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周海華 Hai-hua Chou |
---|---|
論文名稱: |
初探景觀概念融入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之現況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Landscape Concepts With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of Shihmen Reservoir and its Catchments |
指導教授: |
汪靜明
Wang, Ching-Mi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環境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1 |
中文關鍵詞: | 景觀 、石門水庫集水區 、保育治理工程 |
論文種類: | 學術論文 |
相關次數: | 點閱:241 下載:5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景觀是一種對土地的看法,以個人的主觀性加上專業的客觀性的看法,亦是透過合理的調查、分析與評估程序針對土地利用作一合乎永續發展、環境美學、經濟效益等條件的專業領域。面對全球化激烈的競爭,基於對自然的尊重、對生態的瞭解以及土地倫理的堅持,環境景觀品質已逐漸成為永續發展指標之一;任何自然或人為的環境均存在景觀問題,好的環境可以創造出好的景觀,好的景觀可以教導人們如何愛護環境。台灣的水庫集水區環境景觀缺乏整體規劃與經營管理,導致各地無法凸顯其特色與自明性,據此,提升水庫集水區環境品質為重整自然生態環境之重要考量。
本研究將景觀概念視為一種工具,關於石門水庫集水區景觀改善構想的出發點,並不是從景觀的造型或裝飾性來思考,而是經由環境景觀改善的方式,調整人與河川環境的互動關係。研究目的在於運用資料分析、參與觀察與問卷調查關鍵參與者等方式,進行景觀議題文件蒐集,以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背景資訊、環境生態與關鍵議題等層面進行分析,探討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2006年迄今)中景觀議題發展之現況、相關參與者的景觀認知以及景觀在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教育扮演的功能角色。
研究結果顯示,自2006年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執行以來,環境景觀維護理念已逐漸從抽象概念轉型為具體實踐,歷程推動參與者分為政府單位、專家學者、在地團體與民間團體等四類,環境景觀維護之供給者、中介者與接受者會出現角色轉換及協調的現況,其中,決策單位於歷程中發揮環境教育供給者的統籌規劃、策略研擬、專業諮詢與溝通協調的功能,相關執行單位的配合、治理工程生態檢核機制的落實與水庫集水區環境敏感地之劃設等階段性任務,使水庫集水區永續經營得以逐步實現。
【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永珍(2008)。河川景觀暨生態環境規劃。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王鑫(1988)。地景。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編印。
王鑫(2007)。從泰安服務區說起-環境美學的人文關懷。交通部公路總局演講簡報。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景觀學系(1995)。流域河川生態設計準則。臺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景觀學系、淡江大學水資源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中華大學土木工程學系(2000)。永續河川空間規劃設計。臺北:經濟部水資源局。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4)。2004生態工法國際研討會總結報告。臺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6)。建立生態工程案件檢核評估作業之研究。臺北: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
呂光洋(1991)。Biodiversity─生物歧異度、生物龐雜度、生物多樣性。大自然季刊,(31):4-9。
李素馨、侯錦雄、陳韻如(2000)。居民對都市河岸景觀設計之偏好。造園學報,6(1/2),55-69。
李麗雪,洪得娟,嚴家芝譯(1996)。景觀視覺評估與分析。臺北:田園城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鴻源(2008)。總合治水新思維:一場永續台灣的總體戰、公共戰與持久戰。98-111頁於與水共舞:面對治水問題與Master Plan。臺北:時報文教基金會。
李鴻源(2009)。總合治水的新思維。河川生態與永續發展研討會,76-77頁。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李佩甄、姚佳君、陳愷(2009)。水庫集水區土地使用現況調查及適宜性分析。98年度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執行成果交流研討會,71-90頁。臺北:經濟部水利署。
汪靜明、楊冠政、戴文雄(1990)。環境教育資料庫之規劃與建立。臺北: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汪靜明(1992)。河川生態保育。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汪靜明(1995)。河川環境教育理念—建構臺灣河川環境教育計畫。環境教育,25,19-37頁。
汪靜明(1999)。臺灣河川環境的生態教育。環境教育,39,7-12頁。
汪靜明(2000)。大甲溪水資源環境教育。臺北:經濟部水資源局。
汪靜明(2002)。生態工法之生態內涵。2002生態工法講習班論文集,4-1~4-17頁。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台北科技大學水環境研究中心主辦。
汪靜明(2008)。國家永續發展中集水區環境治理之生態保育作法。研習論壇月刊,87,8-14頁。
汪靜明(2009a)。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保育治理之生態保育措施評估(第二年)成果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中華生態資訊協會。
汪靜明(2009b)。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之生態檢核表操作網路版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中華生態資訊協會。
汪靜明(2009c)。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的生態檢核。河川生態與永續發展研討會,12-38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主辦。
