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書渝
Chen Shu Yu
論文名稱: 梁寒衣佛教小說研究
The Study of Liang Han Yi's Buddihist novels
指導教授: 丁敏
Ding, Mi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臺灣語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 Cultur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5
中文關鍵詞: 梁寒衣佛教文學後現代魔幻現實敘事學
英文關鍵詞: Liang Han Yi, Buddhist literature, Postmodernism, Marvelous Realism, Narratology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相關次數: 點閱:706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現代佛教文學領域中,梁寒衣跨足多種文類的創作,對技法與義理高度掌握。同時涉及佛教文學的理論探討,將羅漢道至菩薩道修行進程的體悟,一以貫之地表現在作品當中,並以其總攝佛教文學的價值精神,可說是該領域的指標性作家。此外基於反寫實的訴求,梁寒衣揉雜運用意識流、魔幻現實、拼貼等小說技法,使其有了異於理論本色的表現。她的小說技法、內容都保持開放與彈性,無疑正是後現代的重要特徵。也因此打破臺灣文學場域現代→寫實→後現代的線性迷思,浮現現代與後現代一脈相承反寫實的思路,進而回應了80年代究竟是「後現代或後殖民」的問題。過往關注梁寒衣的導讀性文章很多,卻鮮少實際切入文本作技法與義理的深度討論,因此產生部分偏頗的評語。本文將研究範圍鎖定梁氏的佛教小說,透過新小說文學理論、現代佛教文學場域以及敘事學的方法面向,從佛教文學與現代小說兩條線路,來回應其貢獻與特色。

    In modern Buddhist literature field territory, Liang Han Yi is no doubt the representing writer. At first, she is not only a novelist, but also an essayist, a biography writer. Besides, she highly controls different kinds of novel techniques, and accurately understands the Buddhism righteousness principle. Since she concerns about how Buddhism and literature blends with each other, she also has some theses focus on this issue. Finally, her realization of the practice process ─ from the Arhat said to the Bodhisattva said, is the main concern of her writing. She also takes the Bodhisattva said as the value and the spirit of Buddhist literature.
    In the modern novel history, Liang Han Yi’s novels intermix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he magic realism, and collage techniques. Out of counter-practical intention, these novel techniques have abnormal expressions. The techniques and contents in her novels full of openness and resilience, which is just the core spirit of the latter modernism. Liang Han Yi’s novels let us conscious that the modernism and the latter modernism come from the same origin─ counter-practical intention. In this way we can understand the Taiwan literature history all the better for responsing the question─ we make the latter modernism or the the latter colonizes to stand for the 80s.
    There are many theses discuss Liang Han Yi’s writing. But these past research results seldom deeply cut into the text. In this way, there are some biased views.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Liang Han Yi’s Buddhism novels. Observe them through the new novel techniques, modern Buddhist literature field territory, and Narrates study. In this way I can summarize Liang Han Yi’s contribution and characteristic in the modern Buddhist literature field territory and the modern novel history.