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暄安
Chen, Hsuan-An
論文名稱: 合作學習應用於定向越野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之影響
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Orienteering course on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climate.
指導教授: 林靜萍
Lin, Ching-P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體育學系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定向越野教學方法創新體育
英文關鍵詞: Orienteering, Teaching Method, Innovative Sports
DOI URL: http://doi.org/10.6345/THE.NTNU.DPE.026.2018.F03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178下載:2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合作學習與直接教學方法,應用於大學定向越野課中,對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之影響。本研究以兩班定向越野課學生為研究對象,採準實驗設計,將學生分為合作學習組與直接教學組。研究工具包含學習動機量表及班級氣氛量表。以相依樣本t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合作學習與直接教學方法應用於大學生定向越野課,整體學習動機前、後測均達顯著差異,但其中合作學習組在切身相關構面則無顯著差異;二、合作學習與直接教學方法應用於大學生定向越野課,整體班級氣氛前、後測均達顯著差異;三、合作學習組與直接教學組間整體學習動機無顯著差異,建立自信及獲得滿足構面合作學習組優於直接教學組;合作學習組與直接教學組在班級氣氛無顯差異,整體平均數相較之下合作學習組優於直接教學組。建議:合作學習應用於定向越野課教學時,教學單元內容要與學生有相關聯結並給予更多選擇之權利。未來研究之建議:一、應用不同分組方法加以了解對學生的學習效果。二、加入質性訪談之方法,瞭解什麼情況能使學生學習動機及班級氣氛能夠有效提升。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Cooperation Learning and Direct instruction, into university orienteering course about the effect to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climate. The participants of orienteering two classes. The method is experimental research. Students are divided into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s and direct teaching groups. The instruments u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d motivation model and classroom climate test. The result shows: first,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direct teaching methods are applied to college student's orienteering courses, Student all showedv high motivation in both methods of grouping; while there are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relevance facet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 Second, Student all showedv high classroom climate in both methods of grouping. Finally, While there are no remarkable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climate between two teaching method. However, cooperative learning group is better than direct instruction group. Suggestions for Cooperative Learning Applied to Teaching Orienteering, Courses are linked to students.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First, we can use different grouping methods or learning style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o students’ learning effect. Second, we can add qualitative interview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to what situation can increas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climate.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謝誌 iii 目次 iv 表次 vii 圖次 vii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假設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研究重要性 7 第六節 名詞釋義 7 第貳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定向越野意涵與相關研究 9 第二節 合作學習相關理論 14 第三節 學習動機相關理論 19 第四節 班級氣氛相關理論 23 第五節 合作學習與學習動機、班級氣氛相關研究 26 第六節 本章小結 30 第參章 研究方法 3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31 第二節 研究參與者 3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5 第四節 研究設計 44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6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7 第一節 應用合作學習與直接教學在大學生學習動機前、後測差異情形 47 第二節 應用合作學習與直接教學在大學生班級氣氛前、後測差異情形 50 第三節 合作學習與直接教學在大學生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差異情形 5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60 第一節 結論 60 第二節 建議 61 引用文獻 62 附錄 71 附錄一 合作學習組課程教學單元 71 附錄二 直接教學組課程教學單元 79 附錄三 研究參與意願暨知情同意書 87 附錄四 ARCS學習動機量表 (原量表) 88 附錄五 班級氣氛量表 (原量表) 90 附錄六 定向越野課量表 (正式) 91 附錄七 教學進度 94 附錄八 ARCS學習動機量表使用同意書 95 附錄九 班級氣氛量表使用同意書 96

    王國鑫 (2007)。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之影響。國立體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
    余杰霖、楊昌展、陳俊民 (2015)。從世界錦標賽成績探討國際登山車定向越野競賽實力。中正體育學刊,4,31-45。
    吳宗立 (1993)。有效教學的基礎:良好班級氣氛的建立。教育研究月刊,29,49-54。
    吳明彥 (2005)。如何繪製簡易校園定向運動地圖:以中正大學為例。大專體育,76,85-89。
    吳姿瑩 (2006)。定向運動C級教練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市。
    吳崇旗、巫昌陽 (2008)。定向運動課程對生活效能與團隊凝聚力之影響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 (2),19-31。
    吳維恩 (2015)。定向越野運動與自我概念關係之探討-以學習障礙學生為例。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
    呂亦航 (2017)。合作學習在體育課中不同分組方式對動作技能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呂金螢 (2015)。合作學習融入健走運動對國小肥胖學童心肺適能及班級氣氛之影響。國立體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
    李咏吟 (2001)。學習輔導。臺北:心理。
    李明俊、李政吉、林益偉、周建智 (2009)。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之情境學童體育課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北體學報,18,46-59。
    李淑菁 (2015)。找回課堂專注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 (5),178-181。
