parent in-volvement : from concept to implementation.
    Garzarelli,P., Everhart,B., & Lester,D.(1993).Self-Concep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figted and academically weak students.Adolescence, 28(109),235-237.
    Gelatt,H.B.(1989).Positive uncertainty: A new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for counseling.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36,252-256.
    Goldring,E.B.& Shapira ,R.(1993).Choice ,empowerment ,and involvement : What satisfies parent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4 (15),396-409.
    Goldring,E.B.(1993)Principals , parents ,and administrative superiors.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9(1), 93-117.
    Hackett,G.,& Betz,N.E.(1981).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Jo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8,326-339.
    Harren,V.A.(1979). Amodel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for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14,119-133.
    Herr,E.L.,& Cramer,S.H.(1988).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3rd ed.).NY:Harper Collins.
    Herr,E.,& Cramer,S.N.(1996). Career guidance and co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5th ed.).New York:Harper-Collins.
    Higgins,K. & Boone,R.(2003). Beyond the boundaries of school: Transition considerations in gifted education.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38(3),138-144.
    Hoff,K.S.(1997). Emerging career development needs as reported by adult students at four Ohio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Hollingshead,A.(1957).Two Factor Index of Social Position. New Haven:Yale.
    Hollinger,C.L.(1991).Facilitating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gifted young women.Roeper Review,13(3),135-139。
    Hua,C.K.(2002).A comparative study on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perceptions of career decision-making among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gifts/talents,those with both gifts/talents and learning disabilities,and those with gifts/talents.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Isaacson,L.E.,& Brown,D.(2000).Career information,career counseling, and career development.Boston:Allyn and Bacon.
    Jodl,M.K., Michael,A., Malaachuk,O., Eccles,J.S.,& Sameroff A.﹙2001﹚Parent s roles in shaping early adolescents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 Child Development,72(4),1247-1265。
    Kelly,K.R.(1993).The relation of gender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o career self-efficacy and interests.Gifted Child Quarterly,37(2) 59-64.
    Kerr,M.E.(1992).Physical and family emotional system: Psoriasis as a model.Behavioral Medicine,18,101-113.
    Kodde,D.E.& Ritzen,J.M.(1988).Direct and indirect effects of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on the demand for higher education.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23 (3),356-371.
    Kostakis,A.(1987).Differences among school outputs and educational production functions.Sociology of Education,60,232-241.
    Lent,R.W.,Brown,S.D.,& Larkin,K.C.(1986). Self-efficacy in the prediction of academic and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33,265-269.
    Lent,R.W.,& Hackeet,G.(1987).Career self-efficacy: Empirical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30 (3),347-382.
    Lent,R.W.,Brown,S.D.,&Hackett,G.(1994).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choice,a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45,79-122.
    Locakheed,M.E., Fuller,B., & Nyirongo, R.(1989).Family effects on students’achievement in Thailand and Malawi.Sociology of Education,62,239-256.
    Lourdes A.(1992).Family Dynamics of the Gifted.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8(2),117-120.
    Lowe,B.(1994).Three aspects of 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 assessment:family interviews,learning styles,and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ERIC Document Reporduction Service No.ED 372-542).
    Luzzo,D.A.(1993).Value of career-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in predicting career-decision-making attitudes and skill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40(2),194-199.
    Luzzo,D.A.,Funk,D.P.,& Strang,J.(1996).Attributional retraining increases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44,378-386.
    Luzzo,D.A.(1999).Identifying the career decision-making needs of nontraditional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77,135-140.
    Maccoby,E.E.& Martin,J.A.(1983)﹒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t-child interaction﹒In P.H.Musse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4(pp.1-101).New York:John Wiley&Sons.
    Marshall,B.C.(1981).Career decision-making patterns of gigted and talented adolescents: Implications for career education.Journal of Career Education,7(4),305-311.
    Mathieu,P.S.,Sowa,C.J.,& Niles,S.G.(1993).Differences in career self-efficacy among women.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19,187-196.
    Monks,F.J. & Mason,E.J.(1993). Developmental theories and giftedness.In K,A,Heller, F.J.Monks, & A.H.Passow (Eds.),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research and talent.Oxford:Heading,88-102.
    Niles,S.G.,& Sowa,C.J.(1992).Mapping the nomological network of career self-efficacy.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41(1),13-21.
    Niles,S.G.,&Harris-Bowlsbey,J.(2002).Career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s in 21st Century.Upper Saddle River,N.J.: Merrill Perntice Hall.
    Noller,P.& Callan,V.(1991).The adolescents in the family.New York: Routledge.
    Orput,D.G.(1999).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s multiple role self-efficacy beliefs and career commitment using a stage analysis of career and family development. 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 , 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assow,A.H.(1994).Growing up gifted and talented:School,familys and communities.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10(1),4-9.
    Paulsen,A.M.(2002).Construct validity of measures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 63(4-B),2098.(Publication No.AAT3049099).