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梁寒衣生平與作品------------------------------------01 第二節、研究背景與方法--------------------------------------05 第三節、文獻回顧與章節概要----------------------------------13 第貳章:歷史敘事中的元曉型塑--------------------------------17 第一節、朝鮮三國時代的佛教流佈------------------------------19 第二節、元曉大師的出身與修行--------------------------------21 第参章:《無涯歌》的敘事與主題------------------------------30 第一節、《無涯歌》情節分析----------------------------------32 第二節、《無涯歌》敘事結構分析------------------------------36 第三節、《無涯歌》敘事視角與聲音分析-------------------------44 第四節、《無涯歌》人物形象分析------------------------------53 第五節、《無涯歌》主題分析----------------------------------60 第肆章:《迦陵之音》的敘事與主題-----------------------------65 第一節、佛陀與信徒-----------------------------------------69 第二節、善念與習氣-----------------------------------------77 第三節、指月與耽美-----------------------------------------84 第四節、在家與出離-----------------------------------------97 第伍章:結論與前瞻-----------------------------------------103 參考文獻--------------------------------------------------109

    一、梁寒衣著作
    (一)小說作品
    梁寒衣:《上卡拉OK的驢子》(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梁寒衣:《赫!我是一條龍》(臺北:遠流出版社,1990)。
    梁寒衣:《黑夜裡不斷抽長的犬齒》(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1)。
    梁寒衣:《一個年輕的死》(臺北:皇冠出版社,1992)。
    梁寒衣:《迦陵之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7)。
    梁寒衣:《水仙的炎鏡》(臺北:麥田出版社,1997)。
    梁寒衣:《無涯歌──海東華嚴元曉大師傳》(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
    梁寒衣:《現代小說集》(苗栗:苗栗縣政府,2009)。
    梁寒衣:《寓言小說集》(苗栗:苗栗縣政府,2009)。
    (二)散文作品
    梁寒衣:《將名字寫于水上》(臺北:皇冠出版社,1995)。
    梁寒衣:《雪色青缽》(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
    梁寒衣:《優曇之花》(臺北:香海文化,2007)。
    梁寒衣:《丈六金身,草一莖》(臺北:香海文化,2008)。
    梁寒衣:《我們體內的提婆達多》(臺北:香海文化,2009)。
    (三)報刊文章
    梁寒衣:〈酣臥髑髏之榻〉,《幼獅文藝》481期(1994年1月),90-95。
    梁寒衣:〈雙楓〉,《幼獅文藝》488期(1994年8月),26-43。
    梁寒衣:〈古典與現代的對話──粘碧華首飾創作歷程〉,《幼獅文藝》491期(1994年11月),77-80。
    梁寒衣:〈傷逝二帖〉,《幼獅文藝》493期(1995年1月),33-40。
    梁寒衣:〈鈴蟲四季〉,《幼獅文藝》507期(1996年3月),51-59。
    梁寒衣:〈心靈散文:心地下種〉,《金色蓮花》44期(1996年8月),70。
    梁寒衣:〈心靈散文:五蘊的告白〉,《金色蓮花》46期(1996年10月),86-87。
    梁寒衣:〈從苦諦開始〉,《人生雜誌》159期(1996年11月),37-39。
    梁寒衣:〈「生命深處」本期主題:韻律--茶韻〉,《普門》207期(1996年12月),108-109。
    梁寒衣:〈沙門一隻眼〉,《般若》3期(1996年12月),71-72。
    梁寒衣:〈第二支箭〉,《金色蓮花》49期(1997年1月),82-83。
    梁寒衣:〈創作書房──死亡三聯幅〉,《幼獅文藝》534期(1998年6月),14-31。
    梁寒衣:〈寫作亦修行〉,《人生雜誌》190期(1999年6月),50-53。
    梁寒衣:〈「維摩詰經」偈語〉,《普門》242期(1999年11月),72-73。
    梁寒衣:〈臺灣當代佛化文學鳥瞰〉,《人生雜誌》198期(2000年2月),116-120。
    梁寒衣:〈觀生觀滅心靈自主〉,《人生雜誌》199期(2000年3月),68-71。
    梁寒衣:〈文學的感官世界〉,《人生雜誌》200期(2000年4月),116-120。
    梁寒衣:〈微細的金垢〉,《人生雜誌》203期(2000年7月),117-119。
    梁寒衣:〈有洞的存在〉,《幼獅文藝》559期(2000年7月),83。
    梁寒衣:〈揭示佛陀心目中的文字〉,《普門》250期(2000年7月),61。
    梁寒衣:〈地底的春朝〉,《普門》251期(2000年8月),57-64。
    (四)訪談作品
    梁寒衣:《26位名人禪修經驗》(臺北:皇冠出版社,1993)。
    梁寒衣:〈昔日曾為梅花醉不歸─李老師談學佛因緣與經驗〉,《昔日曾為梅花醉不歸─經驗主義的現代禪新版》(臺北:現代禪出版社,1996年),179-212。
    梁寒衣記錄整理,聖嚴法師口述:《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臺北:法鼓文化出版社,2003年)。
    梁寒衣:〈閱讀與人生──談閱讀對自我生命的啟發〉(2004年12月15日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座談記錄)。

    二、專著
    (一)中文專著