    李詠吟、單文經 (1996):教學原理。臺北:遠流。
    沈輝、張惠紅、寧常峰、尹紅松、李曉智 (2010)。定向運動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東南大學學報,12 (1),112-115。
    林百也、黃清雲 (2011)。精熟學習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壁球選修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 (2),20-34。
    林志遠,張君如 (2008)。校園(公園)定向運動之賽程設計探析。大專體育,97,1-7。
    林志遠、張君如(2005)。定向運動之定向技能與運用分析。大專體育,80,33-43。
    林志遠、張君如(2005)。校園定向運動教學之設計與實踐。中華體育,19 (2),64-74。
    林佩璇 (1992)。臺灣省高級職業學校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彥禎、黃美瑤、余雅婷、蔡麗妍 (2008)。合作學習在國中體育課學生身體活動量和學習動機之影響。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30-138。
    林恬、程麗珍 (2006)。高校定向運動教學實踐研究。溫州大學學報,19 (4),60-64。
    林禹良 (2004)。定向運動發展概況。大專體育,70,95-98。
    林淑婷 (2014)。國中體育課合作學習之課堂教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學勘,17,255-279。
    林錚、林信宏、翁麒焜、吳良民 (2006)。以合作學習策略探究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大專校院籃球課學習動機。大專體育學術專刊,122-127。
    邱稚瑋 (2008)。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洪升呈(2012)。大學生運動價值觀對體育選課動機之影響。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學報,1,101-119。
    洪升呈(2014)。龍華科技大學學生體育選課動機調查研究。龍華科技大學學報,34,109-122。
    韋磊(2008)。大專學生運動社團參與慢速壘球運動動機因素之研究-以國立勤益科技大學為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3 (4),1-21。
    韋磊、邱睿昶 (2015)。體育課程選修意願分析與探討。運動健康休閒學報,6,133-139。
    孫任弘。定向運動在台灣。大專體育,94,113-117。
    翁麒焜、余雅婷、林錚、徐岳聖 (2007) 合作學習與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大專生桌球課程學習動機之影響。大專體育學術專刊,272-277。
    高大維(2008)。定向運動者參與動機與體驗滿意度之研究。康寧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南市。
    高俊傑 (2004)。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運用於體育教學之研究。體育學系系刊,4,23-40。
    高俊傑 (2010)。不同教學策略隊大專校院籃球選修課程成效之探討。運動與遊憩研究,5 (2),124-138。
    高俊傑 (2012)。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對籃球策略認知與學習動機影響之探討。臺灣運動教育學報,7 (2),23-40。
    高俊傑、郭癸賓、羅玉枝 (2011)。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育課程班級氣氛影響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 (2),11-19。
    張杏如 (2010)。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86-14。
    張建忠、謝佩娜 (2005)。定向運動對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影響。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3(85),54-55。
    張春興 (2001)。教育心理學 (修訂版21刷)。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12)。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倚芳 (2010)。合作學習運用於五年級直笛二部合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張新仁 (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
    莊珮琪 (2016)。定向越野的美學體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莫道 (2004)。九十二年學年度大專院校校園定向運動研習會手冊。臺北: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許玉枝 (2013)。定向運動參與者參與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之研究。輔仁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新北市。
    許紋雀 (2013)。北部某定向俱樂部定向運動參與者涉入程度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許淑華(2002):國民小學級任教師教學風格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
    連薏涵 (2016)。合作學習對班級氣氛影響之行動研究-以國中芭蕾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北市。
    郭宏仁 (1997)。定向運動簡介。大專體育,29,11-14。
    陳云富、張建忠 (2006)。定向運動提高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實驗研究。浙江師範大學學報,29 (1),103-106。
    陳永洲、李冠逸 (2015)。定向越野賽事服務品質、滿意度及再參加意願之研究。中正體育學刊,5,1-20。
    陳俊民、楊亮梅 (2013)。兩岸三地定向越野世界排名賽舉辦情形與選手表現之分析。中正體育學刊,3,73-82。
    陳俊民、楊亮梅 (2015)。中、長距離定向越野競賽之訓練方法與比賽策略。大專體育,135,29-44。
    陳俊民、楊亮梅 (2015)。公園或校園定向越野地圖繪製技巧與程序:以新竹市陽光國小為例。中正體育學刊,5,21-34。
    陳威君 (2007)。武術教學實施合作學習支行動研究-以松山工農為例。國立體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桃園市。
    陳威勳、張家銘 (2008)。多元智慧應用於定向運動課程規劃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7 (1),195-205。
    陳婷婷、王文宜、蔡琪揚 (2015)。體育課結合體適能元素與定向遊戲之設計與應用。大專體育,134,10-19。
    陳詩美、盧瑞山、黃芳進 (2014)。定向越野運動對國小學童注意力及團隊凝聚力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3 (2),1-10。
    陳榮章 (2010)。電腦影像回饋策略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國小學童棒球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互動行爲之研究。運動與遊憩研究,5 (2),56-99。
    陳榮章 (2012)。合作學習融入理解式教學法對不同動作技能難度、學習成效與動機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 (2),166-176。
    游士正 (1998)。合作學習在體育教學上應用。大專體育,36,36-40。
    黃芳進 (2011)。精熟融入合作學習策略對不同能力學生桌球學習成就動機之研究。臺灣運動教育學報,5 (2),15-28。
    黃政傑 (1996)。創思與合作的教學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林佩璇 (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出版社。
    黃政傑、林佩璇 (2000)。學創思與合作的教法。台北市:五南。
    黃美瑤、薛名淳、張琬渝、黃筱卉 (2012)。同儕互動回饋策略提高學生創造力與學習動機。大專體育學刊,14 (1),13-23。
    黃偉揚 (2017)。大學體育課程法令規範與必選修制度。大專體育,140,19-26。
    黃彩玉、王榮金 (2012)。不同型態回饋策略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木球學習成效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 (2),157-165。
    黃朝凱 (2003)。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黃韞臻、林淑惠 (2009)。大學生班級氣氛量表之編製及模式之驗證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 (4),17-28。