    Plese,S.(1982).An application of triad for gifted enrichment:The organization of a community resource center.Roeper Review,5 (2), 5-8.
    Pearson ,N.L.(1990).Parent Involvement Within the School:To Be or Not to BE.Education Canada,30(3),14-17.
    Penick,N.,& Jepsen,D.(1992).Family functioning and adolescent career development.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40(4),208-222.
    Perrone,P.A.(1997).Gifted indivituals career development.In N. Colangelo & G.A.Davis (Eds.),Handbook of gifted education (2nd ed, pp.398-407).Boston: Allyn & Bacon.
    Post-Kammer,K.P & Perrone,P.(1983)。Career perceptions of talented individuals: A follow-up study.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31(3), 203-211.
    Quimby,J.L.,& O’Brien K.M.(2004).Predictors of student and 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mong nontraditional college wome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52(4),323-339.
    Renzulli,J.S.& Sally,M.R.(1996)。The school wide enrichment model. International Seminar at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1996.9.17.
    Ryan,A.M.(2000).Peer groups as a context for the socializa-tion of adolescsnts’motivation,engagement,and achievement in school. Education Psychologist,35,101-111.
    Robert,J.E.,Robert,B.,&Edwina,D.P.(2000)。Musical talent:Innate
    or acquire?Perceptions of student,parents,and teachers.Gifted Child Quality,44,80-90.
    Robinson,N.M.,Weinberg,R.A.,Redden,D.,Ramey,S.L. Ramey,C.T.(1998).
    Famil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high aca-demic competence among former head start children.Gifted Child Quarterly,42(3),148-155.
    Sameroff,A.J., Seifer,R., Baldwin,A., & Baldwin,C.(1993).Stability of intelligence from preschool to adolescence: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nd family risk factors.Child Development,64,80-97.
    Sandler,M.E.(1998).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 and an integrated model of student persistence in a continuing higher education adult degree program.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New York University.
    Schroer,A.C.,& Dorn,F.J.(1986).Enhancing the career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of gifted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64,567-575.
    Sekowski,A.(1995).Self-Esteem and Achievements of Gifted Students. Gifted Education International,10(2),65-70.
    Sharf,R.S.(1992).Applying career development theory to counseling. CA: Brooks/Cole.
    Shields,P.M.(1993).Bring school and community together in preparation for 21st century. In 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ds.),Parent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pp.154-174). Washington , DC: 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68512).
    Shoffner,M.F.& Newsome,D.W.(2001).Identity Development of Gifted Female Adolescents:The influence or career development,age,and life-role salience.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12(4),201-211.
    Siann,G.,Lightbody,P.,Nicholson,S.,Tait, L.,& Walsh,D.(1998).Talking about subject choice at secondary school and career aspirations:Conversations with students of Chinese background.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26(2).195-217.
    Slaughter-Defoe,D.T. ,Nakagawa,K. Takanishi,R.& Johnson,D.J.(1990). Toward cultural/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chooling and achievement in Afican and Asian American Children.Child Developnent, 61,363-383.
    Slaughter-Defoe,D.T (1990).Toward Cultural/ec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schooling and achievement in African-and Asian-American.Children Development,61,363-383.
    Slavenski,L.(1987). Career development: A systems approach.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Journal,41(2),57-60.(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 346 602).
    Solon,P.J.(1993).Vicarious learning(daughters’perceptions of their mothers’influence)and woman’s career self-efficacy expectations [CD-RON].Abstract from ProQuest Files:Dissertation Abstraction
    Item:3928389.
    Super,D.E.& Crites,J.O.(1957).Vocational development: A framework for research.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Columbia University.
    Super,D.E.(1976).Career educ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work. Monographs on career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The Office of Career Education,U.S. Office of Education.
    Super,D.E.(1984).Quality of life and the meanings and values of the work. Educational and Vocational Guidance Bulletin,41,2-14.(ERIC EJ 300994).
    Super,D.E.(1990).A life-span,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Brown,L.Brooks,& Associates,(Eds.).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2nd ed.,PP.197-261).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Taylor,K.M.,& Betz,N.E.(1983).Applications of self-efficacy theory to the understanding and treatment of career indecisio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2,63-81.
    Taylor,K.M. & Popma,J.(1990).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career self-efficacy decision-making, career salience,locus of control,and vocational indecision.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32, 17-31.
    Tiedeman,D.V.& O’Hara R.P.(1963).Career development:Choice and adjustmen .New York: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oard.
    Tookey,M.E.(1999).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Journal of Secondary Gifted Education,120,625-630.
    Way,W.L.,& Rossmann,M.M.(1996).Lessons from life’s first teacher: The role of the family in adolescent and adult readiness for school to worktransition.Berkeley: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it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Wells,M.R.(1985).Gifted females: An overview for parents,teachers and counselors.G/C/T Quarterly,38,43-46.
    Weiss,K.I.(2001).The social cognitive model of career choice:A cross-cultural analysis.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1(9),5012.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