    1.傳統文獻
    [漢]宋衷注、[清]秦嘉謨等輯:《世本八種》(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57)。
    [劉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晉]司馬彪補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臺北:鼎文出版社,1981)。
    2.近人論著
    丁敏:《中國佛教文學的古典與現代:主題與敘事》(湖南:岳麓書社,2007)。
    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古繼堂:《臺灣新文學理論批評史》(臺北:秀威出版社,2009)。
    朱立熙:《韓國史》(臺北:三民書局,2003)。
    安海、孫文賓:《文學理論》(武漢:華中師範出版社,2002)。
    李英茂:《韓國的佛教思想》(漢城:民族文化社,1987)。
    李迺揚:《韓國通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
    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
    李豐楙、劉苑如:《聖傳與師禪── 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7)。
    余國藩:《余國藩西遊記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
    何勁松:《韓國佛教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
    何滿子在《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臺北:商務出版社,1995)。
    周芬伶:《聖與魔》(臺北:印刻出版社,2007)。
    孟樊、林燿德:《世紀末的偏航──80年代臺灣文學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
    邱幗婷:《魔幻現實主義與當代臺灣小說──以宋澤萊為例》(臺北:淡江中文所碩士論文,90年)。
    林淑媛:《臺灣宗教文選》,(臺北:二魚文化,2005)。
    林慶文:《當代臺灣小說的宗教性關懷》(臺中:東海大學中文博士論文,2001)。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封德屏:《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VOL.2(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柳鳴九:《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寫實主義》(臺北:淑馨出版社,1990)。
    洪敏秀、陳正芳:《意識流‧魔幻現實主義》(臺北:文建會,2010)。
    翁振盛:《敘事學》(臺北:文建會,2010)。
    孫效智:《宗教、道德與幸福的弔詭》(臺北:立緒出版社,2002)。
    夏志清:《夏志清文學評論經典:愛情、社會、小說》(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
    陳允吉:《古典文學佛教溯源十論》(上海:復但大學出版社,2003)。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臺北:二魚文化,2005)。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臺灣:藉拉美魔幻實現主義反思臺灣文學主義》(臺北:生活人文,2007)。
    陳引馳:《佛教文學》(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常堯:《佛教文學之研究──普門企畫專輯》250、251期(高雄:佛光山,2000)。
    張愛玲:《流言》(臺北:皇冠出版社,1982)。
    張瑞芬:《臺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7)。
    張道彬:《大韓偉人傳》(漢城:亞細亞文化,1981)。
    康韻梅:《唐代小說承衍的敘事研究》(臺北:里仁出版社,2005)。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下(臺北:學生書局,1997)。
    愛宕顯昌:《韓國佛教史》(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 )。
    楊義:《中國敘事學》(臺北:南華管理學院出版社,1998)。
    趙杏根:《佛教與文學的交會》(臺北:學生書局,2004)。
    趙毅衡:《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敘述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廖卓成:《敘事論集:傳記、故事與兒童文學》(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8)。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90)。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
    釋聖嚴:《日韓佛教史略》(臺北:東初出版社,1993)。

    (二)西文譯著
    [荷]米克‧巴爾(Bal, Mieke)著,譚君強譯:《敘事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加]伊莉莎白‧艾寶特(Elizabeth Abbott):《獨身》(臺北:商周出版社,2002)。
    [英]佛斯特(E.M.Forester)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1978)。