汪靜明(2009d)。臺灣櫻花鉤吻鮭的生態保育暨環境教育概念-以WHO-IDEA思議方法建構為例。台灣鮭魚與櫻鮭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台灣師範大學公館校區。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系主辦。
周鴻、劉韻涵(1993)。環境美學。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林裕彬、陳秋楊、鄧東波等(2001)。水資源永續經營管理之新方向-集水區生態水文與景觀生態概念。水資源管理季刊,3:3,8-9+11-14+16-18頁。
林鎮洋(2000)。生態工法之水理分析─兼談德國經驗。八十九年度近自然工法研討會,108~125頁。南投,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主辦。
林鎮洋、邱逸文(2002)。生態工法與營建工程。造園季刊,44-45,43~58頁。
林鎮洋、邱逸文(2003)。生態工法概論。臺北:明文書局。
林鎮洋、陳彥璋、吳明聖著(2004)。河溪生態工法。臺北:明文書局。
侯錦雄(2005)。景觀綱要計畫規劃方法論之思維-永續城市景觀資訊檔建置芻議。
2005全國景觀綱要計畫研討會(光碟版論文集)。高雄:正修科技大學主辦。
財團法人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1994)。捍衛我們的土地-國土保育地區之劃設。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陳波、包志毅(2004)。景觀概念的誤用。新建築,(6):35-36。
陳湘媛、林鎮洋(2006)。河川景觀評估方法之研究。中華建築學刊,3,45-56頁。
陳望衡(2007)。環境美學。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
郭瓊瑩(2006a)。生態導向 永續景觀法則(下)。營建知訊,281,51-58頁。
郭瓊瑩(2006b)。生態導向 永續景觀法則(上)。營建知訊,280,15-26頁。
郭瓊瑩(2006c)。富過三代懂得吃 富過幾代才懂得美?(專題發表)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網站http://www.landscape.org.tw/index.asp?pages=f_index&id=144。
郭瓊瑩(2007)。全球化時代景觀教育應如何建構景觀生態學習地圖。2007景觀論壇-永續景觀反省與實踐,3-1~3-18頁。臺北:信義公民會館。中華民國景觀學會主辦。
曹正(2007)。視覺景觀理論。臺北:太倉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張尊國、蔡慧萍(2005)。生態工法規範訂定之探討。農業工程學報,51(1),12-26。
張隆勳(2008)。多元環境屬性都市地區景觀評估方法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世孟、王小璘等(1995)。基地規劃導論。臺北:中華民國建築學會。
黃書禮(2000)。生態土地使用規劃。臺北:詹氏書局。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
趙羿、賴明洲、薛怡珍(2003)。景觀生態學。臺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鄭光炎(2002)。生態工法之安全與工料分析。生態工法種子教師研習會資料集,5-1~5-42頁。臺北:臺北縣政府。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蔡厚男(2001)。道路建設與生態工法。九十年度生態工法講習會手冊(高雄場),8-1~8-45,內政部營建署,高雄。
賴明洲(2006)。永續建築及景觀的實務生態學:新世紀的應用生態學和永續發展生態學。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譚偲(2001)。河流景觀特質評估之研究-以臺北縣雙溪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 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戴永提、盧建銘(2009)。河川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河川生態與永續發展研討會,70-75頁。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外文部分】
Garrett Eckbo(1950). Landscape for living. Architectural Record with Duell, Sloan, & Pearce; 1ST edition.
Howard T. Odum (1989). Comments and thanks to Students and Associates, Handout on the Occasion of the Celebration in Chapel Hill, N.C, in: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Ecological Systems", August 31-September, 2.
Fraenkel, J. R. & Wallen, N. E. (1993)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Meitner, M. J. (2004). Scenic beauty of river views in the Grand Canyon: Relating Perceptual Judgments to Location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68:3-13.
Naveh, Z. & A. S. Lieberman(1984).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and Application, Spring-Verlag, New York.
Richard C. Smardon &James F. PALMER &John P. Felleman (1986). Foundations for Visual Project Analysis.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Richard T. T. Forman & Michel Godron (1986). Landscape Ecology.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USDI(1978).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Wilderness Inventory Handbook: Policy, Direction, Procedures, and Guidance for Conducting Wilderness Inventory on the Public Lands. Washington, 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