    楊昌展 (2009)。從世界運動會與世界錦標賽成績探討國際徒步定向越野競賽實力。中華體育季刊,23 (3),157-169。
    葉秀煌 (2011)。同儕互動回饋策略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木球學習成效與動機之研究。體育學報,44(1),131-144。
    葉炳煙 (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葉為谷、張志青、張家瑜、黃芃瑞 (2012)。大學生定向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休閒保健期刊,7,91-99。
    詹俊成、陳素青 (2011)。臺北市高中職學生體育課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對學習滿意度之影響。體育學報,44 (3),437-457。
    聞祝達、李聖堂 (2008)。定向運動與環境創意教學應用。地圖: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會刊,18,117-125。
    趙明毅 (2005)。精熟學習在合作學習情境下對大學生的技能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劉承勛、陳俊民、楊亮梅 (2016)。快速路徑程式結合全球定位系統路線軌跡在定向越野運動的訓練與賽後分析之應用。中正體育學刊,6,31-48。
    劉雅鈞 (2004)。國小級任老師教師信念與學生知覺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市。
    劉榮、張凡 (2008)。藝術類院校體育課的新形式-定向運動。職業時空,4 (9),62。
    劉曉燕 (2015)。定向運動對國中學生關鍵能力影響之研究。亞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
    蔡明祥 (2011)。合作學習對高職學生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影響。國立中興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中市。
    蔡春霞、楊月敏、郭華英 (2005)。定向運動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研究。福建體育科技,24 (2),54-55。
    鄭金昌 (2002)。合作學習與精熟學習在排球技能學習成就及學習反應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鄭金昌 (2004)。不同教學法在排球教學對班級氣氛之影響。大專體育學刊,6 (3),11-20。
    鄭金昌 (2011)。比較三種教學法對大學生排球高手傳球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班級氣氛之探討。彰化師大體育學報,10,38-50。
    鄭金昌、王宗進 (2003)。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在排球技能學習效果比較之研究。中華體育季刊,17 (2),20-27。
    鄭麗媛、邱文信、曾德明 (2014)。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操學習表現之影響。體育學報,47 (1),129-138。
    盧秋如 (2005)。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大學生學習動機與桌球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臺北巿立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玉姿 (2005)。合作學習介入融合式體育對智能障礙學童師生與同儕互動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謝宛君 (2015)。國小學童定向越野運動之能力指標發展。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鍾榮慈 (2017)。以定向越野活動連結生態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
    簡淑婕 (2012)。高職學生參與定向越野流暢經驗與團隊凝聚力及身心健康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Chen, A. (2001). A theoretical conceptualization for Motivation Research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Quest, 2, 35-38.
    Chen, A. (2016). Motivation Research In Physical Education: Learn To Become Motivated. In C. D. Ennis (Ed.). Routledge handbook of physical education (pp. 567-580). London: Routledge.
    Chun-xia, C. (2005).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orienteering on the middle school studets' Mental Health. 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 19.
    Coskuner, Z., Coban, B., Savucu, Y., Gacar, A., & Genc, E. (2013). A study on assertiveness level of college sudents who are orienteering sports.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Biology, 725-730.
    DeVellis, R. F. (1998). Scale develop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Newbury Park, CA: Sage.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84). Circles of learning cooperatio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ohnson, D.W., & Johnson, R. T. (1989). Cooperative and compet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Edina, MN: Interaction Book Company.
    Johnson, D.W., & Johnson, R. T. (2002).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Overview and Meta-Analysis. Asia PacificJournal of Education, 22(1), 95–105.
    Keller, J. M. (1999). Motivation by design. Unpublished Manus Tallahassee, FL,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Laris, B. A., Russell, L., & Potter, S. (2007). Evaluation of the michigan exemplar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Final report. Santa Cruz, CA: ETR Associates
    Moss, R. H. (1979).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Jossey-Bass, San Francisco.
    Ruixue C,& Lina Su (2013).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campus orienteering o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pp. 833-836.
    Slavin, R. E (1995).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2n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Celin Roger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he primary school, N.Y.: KKY.
    Slavin, R. E. (199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 Bacon.
    Small, R. V., & Gluck, M. (1994). The relationship of Motivational conditions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6(8), 33-40.
    Tombak, B. & Altun, S. (2016). The effect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University eExample. Euras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4, 173-196.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下載圖示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