    [美]林‧亨特(Lynn Hunt)編,江正寬譯:《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英]麥克‧史丹福(Michael Stanford)著,劉世安譯:《歷史研究導論》(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
    [英]約翰‧伯格(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三)西文專著
    C.W.Watson: Of Self and Nation—Autobiography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Modern Indonesia(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0)。
    Damien Keown:”Encyclopedia of Buddhism”(New York: Routledge, 2007) 。
    Edward A. Irons:”Encyclopedia of Buddhism”(New York: Facts on File, 2008) 。
    John Kieschnick: “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 (Hawaii: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
    Lee, Haiyan : “Introduction: What’s Love Got to Do with It?” Revolution of the Heart : A Genealogy of Love in China, 1900-1950 (Chicag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Robert E. Buswell, JR.: ”Encyclopedia of Buddhism”(New York: Thomson Gale, 2004) 。
    Robert E. Buswell, JR.: “The Formation of Ch'an Ideology in China and Korea: The Vajrasamadhi-Sutra,A Buddhist Apocryph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9)。

    三、學位論文
    李婉玲:《林燿德散文研究》(新竹:玄奘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金勳:《元曉佛學思想研究》,收於《中國佛教學術論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1),為金氏1995年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學位論文。
    林慶文:《當代臺灣小說的宗教性關懷》(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0)。
    陳雅芬:《琦君小說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所碩士論文,2002)。
    張水財:《佛教迦陵頻伽鳥之研究》(臺北:華梵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7)。
    譚桂林:《20世紀中國文學與佛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為譚氏1996年北京師範大學現代文學博士學位論文。。

    四、單篇報刊文章
    丁敏:〈漢譯佛典《阿含經》神通故事中阿難的敘事視角初探〉,《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1期(2006年)。
    王幼華、莫渝:〈冥想者的編織〉,《重修苗栗縣志‧卷二八‧文學志》(2005年12 月),226-228。
    王幼華、莫渝:〈邈古的思考者〉,《重修苗栗縣志‧卷二八‧文學志》(2005年12 月),378-381。
    王德威:〈歷史/小說/虛構〉,《從劉鶚到王禎和: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266-290。
    王德威:〈落選者的聲音〉,《聯合文學》第6卷第1期,44-47。
    古正美:〈佛教與女性歧視〉,《當代》第11期(1987年3月)。
    古正美:〈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在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15期(1987年)。
    李玉珍:〈1950年代的反共文學與佛教文學—─《佛教小說集》裡的戰爭、愛情與鄉愁〉,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學報6期(2001年7 月),317-345。
    李玉珍:〈佛教譬喻(Avadana)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第10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31-62。
    李玉珍:〈愛恨纏縛:佛傳文學裡的夫妻之情〉,《「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107-136。
    李昻:〈新人類的聲音〉,《聯合文學》第6卷第1期,47-49。
    呂怡菁:〈杜甫〈秋興〉八首的現代性美學特徵〉,《文與哲》第15期(2009年12月)。
    李奭學:〈文學上的「傳記」〉《當代》第55期。
    吳繼文:〈迦陵之音〉,《中國時報》(1997年12月4日)。
    孟樊:〈黑夜裡不斷抽長的犬齒〉,《中國時報》(1991年5月17日)。
    林芝安:〈在成為枯骨前,應該更熱切地活〉,《康健》56期(2003年7月),167。
    林登昱:〈逐漸抬頭的大陸新經學〉,《國文天地》118期,(1995年3月),112-117。
    林萍:〈人生的好朋友〉,《人生雜誌》199期(2000年3月),6-9。
    林淑媛:〈編撰《臺灣宗教文選》佛教篇的理念與經驗〉,《圓光佛學學報》第10期,327-337。
    洪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當代臺灣小說註釋女同性戀的慾望流動〉,《中外文學》289期(1996年6 月),60-80。
    洪小雯:〈哈哈鏡下誇大、變形的文學形象──探討八○年代臺灣短篇小說中的魔幻寫實主義〉,《臺灣人文》第1期(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1997)。
    秦就:〈從東方到西方的禪文學〉,《人生雜誌》208期(2000年12月),16-21。
    秦就:〈佛在「靈山」莫遠求──馬森、梁寒衣談高行健作品〉,《人生雜誌》208期(2000年12月),22-23。
    陳小雀:〈魔幻寫實─虛實交錯的歷史符碼〉,《聯合文學》298 期(2009年8月)。
    陳辰:〈共命鳥〉《人生雜誌》第187期,(臺北:人生雜誌社,1999),34-36。
    陳芳明:〈60年代現代小說的藝術成就〉《聯合文學》2月號(2002年),151-152。
    陳芳明:〈現代主義文學的擴張與深化〉《聯合文學》第207期(2002年1月),142-155。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臺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20世紀臺灣文學專題I──文學思潮與論戰》(臺北:萬卷樓,2006)。
    陳英傑:〈自我觀看與人性試煉──解讀梁寒衣的〈殺死和尚!〉〉,《國文天地》289期(2009年6 月),44-51。
    陳書渝:〈由「佛為阿那律穿針」意象看古典與現代的對話──奚淞〈穿針〉及梁寒衣〈穿過長夜的針孔〉與古典佛經的比較〉,《師大學報》第55卷第2期(2010年9月),101-115。
    張高評、林朝成:〈兩岸中國佛教文學研究的課題之評介與省思──以詩禪交涉為中心〉,《普門學報》第9期(2002年5月)。
    張麗麗記錄整理,梁寒衣主講:〈成長小說中的啟蒙主題〉,《幼獅文藝》521期(1997年5月),58-60。
    賀淑瑋:〈拼貼後現代:小說〉,《中外文學》第23卷11期(1995年4月),56-61。
    辜琮瑜、游淑惠、胡麗桂:〈佛法不離世間學──五明〉,《人生雜誌》188期(1999年4月),18-20。
    黃文成:〈從魔幻飛到禪境的迦陵玄鳥─論梁寒衣的佛教文學書寫〉,《第二屆苗栗縣文學燿日明月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12 月),22-36。
    黃章明:〈詩、散文、小說的異同〉,《出版與研究》(1977年10月),3。
    曾秀萍:〈扮裝臺灣:《行過洛津》的跨性別飄浪與國族寓言〉,《中外文學》39卷3期(2010年9月),113-114。
    曾利君:〈中國現代散文化小說的兩種個性化建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25卷3期(1999年5月)。
    楊春玉:〈大地為床安住自在〉,《人生雜誌》204期(2000年8月),11-13。
    楊春玉:〈佛菩薩相與為伴的家──梁寒衣的山間居所〉,《人生雜誌》204期(2000年8月),23-25。
    楊麗玲:〈在人性叢林中披荊斬棘──訪梁寒衣〉,《自由青年》730期(1990年6 月),38-43。
    廖咸浩:〈複眼觀花,複音歌唱:八十四年短篇小說的後現代風貌〉,《八十四短篇小說選》(臺北:爾雅,1996)。
    廖卓成:〈《傳記:虛構、事實與形式》述評〉,《書目季刊》第23卷第1期。
    蕭麗華:〈近五十年(1949~1997)臺灣地區中國佛教文學研究概況〉,《中國唐代學會會刊》第9期(1998年11月)。
    駱靜如:〈粗衣粗食,堅持單純的心〉,《中國時報》(1994年12月25日)。
    謝春滿:〈身分證配偶欄空白,陳學聖說分明〉,《時報周刊》(2001年7月10日)。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其關係〉,《清華中文學報》第1期(2007)。
    釋聖嚴:〈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中華佛學學報》10期(1997年7月)。
    龔雋:〈唐宋佛教史傳中的禪師想像── 比較僧傳與燈錄有關禪師傳的書寫〉,《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10期(2005)。
    〈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決審會議座談實錄〉,《聯合文學》第6卷第1期,14-43。

    五、電子資源: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電子佛典集成》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1 至55 冊、第 85 冊、卍新纂續藏經第 1 至 88 冊(臺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8)。
    佛光大辭典: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系統:http://lit.ncl.edu.tw/。
    線上大英百科全書:http://www.britannica.com/。
    師大電子書線上閱讀系統:http://0-site.ebrary.com.opac.lib.ntnu.edu.tw/lib/ntnulib/docDetail.actio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站: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異體字字型檢索系統:http://dict.variants.moe.edu.tw/suo.htm。
    臺北植物園資訊網:http://tpbg.tfri.gov.tw/plants/plants_info.aspx?rid=142。

    無法下載圖示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QR CODE